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视觉文化:课程、美学及艺术的社会生活

教导视觉文化:课程、美学及艺术的社会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elly Freedman
图书标签:
  • 视觉文化
  • 艺术教育
  • 美学
  • 课程设计
  • 社会艺术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图像学
  • 媒介理论
  • 当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社会、认知、以及课程理论为根本,费德曼提供从文化的观点教导视觉文化的理论架构。篇章内容分别讨论:民主化的视觉文化、课程美学、哲学与历史的考量、艺术历史的近代变革、学生发展与认知的关联、学校内外艺术的诠释、课程中纯艺术的脚色、科技与教学、电视如同国家课程、学生艺术的创作与评量以及更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凯莉‧费德曼Kelly Freedman


  北伊利诺大学艺术与教育教授。最近她在明尼苏达大学教了15年之后转往北伊大执教。1985年从威斯康辛麦德逊大学的课程与教学取得博士学位。从事各教育阶段的艺术教学工作且已经超过25年。最近,她聚焦在学生与视觉文化的互动,以及后现代教育的情况。费德曼博士在「艺术教育研究(Studies in Art Education)」、「艺术与设计教育期刊(The 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教育科技的研究与发展(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以及「课程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有许多的发表。她也经常对地区、全国及国际的听众演讲。费德曼教授是「后现代艺术教育:课程的取径(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一书的共同作者,并且和佛那窦 贺南滋(Fernando Hernandez)共同编辑「课程、文化与艺术教育(Curriculum, Culture, and Art Education)」。她是数个编辑委员会的委员,包括英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期刊(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而且是「艺术教育研究(Studies in Art Education)」的资深编辑。费德曼教授是全国艺术教育学会(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的杰出会员。

译者简介

陈琼花(总校正,译导论与复校各章节)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教育博士
  (Ed.D., Doctor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ampaign-Urbana, USA)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教授

罗美兰(初校第1, 2章)

  英国伦敦罗汉普顿大学艺术与设计教育博士
  (Ph.D. in Art & Design Education, Roehampton University London, England)
  国立东华大学艺术创意产业学系教授

张家霖(译 第1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艺术学博士
  台中市立福民国小艺术教师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吴冠娴(译 第2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艺术学博士
  私立美和科技大学文化创意系助理教授

陈箐绣(初校第3, 4章)

  美国印地安纳大学 艺术教育哲学博士
  (Ph.D. in Art Education, School of Educ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USA)
  国立嘉义大学视觉艺术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洪嘉宏(译 第3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艺术学博士
  国立宜兰大学博雅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私立台北城市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徐玟玲(译 第4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艺术学博士
  杏羽艺术事业有限公司总监
  台北市立大学视觉艺术学系艺术治疗硕士班兼任助理教授

李静芳(初校第5, 6章)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艺术教育学博士
  (Ph.D in Art Educati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美术系艺术教育硕士班副教授

卢姵绮(译 第5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艺术学博士
  台北市长安国小特教组长
  台北市立大学视觉艺术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江学滢(译 第6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艺术学博士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心理辅导学系助理教授

郑明宪(初校第7, 8章)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美术教育哲学博士
  (Ph.D in Art Educ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 USA)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杨馥如(译 第7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艺术学博士
  私立开南大学资讯传播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陈育淳(译 第8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艺术学博士
  台北市立介寿国中视觉艺术教师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兼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致谢辞
导论

1 专业的领域:论述视觉文化教育
视觉文化,教育及认同
专业领域的论述
由残存的社会理论,塑造社会实践:从艺术教育的历史所得来的教训
破除疆界和教学观念
结论

2 在美学发现意义:形式,情感及了解的相互依存
多元层次的美感经验
现代美学的基础
课程的现代美学
意义和视觉文化:从相关知识制造联结
美学和意义建构:实用主义者和新实用主义者的观点
结论

3 艺术的社会生活:联结古今的重要性
新旧艺术史
脉络与品质
往复来回:时/空的并置
结论

4 艺术与认知:认识视觉文化
探究视觉文化:形式,情感及知识对学习的关系
艺术发展的心理生物学的观念
艺术发展的社会学观点
认识艺术的社会学方法:建构主义,社会分享认知及分散式认知
脉络化知识:艺术概念与误解之形成
结论

