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學派的誕生

薔薇學派的誕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澤
圖書標籤:
  • 薔薇學派
  • 文學史
  • 現代主義
  • 詩歌
  • 批評
  • 文化研究
  • 法國文學
  • 象徵主義
  • 藝術思潮
  • 文學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瑪麗安,你知道嗎?我已不想站在對的一邊 我祇想站在愛的一邊…… ─〈一九七六年記事之四〉 在詩與愛的巨幕中,展開從未見識過的抒情光影。 一開始,當我在樹洞中學會歌唱,愛的失落及獲得一直是最重要的命題,「瑪麗安」這帶有濃濃異國風的名字,既是性靈的代號,也是一種類似綠度母般的母親幻想,聲音幻想。 瑪麗安是假,也是真,是內,也是外,既是歌聲的樹洞,也是詩的傳奇本身,大至集體的國族命運,小至個體的悲歡離閤,我都可以時時在詩中嚮瑪麗安持咒祝禱。──楊澤 四十年後,薔薇學派誕生瞭又一次。經典大碟重發,像班雅明筆下的曆史天使,背對著名之為進步的風暴--究竟薔薇仍會被推捲到風暴深處,亦或就此浮盪到遠涯--木心寫過的,童年時代好不容易找迴又瞬間脫手遺失的,那隻青瓷小盌。──楊佳嫻 《薔薇學派的誕生》是詩人楊澤第一本詩集,最能夠代錶楊澤詩作風貌。《薔薇學派的誕生》一齣世,纏綿呼喚愛神精靈「瑪麗安」,便成為彆名般絕響。在七○年代末期,楊澤詩歌語言的美學新調,開啓瞭現代派詩歌巨幕,以及未有人見識過的抒情光影。 詩人,除瞭詠懷,也是新時代的掌門人;「學派」的誕生,是他對自己的知識和藝術的期許,肯定世界,並開始去規劃,去認同。 四十年後,楊澤一字一句重新修訂詩作。特聘金蝶奬美術設計師黃子欽封麵設計、內文美術編排,藝術傢杲中孚為《薔薇學派的誕生》繪製專屬版畫畫作。封麵採取進口高級美術羊毛紙五色印刷,裸背穿綫裝幀,賦與詩集新一代樣貌。
暮光之城:迷霧中的秘術與榮耀 一、 引言:古老遺産的蘇醒 在被時間遺忘的角落,隱藏著一個不為世人所知的秘密社團——“暮光之城”。這個組織並非建立在堅固的石頭之上,而是紮根於人類心智最幽暗的深處,繼承瞭自古埃及法老時代便已失傳的秘術。他們不追逐財富或權力,而是緻力於維護宇宙間微妙的平衡,對抗那些試圖撕裂現實帷幕的暗影力量。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這個神秘社團的起源、核心哲學、以及他們世代守護的聖物——“永恒之鑰”的傳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曆史敘事,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意識之旅,去理解那些被主流科學視為迷信,卻在曆史關鍵時刻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非凡力量。 二、 組織的起源與核心信條 暮光之城的建立者,據說是一位名叫阿卡迪烏斯的煉金術士,他在公元前三世紀的亞曆山大圖書館的廢墟中,偶然發現瞭記錄著星辰運行規律與人類潛能關係的殘篇。阿卡迪烏斯堅信,人類的靈魂是一座尚未被完全激活的能量源泉,而“暮光”代錶的,正是介於光明與黑暗、已知與未知的臨界狀態,那是真理最容易顯現的時刻。 1. 符文與煉金術的融閤: 暮光之城的核心知識體係建立在“七重秘儀”之上。這七重秘儀融閤瞭東方哲學的陰陽流轉與西方煉金術的元素轉化。他們不將煉金術視為製造黃金的拙劣把戲,而是看作一種對自身心智進行提純和重構的過程。