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录Ι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录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附有作家珍贵手稿图片。

  几乎从我记事起,我就被《巴黎评论》的访谈所深深吸引。把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了对「文学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最好的、最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怎样的」比问「为什么」更有意思。──萨尔曼‧鲁西迪

  《巴黎评论》的访谈总是从最佳的视角切入大作家的内心和写作伦理。独自坐着专心阅读,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戴夫‧艾格斯

  应该在酒会、朗读会、婚庆宴会、狂欢派对等各式各样的热闹场合分派《巴黎评论》访谈集。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学校使用,事实上,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言论?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科伦‧麦凯恩

  海明威:我总是用冰山原则去写作;冰山露出来让你看到的部分,是因为有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你所了解的那些东西尽可删去,这会加厚你的冰山。

  亨利‧米勒:艺术家是什么?就是那些长着触角的人,知道如何追逐空气中宇宙中涌动的电流的人。我们无非只是一种让空气里的某些东西变得有用的媒介。

  纳博科夫:亨伯特是一个虚荣、残忍的坏蛋,却让自己看上去很「感人」。我自己创作出来的人物,怎么可能将他「贬低」成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呢?

  厄普代克:在写作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超出意志之外、无法被预定的「幸福感」,它必须歌唱,必须自然顺畅。

  马奎斯:写东西几乎跟做张桌子一样难。两者都是在与现实打交道,素材正如木料一样坚硬。基本上很少有魔术,倒是包含许多苦工。

  瑞蒙‧卡佛:当你把自己的生活写进小说时,你必须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必须有足够的胆量、技巧和想像力,并愿意把与自己有关的一切都说出来。

  米兰‧昆德拉:第一,彻底去除非必要之物,第二,「小说的对位法」,第三,明确具小说格调的随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巴黎评论》编辑部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着名的栏目,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E.M.佛斯特访谈至今,从未中断此当代重要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以「小说的艺术」为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评论的艺术」等,迄今已有三百多篇,「作家访谈」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也奠定此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整年,足迹进到作家的书房、工作室、客厅……遍及欧洲、南美、亚洲……全球各地,听闻作家在熟悉的环境聊着个自的写作习惯、怪癖、修改方式、困顿时刻、文坛祕辛……真实有趣且极具生活化、现场感,亦为「作者论」的重要文化史料,可谓为「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活动」。
 

图书目录

欧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
贾西亚‧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
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图书序言

米兰‧昆德拉
──克利斯蒂安‧萨蒙(Christian Salmon),一九八三年
 
本次採访,是一九八三年秋天在巴黎和昆德拉几次会谈的产物。我们在他靠近蒙帕那斯区的顶楼公寓见面,在一间昆德拉当做办公室的房间里工作。里头的书架上满是哲学和音乐学的书,有一台老式打字机和一张桌子,看上去更像一间学生宿舍,而不是世界知名作家的书房。其中一面墙上,两幅照片肩并肩挂着:一张是他父亲,钢琴家;另一张是杨纳杰克(Leoš Janáček),他非常喜爱的捷克作曲家。
 
我们用法语进行了几次自由而漫长的讨论;没有用磁带录音机,而是用了一台打字机,剪刀,还有胶水。渐渐地,去芜存菁并经数度修改后,这个文本现出其形。
 
昆德拉的最新小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一出版即畅销,本次採访就发生在这之后不久。突然而至的名气让他很不自在;昆德拉一定同意洛瑞(Malcolm Lowry)的说法,「成功就像一场可怕的灾难,比一个人家里失火还要糟。名声将灵魂的归所都吞噬。」一次,当我问及媒体对他小说的某些评价时,他答道:「我只在乎自己的看法!」
 
大多数的评论者,倾向于研究作家,还研究作家的个性、政治立场及私人生活,而不是作家的作品。昆德拉不希望谈自己,似乎是对这一趋势的本能反应。「对必须谈论自己感到厌烦,使小说天才有别于诗歌天才。」昆德拉对《新观察家》杂志如是说。
 
因此,拒绝谈论自己,是将文学的作品与形式放在注意力正中心,聚焦小说本身的一种方式。这次关于创作艺术的讨论,正是为此目的。
 
《巴黎评论》(以下简称「评」):你曾说过,在现代文学中,你觉得自己比较接近穆齐尔(Robert Musil)与布洛赫(Hermann Broch)这两位维也纳小说家,更胜于其他任何作家。布洛赫和你一样,认为心理小说的时代已走到尽头。相反,他信奉他称之为的「博学小说」。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