5 诠释视觉文化:为课程建构观念
诠释,脉络及延伸的意义
后现代观念和视觉文化
文化和个人的诠释
结论

6 课程即历程:视觉文化和民主教育
后现代课程
课程结构中的视觉文化再现
课程连结,认知连结
结论

7 艺术连结教育:科技影像,人造物,及社群
科技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
学生使用艺术和科技
在萤幕上创作
观看艺术:当学生身为观众
电视:国家级的课程
结论

8 贡献视觉文化: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评量
评量:从喜欢到了解
评论和社群
艺术的群体认知和评量
学生的群体评量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导论

  这本书是有关于所有阶段艺术与教育的共同基础。就某种程度而言,艺术是一种教育。艺术具有沟通性,它帮助人们了解世界的方式是无法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一件视觉艺术其自身就可以教导人们如何来观赏它的表象。许多视觉艺术的范例具有无须形式的指导便可以理解的表象品质。从人类早期的历史开始,这些视觉的品质和我们生理系统的互动,使我们得以存活并适应新的视觉环境,而且使得我们得以迅速处理真实的景象。甚至是年幼的儿童也能诠释这些表象的视觉特质。无论如何,这些视觉的品质并非我们界定艺术与文化作品的视觉形式。我们不可能因为观看和诠释基本的形式,而使得他们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相反的,人类的潜能令人惊奇,这种潜能让人们能制造图像和物件,而让其他的人们想去观看,从其中创造意义,以及给与价值。纵使制造事物是脑中的建构,但是创作、了解、赋予价值和评判视觉艺术所必须的技巧和观念则是学来的。

  学习去制作和适切回应视觉艺术复杂性的过程,在没有指导的前提下是不可能会发生的。除非人们接受指导,否则他们对于每日所见的图像和设计的物体是永远无法脱离表象的认知。当学生能够发展较为深层的视觉经验,他们便能批判性的观看表象,而开始去省思视觉艺术在塑造文化,社会,甚至个人认同的重要性。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人们在早期青少年后并没有受过正式的艺术教育,而且许多并没有受过视觉艺术的指导。

  缺乏艺术教育是一种隐忧,不仅因为视觉艺术具历史的重要性,或是因为视觉艺术是人类表现形式的重要性,更是因为当代文化都是视觉的。全球文化是快速的从文本为基础的沟通到图像的饱和。在电视,美术馆,杂志,电影院,电脑,大卖场等都可看到视觉文化,它的影响是翻江倒海般的无远弗届。所导致的结果,学习有关视觉文化的复杂性,对人类的发展是越来越批判,而艺术和教育的观念必须有所改变。
 
  这本书是有关于视觉文化教的是什么,以及在民主的当代和作为全球文化的部分,什么是应该教的。这本书由二部分组成。前半部是聚焦在教育上的艺术理论。其次,是讨论有关实践。理论提供实践的基础和合理性,就像经由实践建构理论一般。艺术教育的研究范畴须要以社会为主轴的理论,以作为引导和挑战实践的原则。

  在教育将艺术理论化是困难的,因为它涉及二个经常是冲突的「实践」形式。「教育」,这是谋求预期的学习成果;而艺术则是寻求未知。无论如何,艺术教育理论的潜在贡献是深远的,使得公然而严肃的考量理论是极为重要。从历史的观点,理论协助人们思考和谈论艺术,对纯艺术的社群很是关键。当科技的影响使得影像更加可以感受到时,面对广泛的视觉文化而言,理论变得更为重要。在过往的世纪,教育理论,常立基于实证的研究,已快速的影响实践,确实,实践影响理论。拥有纯艺术与视觉文化两种理论丰厚基础的探究区块,艺术教育似乎是缺乏理论化,其课程常常只是孤立的,以技术为本的活动联结,而非是基于扎实的观念架构。虽然艺术教育脉络本身机制性的侷限,丰富的理论将使影响产生混乱,但理论化的努力仍是必须持续的,以维系专业的领域,同时让学生可以受惠。