每一個成員都需要通過長達十年的“冥想熔爐”訓練,纔能被授予一枚代錶其階位的銀質徽章。 2. “共鳴”理論: 暮光之城認為,宇宙萬物都通過一種無形的“共鳴頻率”連接在一起。通過特定的儀式、聲音頻率(如古代的聖詠)以及對特定礦石的掌握,成員可以影響周圍的環境,甚至短暫地修正既定的命運軌跡。本書將詳述他們如何利用深海水晶和火山灰,製造齣能夠屏蔽精神乾擾的“靜默場域”。 三、 內部結構與權力製衡 暮光之城並非一個等級森嚴的獨裁組織,其內部結構設計得極為精巧,以確保知識的純潔性不被濫用。 1. 執政議會(The Triumvirate): 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由三位德高望重的智者組成,他們分彆代錶“記憶”(曆史的守護者)、“洞察”(未來的預言者)和“執行”(平衡的維護者)。這三者的權力相互製約,任何重大行動都需要三人一緻同意。 2. 三大分支的職能: 星辰觀測者(The Astrologers): 負責記錄天體運行,解讀預兆,並指導成員進行時間敏感的儀式。他們掌握著一套基於古巴比倫星盤的復雜計算係統。 界限看守者(The Wardens): 這是組織的防禦力量,他們緻力於阻止外界的邪惡力量(例如:那些試圖打開“虛空之門”的異端組織)侵入現實維度。他們的訓練更偏嚮於心智防禦和能量護盾的構建。 知識譯者(The Scribes): 負責對新發現的文本進行翻譯、歸檔和保密。他們是組織中與外部世界聯係最緊密的一群人,但同時也是受監控最嚴密的一群人。 四、 永恒之鑰與曆史的交叉點 “永恒之鑰”是暮光之城最重要的聖物,它並非一把物理的鑰匙,而是一個由復雜幾何結構構成的能量核心,傳說中它能夠暫時“凍結”局部時間流,為使用者提供修正重大曆史失誤的窗口。 1. 丟失的世紀: 17世紀末,歐洲爆發瞭被稱為“煉金術士大清洗”的事件。許多掌握瞭強大秘術的個體遭到迫害,永恒之鑰也在一次失敗的防禦行動中失蹤。本書通過對梵蒂岡秘密檔案和奧斯曼帝國密信的交叉比對,揭示瞭鑰匙的最後一次已知蹤跡——它被秘密轉移到瞭一個位於阿爾卑斯山脈深處的冰川之下。 2. 現代的考驗: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暮光之城發現,現代世界的“噪音”正在乾擾共鳴頻率,使他們的秘術效力減弱。更危險的是,一個自稱為“新啓濛運動”的科技至上主義團體,正在試圖通過量子物理學的方法,逆嚮工程齣永恒之鑰的能量原理,意圖將其用於軍事目的。暮光之城的年輕一代,必須在傳統知識與現代挑戰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纔能保護這把鑰匙不落入貪婪之手。 五、 結論:未完待續的守望 《暮光之城:迷霧中的秘術與榮耀》並非提供一個完美的結局,因為對於暮光之城而言,他們的使命是永恒的。本書的結尾,將聚焦於下一任“洞察”者的誕生,她(或他)的第一個預言,指嚮瞭一個與現代科技發展息息相關的巨大隱患——人類對數字信息流的過度依賴,可能正在無意中創造齣一種新型的、難以察覺的“數字幽靈”,這正是暮光之城未來必須麵對的終極挑戰。 本書旨在揭示,在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始終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黑暗中默默地校準著人類文明的航嚮。他們的存在,關乎我們能否在科技的光芒中,依然保有靈魂的深度與重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澤


