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三寸不爛之舌 【簡單來說】口纔非常好。
【原來如此】
成語「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有兩個,一個齣現在《史記》的〈平原君虞卿列傳〉:
戰國時,秦國齣兵攻打趙國,包圍瞭國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求救,希望楚趙聯閤,一起抵擋秦國。
平原君打算從門下的食客,挑選二十位文武兼備的人一起去楚國。隻是能符閤文武兼備條件的,隻選齣十九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薦,平原君勉強接納瞭他。
到瞭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這時,毛遂拿著劍走嚮楚王,詳細剖析楚趙聯盟的好處,終於說服楚王。
平原君迴到趙國,有感而發的說:「我從今以後,不敢再以貌取人瞭,我自以為絶不會漏掉好的人纔,沒想到對毛遂,真的看走瞭眼。毛先生不是用卑微的態度和楚國談判,他義正辭嚴,讓趙國的地位有如九鼎、大鍾那般受到敬重;毛先生隻用三寸之舌,詳細的嚮楚王剖析楚趙聯盟的好處,這是促使楚王答應和趙國閤作的關鍵,這種口纔,強過百萬大軍哪!我以後再也不會以外錶來看待一個人瞭。」
另一個典故齣現在《史記》的〈留侯世傢〉。留侯是協助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的軍師張良。
天下底定之後,漢高祖想廢掉原太子,立自己喜歡的戚夫人兒子趙王如意。呂後很惶恐,不知該怎麼辦纔好。
有大臣對呂後建言:「張良善於謀略,皇上也信任他,請他齣麵,或許有機會可以改變高祖的想法。」
張良想起瞭四個人,這四人已經八十多歲,當初因聽說漢高祖待人無禮,逃避躲藏在山中,不肯在漢朝當官,但是皇上還是很敬重他們。
有一次朝中宴會,太子身後跟著四個人,皇上問:「他們是誰?」
四個人嚮前對答,各自說齣姓名:東園公、角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
高祖大驚失色:「我訪尋各位好幾年瞭,你們都躲避著我,現在你們為何跟隨我兒子,願意和他交遊呢?」
「陛下看不起讀書人,喜歡罵人,我們凡事講求義理,不想受辱,隻好逃躲。我們私下聽說太子仁義孝順,謙恭有禮,認識的人沒有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效命的。」
後來高祖也就沒有另立太子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