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做地图的艺术 《反转地图》这本书的英文书名为The Map as Art,直译为「成为艺术的地图」。然而掩书思考,我却觉得倒过来说「成为地图的艺术」(The Art as Map)似乎也通。这样的想法似乎藏了点地理学者的私心—如果艺术的表达能够像本书的作品一般,充满了对空间的创意与深度诠释,那又何尝不是透视与指点人生的另类地图呢?地理学者说:地图,是透过空间的指涉认识世界的途径。它,一方面拓展人对于世界的视野,但另一方面却弔诡地限制与控制了人对于世界的探索。然而,艺术如果可以成为地图的话,那么我期待的正是那个突破固有框架限制的创意努力。就这层认识而言,这本书确实令人一新耳目,甚至爱不释手,会想要一看再看!
拥有一张神祕地点的地图,就像是苏格兰小说家罗伯‧史帝文生所写《金银岛》小说中令人着迷的宝藏一样,是那么炙手可热。地图,在某个意义上就是宝藏。无怪乎,探险家可以抛家弃子,踏查险地,就算行囊再精简但却不能没有它。但是,有想法的人都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路确实是人走出来的,因此地图也不会仅有一张。地图,虽然简易地记载了不少通往终南捷径的空间资讯,但有时也会框限我们对于世界的大胆想像,更可怕的是,有的地图悄悄省略了制图者认为没有必要或是没有观察到的关键资讯。所以,使用地图,不可不慎!只要能够(而且我相信一定能够!),每个人都有必要动手来做自己的地图。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开始绘画的同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向我们开展出来。
坦白讲,当我津津有味地翻读着《反转地图》这本书时,几乎每一幅深具创意且另类的地图都让我燃起一股想自己动手做的冲动。同时,书中170多位艺术家动手做出的地图作品选辑和相应的文字说明,也勾引出我自己在绘制地图的一些经验与记忆,以及反省的时刻。先说说比较近的事吧!
一个多月前,我在一个地图绘制的讨论会上认识了Mikel Maron先生,他和他的伙伴一起创立了「地土真相倡议」(Ground Truth Initiative)的组织,他们在世界各地提供自由免费的绘图工具,协助在边缘与受压迫处境下的社群依他们实际的需要画地图,并尝试透过这些自己绘制的地图,建立社群内部与不同社群间的沟通,进而解决迫切的生活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包括因为天灾所造成的流离失所,或是因为战争的纷乱所导致家园破碎与人员流亡的现象。那天Mikel分享了在肯亚奈洛比的基贝拉(Kibera)贫民窟,大家是如何透过这些绘图工具而逐步重建的过程(mapkibera.org)。Mikel参与经验丰富,当他娓娓道出这些地图的故事时,讲来很引人入胜。在他口中,地图不再是冷冰冰的空间工具,而是连结人的感情和关系的重要介面,让我非常感动。
Mikel的故事让我回忆起大约十年前,我与一群伙伴参与了一个有关绘制原住民部落地图的计画。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要绘制的地图内容从来未曾出现在官方地图上,只存于耆老的脑中,必须由他们自己讲述,而他们所说的内容都是尚未被国家认定的原住民传统生活领域的知识,如传统地名、迁徙路线、使用资源分佈、猎场界限、仪式禁忌、口传历史与神话传说等。在过去,这些地图大多是长期受到忽略、边缘化,不为世人所认真对待的原住民族文化知识。然而究其内涵,却都是部落发展与族群认同归属的文化与精神资产。换句话说,这些地图都是族人历代口述的生活世界。这个绘图计画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与文化来表述他们在这块生活的土地上孕育的知识与记忆,并进而再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及情感。这些部落地图的内容也成了台湾多元文化社会的具体例证。可惜的是,多数的族群文化是没有被认识与尊重的!
透过地图所呈现的关系与情感,放在当前的现代社会脉络下常会显得格格不入。就像是美国的原住民酋长西雅图(Chief Seattle)对白人殖民者所说:「空气水与土地都不是我们的,是我们属于土地,不是土地属于我们。如是这样,又该如何将土地卖给你们呢?」我们协助部落族人所绘出的不仅是自然资源的物质疆界,还有这些细致的社会关系和土地精神。从耆老的口中所叙述的智慧,正是回应新世纪以来台湾原住民族所诉求的自治、自然资源管理与部落生态产业的重要知识基础。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这个计画的过程中,有些经验是至今都难以忘怀的。
我还记得,在兰阳溪的上游部落里,当我们把具有等高线的地形图投影到部落活动中心的墙壁上时,看到耆老一个一个走向台前,在斑剥的墙壁上兴高采烈地指出他们狩猎的范围与猎径。看到他们的眼神闪烁出希望的光芒,让我们长途开车跋涉的辛苦一下子就烟消云散。还有,在一次集合不同泰雅族部落进行传统领域大拼图的工作坊上,看到不同部落的族人彼此检视着猎场界线的认知差异,老猎人与年轻猎人彼此交换经验的场景,也是目前部落被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体制切割的七零八落的处境下,难得一见的族群内部对话的场景。这些经验都来自于部落地图的绘制,也再一次地证明地图不仅是图面上没有生命的象征符号而已!更重要的是,地图所表现的那些活生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因变迁而受到压抑的情感与处境。
《反转地图》是由介绍当代艺术相当出色的作者哈蒙所编辑,她的另一本成名作为《我在这里》(I am Here),从这些书的写作企图来看,我认为她骨子里根本就是一个地理学家。在本书中,哈蒙跟克莱曼斯合作,请她针对这些挑选的系列作品撰写深度的评论文字。这样的搭配让读者在感官上玩味不同的艺术作品时,也可得到不少智性上的操练,可说是绝佳的组合。
作者从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中颇花心思地挑选出具有制图学意涵的作品,并且以族群冲突的处境、全球化的冲击、生态的议题、身体的政治、自我与认同、理想的地方等人与空间互动的重要主题为轴线,安置这些艺术家的不同作品。作者的巧思让这些个别艺术家的作品在人地关系上,重组凸显出一种集体的意涵。其中,最大的焦点莫过于艺术可以成为一种地图的企图。在书中,艺术家的人文思考与社会关怀取代了我们对于制图匠气氛围的刻板印象,批判的眼光中带着对于人世间的关怀。在书中,我看到了艺术家用随时都会被风吹走的绿色丝带,实际地穿牵在战事紧急的以巴边界上,借此讽刺边界的不稳定性与政治性。还有,艺术家用毛茸茸的兽皮制作出非洲的地图,借此表达出人因追逐着动物资源而在大地迁徙的生态关系。其实,欧洲的扩张与第三世界的图像背后,正是自然与文化的复杂动态所构成的当今人类地理分佈。
这本书总共收录了360件带有强烈自主制图的艺术作品,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凸显艺术家透过他们的空间实验,尝试认识世界的途径。没错,如果人不管用什么方式,就像这些艺术家一样,诚挚地从自己的制图经验中认识周遭的环境与人群,那么不一样的世界与盼望将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也深信这本书的艺术作品将会像地图一般,带给读者深刻的启示与鼓舞,特别是我们这些曾经参与自主制图的实践者。我慎重地推荐这本书。
林益仁(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副教授、前静宜大学生态人文系副教授兼南岛民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