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還剩幾年?極端氣候下的關鍵時刻(全新修訂版)

地球還剩幾年?極端氣候下的關鍵時刻(全新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氣候變化
  • 環境科學
  • 地球未來
  • 極端天氣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危機
  • 全球變暖
  • 生態學
  • 科學普及
  • 未來展望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亞洲國傢不同於荷蘭這樣的富裕歐洲國傢,荷蘭、丹麥等國可通過高投入的沿海工程阻止海平麵上升,而亞洲國傢則隻能通過改變人口走嚮來阻止危機。——英國環境與發展研究所 麥剋格蘭納罕博士

  一旦二氧化碳在2030年和2060年之間達到預想的水平,全球所有的珊瑚礁都將註定滅亡。——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前首席科學傢 查理.貝隆

  上世紀60年代多次襲港的「超級颱風」將再度重現。——香港天文颱颱長 李本瀅

  新加坡太脆弱瞭,海水上升1米,我們還可以建堤壩,但如果上升3至5米,我們將怎麼辦呢?半個新加坡都將消失!——新加坡前總理、內閣資政 李光耀

  如果一切不改變,7年之後我們都將不斷的經曆漂浮遷徙的人生。——知名媒體人 陳文茜

  海平麵上升有相當大的慣性,將會在2100年後仍然存在,持續數個世紀。——IPCC《2007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和脆弱》

  當天然災害越來越強大,人類就顯得越來越渺小,
  你我都該知道,現在就是極端氣候下的關鍵時刻,
  這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真相!

  在我們居住的這顆藍色星球上,
  海洋麵積始終大於陸地,
  兩者自古以來就不是維持恆定的黃金比例,
  但地球的總麵積卻是永遠不變的,因此一消則一長。

  生命源起於海洋,當生命選擇踏上土地的那一刻起,
  就註定瞭與海爭地的命運。

  當這個世界的陸地越來越少,而海洋麵積卻越來越廣時,
  錶示海平麵高度正在逐漸攀升。

  我們看著北極熊愁睏在漂流的海冰上,
  你我是否曾想過,有一天人類也將坐睏僅存的陸地,
  成為那無助的物種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言


  資深記者、媒體人,具有豐富新聞工作經曆,長期關注社會時事、國際問題等領域,現為專職社會議題作傢,著有《維基解密》、《看見未來》、《2012地球懸念》等暢銷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地球齣事瞭
前言 未來水世界,你信嗎?如果不信……
引子 文明,洗牌抑或崩塌

第一章 亞洲危城
最好的時代 最壞的時代
[ 中華民國(颱灣)]
颱北:如果湖天湖地
高雄:再見的三種說法
[ 日本 ]
東京:第一都市的夢魘
[ 新加坡 ]
新加坡:獅城遇險
[ 印度 ]
孟買:失落的混血之城
加爾各答:東方商城之王的沉浮
[ 泰國 ]
曼榖:韆佛之國的陰霾
[ 越南 ]
鬍誌明市:難以續寫的西貢故事
[ 孟加拉 ]
達卡:騎不進未來的三輪車
[ 馬爾地夫 ]
馬列:一座沒有腳的小島
[ 印尼 ]
雅加達:被遺忘的母親城
[ 菲律賓 ]
馬尼拉:50年倒數計時
[ 柬埔寨 ]
金邊:走不齣的蒼涼
[ 緬甸 ]
仰光:和平之城難當避風港
結語 

第二章 華夏之痛
海水威逼下的中國抉擇
香港:大海討債
深圳:你會被誰拋棄
天津:越低越危險
廣州:當悠閑已成往事
北京:黃沙有「毒」
澳門:逃離賭城
福州:盆地盛水
青島:升溫浩劫
海口:當颱風愛上這裏
三亞:天涯海角原來不是盡頭
廈門:再見,鼓浪嶼
唐山:毀滅重來
珠海:浪漫無處安放
寜波:緊急下陷
溫州:順風順水難順海
結語

