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銘散文自選集

劉紹銘散文自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為著名文學教授劉紹銘的散文自選集也應該是他後一部文學著作。作者以散文聞名於世,他的散文知性強,富生活智慧,文字趣味中韻味長,風格獨特。

  作者迴憶少年時代生活的文章,是香港舊時社會寫照。作者評張愛玲、黃碧雲等作傢,均有發人深省的見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紹銘


  廣東惠陽人,香港齣生,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後赴美,在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得博士學位。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新加坡大學、夏威夷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退休前為香港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嶺南大學中文係主任兼翻譯係講座教授。

  翻譯作品有《魔桶》(馬拉末)、《夥計》(馬拉末)和《一九八四》(奧威爾)等。英文編譯計有傳統與現代中國小說選集多種,均由哥倫比亞大學齣版。散文作品包括《吃馬鈴薯的日子》、《舊時香港》、《煙雨平生》、《一爐煙火》、《文字的再生》、《風月無邊》、《能不依依》、《渾傢.拙荊.夫人》、《方留戀處》及《冰心在玉壺》等。
 

圖書目錄

前言   7
 
一、前塵舊事
舊時香港   10
童年雜憶   13
能不憶香江   38
皮匠詩人   42
美麗的格言世界   47
不羨神仙羨少年   50
故國‧喬木   55
公無渡河   59
 
二、落日故人
異路功名   64
夏誌清的人文精神   71
餘英時:以身弘毅   76
金庸:劍橋取經   81
白先勇就是這樣長大的   84
遙念戴詩人   93
林行止的兩個世界   97
生活其實可以如此美好   101
文字是董橋的顔色   108
物換星移   114
孤懷抗俗   117
見樹也見林:鄭樹森的文化評述   124
藉問酒仙何處有?   129
半仙‧如半仙   133
夢蝶居士   138
 
三、文墨因緣
童話豈是小兒科   142
匹夫007   150
書評本是無情物:《紐約書評》淺識   157
「佬」的前世今生   163
韆古艱難是報恩   168
紅拂新識   174
燕京‧哈佛‧洪業   180
中國人「吃」的文化   187
李小龍之死   191
正襟危坐說鹹濕   197
 
四、一簑煙雨
香港文學無愛紀   204
香港文學有情篇   212
不似舊時情──纔子佳人的背麵   218
寫作以療傷的「小女子」──讀黃碧雲小說《失城》   226
偷窺黃碧雲   237
黃碧雲:費蘭明高之歌   242
笑論毛尖   246
他們仨   251
一條漢子   257
黃永玉書畫人生   262
汪曾祺自得其樂   270
施蟄存:遺忘與記憶   276
張恨水的散文   283
 
五、愛玲閑話
兀自燃燒的句子   288
張愛玲的散文   294
褪色的玫瑰   318
落難纔女張愛玲   323
〈鬱金香〉讀後   331
到底是中國人   335
張愛玲的中英互譯   341
張愛玲的英文傢書   363
張愛玲的甜言蜜語   365
小團未圓   367
民國女子   372

圖書序言

二、落日故人

金庸:劍橋取經

李懷宇年初訪問金庸,對談錄以〈金庸:辦報是拚命,寫小說是玩玩〉為題在《時代週報》刊齣,佔瞭兩大版的篇幅。李懷宇做的homework相當充實,提問題時進退有度,但遇到非知究竟不可的關頭,也不怕難為情單刀直入。譬如說:「大傢都覺得很奇怪,你過瞭八十歲,還到劍橋大學去讀書?」

李懷宇文章的標題雖然以金庸生涯中的兩大盛事為引發點,即寫武俠小說和創辦《明報》,但卻以他在劍橋大學做「老童生」的日子拉開序幕。原來金庸在劍橋拿瞭榮譽博士學位後,要申請攻讀博士。校方告訴他不用瞭,因為榮譽博士排名在一般教授和院士之上,「地位比校長還要高。」

金庸沒有言聽計從,決心要拿一個earned degree,一個自己辛苦「掙來」的學位。既然如此,校方就組成瞭一個委員會,由二十多位教授提問題。金庸說打算從匈奴問題著手,因為中國學者認為在漢朝時,衛青、霍去病跟匈奴打仗,匈奴打不過,就遠走歐洲。但西方學者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認為匈奴是在東亞、西亞和中亞獨立發展齣來的一個民族。

二十多位教授中剛好有一位是這方麵的專傢。他用匈牙利語發言,金庸隻好說抱歉聽不懂。專傢隨即說這些資料已翻譯成法文和英文瞭。「如果你去匈牙利,我可以推薦你。你可以唸三年匈牙利文再來研究這個問題。」金庸說因為年紀關係,恐怕有心無力瞭。專傢因此建議他最好另外選一個題目做論文。

有關金庸就讀劍橋的種種傳聞,我看過不少零星報道,但都沒有提及這段「波摺」。二十多位教授都各有專長,每人在一特定的科目中鑽過牛角尖。如果大傢對這位專傢的專業一無所知或僅識皮毛,那在這問題上就無發言資格瞭。匈奴曾先後稱為「鬼方」、「混夷」、「獫狁」,秦時始叫「匈奴」。單看名號,已「鬍」得不得瞭。他們應該有自己的文字和曆史。劍橋那位專傢的話說得那麼斬釘截鐵,因為他堅守學者做研究,一定得用「原始資料」的原則。研究匈奴問題,單靠《左傳》和《史記》這類記載,是難明真相的。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