性别与话语权:女性主义小说的翻译

性别与话语权:女性主义小说的翻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女性主义
  • 性别研究
  • 文学翻译
  • 话语权
  • 小说
  • 翻译研究
  • 文化研究
  • 文学理论
  • 社会性别
  • 文本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翻译与话语权:论女性主义小说的翻译》是一本跨文化跨学科的着作。作者从性别视角讨论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并结合哲学、文学、性别研究、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相关论述,分析性别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也探讨女性主义作品在中英对译中的话语权问题和性别问题。本书将性别研究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可说是这两个领域的一次联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剑雯

  华南师范大学英语教育学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翻译方向)博士,现为香港树仁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图表目录
术语说明

第一章  导论
性别意识与翻译研究的结合
大陆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背景
国内外结合性别意识与翻译的研究情况

第二章  话语权力与翻译
话语/权力理论进入中国
话语与权力
话语权力与女性主义写作
话语权力与翻译

第三章  「饥饿的女儿」不「饥饿」?——《饥饿的女儿》及其英译
作者及小说简介
小说的女性主义意识
小说中反映女性主义意识的段落的翻译
小说中政治事件的翻译

第四章  解读《自由女性》:比较女译者版本与男译者版本
作者及作品简介
译作及译者简介
译本分析:女、男译者版本中的理查
理查的性格与形象的再现
角色之间的性别权力关系

第五章  中英对译中的话语权问题
话语权
话语权与翻译
中作英译:《饥饿的女儿》与Daughter of the River
英作中译:Free Women与《自由女性》
翻译中的性别因素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中国大陆结合性别意识和翻译的期刊论文
附录三:结合性别意识与翻译的硕士论文一览表
附录四:〈读书无禁区〉
附录五:葛浩文译作清单

后记

图书序言



扬帆/童元方


  刘剑雯要出书了,书名是:《性别与话语权:女性主义小说的翻译》,是根据她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论文精审整理而成。八年前她从广州到香港,修读性别研究课程。这课程的性质在跨领域,主要是以性别视角为理论基础的研究,视议题而由他系支援。那年剑雯申请性别研究与翻译,需要做翻译研究的教授参与,她的全英语电话口试由我主问,她答得有来有去,座上诸君皆为所动,使沉闷的暮春下午,有如空山新雨之后,顿觉一片清凉。

  这样我成了剑雯的论文指导教授。根据学校规定,她跨越性别研究与翻译两个学科,要满足两科的学位要求,但研究室则摆在翻译系,也就是我办公室对面。如此开启了一段深刻的师生缘。

  剑雯在大陆已有一硕士学位,进入中大时由于学制与学额等问题,最后进了哲学硕士班。她自忖:既然如此,不如把基础打得更坚实些,所以毫无怨言。一方面适应香港快速的生活节奏,一方面努力读书。不想一年后出了一博士缺,大家均属意于她。这意味着她要比预定计划提早一年参加资格考。来自两科的两张硬书单,包括所有性别与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以及随之而至的笔试与口考,是真正的硬碰硬。她沉默地接下考验,最终成为博士候选人。我亲眼见证了她性格里的坚持与坚忍,是她名字中「剑」所代表的勇往直前的斗志。

  剑雯的研究兴趣很清楚,是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的翻译,但要寻求一切入点,并不那么容易。我发现:要谈文学作品的翻译,应先谈文学作品的原作;要谈女性主义作家的创作,应先谈女性主义;要谈舶来的女性主义,应先回溯女性主义传入的历史与影响。女性主义的理论主要是透过翻译而引进的。亦即先有女性主义的视角,后才有女性主义的小说创作。所以剑雯的论题有两个层次:一为女性主义理论的翻译,一为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至此,才又想到女性主义理论传入台湾的时间比传入大陆要早十多年,一篇论文难以涵盖两个不同的时空,所以就把剑雯论文的范围锁定在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创作以及译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共中央的文艺政策逐步开放,为作家带来比较自由的创作环境,翻译题材的限制也相对放松些,女性主义的文学理论在此时经由《世界文学》这份期刊大量译介入大陆,之后,专书论着也逐一翻译出版。比如,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台湾版1972年出现,大陆版则是1986年才出版。为了细察女性主义思潮的沿革,剑雯把中大图书馆收藏的每一期《世界文学》都看了,爬梳出所有重要的文献。

  再举一例来说明剑雯追索话语权与翻译的关系。以福柯的着作为本,她界定了话语与权力的意义,以及其与女性主义写作和翻译的种种瓜葛。再以文化学派的翻译观,也就是「翻译即重写」,细细探讨了译者如何以翻译建构女性话语权,又如何维护男性话语权。与其他范畴的翻译不同,性别视点的差异可以影响翻译,有心的译者往往利用翻译,来操纵性别所带来的不同立场。这一章足以见到剑雯的用功之深与用力之勤。

  剑雯的论文尚未写就,我就离开中大去帮东华三院成立新的学院。多少次夜里看稿至三更,清晨再与她在火炭火车站露天的长椅上讨论。冬日的风从不止歇,我们也不觉得冷。最后总是剑雯送我搭车,一起坐到或站到旺角。老远看着我出站了,她再回头返中大。
剑雯的论文得到委员会的一致赞赏。毕业后她也拿起木铎,在香港树仁大学为人师表。如今看见论文变成了书,剑雯再次待发清晓,我心欣然。

二○一六年七月三日于东海大学

图书试读

术语说明

新时期

「新时期」是大陆文学史分期的一个概念。根据丁帆在其文章〈新时期文学〉(《南方文坛》1999〔4〕)的介绍,「新时期文学」这一文学概念源于「文革」后国家政治语境的变动。
 
一九七八年五月十一日《光明日报》刊载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最早正式提出政治意义上的「新时期」概念:
 
「党的十一大和五届人大,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时期的总任务。」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人民日报》登载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重申「新时期」的提法:
 
「我们党所提出的新时期的总任务,反映了历史的要求与人民的愿望。」
 
「对政治气氛极为敏感的」文艺界迅速作出了回应。大陆文学核心刊物《文学评论》及《文艺报》等相继推出文学意义上的「新时期」的概念。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一日,时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在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作了报告《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正式确定「新时期」成为文学史分期的一个概念。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皆译自英文的feminism一词。两种说法都有其历史语境和历史含义。feminism在二十世纪初译为「女权主义」,其中「权」字是根据feminism的政治主张和要求而意译出来的,当时西方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第一波女权运动,妇女为争取平等权力(如选举权等)而奔走吶喊。九十年代,「女性主义」的说法逐渐代替了「女权主义」。相对而言,「女性主义」不如二十世纪初的「女权主义」那么强调「政治主张」,其涵盖的性别议题却更加广泛。目前国内多用「女性主义」。在本书中,除了保留出现在直接引文中的「女权主义」之外,在一般的论述中,将统一使用「女性主义」。
 
妇女文学、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
 
妇女文学与女性文学的说法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五四时期,现代女性和现代文学的结合产生了「女性文学」,当时也称之为「女子文学」或「妇女文学」。这三个说法都指同一个概念。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