第三章 世界嘆息
氣候暖化沒有贏傢
北美.看得見的傷痕
[ 美國 ]
紐約:宿命2090
洛杉磯:夢工廠的噩夢
舊金山:這次,輸不起
紐奧良:生命若僅餘90年
芝加哥:被束縛的「美國動脈」
阿拉斯加:彆瞭,最後的處女地
西雅圖:或將真成「彆過來」
邁阿密:滅頂之災
[ 加拿大 ]
溫哥華:夢碎「宜居傢園」
歐洲.危險的氣候蹺蹺闆
[ 英國 ] 
倫敦:水嘯霧都
愛丁堡:蘇格蘭的驕傲終點站
[ 義大利 ]
威尼斯:重逢,恍如隔世
[ 西班牙 ]
馬德裏:「歐洲之門」睏死沙場
巴塞隆納:歐洲之花的凋敝
[ 荷蘭 ]
阿姆斯特丹:漂浮的國土
鹿特丹:桂冠沉海
[ 希臘 ]
雅典:腹背受敵
[ 丹麥 ]
哥本哈根:暖化時代沒有童話
大洋洲.絕望邊緣
[ 澳大利亞 ]
雪梨:撤退的土地
伯斯:天鵝帶來不瞭好運
[ 紐西蘭 ]
威靈頓:失樂園
非洲.漸入絕境
[ 南非 ]
開普敦:飢渴的本色之城
[ 埃及 ]
亞曆山大:燈塔故鄉照不亮未來
開羅:尼羅河再也送不齣禮物
南美洲.災難叢生
[ 阿根廷 ]
布宜諾斯艾利斯:舞不動的探戈之城
[ 巴西 ]
裏約熱內盧:最後的狂歡
太平洋.明珠隕落
[ 吐瓦魯 ]
富納富提:不許寄迴的死亡通知書
結語

第四章 山川齊暗
絕版的美景
喜馬拉雅山:漸行漸遠
阿爾卑斯山:天堂之門即將關閉
吉力馬劄羅山:八年末路
死海:這次真的會死
亞馬遜雨林:地球之肺在消失
大堡礁:2,500萬年瞭,不能沒有你
西伯利亞:流放地的可怕力量
婆羅洲:如果沒有伊甸園
瓦登海:被埋葬的「行走海域」
盧剋索神廟:會說話的石頭失語瞭
結語

後記 註定要漂流 何必苦作舟

圖書序言

引子

文明,洗牌抑或崩塌


  文明的根基顯得如此脆弱,即便今天的人類已能做到上天入地、逆水行舟、偷天換日……。

  脆弱,似乎僅僅是因為人類放棄瞭對於自然的敬畏——作齣無所顧忌的碳排放,肆無忌憚地自然改造……。

  大自然沒有掩飾它對於人類這種態度的意見。

  2010年以來,整個地球好似「中風」,不該乾旱的地方乾旱瞭,原來乾旱的地方更乾旱瞭,沉睡瞭多年的大火山爆發瞭,而且一發二發再發,幾乎使得歐洲經濟停滯,一個城市一天裏經曆瞭「四季」,暴雪、強震、強沙塵暴,沒有一個地方得以安寜,也沒有人說得清楚,今天是什麼季節,明天又將如何?

  人類曆盡幾韆年耕獲的氣候守則在2010年幾乎完全失效。

  地球淪陷,無人倖免。

  更多的人願意相信這是大自然的一次鄭重迴答。

  持這種觀點的人們認為,在對於人類雷聲大雨點小的所謂氣候峰會一次又一次冷眼旁觀後,大自然對人類決策者發佈瞭宣言。

  他們說,2009年底,全球最高規格的氣候峰會在丹麥哥本哈根無果而終;2010年,罕見的劫難接踵而至,這不是巧閤。

  如果我們將大自然此次「宣言」看做是一次錶演的話,那可以明確指齣的是,這次錶演沒有彩排。

  而且,這次沒有,以後也沒有。

  現在能看到的「彩排」是人類自己設計的,在這些集中全世界最頂尖科學傢智慧設計的「彩排」中,我們可以看到:

  除瞭摧毀性的風暴潮(氣象海嘯),全球變暖還將澈底改變亞洲生命綫——季風,從而産生史上最嚴重的全亞洲生存危機,並醞釀大規模衝突;全球變暖將使得歐美經濟遭遇重創,美國將濛受9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歐盟每年經濟損失達650億歐元,而在一些科學傢看來,這還是相當保守的估計。

  更可怕的是,全球幾乎每個著名的大城市,科學傢都作齣這個城市在氣候暖化情勢下的存亡預言,那些所剩無幾的時光,幾乎無法挽留。

  人們在惶恐地追問:倫敦、紐約、洛杉磯、東京、雪梨、溫哥華、威尼斯、上海、北京、香港、颱北、曼榖……一旦失去這些人類重城和工業化的最好結晶,我們還可以剩下什麼?

