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台风

台湾的台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风
  • 台湾
  • 气象
  • 自然灾害
  • 气候变化
  • 台湾地理
  • 灾害防治
  • 环境科学
  • 社会影响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蒲金标博士序、作者自序

  2.1962年着Typhoon in Taiwan英文版
  2017年译Typhoon in Taiwan为中文版《台湾的台风》并蒐集了1961~2016的台风统计资料,使本书具有1897~2016,120年间的台风统计资料。

  3.本书内容包含台风的形成、台风的结构、台风的季节与路径、台风前的征兆、台风的分类、台风命名的演进、台风的灾害、台风预报技术的演进、防台漫谈等有系统地对台风叙述。附录气象人生更收集了,1949~1955年玉山、鹿林山、兰屿等地珍贵的历史照片。

本书特色

  一位气象现场的从业人员,将人生最珍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与传承给所有对气象研究有兴趣的人们。
《风暴的挽歌:近代太平洋风云变幻录》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地理区域的特定气象现象,而是以宏大的时间跨度和广阔的地理视野,深入剖析了近代以来(约1850年至2000年间)太平洋热带气旋系统在气候、社会、军事以及全球航运格局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我们旨在超越对“灾害”的简单记录,转而探讨这些强大自然力量如何重塑了人类文明的轨迹与认知。 全书分为四大部,共十八章,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立体化的近代太平洋风暴研究体系。 --- 第一部:气候背景与历史脉络的重构(1850-1914) 本部分着重于工业革命初期,人类对热带气旋认知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历史语境。 第一章:季风带的古老记录与早期科学测绘 本章追溯了从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关于“大风暴”的早期文字记录,对比了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对这些系统的初始描述。重点分析了随着电报技术和全球气象观测网络的初步建立,气象学家如何开始尝试绘制出系统的风暴路径图。 第二章:全球贸易网络下的风险评估 探讨了蒸汽船技术进步背景下,航运公司如何开始量化台风(或飓风)对跨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的影响。通过分析保险公司的早期索赔数据,揭示了在缺乏准确预报手段的时代,商业决策中对“不可预测性”的成本计算。 第三章:殖民扩张与气象殖民地 考察了列强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建立气象站的动机。这不仅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军事和商业控制的延伸。本章分析了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气象机构如何在殖民地建立数据收集中心,以及这些数据如何服务于地方行政和军事调动,而非完全面向公众。 --- 第二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隐形战场”(1914-1945) 这一时期,热带气旋不再仅仅是自然灾害,它们成为影响军事战略和后勤补给的关键因素。 第四章:战时通讯与风暴的军事应用 详细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如何利用或规避热带气旋。例如,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一个预期的风暴路径可以被视为比敌方舰队更有效的防御工事。 第五章:大萧条时期太平洋岛屿的经济崩溃 聚焦于1930年代,几个关键的超级风暴如何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叠加,对依赖单一农作物(如糖、椰子)的岛屿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加速了依赖性经济体的瓦解。 第六章:二战中的“天意”:关键战役与气象干预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军事分析部分。通过解密的档案,研究了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菲律宾海战役期间,风暴的突然转向或提前登陆如何迫使指挥官改变既定计划,甚至直接导致关键性的军事失败。特别分析了日本帝国海军和美国海军在风暴应对策略上的差异。 第七章:战后重建与气象学的人员流动 考察了二战结束后,大量参与过太平洋军事气象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回流与再就业,以及他们如何将战时积累的雷达技术和大气模型应用于战后的民用预报系统建设中。 --- 第三部:冷战格局下的技术飞跃与社会重塑(1945-1989) 随着喷气式飞机和现代气象卫星的出现,人类对风暴的“看见”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但这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政治问题。 第八章:卫星时代的黎明:从地面观测到太空视角 详细介绍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及其前身在早期气象卫星(如TIROS系列)上的投入。分析了第一张清晰的台风云图是如何改变了气象学家对风暴结构的理解,以及它如何与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交织在一起。 第九章:高强度台风与都市化的脆弱性 探讨了1950至1970年代,太平洋沿岸主要城市(如香港、马尼拉、东京)的快速工业化和人口集中,如何显著放大了热带气旋的潜在损失。通过对比不同城市在面对同等级别风暴时的表现,分析了城市规划、建筑规范和防灾教育的有效性差异。 第十章:人工干预的梦想与破灭:播云实验的历史反思 深入研究了冷战期间,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对“人工削弱”或“引导”台风的秘密研究计划。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这些实验的科学基础、伦理困境以及最终因技术限制和不可控风险而被搁置的历史。 第十一章:防灾体系的制度化:跨国合作与信息鸿沟 分析了区域性气象组织(如世界气象组织的区域委员会)在信息共享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也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预警接收、疏散资源分配上存在的巨大“信息和能力鸿沟”。 --- 第四部:全球化、气候变化前夜的挑战(1990-2000) 本部分关注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加速与初步的气候变化信号出现对传统风暴应对模式带来的冲击。 第十二章:资本流动与基础设施的“风暴韧性” 研究了1990年代跨国企业在太平洋沿岸的投资策略如何影响当地基础设施的抗灾标准。分析了金融市场如何对大型风暴预期进行定价,以及对供应链的连锁反应。 第十三章:极端强度事件的早期信号 利用1990年代后期更精确的海洋温度记录,探讨了科学家开始观察到气旋平均强度可能随着海洋变暖而增加的早期迹象。本章侧重于科学界内部关于“气候变化是否已经开始影响特定风暴”的辩论。 第十四章:媒体叙事与公众恐慌管理 考察了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兴起如何改变了风暴预报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分析了“实时报道”对公众行为的影响,以及媒体在报道中如何平衡准确性、紧迫感与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十五章:风暴过后的政治清理:问责制与重建资金 探讨了重大风暴登陆后,地方政府、国际援助机构与灾民之间的资金分配和问责机制。通过几个案例研究,揭示了重建资金在政治博弈中如何被挪用或延迟,对受灾社区的长期恢复造成的影响。 第十六章:小岛屿国家的生存危机 本章聚焦于环太平洋的低洼岛国,分析了热带气旋的增强(包括伴随的海平面上升)如何使其从一个环境挑战演变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生存主权问题。 第十七章:航运保险与风险定价的未来展望 总结了历史数据在现代风险模型中的应用,特别是再保险市场如何根据过去一百五十年的风暴记录来制定未来数十年的保费结构。 第十八章:回顾与展望:理解历史以应对未来 结语部分,总结了近代太平洋风暴史的关键转折点,强调了人类社会从“被动承受”到“主动适应”过程中的复杂性、滞后性与成本,并指出历史经验对未来气候适应策略的指导意义。 --- 本书通过对档案、商业记录、气象日志和新闻报道的交叉印证,旨在提供一个严肃、扎实的近代太平洋气象历史叙事,强调自然力量与人类社会决策之间的动态互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冀家琳


