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西班牙――儿童自治
孩子之国班波斯塔存在于真实世界中,是西班牙一个由孩子们统治着的国度。
这是一个以关怀受难孩童为出发点而成立的机构。
希望能够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在逆境中自立自强,在绝望中重拾信心。
在班波斯塔,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小朋友可以免费上学。
这里的孩子们不但有着成年人的独立,民主素养以及责任感,
更具备着比成年人强烈的包容心。
他们能够跨越宗教信仰,种族背景,以对生命单纯的热爱,认真生活。
在科技发达,文化昌明的今天,全球每年仍然有许许多多的孩童因为战争和饥饿而失去性命。即使是在没有战争的国家,也有许多孩童必须在暴力、贫穷、种族歧视以及宗教对立的恐惧阴影下成长。
本篇故事中提到的孩子之国──班波斯塔,即是一个以关怀受难孩童为出发点而成立的机构。希望能够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在逆境中自立自强,在绝望中重拾信心。
在班波斯塔,孩子们不但有着成年人的独立,民主素养以及责任感,更具备着比成年人强烈的包容心。他们能够跨越宗教信仰,种族背景,以对生命单纯的热爱,认真生活。作者以孩子纯真的眼光,具体描述班波斯塔城中的生活,并进一步带出孩子们对于和平世界的憧憬。同时也期许读者在阅读故事之余,能不忘思考,如何以一己之力作为改变世界的推手。
系列特色 联经「大视界」是一个引领孩童认识世界,拓展全球视野的图画书。每一本书都是以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为主题,邀请世界各地的插画家以不同的风格绘制。引导孩子了解世界、认识全球的差异与变化,是为孩子开启成功人生的重要关键。透过绘本多样性的社会环境主题,培养孩子思考与判断,强化人生目标。
※ 每一本绘本,一个国家,一个主题。
※ 第一套以社会、经济、文化为主题,为孩子开拓全球视野的绘本。
※ 近五十位来自世界各国的顶尖插画家,每一本书都有不同的插画风格。
※ 多元的内容主题及绘画风格,滋养孩子的知识、丰富孩子的视野。
※ 每一本附有相关背景资料附录页,会特别针对每本书所介绍的国家进行一个概念性的了解,并将该书的相关主题做背景知识的补充。
※ 「让我们想一想」、「大家来讨论」的部分帮助读者作读后整理,可以让孩子思索阅读后的心得,希望读者在阅读之后可以有些启发与思考。
※ 全国60位中小学校长以及10县市国语文辅导团联合推荐。
《失落的阿卡迪亚:神话、历史与理想国度探寻》 卷首语: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回廊中,总有一些声音低语着关于“完美之地”的传说。它们或植根于古老的泥土,或闪耀于哲人的笔端,或仅仅是漂浮在世代相传的梦境中。本书,并非要为您描绘一个具体的地理坐标,而是带领您深入探寻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对“理想秩序”的永恒追寻。我们将剥开历史的迷雾,审视神话的肌理,考察不同文明在面对生存困境时,如何构建出他们心中那片未曾被污染的净土。 第一部分:神话的原型与伊甸园的召唤 人类历史的开端,总是伴随着一个失落的“黄金时代”的记忆。《失落的阿卡迪亚》的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全球各大文明中关于“原始和谐”的神话原型。 1.1 欧亚大陆的“太古之春”: 我们将深入分析古希腊的黄金时代(Saturnia Regna),那是一个没有法律、没有劳作、万物自足的年代。这与赫西俄德笔下的五代人理论有何关联?它如何折射出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依赖?接着,我们将对比巴比伦泥板文献中记载的恩基(Enki)对人类的最初设计,以及印度吠陀经典中对“萨提亚时代”(Krita Yuga)的描述——一个纯净、真实、未受污染的初始阶段。这些神话的共性,揭示了人类对“无忧无虑”状态的集体渴望。 1.2 亚美洲的“天空之城”: 本章将聚焦于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中关于“创世之前”的记载。例如,玛雅《波波尔·乌》中,神祇们不断尝试创造出“会说话、会思考、能崇拜”的人类,但每一次尝试都充满了失败与修正。这种对“完美造物”的执着,如何催生了他们对宇宙秩序的独特理解?我们将探讨尤卡坦半岛遗址中那些天文台和祭祀中心的布局,它们是否也是对某种“秩序化天堂”的物理模仿? 1.3 东方哲思中的“道”与“自然无为”: 与西方对具象天堂的想象不同,东方哲学更倾向于“心性”层面的回归。老子所言的“道法自然”,如何构建了一个不需要外在律法约束的社会模型?