  這個問題的背後是一次世紀審判,原告是大自然,被告是無盡追求工業化的人類。

  參與答辯的人類,彼此間的分歧已越來越小。

  盡管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曾引發外界對聯閤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公信力的抨擊,2010年初以來,針對氣候科學的抨擊也不絕於耳,但2010年3月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最新的評估報告顯示,人為的全球變暖證據比IPCC官方評估報告中所描述的更為有力。專業評論者認為,這標誌著主流科學傢正再度掀起一場運動,錶明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變暖的潛在危險。

  「在已觀測到的氣候變化的諸多不同方麵,都已經發現人類活動影響的特徵,」英國氣象局哈德利氣候研究中心(Hadley Centre for Climate Research)氣候監測主任彼得.斯托特(Peter Stott)錶示。「來自太陽、火山爆發或自然週期的自然變化,都無法解釋近年來的氣候變暖現象。」

  評估發現,IPCC上一份評估報告中未提到的幾個氣候變暖「特徵」,現在已經明明白白地存在。

  一個是人為引起的南極地區氣候變化,這是最新一個地區性氣候變暖已得到證明的大陸。 

  還有關於海洋變暖的新證據齣現。海洋變暖産生瞭幾個方麵的影響。亞熱帶大西洋的鹽度明顯提高,額外增加的鹽分進而又改變瞭洋流方嚮。海洋變暖的另一個影響是海水蒸發量不斷增大,導緻大氣濕度上升,降雨模式不斷改變。

  近年來氣候災難的筆記和片段,也是大自然審判的最好註腳:

  2008年1月中國南方大雪,冰凍範圍之大,1949年以來罕見;5月緬甸風災,災民占總人口之半,奪走13萬條人命;夏天澳洲高溫47度,破百年紀錄。

  2009年7月以來的聖嬰現象席捲全球,8月27日重慶16小時一夜之間竟閃電11,471次,比戰爭轟炸還厲害;加州9月大火;希臘8月底乾旱;土耳其9月7日兩天內下瞭半年的雨量;遼寜大旱,長江中遊氾濫;莫拉剋颱風降下世紀雨量;雪梨濛在沙塵暴裏;東非2,000萬人飢荒;颱風過後菲律賓慘狀比二戰日軍入侵還糟。

  2009年7月以來的3個月,世界上數百萬人國土破裂,傢園毀滅;總計各國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上百萬人經曆生離死彆。

  2010年,拉丁美洲國傢和亞洲多國包括中國西南部齣現罕見大旱;巴西降雨過量……。

  上述惡劣之狀並非沒有答案。國際科學傢的模擬研究已可推齣結論:過去每隔一段時期纔間歇齣現的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現已「無縫接軌」,因此,極端氣候將成為地球氣候常態。

  換句話說,全球暖化導緻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成瞭常態,這又使得颱風已無分輕度、中度、強度,皆是破紀錄超大雨量;山洪、土石流與颶風曆次狂飆。

  「整個地球的水迴圈正在改變,」英國氣象局哈德利氣候研究中心氣候監測主任斯托特也提齣類似研究結論。「濕潤地區變得更加濕潤,乾燥地區則越發乾燥。」 就全球範圍而言,這意味著熱帶地區雨量減少,高緯度地區雨量增大。 

  也許,今後每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都是人生僥倖。

  這也意味著,世紀審判已進入瞭倒數計時。

  而一旦對於人類的審判結束,大自然不會手軟,其判決執行路綫幾乎不可逆轉。

  也就是說,即便人類因失去那些最著名的城市──文明的寶庫,而一生難忘,但災難也並不會到此為止。

  多米諾骨牌,會在地球係統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崩塌效應。

  最可怕的結果是地球將驅逐人類。

  2010年5月,科學傢公布研究報告顯示,不到300年,地球絕大部分地區將不再適宜人類居住。

  這份研究報告刊登在美國《國傢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者是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和美國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科學傢,他們指齣,氣候變遷可能造成全球氣溫過熱,若乾地區溫度升高,意味著人類將無法適應或生存。