  在第一章我讨论艺术教育是一专业的领域,它影响教育的所有阶段,而且是一种社会产品的形式,承载着大量视觉文化的符号实践。视觉文化创造,如同反思,个人与社会的自由,因此,其特质的考量和影响对民主教育而言是关键性的。在这种情形下,体制内外,人们如何认识艺术及了解其内涵,对于文化认同的养成,政治经济,以及个人的富足是重要的。

  第二章持续理论的讨论,但专注在课程的美学。这章包括重新考量有关视觉艺术和艺术教学中形式和内容关系的理论。当代艺术课程必须陈述后现代美学的议题,但这对抗当代体制性结构的脉络是有困难的。教育者回应如此的冲突将塑造所有阶段艺术教育的未来。课程是一种从科学探究而来的艺术形式,但是美学的教育可以增补科学教导所忽视了解的部分。因此,后现代美学的新实用主义成为是一种艺术教育的美学。

  视觉艺术和教育的哲学以及历史基础,对教导视觉文化是重要的。有些哲学性的基础是在第二章讨论;历史性的基础则在第三章呈现,在此同时陈述最近在艺术历史领域的一些改变以及一些后现代学术的情况。从艺术教育的观点,必须了解的是,历史并非是过去──而是有关过去的故事。过去所有阶段的教育,大部分的故事是西方和再现的风格历史,很少触及艺术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的议题。社会考量的重要性,无论是作者和观者,在面对表现人们意见、图像与文本有关的社会诠释,在艺术教育是长久被忽视的。因此,视觉文化的社会历史被认为是一种更具丰富教育性的艺术表述。

  第四章是有关艺术,学生发展和认知的关系。这章整合有关艺术认知过程之知觉和意义的关系,分散式的思考,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这些学习的观点持续以认知的社会面向为中心,所以对于视觉文化教与学的理解能够有所贡献。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放在之前所曾讨论的实践理念。在第五章,我讨论学校内外有关艺术的诠释和再现。一再主张我们教导视觉文化的重要理由,是因为视觉形式界线的消解,所展现的是一种学习基础新诠释的可能,因此产生课程发展的新挑战。本章我专注在观念的分析,以提供课程发展的基础。

  一般教育的课程概念可提供艺术教育参考的是在第六章的讨论。所强调的概念是有关课程如同文化再现的结构和问题。教育中以维护民主原则的讨论方式,有别于传统强调纯艺术的讨论方式,是可以提供学生文化的资本。从视觉文化的观点,文化资本是相较宽广的想法,它所涉及的不仅是对于高等文化的觉知,而且是视觉文化所概括的社会责任。

  第七章聚焦在视觉科技,此一部分在整本书中均已提及,而且是以教学的用语讨论。科技使得视觉文化比透过文化的文本形式更容易理解。从教育的观点,视觉科技的力量对于学生了解广博的视觉艺术,是深刻且非常重要的。

  第八章是结论,讨论有关学生在制作和批判所涉及的民主过程中重要的关键性省思。这些讨论包括视觉艺术将逐渐成为一种在表现、沟通和认同建构时,越来越具影响性的范例。

  因为这本书是为所有教育阶段不同知识背景领域的学生所写,同时也是为专家们,我试着较少聚焦在个人性理论作品的分析,而是放在较常被使用的理论方面。我希望这样能够将两部分紧系在一起,而且证实分析应顾及多元层面的看法。

  这本书是企图批判当前有关课程的主张,而在课程中重新连接宏观的视觉艺术形式和观念。这种断层的现象在所有的教育阶段皆然,而且已经被视觉艺术领域的组织所昭示。这种分别小学、中学与高等艺术教育,以及分别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其他文化的场域,诸如美术馆、社区课程以及网路等,长久以来都是有问题的。当许多专业艺术家们经常变换其创作媒材时,以媒材技术的不同作为课程的界限,已变得没有意义,而且将纯艺术与流行艺术区隔的话,将削弱学习其彼此之间关系的机会。视觉文化进阶的知识有赖于各教育阶段良好的基础,包括视觉文化的形式、观念以及过程之间的关系与特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