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新台湾之光一○○》
寻找全国一起向上的力量 回首二○一○年时,台湾举国上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准备迎接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倒数计时。
当时,《远见》做为一个媒体,到底该选择什么角度来纪录这个关键时刻呢?
开始研究这个专题时,一度碰到撞墙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就在这个时候,我陆续注意到报纸上报导台湾设计师古又文,得到美国服装设计大奖、85度C得到亚洲服务业T O P一○○品牌奖、面包师傅吴宝春得到国际面包冠军、曾雅妮在女子高尔夫球夺冠、魔术师刘谦在大陆暴红、ACER在当年第一季首度超过HP,成为世界第一大笔记型电脑品牌等。社会纷纷用「台湾之光」形容这些在海外得到肯定的台湾人。
你是否也注意到,像这样不同领域的台湾人得到海外殊荣的消息,几乎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大媒体。
从台湾生命力到新台湾之光
近年来我有在手机记录笔记与瞬间灵感的习惯。正当我苦思要如何制作中华民国建国一○○年专题时,因为累积看了一系列台湾之光报导后,瞬间得到一个灵感,我在手机备忘录上写下: 这是新台湾人生命力、新台湾之光,何不用台湾人为主角,谈台湾为何可以孕育出世界级的人才与品牌?尽管台湾是国际政治孤儿,但是各行各业的台湾人,从财经、运动、设计、再到餐饮、研究发明等领域,都有很多在国际上发光发亮的人才。何不寻找一○○个新台湾之光来彰显新台湾生命力,成为下一个百年前进的动力,这不就是给中华民国建国一○○年最好的礼物?
当下我觉得很兴奋,好像找到了一个很棒的题材。
回想一九八九年,当时《远见》杂志总编辑王力行(现任《远见》杂志发行人)曾主导一个特刊、并与着名的作家小野合作,制作《寻找台湾生命力》专辑与纪录片。当时的台湾处在苦闷与冲撞的年代,不知道该如何寻找生命力出口。那时候我刚大学毕业不久,从安静的校园成为媒体记者,当时的心情也是:这是最乱的年代、也是新闻工作者最精采的年代。一九八七年台湾刚解严,接着解除报禁、开放党禁,股市与房地产狂飙,社会陷入投机心态,民主化、自由化与国际化的三股新势力,让当时的台湾陷入二战后从未见过的阵痛期。
社会自由了,却也脱序了;政治民主了,却也混乱了;人民富裕了,传统价值却失落了……,反省、检讨、怀旧声音四起,到底自由与民主给台湾带来的是好或坏?许多学者专家纷纷论述,也纷纷强调:这只是阵痛期。如今将近三十年过去了,所谓「阵痛期」似乎永远没有真正过去。
在民主化、自由化与国际化多年后,这个社会在吵吵闹闹中也似乎蜕变了,很多创意、包容与自由的空间。过去不受重视的领域,在家庭、社会、与教育的开放包容下,都纷纷冒出人才来,让台湾的人才百花齐放。
因此台湾曾有二十二岁的高尔夫球后曾雅妮、二十八岁的亚洲网球天王卢彦勋、二十八岁得到世界魔术杰出贡献奖梅林奖的李佳峰、有世界上第一位女性登上世界七大高峰的江秀真、有土生土长的古又文得到世界设计新秀、有世界最会扯铃的林韦良、一唱成名的小胖林育群……。
台湾还有善的、好的那一面
而在台湾传统价值观常被批评失落的年代里,其实在许多角落,我们还是发现了奉献、付出、认真、与吃苦耐劳、不向命运低头等传统台湾精神,在许多角落被许多台湾人彻底发挥实践了。原来这些价值不是不见了,只是没有被彰显。
因此当美国《TIME》杂志把台东菜市场里的阿嬷陈树菊找出来时,大家才会深受感动。从国小学历的陈树菊累计捐出两千多万帮助贫困小孩、再到国中学历的吴宝春不向命运低头,能精益求精,做到世界面包冠军,南投原住民校长马彼得为了让原住民小孩有未来,带起原声合唱团,获得菲律宾颁发的古西和平奖……。
因此,就在庆祝中华民国建国一○○年的关键时刻,《远见》率先推出了《新台湾之光 一○○》专辑,希望彰显新台湾生命力,给台湾打气。台湾不是只有乱的这一面,台湾还有善的、好的、激励人心、也就是拥有厚实软实力的那一面。
当时,《远见杂志》报导九十九个台湾人(或团队)奋斗的故事。他们的共同特色是:都成功登上国际大舞台,在各自专业领域中 得到国际认可或国际大奖,而扬名海外的事蹟。由于台湾在政治上被孤立,透过这些台湾之光,已让全世界看到台湾。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有个人的成长奋斗,也有台湾大环境与这块土地提供的养分,更彰显了台湾的新生命力与新价值。
综合分析这些人又彰显了哪些台湾人的软实力呢?包括多元、开放、创新、国际、弹性灵活、吃苦耐劳、坚持与毅力、冒险、奉献回馈与热情。《远见》编辑部透过各种管道蒐集与筛选过泸后,共选出九十九位新台湾之光的代表人物。
不过这份名单不包括早已经是国人熟悉的国际级台湾人才,例如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ACER创办人施振荣、大导演李安、侯孝贤或是棒球选手王建民等等,主要是他们的故事早已是国人耳熟能详。因此,二○一○年报导时,着重在那几年内崛起的新秀、或是比较被忽略的台湾之光。
如今六年过去了,又有新的台湾之光出现。例如二○一六年被日本巨人队签下合约的棒球选手阳岱钢、新崛起的服装设计师潘贝宁等人。本书全面更新、增订,并增加共二十几位新人选。
再逐一分析这九十九个新台湾之光,从八十多岁到年纪轻的都有。例如小提琴手曾宇谦,一九九四年出生,六岁就上台比赛;九岁拿到全国学生音乐比赛第一名;十一岁参加国际赛,得到曼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大赛第三名,二○○九年还在西班牙拿下萨拉萨德大赛首奖,是台湾第一位在这两项比赛获奖的音乐家。但他并不是只有天分而已,他练琴比谁都认真。
除了这本专刊,《远见》还选择四位新台湾之光代表,包括马彼得校长、远东科大陈玉岗主任、景美女中拔河队、面包师傅吴宝春,深入拍摄一小时纪实片,纪录他们的故事。
这本书收录九十九人的故事,为什么不是一○○人呢?因为第一○○个,可能就是你。
《远见》希望能影响下一代,让这本书与纪实片走进全国每一个国中、高中与大学的教室或图书馆,让台湾的年轻世代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想像,鼓励他们追求梦想,将来他们也会是新台湾之光。
杨玛利(《远见》杂志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