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一章 亚洲危城
21世纪是亚洲世纪,21世纪也是危机世纪,当气候问题横亘在亚洲面前时,不禁发现,有如此之多、如此之重要的亚洲城市都开始遭遇危机。
最好的时代 最坏的时代
当展开世界地图,端详亚洲这片广袤的土地时,它一如地图描绘之初:拥有69,900公里世界最长的海岸线,东部沿海繁华城市耸立;中部地区崇山峻岭、喜马拉雅山脉蜿蜒而过;南部三角洲河道纵横、片片稻田。正当沉浸其中,耳边却突然会回荡起一个声音,这个声音来自2007年4月23日,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亚洲区域研究最新进展通报会,该报告主要作者召集人、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吴绍洪的论述:「亚洲将成为继极地、非洲次撒哈拉、小岛屿之后全球变暖最大受害者之一。」
根据全球变暖最大受害者的定义:全球变暖,极地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非洲次撒哈拉区陷入严重水危机、小岛屿国家集体面临「葬身大海」,那么,新的受害者亚洲会遭遇什么样的严重灾难呢?
海升,威胁大城
亚洲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因素,许多大城都是位于沿海,但是,这个地带却又是受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冲击最大的地方。
2008年10月22日,联合国人居署和亚太经社会在泰国曼谷发佈了双年度旗舰报告《世界城市状况》。报告指出,许多亚洲大城市都面临着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上涨的威胁,如果不尽快制定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案,上海、孟买等人口高度密集、拥有大量经济财富的港口城市将承受最严重的损失。亚洲的20个大城市中,就有18个位于沿海、沿河或三角洲地区。其中,东南亚1/3以上的城市人口都生活在海拔不足10公尺的沿海地区,处境尤其脆弱,仅日本就有2,700万城市人口面临危险,比北美、澳大利亚和纽西兰的总和还要高。预计到2070年,孟加拉、中国、泰国、越南、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港口城市以及类似达卡、加尔各答和仰光等位于河流三角洲上的城市都将成为高危险城市。
纵观这些城市,不难发现正是沿海、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将它们推向各国经济中心的宝座,另一方面,又带来海平面上升被淹没的致命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