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还剩几年?极端气候下的关键时刻(全新修订版)

地球还剩几年?极端气候下的关键时刻(全新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气候变化
  • 环境科学
  • 地球未来
  • 极端天气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危机
  • 全球变暖
  • 生态学
  • 科学普及
  • 未来展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亚洲国家不同于荷兰这样的富裕欧洲国家,荷兰、丹麦等国可通过高投入的沿海工程阻止海平面上升,而亚洲国家则只能通过改变人口走向来阻止危机。——英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 麦克格兰纳罕博士

  一旦二氧化碳在2030年和2060年之间达到预想的水平,全球所有的珊瑚礁都将註定灭亡。——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前首席科学家 查理.贝隆

  上世纪60年代多次袭港的「超级台风」将再度重现。——香港天文台台长 李本滢

  新加坡太脆弱了,海水上升1米,我们还可以建堤坝,但如果上升3至5米,我们将怎么办呢?半个新加坡都将消失!——新加坡前总理、内阁资政 李光耀

  如果一切不改变,7年之后我们都将不断的经历漂浮迁徙的人生。——知名媒体人 陈文茜

  海平面上升有相当大的惯性,将会在2100年后仍然存在,持续数个世纪。——IPCC《2007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

  当天然灾害越来越强大,人类就显得越来越渺小,
  你我都该知道,现在就是极端气候下的关键时刻,
  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真相!

  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上,
  海洋面积始终大于陆地,
  两者自古以来就不是维持恆定的黄金比例,
  但地球的总面积却是永远不变的,因此一消则一长。

  生命源起于海洋,当生命选择踏上土地的那一刻起,
  就註定了与海争地的命运。

  当这个世界的陆地越来越少,而海洋面积却越来越广时,
  表示海平面高度正在逐渐攀升。

  我们看着北极熊愁困在漂流的海冰上,
  你我是否曾想过,有一天人类也将坐困仅存的陆地,
  成为那无助的物种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言


  资深记者、媒体人,具有丰富新闻工作经历,长期关注社会时事、国际问题等领域,现为专职社会议题作家,着有《维基解密》、《看见未来》、《2012地球悬念》等畅销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地球出事了
前言 未来水世界,你信吗?如果不信……
引子 文明,洗牌抑或崩塌

第一章 亚洲危城
最好的时代 最坏的时代
[ 中华民国(台湾)]
台北:如果湖天湖地
高雄:再见的三种说法
[ 日本 ]
东京:第一都市的梦魇
[ 新加坡 ]
新加坡:狮城遇险
[ 印度 ]
孟买:失落的混血之城
加尔各答:东方商城之王的沉浮
[ 泰国 ]
曼谷:千佛之国的阴霾
[ 越南 ]
胡志明市:难以续写的西贡故事
[ 孟加拉 ]
达卡:骑不进未来的三轮车
[ 马尔地夫 ]
马列:一座没有脚的小岛
[ 印尼 ]
雅加达:被遗忘的母亲城
[ 菲律宾 ]
马尼拉:50年倒数计时
[ 柬埔寨 ]
金边:走不出的苍凉
[ 缅甸 ]
仰光:和平之城难当避风港
结语 

第二章 华夏之痛
海水威逼下的中国抉择
香港:大海讨债
深圳:你会被谁抛弃
天津:越低越危险
广州:当悠闲已成往事
北京:黄沙有「毒」
澳门:逃离赌城
福州:盆地盛水
青岛:升温浩劫
海口:当台风爱上这里
三亚:天涯海角原来不是尽头
厦门:再见,鼓浪屿
唐山:毁灭重来
珠海:浪漫无处安放
宁波:紧急下陷
温州:顺风顺水难顺海
结语

第三章 世界叹息
气候暖化没有赢家
北美.看得见的伤痕
[ 美国 ]
纽约:宿命2090
洛杉矶:梦工厂的噩梦
旧金山:这次,输不起
纽奥良:生命若仅余90年
芝加哥:被束缚的「美国动脉」
阿拉斯加:别了,最后的处女地
西雅图:或将真成「别过来」
迈阿密:灭顶之灾
[ 加拿大 ]
温哥华:梦碎「宜居家园」
欧洲.危险的气候跷跷板
[ 英国 ] 
伦敦:水啸雾都
爱丁堡:苏格兰的骄傲终点站
[ 义大利 ]
威尼斯:重逢,恍如隔世
[ 西班牙 ]
马德里:「欧洲之门」困死沙场
巴塞隆纳:欧洲之花的凋敝
[ 荷兰 ]
阿姆斯特丹:漂浮的国土
鹿特丹:桂冠沉海
[ 希腊 ]
雅典:腹背受敌
[ 丹麦 ]
哥本哈根:暖化时代没有童话
大洋洲.绝望边缘
[ 澳大利亚 ]
雪梨:撤退的土地
伯斯:天鹅带来不了好运
[ 纽西兰 ]
威灵顿:失乐园
非洲.渐入绝境
[ 南非 ]
开普敦:饥渴的本色之城
[ 埃及 ]
亚历山大:灯塔故乡照不亮未来
开罗:尼罗河再也送不出礼物
南美洲.灾难丛生
[ 阿根廷 ]
布宜诺斯艾利斯:舞不动的探戈之城
[ 巴西 ]
里约热内卢:最后的狂欢
太平洋.明珠陨落
[ 吐瓦鲁 ]
富纳富提:不许寄回的死亡通知书
结语