  上世紀五○年代生,成長於嘉南平原,七三年北上唸書,其後留美十載,直到九○年返國,定居颱北。已從長年文學編輯工作退役,平生愛在筆記本上塗抹,以市井訪友泡茶,擁書成眠為樂事。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二○一六年新版序 

瑪麗安,我的樹洞傳奇
楊澤


  a

  想像,如果你不反對,一個來自南方小鎮的年輕人,剛過瞭懂得慕青春少艾的年齡不久,初抵外地的大都會求學,大街小巷,目光所及,一切對他都顯得如此新鮮立體,甚至突兀神奇。

  想像,如果你不反對想像,上蒼給這年輕人天生一副多愁善感的性情,還有難得富磁性的低音嗓子。想像他初來乍到,五光十色的大城,加上以大城為背景的少艾之戀,固然令他欣喜萬分,遇事好鑽牛角尖的個性,一種無以名之,屬於一般誌氣薄弱的年輕人纔有的「心魔」,偏讓他吃盡苦頭,他在校園裏,在公車上,很快認瞭三四個乾妹妹,接連談瞭好幾場戀愛,到後來,竟因暗戀一個連手都沒碰過的學妹,丟掉瞭最先愛上,也最愛他的舊情人。

  這不甘寂寞的年輕人,對愛情絕望,又自認沒愛活不瞭,活不下去的年輕人,同時對生命感到睏惑不已,他處處模仿之前囫圇吞下,一知半解的西方存在主義讀物過日子,在內心凹洞為孤獨蓋迷宮,為憂悒起城堡,就差那麼一點便因他的天生好嗓子,被人強拉進教會聖詠隊唱詩歌,所幸他還有自知之明,在那之前,已先加入校內的現代詩歌社。

  想像,如果你不反對想像,而且如果你多少知道青春,任何時代的青春,是怎麼迴事,而青春時代的愛情又是怎麼迴事,想像這年輕人平常愛跑到河邊玩,對著河水唱歌,半是兒戲,半是一個人落單瞭沒事乾,然而,就像古代詩傢早說過的,「雛鳳清於老鳳聲」,幾迴初試啼音,當河邊傍晚吹起涼風,天地為之變色,一時間,他竟深深愛上瞭自己的聲音——深深被自己嗓子所能模擬齣各種情感光譜的憂愁及悲傷,被自己低沉厚重的嗓音,更準確的說,被那人聲本身給撼動瞭⋯⋯

  b

  李漁當初是這樣說的: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也就是,就各種能發齣自己聲音的樂器而言,人聲不摺不扣是最美好的一種。

  可我得很快補上一句,人聲和絲竹之音層次有彆,人聲並非任何樂器,它不止最美好,也最是獨特。

  認真說來,人聲是何等素樸鮮活,復雜奇妙,而又不可思議的東西呀!人聲的背後有許許多多無意識,或人直接意識不到的美妙東西,因為它就來自人身這神奇的生命樹,知識樹,愛情樹本身。

  人聲和絲竹之音層次有彆,磁場有彆,頻率有彆,因為你我體內有太多奇妙的腺體,奇妙的「性靈的滋液」,掌握著人聲最富神韻的部分。人聲來自生命的源頭,而那正是吾人性靈,或「情之所鍾」的各種竅穴,孔洞之所在。

  從伊甸園以降,戀愛中人於萬韆場景的呢喃低語,既像是重演在愛情樹上偷偷刻下戀人名字的儀式,更宛如頻頻對著樹洞呼喚吶喊。古往今來,對「鍾情正在我輩」的詩人歌人而言,戀愛中人的忽忽若狂,戀愛中人的歌哭無端,乃是無上啓示,性靈的秘密與奧義,人聲的秘密與奧義,盡在於斯矣。

  也因此,我們可以充分想像與理解,當傍晚涼風吹起,那外地來的,一臉迷茫的小夥子,那情場失意,隻好對著河水唱歌的年輕人,反而得以誤入自己歌聲的樹洞,在一遍遍的自我聆聽底下,進一步偷覷到靈魂與肉體的雙重命題,以及自己未來的人生任務。退一萬步而言,即使人心再孤寂,世界再一無所戀,那個在嚮晚河邊徬徨的年輕人,他無意間發現的,可是一筆何等獨特的生命財富,何其大的性靈寶藏啊!

  c

  詩集《薔薇學派的誕生》(一九七七)及《彷彿在君父的城邦》(一九七八;一九八○)是我最早發錶的兩本舊作,初麵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今天迴首已整整四十年。

  兩本詩集斷版多年,而我也早過中年多時,黃仲則名句「結束鉛華歸少作,摒除絲竹入中年」,因此對我不適用。反而是,龔定庵同樣有這麼兩句:「少年哀樂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常會不自覺想起。有一點要說明,在我理解中,上句寫「少年哀樂過人」,恐怕並非龔定庵,或哪位詩人獨有的經驗,而下句說的「歌泣無端」,更是每個多情善感的年輕人皆如此的。

  這些舊作約略皆在二十到二十五歲之間,也就是從大二大三到其後唸外文所,在颱大文學院當一名小助教,執編《中外文學》階段,到八○年匆匆齣國前,快筆揮就而成。當年我幾乎無日不詩,隨身帶著小筆記本,隨時隨地在其上塗塗抹抹,在校園裏,在公車上,甚至在大馬路邊,都會有靈感生起。齣國打開瞭視野與創作的眼界,最早的那份詩的情懷證明越不瞭大洋,二十五歲,我後來纔懂,乃是少年詩人最敏感,刻意,把自我的氣球一昧撐到最大,復從中瞬間爆裂的分水嶺。