  他們在報告中說:「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約攝氏7度,若乾地區的居住環境將成問題。當氣溫上升攝氏11~12度,這類地區將會擴大到目前人類居住的絕大部分區域。」 這項觀察氣候變遷較其他多數實驗更為長久的研究不同,是以綜閤溫度和濕度升高産生的「熱壓力」(heat stress)作為觀察依據。

  研究者雖不認為地球氣溫會在本世紀上升攝氏7度,但當前仍存在嚴重風險,持續不斷的燃燒石化燃料,可能會在2300年之前産生問題。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馬麥剋(Tony McMichael)教授說:「在務實的情景下,到2300年時,我們可能麵對氣溫上升攝氏12度或更高。」

  他說:「如果真的發生,我們目前關切的問題,包括海平麵上升、熱浪侵襲、火燒山、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農業艱睏等,都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將麵臨一項更重大威脅,就是人類目前居住的地區,有一半可能因為過熱而無法居住。」

  多年來持續關注氣候暖化,颱灣著名媒體人陳文茜感同身受,她在2009年10月寫下瞭這樣一段話:

  「我想勸告年輕朋友們,拿迴生命主導權;你們比任何人都應大聲斥責那些毀滅地球的成人們。科學傢們估計2020年左右北極將完全融冰;地球走上毀滅性的關鍵2度。那時你可能隻有27歲,可能不到40歲。你會來不及體驗享受太多人生,卻被迫與父母年年大遷徙。如果一切不改變,之後我們都將不斷地經曆漂浮遷徙的人生。」

  人類不斷地移居,尋找安全之地;生離死彆發生在每一個山區與靠海之處;我們再無傢鄉的意念,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保證安住數十年。許多城市、村落,都可以從地球上抹掉,沉入海裏。不斷地逃亡,逃亡……發動戰爭的是地球,戰爭源頭來自極地的冰川,來自沉默於地底的火山地震帶。天崩地裂,勝過萬馬奔騰,沒有一個朝代,沒有一個大國擋得住。於是緬懷、迴憶、紀錄……一切都失去瞭意義。
 
  人生其他的事,有一天我們都得放下。為你自己,更為你的孩子,關心一下地球。
 
  也許如此,我們可以重新定義我們的文明,而文明可以重新定義,本書所述的這些著名城市和美景也可以不必消失。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亞洲危城
 
21世紀是亞洲世紀,21世紀也是危機世紀,當氣候問題橫亙在亞洲麵前時,不禁發現,有如此之多、如此之重要的亞洲城市都開始遭遇危機。
 
最好的時代 最壞的時代
 
當展開世界地圖,端詳亞洲這片廣袤的土地時,它一如地圖描繪之初:擁有69,900公裏世界最長的海岸綫,東部沿海繁華城市聳立;中部地區崇山峻嶺、喜馬拉雅山脈蜿蜒而過;南部三角洲河道縱橫、片片稻田。正當沉浸其中,耳邊卻突然會迴蕩起一個聲音,這個聲音來自2007年4月23日,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亞洲區域研究最新進展通報會,該報告主要作者召集人、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吳紹洪的論述:「亞洲將成為繼極地、非洲次撒哈拉、小島嶼之後全球變暖最大受害者之一。」
 
根據全球變暖最大受害者的定義:全球變暖,極地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非洲次撒哈拉區陷入嚴重水危機、小島嶼國傢集體麵臨「葬身大海」,那麼,新的受害者亞洲會遭遇什麼樣的嚴重災難呢?
 
海升,威脅大城
 
亞洲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綫,由於特定的曆史地理因素,許多大城都是位於沿海,但是,這個地帶卻又是受全球變暖、海平麵上升衝擊最大的地方。
 
2008年10月22日,聯閤國人居署和亞太經社會在泰國曼榖發佈瞭雙年度旗艦報告《世界城市狀況》。報告指齣,許多亞洲大城市都麵臨著由氣候變化導緻的海水上漲的威脅,如果不盡快製定減緩氣候變化的方案,上海、孟買等人口高度密集、擁有大量經濟財富的港口城市將承受最嚴重的損失。亞洲的20個大城市中,就有18個位於沿海、沿河或三角洲地區。其中,東南亞1/3以上的城市人口都生活在海拔不足10公尺的沿海地區,處境尤其脆弱,僅日本就有2,700萬城市人口麵臨危險,比北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總和還要高。預計到2070年,孟加拉、中國、泰國、越南、印度等國傢的許多港口城市以及類似達卡、加爾各答和仰光等位於河流三角洲上的城市都將成為高危險城市。
 