我们将细致解析《道德经》中关于“小国寡民”的理想图景,探讨它与世俗政治的张力。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在实践中如何被解读和扭曲? 第二部分:历史的投影与乌托邦的构想 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纯粹的神话叙事逐渐让位于对现实改良的理性思考。第二部分将追踪人类历史上那些试图将“理想国”付诸实践的努力。 2.1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知识精英的统治: 本章详尽分析柏拉图在雅典学院时期构建的政治哲学体系。我们不仅探讨“哲学王”的设定,更关注其对教育(Paideia)的极端重视。柏拉图试图通过严格的筛选机制,确保统治阶层的纯粹性,这与他认为的“正义”状态有何内在联系?这一构想如何成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持久也最受争议的蓝图? 2.2 罗马的“斯多葛主义”与公民美德的衰落: 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对“罗马精神”(Virtus)的推崇,本质上也是一种对秩序与责任的理想化构建。然而,随着帝国的扩张,传统美德的瓦解引发了斯多葛学派如塞涅卡和马可·奥勒留对内在道德高地的坚守。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试图在道德荒漠中,为个体重建一个坚不可摧的“精神阿卡迪亚”。 2.3 中世纪的“上帝之城”与世俗权力的制衡: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标志着西方思想将理想的实现推向了彼岸。本书探讨了这一理论如何影响了数个世纪的欧洲政治格局。当尘世的“地上之城”充满罪恶与纷争时,人们如何通过宗教仪式和教会权威来寻求慰藉和秩序?这种二元对立,如何塑造了中世纪的社会结构?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后的世俗化试验 进入近代,对神权的疏离促使思想家们将“理想之地”的构想拉回了人间,专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革新。 3.1 摩尔的《乌托邦》:财产公有制的宣言: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是一份对都铎王朝社会弊病的尖锐批判。本章重点分析“乌托邦”岛上对私有财产的彻底废除,以及其严格的时间管理制度。这种制度的初衷是消除贪婪,但它是否也带来了新的、隐性的压迫?莫尔的设想,如何影响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3.2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科学与规划的暴政? 与莫尔的温和不同,康帕内拉笔下的“太阳城”是一个由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严格规划的城市国家。它将等级制度建立在对星象的解释之上,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科学和理性权威的狂热崇拜。我们将对比“太阳城”的极端计划性与莫尔的相对自由,探讨过度规划对个体创造力的潜在扼杀。 3.3 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与社会契约论: 卢梭、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论,本质上是在寻求一种“理性人”可以共同遵守的、无损于自由的政治基础。本书将追溯“自然状态”的概念,分析这些思想家如何试图通过契约,构建一个比“黄金时代”更稳定、更持久的社会秩序。这些契约的局限性又在哪里?为何理性设计最终仍需面对人性的复杂性? 结语:永恒的张力 《失落的阿卡迪亚》并非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类是否能设计出一个完全没有痛苦、没有冲突的社会?本书的结论是,对完美秩序的追求,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驱动力。然而,每一次对“理想国”的坚定迈进,都伴随着对某种自由或真实性的牺牲。本书旨在邀请读者,站在历史与神话的交汇点上,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以及心中那片永远在远方闪烁的、无法完全抵达的“阿卡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