  去年初夏,我齣瞭詩集《新詩十九首》,算是對迴國後這麼些年來的人生感慨做瞭點總結。從《薔薇學派的誕生》到《新詩十九首》,一個人的大半輩子就這般過去瞭!迴頭想到重印舊作,固然是重演一齣「青春悲喜劇」,但也堪稱喜事一樁,顯示個人有幸在時間的恩寵下,義無返顧,正堅定朝嚮某種人生的下半場,甚至是延長賽的那番深一層領悟邁進。

  夢中我仍見得到,那條流過校門外的河,還有,就我一人知道的,隱現在河麵,在天空上的樹洞,那座歌聲的樹洞。樹洞中有我當年遊蕩其間,整座大城的倒影,就隻是倒影罷,因為樹洞中的一切其實都是我夢中的發明。

  d

  在某一層次上,我並未真正活在一九七○年代,那座叫颱北的大城(颱北日常);也因這樣,遂得以詩歌見證另一座看不見的城市(颱北非常),寫齣「在颱北」這樣的散文詩。那是白色恐怖時代,一個讀瞭太多魯迅,太多芥川陳映真的苦悶文青,他常常在白晝亮晃晃的馬路上找女神,同時又將自己放逐荒野,天天擺張慘綠兮兮的臉,在內心喃喃,隻有自己聽得到的獨白: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一九七七年中,我曾拿到一張盜版黑膠當禮物,那是當年英國最酷的中古搖滾樂團 Jethro Tull的新專輯,來自那位我始終手都沒碰過的女孩。但在那之前,我已對中古世紀,歐洲騎士文學十四行詩著迷,為瞭迴報女孩的餽贈,我寫瞭「暴力與音樂的賦格」一詩。現在迴頭看來,那是一首從 《薔薇學派的誕生》到《彷彿在君父的城邦》的跨越之作,宣告我已從稍早偏甜的綠騎士風走嚮苦澀萬分的藍騎士時代。

  年輕詩人的 hubris (或所謂「悲劇缺陷」),常就在他過度旺盛,強大的心魔,可說成也它,敗也是它。一開始,當我在樹洞中學會歌唱,愛的失落及獲得一直是最重要的命題,「瑪麗安」這帶有濃濃異國風的名字,既是性靈的代號,也是一種類似綠度母般的母親幻想,聲音幻想。

  瑪麗安是假,也是真,是內,也是外,既是歌聲的樹洞,也是詩的傳奇本身,大至集體的國族命運,小至個體的悲歡離閤,我都可以時時在詩中嚮瑪麗安持咒祝禱。但當青春的夢想變得愈來愈激進,孤獨,且充滿瞭焦慮──從藍騎士往國族的鐵甲武士不斷傾斜──瑪麗安再也救不瞭我。若乾年後,我也不得不因此,告彆瑪麗安,我那永不再的樹洞傳奇。

  青春,哦青春!像那滿天蟬鳴,我一度聽見它的歌唱,至今也仍迴響在心底。



木馬.唱盤.瑪麗安
楊佳嫻


  四十年後,薔薇學派誕生瞭又一次。經典大碟重發,像班雅明筆下的曆史天使,背對著名之為進步的風暴──究竟薔薇仍會被推捲到風暴深處,亦或就此浮盪到遠涯──木心寫過的,童年時代好不容易找迴又瞬間脫手遺失的,那隻青瓷小盌。
   
  我讀楊澤是倒帶式的,麯摺的。九十年代後半葉,剛剛離傢生活的死大學生,不上課但是專上圖書館與書店,栽進書沼的文學良民,老師也不能說我是壞學生罷(雖然戀愛到昏天黑地以緻忘瞭赴考試)。侷促於校園一角,與理發部毗鄰擁擠的政大書城,背嚮門口左邊第一櫃,黑背《人生不值得活的》厭世氣息書名瘦瘦立在架上(縮影八百億倍的一個小寫的瘦瘦的i);接著找到瞭洪範專區,《薔薇學派的誕生》正常販售,尚未成為絕版逸品,學詩小子如我,於詩句一知半解外,是挺羨慕「楊牧寫序,羅智成插畫」這等黃金組閤;至於較《薔薇》稍晚的《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那是又好幾年後,一位朋友預備拿彆人的復印本去復印,順口來問,我也搭上一份,到手時發現影印行自行打字製作的封麵「彷彿」變成瞭「彿彷」,直接坐擁一部倒錯的(僞)「珍」本。
   
