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样的人生里,真正的活着不在这边,也不在那边,
而是夹在其中,连一次唿吸都不容许失准的恐怖完美。
现在,他只有自己一个人了。他曾日日锻鍊着特殊的精明,以塑造某个模样的自己,让人们以为那就是全部的他。真实的他,可以生活在他方,永远的秘密。
但当太想要另一个世界,眼神与身体,会渗进另一种触感。妻发现了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他。次日清晨,妻逃难般地离开。
现在,他只有自己一个人了。一个人出门,一个人回家,度过一个人的平日与週末。上班、逛街、旅行、聚餐与约会,霓虹的热闹,忙碌而野心勃勃,穿过眼神与话语,载满情节。
身为自我戏剧的理论狂热者,他不再介意妻子的离开。感触、记忆、经验、生命知识……牵扯着,编写界线,支持一个凭空造起的故事,在那里取材,为自己建筑迷宫。
故事已准备好,哪一天到来,就从那一天起……
《谜样场景:自我戏剧的迷宫》是作家黄以曦酝酿十多年的作品,她自导自演着一出戏,就像卡夫卡、佩索亚、波赫士、桑多˙马芮、布鲁诺˙舒兹、史坦尼斯劳˙莱姆……做过的那样,用另一个人称,对抗孤独。有别于《离席:为什么看电影?》的影评写作,这次黄以曦让故事跃然纸上,物事纤毫华现。梭巡于一个与下个场景,染上的气息与肤触,像兀自长成生命的豪华,又更像忧郁本身。
在世界这个大舞台,没有人是临时演员,无曾有场景不属于命中之剧。当爱情走上偏锋,当意识被松动,有未明物事浮现,人陷入各种景观,为未曾察觉的意识所掳获,黄以曦规划一座迷宫,有意识的结构层级、开放的思维土壤、新鲜的工法,由故事中锤鍊「自我戏剧」技术的「我」,带领着作家自己与读者,走入每个谜样场景,创造足以催生全新世界的动态平衡。
名人推荐 骆以军、成英姝、颜忠贤、童伟格(小说家)
杨凯麟、黄建宏、马欣(书写与影像评论家)
着迷推荐
安静活着,但不是杀手,敏锐看人,却非特务,看不见的细碎混沌在纸面上快速积累,细小的涡旋暴长成风暴之眼。翻开书页,像一枚枚捻下花瓣,我属于我,不属于我,我爱我,不爱我……,无痕活着的不可能,因为字句扣合思维从任一角落都卷出连锁反应,我在我不在之处因为我想我不想之物。如机器人活着,窝在最角落以便处于人生的正中央,踏步出去以便回到原地。于是,像是走入戏院里看一场电影,在窸窸窣窣落定静默的纯然黑暗中,黄以曦在一束束的光影中告诉读者「如何制造一具属于你而且只属于你的独身机器?」
——杨凯麟,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即使确确实实摆脱了沈重劳动身体,但并未真正远离瘟疫,工作过量与奇观社会如病毒般掏空了我们的生命体,思想和自我渐渐透明消退。因此,自我的生命救援如此重要,也因此,电影与电影场景有可能挽救生命的场景:正是如此,我们需要以曦指腹下敏锐界定出的观看距离、眼神的落点、时间的切抹和场景蒙太奇间的晕眩。我们无奈于生命政治的幽闭恐惧,但以曦展示了,自我剧场与电影影像可以联手转扭出新的生命,通过旅馆房间的孔洞、穿过梦与梦之间的薄膜。
——黄建宏,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跨领域艺术研究所副教授。 无论将被定义为何种文类,对我而言,《谜样场景》均是作者个人创作论的有力落实。作者思索世界的方法,是思索「思索」自身的方法,解组并伸延其迹轨,重建一个可用以微型转喻的迷宫。重建「一个关于创造的结构」,一如跋文的指引:书中每一片断,「每个凝视、警觉、思索、追寻、省察,是世界的最小单位」;而所有这些「后设(meta)装置」,是为「将个体操作为一处试验场域」,或将个体存有,译写为「较为紧凑、有趣与诚挚的经验」(卡尔维诺)。最简单说:既将世界降维且收纳为虚构的「我」;亦以「我」之如实视见,指陈世界维度,尚无法折曲安藏的盲域。
——童伟格,小说家 戏剧是种不同自我的辩证,黄以曦的文字引领你上场,接受镁光灯下的虚实考验
。——马欣,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