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铭散文自选集

刘绍铭散文自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着名文学教授刘绍铭的散文自选集也应该是他后一部文学着作。作者以散文闻名于世,他的散文知性强,富生活智慧,文字趣味中韵味长,风格独特。

  作者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文章,是香港旧时社会写照。作者评张爱玲、黄碧云等作家,均有发人深省的见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绍铭


  广东惠阳人,香港出生,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得博士学位。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新加坡大学、夏威夷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退休前为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兼翻译系讲座教授。

  翻译作品有《魔桶》(马拉末)、《伙计》(马拉末)和《一九八四》(奥威尔)等。英文编译计有传统与现代中国小说选集多种,均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散文作品包括《吃马铃薯的日子》、《旧时香港》、《烟雨平生》、《一炉烟火》、《文字的再生》、《风月无边》、《能不依依》、《浑家.拙荆.夫人》、《方留恋处》及《冰心在玉壶》等。
 

图书目录

前言   7
 
一、前尘旧事
旧时香港   10
童年杂忆   13
能不忆香江   38
皮匠诗人   42
美丽的格言世界   47
不羡神仙羡少年   50
故国‧乔木   55
公无渡河   59
 
二、落日故人
异路功名   64
夏志清的人文精神   71
余英时:以身弘毅   76
金庸:剑桥取经   81
白先勇就是这样长大的   84
遥念戴诗人   93
林行止的两个世界   97
生活其实可以如此美好   101
文字是董桥的颜色   108
物换星移   114
孤怀抗俗   117
见树也见林:郑树森的文化评述   124
借问酒仙何处有?   129
半仙‧如半仙   133
梦蝶居士   138
 
三、文墨因缘
童话岂是小儿科   142
匹夫007   150
书评本是无情物:《纽约书评》浅识   157
「佬」的前世今生   163
千古艰难是报恩   168
红拂新识   174
燕京‧哈佛‧洪业   180
中国人「吃」的文化   187
李小龙之死   191
正襟危坐说咸湿   197
 
四、一簑烟雨
香港文学无爱纪   204
香港文学有情篇   212
不似旧时情──才子佳人的背面   218
写作以疗伤的「小女子」──读黄碧云小说《失城》   226
偷窥黄碧云   237
黄碧云:费兰明高之歌   242
笑论毛尖   246
他们仨   251
一条汉子   257
黄永玉书画人生   262
汪曾祺自得其乐   270
施蛰存:遗忘与记忆   276
张恨水的散文   283
 
五、爱玲闲话
兀自燃烧的句子   288
张爱玲的散文   294
褪色的玫瑰   318
落难才女张爱玲   323
〈郁金香〉读后   331
到底是中国人   335
张爱玲的中英互译   341
张爱玲的英文家书   363
张爱玲的甜言蜜语   365
小团未圆   367
民国女子   372

图书序言

二、落日故人

金庸:剑桥取经

李怀宇年初访问金庸,对谈录以〈金庸:办报是拚命,写小说是玩玩〉为题在《时代週报》刊出,佔了两大版的篇幅。李怀宇做的homework相当充实,提问题时进退有度,但遇到非知究竟不可的关头,也不怕难为情单刀直入。譬如说:「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你过了八十岁,还到剑桥大学去读书?」

李怀宇文章的标题虽然以金庸生涯中的两大盛事为引发点,即写武侠小说和创办《明报》,但却以他在剑桥大学做「老童生」的日子拉开序幕。原来金庸在剑桥拿了荣誉博士学位后,要申请攻读博士。校方告诉他不用了,因为荣誉博士排名在一般教授和院士之上,「地位比校长还要高。」

金庸没有言听计从,决心要拿一个earned degree,一个自己辛苦「挣来」的学位。既然如此,校方就组成了一个委员会,由二十多位教授提问题。金庸说打算从匈奴问题着手,因为中国学者认为在汉朝时,卫青、霍去病跟匈奴打仗,匈奴打不过,就远走欧洲。但西方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匈奴是在东亚、西亚和中亚独立发展出来的一个民族。

二十多位教授中刚好有一位是这方面的专家。他用匈牙利语发言,金庸只好说抱歉听不懂。专家随即说这些资料已翻译成法文和英文了。「如果你去匈牙利,我可以推荐你。你可以唸三年匈牙利文再来研究这个问题。」金庸说因为年纪关系,恐怕有心无力了。专家因此建议他最好另外选一个题目做论文。

有关金庸就读剑桥的种种传闻,我看过不少零星报道,但都没有提及这段「波折」。二十多位教授都各有专长,每人在一特定的科目中钻过牛角尖。如果大家对这位专家的专业一无所知或仅识皮毛,那在这问题上就无发言资格了。匈奴曾先后称为「鬼方」、「混夷」、「猃狁」,秦时始叫「匈奴」。单看名号,已「胡」得不得了。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剑桥那位专家的话说得那么斩钉截铁,因为他坚守学者做研究,一定得用「原始资料」的原则。研究匈奴问题,单靠《左传》和《史记》这类记载,是难明真相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