  今日詩迷們頗能引用一二的,一半來自《薔薇學派的誕生》,一半來自《人生不值得活的》,前者似更浪漫,風格也紛紜,後者似更踟躕,憊懶,風格其實也未必統一。現實是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何況詩集。主題與風格太整全明確的詩集,除瞭方便怠惰的評論傢,我不以為對讀者全是好事。我們總願意看到心愛的詩人能持常,又能新變,新變處有些顛躓也無所謂,總之你知道他還在活動著,而非安於標本。既然是倒讀迴去的,從中年楊澤到青年楊澤,從不值得活到誕生,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薔薇》透露的青春誌願就更為鮮明。我以為〈在畢加島〉可為全集之鎮魂詩:

  瑪麗安,在鏇轉鏇轉的童年木馬
  在鏇轉鏇轉的唱槽上,我的詩
  我的詩如何將無意義的苦難轉化為有意義的犧牲?
  我的詩是否隻能預言苦難的陰影
  並且說,愛……

  「瑪麗安」,年輕的小母親,執著而憂愁,綠地盡頭垂著頭的雕像;「唱槽」是年輪,漩渦,時間的儀軌,可聯係至楊澤詩作裏一再齣現的唱片意象與歌手清單;「木馬」則永遠懷舊,童年式的昂揚,油彩注定剝落,可是那歡樂常在心中。比起以河流比喻生命,一去不返,顯然楊澤更同意的是,「唱槽」和「木馬」般重復鏇轉,傷害與時間一點一點滲入,漸次磨損,可是磨損裏也有它的價值;前者壯烈,後者悲涼。雖然悲涼,隻要「瑪麗安」不滅,「空中花園」恆存,那就能蓄養著舊精魂。
   
  然後,詩人問:「我的詩」是什麼?有何作用?「如何將無意義的苦難轉化為有意義的犧牲」,這並非天真的自信,也非知識分子盲目為內疚感牽引;不管之後能煥發何等意義,苦難都不應該發生,假使發生瞭,文學去書寫不是為瞭攫取苦難來作為書寫者的良知標章,而是為瞭銘刻那震動與不忍,喚起同情與思索,幾乎像是一種愛的教育--「愛」被過度使用而俗濫,可是詩人仍全心信賴。
   
  與〈緻w.k.l.〉(w.k.l.即溫健騮)並置來讀,「由於是雨雪方停的異國清晨╱所以我並不知道死亡就埋伏在下一條街的暗角╱將你撲殺成午夜最寒的那陣風╱所以我並不知道你的名字╱即使那極可能是我的…」,異國清晨寒冷街角的死亡,無論是什麼事件,理由為何,此樁「無意義的苦難」的意義正在於「你」也可能是「我」,故「我」並非單單旁觀;或〈手記之二〉裏寫「昨夜夢見被黑鷹追殺╱在滿佈敵意的街道上狂奔╱我開槍打死瞭一個人╱啊,無意打死瞭一個人」,即使「我」分明是「有一顆善良的心」,極端恐懼下,被追殺者與追殺者可能將殊途同歸。如果詩不僅僅「預言苦難的陰影」,還要「站在愛的那一邊」,正需要這一層認識。
   
  楊澤曾以「恨世者」來詮釋魯迅,魯迅以恨為愛,在恨尚未被傾盡之前,還不能輕易談到愛。楊澤顯然溫柔得多,空中花園裏有瑪麗安擔任警幻仙子。不過,在〈斷片〉這樣的作品裏,還是可以瞥見:

  請不要圍觀他人的死吧!冷漠的羣眾請莫要議論紛紛,因為我們同是一樹枯枝上的顫危危的敗葉

  犧牲者與看客,自覺者與庸眾,皆為縱貫魯迅文學的命題。然而,不僅批判圍觀者何等麻木,重點在「我們同是」,對於他人危敗處境的更深層理解,亦呼應瞭〈緻w.k.l.〉與〈手記之二〉。還有〈獨臂人之歌〉,它具備一種迴鏇的結構:左手刑斫瞭用槍的右手,落地瞭的右手反過來刑斫瞭寫詩的左手,再來則是是瘦長孤獨的左手自斫瞭的寫詩的左手;而當遠方無言的空白與零落雁行彼此見證,遠方──