第四章 山川齐暗
绝版的美景
喜马拉雅山:渐行渐远
阿尔卑斯山:天堂之门即将关闭
吉力马札罗山:八年末路
死海:这次真的会死
亚马逊雨林:地球之肺在消失
大堡礁:2,500万年了,不能没有你
西伯利亚:流放地的可怕力量
婆罗洲:如果没有伊甸园
瓦登海:被埋葬的「行走海域」
卢克索神庙:会说话的石头失语了
结语

后记 註定要漂流 何必苦作舟

图书序言

引子

文明,洗牌抑或崩塌


  文明的根基显得如此脆弱,即便今天的人类已能做到上天入地、逆水行舟、偷天换日……。

  脆弱,似乎仅仅是因为人类放弃了对于自然的敬畏——作出无所顾忌的碳排放,肆无忌惮地自然改造……。

  大自然没有掩饰它对于人类这种态度的意见。

  2010年以来,整个地球好似「中风」,不该干旱的地方干旱了,原来干旱的地方更干旱了,沉睡了多年的大火山爆发了,而且一发二发再发,几乎使得欧洲经济停滞,一个城市一天里经历了「四季」,暴雪、强震、强沙尘暴,没有一个地方得以安宁,也没有人说得清楚,今天是什么季节,明天又将如何?

  人类历尽几千年耕获的气候守则在2010年几乎完全失效。

  地球沦陷,无人倖免。

  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这是大自然的一次郑重回答。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在对于人类雷声大雨点小的所谓气候峰会一次又一次冷眼旁观后,大自然对人类决策者发佈了宣言。

  他们说,2009年底,全球最高规格的气候峰会在丹麦哥本哈根无果而终;2010年,罕见的劫难接踵而至,这不是巧合。

  如果我们将大自然此次「宣言」看做是一次表演的话,那可以明确指出的是,这次表演没有彩排。

  而且,这次没有,以后也没有。

  现在能看到的「彩排」是人类自己设计的,在这些集中全世界最顶尖科学家智慧设计的「彩排」中,我们可以看到:

  除了摧毁性的风暴潮(气象海啸),全球变暖还将澈底改变亚洲生命线——季风,从而产生史上最严重的全亚洲生存危机,并酝酿大规模冲突;全球变暖将使得欧美经济遭遇重创,美国将蒙受9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欧盟每年经济损失达650亿欧元,而在一些科学家看来,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

  更可怕的是,全球几乎每个着名的大城市,科学家都作出这个城市在气候暖化情势下的存亡预言,那些所剩无几的时光,几乎无法挽留。

  人们在惶恐地追问:伦敦、纽约、洛杉矶、东京、雪梨、温哥华、威尼斯、上海、北京、香港、台北、曼谷……一旦失去这些人类重城和工业化的最好结晶,我们还可以剩下什么?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一次世纪审判,原告是大自然,被告是无尽追求工业化的人类。

  参与答辩的人类,彼此间的分歧已越来越小。

  尽管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曾引发外界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公信力的抨击,2010年初以来,针对气候科学的抨击也不绝于耳,但2010年3月英国气象局(Met Office)最新的评估报告显示,人为的全球变暖证据比IPCC官方评估报告中所描述的更为有力。专业评论者认为,这标志着主流科学家正再度掀起一场运动,表明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的潜在危险。

  「在已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的诸多不同方面,都已经发现人类活动影响的特征,」英国气象局哈德利气候研究中心(Hadley Centre for Climate Research)气候监测主任彼得.斯托特(Peter Stott)表示。「来自太阳、火山爆发或自然週期的自然变化,都无法解释近年来的气候变暖现象。」

  评估发现,IPCC上一份评估报告中未提到的几个气候变暖「特征」,现在已经明明白白地存在。

  一个是人为引起的南极地区气候变化,这是最新一个地区性气候变暖已得到证明的大陆。 

  还有关于海洋变暖的新证据出现。海洋变暖产生了几个方面的影响。亚热带大西洋的盐度明显提高,额外增加的盐分进而又改变了洋流方向。海洋变暖的另一个影响是海水蒸发量不断增大,导致大气湿度上升,降雨模式不断改变。