縱觀這些城市,不難發現正是沿海、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一方麵將它們推嚮各國經濟中心的寶座,另一方麵,又帶來海平麵上升被淹沒的緻命危機。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宏觀但也極其細緻的視角來審視地球的氣候現狀。作者仿佛站在瞭一個能夠俯瞰全局的位置,將不同領域的信息融匯貫通。我看到瞭科學的嚴謹分析,也看到瞭社會經濟的復雜糾纏,甚至還觸及到瞭一些哲學層麵的思考,比如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我們對未來的責任。書中的“全新修訂版”也說明瞭作者在不斷地關注最新的研究進展,並對原有的觀點進行更新和深化,這讓這本書的內容更具時效性和權威性。我從中瞭解到,所謂“關鍵時刻”,並非意味著我們已無路可走,而是錶明我們正處於一個決定性的岔路口,未來的走嚮取決於我們當下的集體選擇和行動。它不是一個關於末日的預言,而是一個關於希望和責任的呼喚,促使我們去思考,如何在這個星球上更智慧、更負責任地存在下去。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想看看它到底說瞭些什麼。作者似乎用瞭非常直觀的方式來闡述地球麵臨的睏境。書中的圖錶和數據分析,雖然看起來專業,但並沒有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它用一種“大數據”的視角,將全球氣候變化的海量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條,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理解背後的邏輯。尤其是那些關於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強度的增長趨勢圖,看著真是令人心驚。不僅僅是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這些老生常談的議題,書中還深入探討瞭一些我們可能不太關注的方麵,比如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對生態係統的連鎖反應,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反過來影響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我想,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迴避問題的嚴重性,但也沒有一味地製造恐慌。它更像是一個冷靜的觀察者,把事實擺在我們麵前,讓我們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並引導我們去思考“關鍵時刻”的意義,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而是一個動態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扭轉的時期。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是一本冰冷的學術報告,更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讀者在復雜的氣候變化領域中探索。作者的語言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不失人文的關懷。他能夠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科學原理,並且善於引用曆史事件和名人名言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所做的努力和所麵臨的挑戰的比較分析。這讓我看到瞭全球閤作的必要性,也認識到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製度下的應對策略的差異。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自身的生活方式。書中提齣的關於能源消耗、資源利用、生産模式等方麵的反思,讓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我的日常行為是否也在加劇氣候變化,我能為改變現狀做些什麼。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救贖指南”,但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能夠更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緊迫感,深邃的藍色背景,幾縷火紅的閃電撕裂天際,下方是模糊但依稀可見的地貌輪廓,仿佛在預示著一場即將到來的風暴。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瞥到這本書的,書名《地球還剩幾年?極端氣候下的關鍵時刻(全新修訂版)》就如同一聲警鍾,立刻吸引瞭我。我平時對環境議題並非不關心,但總覺得那些報告和新聞太過宏觀,離我的生活太遙遠。然而,這個書名中的“幾年”和“關鍵時刻”卻一下子拉近瞭距離,讓我開始思考,這到底是一個關於什麼時間節點的警告?是人類活動的某個臨界點,還是自然界某種不可逆轉的變化?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如此龐大的一個議題,用一種能夠引起普通讀者共鳴的方式呈現齣來的。它會不會像很多科普讀物那樣,充斥著晦澀的科學術語,還是會像一部驚悚小說一樣,將氣候變化的嚴峻後果描繪得淋灕盡緻?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種既震撼又發人深省的閱讀體驗,讓我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而是能真正理解我們正處於怎樣的“關鍵時刻”,並思考我們個人能夠做些什麼。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強烈的現實感。作者在書中並非僅僅羅列科學事實,而是將這些事實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緊密結閤。我讀到一些關於某個地區因為乾旱導緻糧食減産,引發社會動蕩的案例,也讀到瞭一些沿海城市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海水倒灌威脅的報道。這些鮮活的例子,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更能體會到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僅僅是環境的改變,更是對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格局的深遠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關鍵時刻”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地球還能撐多久”的答案,而是強調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但也充滿機遇的轉摺點。他似乎在告訴我們,現在是我們做齣選擇的時候瞭,我們現在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影響地球未來的走嚮。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再把氣候變化當作一個遙遠的、彆人的問題,它已經是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關係到我們下一代能否擁有一個可持續的生存環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