  將被一隻瘦長
  孤獨的左手翻過來
  成為我戰後詩集的
  最後一頁
  寫著一頁黑色的無言

  沉重的手,受傷的手,變形的手,讓人想起魯迅〈頹敗綫的顫動〉結尾「我夢魘瞭,自己卻知道是因為將手擱在胸脯上瞭的緣故;我夢中還用盡平生之力,要將這十分沉重的手移開」,更讓人想起商禽〈鴿子〉:「你這工作過而仍要工作的,殺戮過終也要被殺戮的,無辜的手,現在,你是多麼像一隻受傷瞭的雀鳥,而在暈眩的天空中,有一群鴿子飛過:是成單的還是成雙的呢?」魯迅散文詩裏的手將自我壓入夢魘,商禽散文詩裏的手像威權底下的兵,這「黑色的無言」,是麵對黑夜,仍要睜瞭眼看。
   
  而《薔薇學派的誕生》齣版於尋找自我、不滿現實的七十年代,不免也齣現革命狂想,如〈車行僻野山區〉所見:

  站在雨後樹梢的
  純白純白的鷺鷥:
  被放逐的叛軍頭子圍在野地秘商
  指嚮工廠的、城市的,我的一首詩的叛變

  雨後樹梢上圍聚著的鷺鷥們本是田園詩的常客,這裏卻成瞭叛軍頭子們的會晤。除瞭承擔愛的教育,詩也具備叛變的潛能。楊牧曾費力詮釋「一首詩的完成」,楊澤卻想問,一首詩如何叛變它自己的年代?於是,〈在颱北〉指齣「在颱北,在八億國人的重圍裏」這現實的虛構,〈拜月〉說「我們的年代純屬虛構」,連「我們的愛情」也是「無上的虛構」,我們也許分不清是薔薇還是「一朵朵薔薇的幻影在空氣中燃著」(〈薔薇學派的誕生〉)。
   
  末瞭,還想再說說《新詩十九首》中十分凸顯的浪蕩子情懷,更早之前,或已顯露蹤跡。讀〈拜月〉,「雖然我沒有一個戀人,不曾愛過╱我對月的渴慕,我對生命,啊,卻有些激烈的╱不負責任的華而不實的想法╱──我對死亡的恐懼與暝想,彷彿╱彷彿我曾擁有一個死去的戀人──一個╱死去的愛太過完美以緻真實╱彷彿,啊,我是一個曆經變遷,曆經死╱美文華服,耽樂頹廢的末世詩人」,現在看來有些不著邊際的幻想與氣質,卻顯示瞭因為青春纔可能的浪擲。青春之人渴望「曆經變遷」,衰老及風塵,似乎更具魅力,且率爾將詩與死╱美縫在一起,美必有衰亡,而衰亡襯托齣美的稀有,二者正如風月寶鑒正反麵;曹雪芹早就藉由賈瑞縱慾死去的情節開示讀者,瞥見死亡之恐怖,不見得就醒悟生無須戀,反而會讓那份癡執黏附得更緊,因此耽樂頹廢。詩句沉溺裏,有躁動,也有陰翳,那陰翳就是曆史天使瞥嚮無窮廢墟的眼神。

圖書試讀

第一輯: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
 
1.我在1977年的春天在地下鐵的小站看到空中花園的花季海報時大多數人已然去過而且迴來瞭。
 
2.以後我迅速的發覺在我居住的城市委實祇有兩種人:一種是去過空中花園的,一種沒有去過;而沒有去過的人委實是並不存在的。
 
3.我迅速的發覺:空中花園是我們可能去過的最遠的地方;空中花園是我們生存的邊界,是同歲月,季節,黃昏,夜晚一樣獨立堅固的事物;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空中花園遍植無神論的花樹的原因。
 
4.我迅速的發覺:空中花園已成為我們的詩,我們唯一的宗教。
 
在畢加島
 
在畢加島,瑪麗安,我看見他們
用新建的機場、市政大廈掩去
殖民地暴政的記憶。我看見他們
用鴿子與藍縷者裝飾
昔日血戰的方塊吸引外國來的觀光客……
 
在畢加島,瑪麗安,我在酒店的陽颱邂逅瞭
安塞斯卡來的一位政治流亡者,溫和的種族主義
激烈的愛國者。「為瞭
祖國與和平,…」他嚮我舉杯
「為瞭愛,…」我囁嚅的
迴答,感覺自己有如一位昏庸懦弱的越戰逃兵
(瑪麗安,我仍然依戀
依戀月亮以及你美麗的,無政府主義者的肉體…)
 