  近年来气候灾难的笔记和片段,也是大自然审判的最好註脚: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大雪,冰冻范围之大,1949年以来罕见;5月缅甸风灾,灾民占总人口之半,夺走13万条人命;夏天澳洲高温47度,破百年纪录。

  2009年7月以来的圣婴现象席卷全球,8月27日重庆16小时一夜之间竟闪电11,471次,比战争轰炸还厉害;加州9月大火;希腊8月底干旱;土耳其9月7日两天内下了半年的雨量;辽宁大旱,长江中游氾滥;莫拉克台风降下世纪雨量;雪梨蒙在沙尘暴里;东非2,000万人饥荒;台风过后菲律宾惨状比二战日军入侵还糟。

  2009年7月以来的3个月,世界上数百万人国土破裂,家园毁灭;总计各国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上百万人经历生离死别。

  2010年,拉丁美洲国家和亚洲多国包括中国西南部出现罕见大旱;巴西降雨过量……。

  上述恶劣之状并非没有答案。国际科学家的模拟研究已可推出结论:过去每隔一段时期才间歇出现的圣婴现象与反圣婴现象,现已「无缝接轨」,因此,极端气候将成为地球气候常态。

  换句话说,全球暖化导致圣婴现象与反圣婴现象成了常态,这又使得台风已无分轻度、中度、强度,皆是破纪录超大雨量;山洪、土石流与飓风历次狂飙。

  「整个地球的水回圈正在改变,」英国气象局哈德利气候研究中心气候监测主任斯托特也提出类似研究结论。「湿润地区变得更加湿润,干燥地区则越发干燥。」 就全球范围而言,这意味着热带地区雨量减少,高纬度地区雨量增大。 

  也许,今后每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都是人生侥倖。

  这也意味着,世纪审判已进入了倒数计时。

  而一旦对于人类的审判结束,大自然不会手软,其判决执行路线几乎不可逆转。

  也就是说,即便人类因失去那些最着名的城市──文明的宝库,而一生难忘,但灾难也并不会到此为止。

  多米诺骨牌,会在地球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崩塌效应。

  最可怕的结果是地球将驱逐人类。

  2010年5月,科学家公布研究报告显示,不到300年,地球绝大部分地区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这份研究报告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者是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和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科学家,他们指出,气候变迁可能造成全球气温过热,若干地区温度升高,意味着人类将无法适应或生存。

  他们在报告中说:「当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约摄氏7度,若干地区的居住环境将成问题。当气温上升摄氏11~12度,这类地区将会扩大到目前人类居住的绝大部分区域。」 这项观察气候变迁较其他多数实验更为长久的研究不同,是以综合温度和湿度升高产生的「热压力」(heat stress)作为观察依据。

  研究者虽不认为地球气温会在本世纪上升摄氏7度,但当前仍存在严重风险,持续不断的燃烧石化燃料,可能会在2300年之前产生问题。

  澳洲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马麦克(Tony McMichael)教授说:「在务实的情景下,到2300年时,我们可能面对气温上升摄氏12度或更高。」

  他说:「如果真的发生,我们目前关切的问题,包括海平面上升、热浪侵袭、火烧山、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农业艰困等,都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将面临一项更重大威胁,就是人类目前居住的地区,有一半可能因为过热而无法居住。」

  多年来持续关注气候暖化,台湾着名媒体人陈文茜感同身受,她在2009年10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想劝告年轻朋友们,拿回生命主导权;你们比任何人都应大声斥责那些毁灭地球的成人们。科学家们估计2020年左右北极将完全融冰;地球走上毁灭性的关键2度。那时你可能只有27岁,可能不到40岁。你会来不及体验享受太多人生,却被迫与父母年年大迁徙。如果一切不改变,之后我们都将不断地经历漂浮迁徙的人生。」

  人类不断地移居,寻找安全之地;生离死别发生在每一个山区与靠海之处;我们再无家乡的意念,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保证安住数十年。许多城市、村落,都可以从地球上抹掉,沉入海里。不断地逃亡,逃亡……发动战争的是地球,战争源头来自极地的冰川,来自沉默于地底的火山地震带。天崩地裂,胜过万马奔腾,没有一个朝代,没有一个大国挡得住。于是缅怀、回忆、纪录……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人生其他的事,有一天我们都得放下。为你自己,更为你的孩子,关心一下地球。
 
  也许如此,我们可以重新定义我们的文明,而文明可以重新定义,本书所述的这些着名城市和美景也可以不必消失。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亚洲危城
 