在畢加島,我感傷的旅行的終,瑪麗安
我坐下來思想人類曆史的鬼雨:
半夜推窗發現的苦難年代
我坐下來思想,在我們之前,之後
即將到來的苦難年代,韆萬人頭
遽爾落地,一個豐收的意象……
瑪麗安,在鏇轉鏇轉的童年木馬
在鏇轉鏇轉的唱槽上,我的詩
我的詩如何將無意義的苦難化為有意義的犧牲?
我的詩是否祇能預言苦難的陰影
並且說,愛……
 
斷片
   
在那個遙遠的城市,我猶記得,某次當我鼓起勇氣公開錶示我對一位朋友大量製作鹼濕電影的不滿,我的朋友忽然轉過臉來大聲的對我說他的電影並不比「死亡」低級或者暴露:
   
「──沒有什麼,是的沒有什麼比死亡更暴露更obscene瞭。我的影片」他竭力對我呼喊,眼神裏閃動著我不瞭解的一種奇異的熱情「我的影片假如你瞭解的話,是用來對抗死亡──是以肉體來反叛它的…」
   
我的朋友,他的意思或許大部份是指血腥動作片而言。衡之當時,我聯想到的卻是圍繞在生活周圍的車禍的現象,兇殺的現象,裸屍的現場……
   
啊,請不要圍觀他人的死吧!冷漠的羣眾請莫要議論紛紛,因為我們同是一樹枯枝上的顫危危的敗葉。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讓我感到非常好奇。作者會采用怎樣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是宏大的曆史視角,還是細緻的個人視角?是第一人稱的敘述,還是第三人稱的旁觀?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將那些曆史的片段,人物的命運,以及思想的火花,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而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彆在意,作者是否能夠將那些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我希望能夠看到,那些發生在“薔薇學派”內部的事件,那些成員之間的互動,那些為瞭理念而進行的爭論,甚至是衝突。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他那生動的筆觸,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薔薇學派”的誕生和發展,去感受他們的氣息,去理解他們的情感。

评分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對“薔薇學派”的成員産生濃厚的興趣。他們究竟是一群怎樣的人?是那些在曆史的長河中默默無聞的普通人,還是那些曾經閃耀一時,卻被後人遺忘的天纔?他們聚集在一起,是因為共同的信仰,還是因為某種契閤的靈魂?他們之間是如何交流和互動的?是否存在著嚴格的等級製度,還是像一群誌同道閤的朋友,自由地探討思想?我好奇他們的日常,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是否有著宏大的儀式,或者私密的聚會?他們是否會為瞭捍衛自己的學說而付齣代價,甚至犧牲?我希望能夠看到,他們是如何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堅持自己的道路,如何與主流社會抗衡,或者如何巧妙地融入其中,悄然地傳播著他們的理念。他們的故事,一定充滿瞭麯摺和傳奇,充滿瞭智慧和勇氣。

评分

我特彆好奇,作者在創作這本書的時候,是否進行瞭大量的考證和研究?“薔薇學派”是否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曆史組織,或者它是在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礎上進行虛構的?如果它是虛構的,那麼作者是如何將虛構的情節,與現實的曆史背景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一個故事,更能讓我從中瞭解到一些相關的曆史知識,一些被忽略的細節,或者一些新的視角。我喜歡那些能夠拓展我視野的書籍,那些能夠讓我對曆史産生新的認識的書籍。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他嚴謹的態度,為我呈現一個既引人入勝,又具有一定史實依據的“薔薇學派”的故事。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就覺得它有著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好像隱藏著某種古老的秘密,又或者是一種不為人知的浪漫。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書架上偶然瞥見它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引人注目,那種復古的風格,搭配上“薔薇學派”這個名字,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當時就想,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學派?它跟薔薇有什麼關係?是某種宗教組織,還是一個文學團體,亦或是某個神秘的社團?我腦海裏閃過無數種可能性,從曆史上的薔薇十字會,到某個虛構的奇幻世界裏的魔法學院,又或是某個時期社會邊緣的知識分子群體。我甚至還在想,會不會跟某種植物學研究有關,但“學派”這個詞又顯得太過宏大,不太像單純的植物學分類。這種未知的吸引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打開它,去一探究竟,去解開它名字背後所蘊含的謎團。我喜歡這種能夠引發無限遐想的書籍,它不像那些直白地告訴你內容的書,而是邀請你去參與一場探索,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评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名字讓我充滿瞭期待,也充滿瞭想象。我希望它能是一場關於知識、關於神秘、關於浪漫的探索之旅。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一個獨特而引人入勝的世界,一群鮮活而令人難忘的人物,以及一些深刻而發人深省的思想。我希望,它能夠觸動我的好奇心,激發我的求知欲,更能引發我的思考。我期待著,當我看完整本書,能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我不僅讀懂瞭一個學派的故事,更理解瞭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在曆史長河中,不為人知的閃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到底隱藏著怎樣的驚喜,等待我去發現。

评分

我對這本書所處的時代背景感到非常好奇。它描繪的“薔薇學派”,究竟是存在於哪個具體的曆史時期?是古羅馬時期,還是文藝復興時期,抑或是某個不為人知的黑暗時代?我希望,作者能夠為我呈現一個栩栩如生的時代畫捲,讓我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政治格局,文化思潮,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隻有瞭解瞭時代背景,我纔能更深刻地理解“薔薇學派”齣現的必然性,以及它存在的意義。它是在一個怎樣的土壤上生根發芽的?它又是在怎樣的風雨中成長?我希望,作者能夠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去體驗那個時代,去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

评分

翻開書的扉頁,一股淡淡的書捲氣撲麵而來,那種紙張的觸感,油墨的香氣,都讓我覺得溫暖而親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會以怎樣的筆觸,來描繪這個“薔薇學派”。是會把它放在一個怎樣的曆史背景下,是在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中孕育而生的?它齣現的契機是什麼?它所處的時代,是風雲變幻的亂世,還是相對平和的年代?它的成員又是些什麼樣的人?是飽學之士,還是心懷不甘的叛逆者?他們的思想有哪些獨到之處?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他們又有著怎樣的追求和理想?我開始仔細地閱讀,希望從字裏行間找到答案,希望能看到那些具體的描述,那些生動的人物,那些引人入勝的情節。我期待著能夠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由文字構築起來的世界,在那裏,我能夠跟隨作者的引導,去感受“薔薇學派”的脈搏,去理解它的存在價值和曆史意義。

评分

我一直在琢磨,這本書的結尾會是怎樣的?“薔薇學派”最終的結局是什麼?是興盛,是衰落,還是湮滅?它是否給後世留下瞭什麼?它是否以某種形式,延續至今?我希望,結局能夠給我帶來一種震撼,一種思考,一種迴味。它是否會留下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讓我去自行想象?或者,它會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讓我恍然大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巧妙的方式,為這個故事畫上句號,讓我對“薔薇學派”的旅程,有一個完整的認知。我希望,這個結局,能夠給我帶來一種力量,一種啓迪,讓我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夠沉浸在“薔薇學派”的世界裏,久久不能忘懷。

评分

我在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會是怎樣的?是古樸典雅,還是現代流暢?是詩意盎然,還是邏輯嚴謹?我希望,它能夠給我帶來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一種沉浸式的感受。我期待著,那些優美的詞句,那些精妙的比喻,能夠如同薔薇的芬芳,在字裏行間彌漫開來。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他獨特的語言魅力,將“薔薇學派”的神秘感,它的魅力,它的復雜性,都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我喜歡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文字,那些能夠引發共鳴的錶達。我希望,這本書的語言,能夠像一道光,照亮我心中對這個學派的疑問,也像一麯音樂,在我的腦海中久久迴蕩。

评分

我一直在猜測,這個“薔薇學派”的思想核心究竟是什麼?它是否有著某種獨特的哲學觀,或者形而上的追求?它是否反對當時的某種主流思想,或者試圖提齣新的解決方案?“薔薇”這個意象,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一種象徵,一種隱喻,還是一種實際的圖騰?我仔細地捕捉作者在描寫中透露齣的綫索,希望能夠拼湊齣這個學派的靈魂。是追求某種純粹的知識,還是在探索人性的深度?是緻力於社會的改革,還是在尋求個體的超脫?它的價值觀是什麼?它對愛、美、真理有怎樣的理解?我甚至在思考,它是否對後世的某個思潮,或者某種藝術形式,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我期待著,能夠在這個學派的思想中,找到一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甚至能夠啓發我思考自己人生的東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