21世纪是亚洲世纪,21世纪也是危机世纪,当气候问题横亘在亚洲面前时,不禁发现,有如此之多、如此之重要的亚洲城市都开始遭遇危机。
 
最好的时代 最坏的时代
 
当展开世界地图,端详亚洲这片广袤的土地时,它一如地图描绘之初:拥有69,900公里世界最长的海岸线,东部沿海繁华城市耸立;中部地区崇山峻岭、喜马拉雅山脉蜿蜒而过;南部三角洲河道纵横、片片稻田。正当沉浸其中,耳边却突然会回荡起一个声音,这个声音来自2007年4月23日,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亚洲区域研究最新进展通报会,该报告主要作者召集人、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吴绍洪的论述:「亚洲将成为继极地、非洲次撒哈拉、小岛屿之后全球变暖最大受害者之一。」
 
根据全球变暖最大受害者的定义:全球变暖,极地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非洲次撒哈拉区陷入严重水危机、小岛屿国家集体面临「葬身大海」,那么,新的受害者亚洲会遭遇什么样的严重灾难呢?
 
海升,威胁大城
 
亚洲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因素,许多大城都是位于沿海,但是,这个地带却又是受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冲击最大的地方。
 
2008年10月22日,联合国人居署和亚太经社会在泰国曼谷发佈了双年度旗舰报告《世界城市状况》。报告指出,许多亚洲大城市都面临着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上涨的威胁,如果不尽快制定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案,上海、孟买等人口高度密集、拥有大量经济财富的港口城市将承受最严重的损失。亚洲的20个大城市中,就有18个位于沿海、沿河或三角洲地区。其中,东南亚1/3以上的城市人口都生活在海拔不足10公尺的沿海地区,处境尤其脆弱,仅日本就有2,700万城市人口面临危险,比北美、澳大利亚和纽西兰的总和还要高。预计到2070年,孟加拉、中国、泰国、越南、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港口城市以及类似达卡、加尔各答和仰光等位于河流三角洲上的城市都将成为高危险城市。
 
纵观这些城市,不难发现正是沿海、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将它们推向各国经济中心的宝座,另一方面,又带来海平面上升被淹没的致命危机。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作者在书中并非仅仅罗列科学事实,而是将这些事实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紧密结合。我读到一些关于某个地区因为干旱导致粮食减产,引发社会动荡的案例,也读到了一些沿海城市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海水倒灌威胁的报道。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关键时刻”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地球还能撑多久”的答案,而是强调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但也充满机遇的转折点。他似乎在告诉我们,现在是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了,我们现在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地球未来的走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再把气候变化当作一个遥远的、别人的问题,它已经是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们下一代能否拥有一个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紧迫感,深邃的蓝色背景,几缕火红的闪电撕裂天际,下方是模糊但依稀可见的地貌轮廓,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瞥到这本书的,书名《地球还剩几年?极端气候下的关键时刻(全新修订版)》就如同一声警钟,立刻吸引了我。我平时对环境议题并非不关心,但总觉得那些报告和新闻太过宏观,离我的生活太遥远。然而,这个书名中的“几年”和“关键时刻”却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让我开始思考,这到底是一个关于什么时间节点的警告?是人类活动的某个临界点,还是自然界某种不可逆转的变化?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大的一个议题,用一种能够引起普通读者共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它会不会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充斥着晦涩的科学术语,还是会像一部惊悚小说一样,将气候变化的严峻后果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既震撼又发人深省的阅读体验,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能真正理解我们正处于怎样的“关键时刻”,并思考我们个人能够做些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是一本冰冷的学术报告,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在复杂的气候变化领域中探索。作者的语言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的关怀。他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并且善于引用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言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所面临的挑战的比较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全球合作的必要性,也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的应对策略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生活方式。书中提出的关于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生产模式等方面的反思,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我的日常行为是否也在加剧气候变化,我能为改变现状做些什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救赎指南”,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它到底说了些什么。作者似乎用了非常直观的方式来阐述地球面临的困境。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分析,虽然看起来专业,但并没有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它用一种“大数据”的视角,将全球气候变化的海量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背后的逻辑。尤其是那些关于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长趋势图,看着真是令人心惊。不仅仅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些老生常谈的议题,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一些我们可能不太关注的方面,比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我想,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问题的严重性,但也没有一味地制造恐慌。它更像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把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引导我们去思考“关键时刻”的意义,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扭转的时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但也极其细致的视角来审视地球的气候现状。作者仿佛站在了一个能够俯瞰全局的位置,将不同领域的信息融汇贯通。我看到了科学的严谨分析,也看到了社会经济的复杂纠缠,甚至还触及到了一些哲学层面的思考,比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对未来的责任。书中的“全新修订版”也说明了作者在不断地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原有的观点进行更新和深化,这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具时效性和权威性。我从中了解到,所谓“关键时刻”,并非意味着我们已无路可走,而是表明我们正处于一个决定性的岔路口,未来的走向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集体选择和行动。它不是一个关于末日的预言,而是一个关于希望和责任的呼唤,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在这个星球上更智慧、更负责任地存在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