  本书作者冀家琳从气象最基层做起,担任过气象观测工作、气象通信工作、气象预报工作。用浅显易懂、简单明了的文字,有系统地叙述台风,可读性颇高。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收集了1897~2016,120年间的台风统计资料,希望能对初学气象的人们有所帮助,对气象研究有兴趣的人们有些参考价值,其中防台漫谈有点暮鼓晨钟的作用(作者简历请参阅蒲序)。本书所附1949~1955年,玉山、鹿林山、兰屿等地珍贵的历史照片,更让我们了解到,当时气象人生艰苦的写照。

图书目录

蒲金标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台风的形成 
第二章 台风的结构 
第三章 台风的季节与路径 
第四章 台风前的征兆
第五章 台风的分类
第六章 台风命名的演进
第七章 台风的灾害
第八章 台风预报技术的演进
第九章 防台漫谈
第十章 结论 
附录一 各类有关台风图表范例
附录二 气象人生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在台湾讨论台风的文章,无论在纸本书刊上或是网路上非常多,对台风的研究已成为普通的常识,但是无论是官方的气象机构或学者专家,大都是对个别台风的某些项目作了很卓越的叙述,对台风有系统的、整体性讨论的文章并不多。

  笔者从事气象工作历经25年,1949~1973年,从最基层开始,经历三个气象机构,从事过气象通信工作、气象观测工作、天气预报工作,经历虽多,但成绩有限,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大胆的、冒昧的用英文写了一篇Typhoon in Taiwan的论文,当时只供机关内部参考并未对外发表,1973年从公职退休后,忙于私人事业,无暇再从事研究工作,最近翻阅旧作;将Typhoon in Taiwan一文译成中文,并蒐集加添了1961~2016的台风统计资料,使原来旧作Typhoon in Taiwan只有1897~1960年的台风统计资料,变成本书具有1897~2016年120年间的台风统计资料,可能成为孤本或稀有版本,略具对研究台湾的台风参考价值,故不嫌冒昧大胆完成此书,并承蒲金标博士校正错误撰写序文,在此特表诚挚的感谢,作者本人并非气象科班出身,外行人写台湾的台风不免有班门弄斧之讥,敬希读者给予批评与指教。

  本书的目的,系用简单明了的文字叙述台风的形成、台风的结构、台风的季节与路径,以及台风预报技术的演进等作系统性的叙述,希望它能对初学气象的人们有所帮助,对气象研究有兴趣的人们有些参考价值。

图书试读

台风的科学名称为热带气旋,它是在热带海洋上一种极端的、强烈的暴风,根据查证,台风一词来自中国广东话大风,而逐渐通用于远东各地,诸如日本、中国及菲律宾等地;美国及欧洲称台风为飓风(Hurricane);澳洲称台风为大旋风(Willy-willy),而印度称台风为气旋(Cyclone)。
 
台湾位于台风路径的中途,从五月到十一月是台湾的台风季节,在台风季节许多台风袭击台湾,或路经台湾近海,根据西元1897~1960年的统计,过去台湾约有7000人死于台风灾害,财产损失统计无法计算,所以对台风研究的重要性,不仅限于气象人员,对一般人民亦非常重要。
 
在本书中我们讨论了台风的形成与结构,台风的季节与路径,台风前的征兆、台风的分类、台风命名的演进、台风的灾害、台风预报技术的演进等。
 
其中一些台风重要的统计资料,系参考原台湾省气象所的统计资料以及现在中央气象局的台风资料库(Typhoon Data Base)1961~2016的统计资料,关于台风灾害的统计资料,除前台湾省气象所及中央气象局的统计资料外,本书并参考了网路上维基百科对台湾灾难的列表、内政部消防署台风及灾难分析,以及朱爱群教授所着危机管理解读灾难的谜咒,在此慎重地对这些作者及统计人员提出感谢与敬佩,没有这些参考资料,本书是无法圆满完成的。
 
因本书限于篇幅,对历年形成的台风,无法个别加以讨论,对造成重大灾害以及特殊路径的台风,则略加叙述,但因个人所具有的资料与智慧能力并不充丰,如本书能提醒学者专家,根据过去的天气图、卫星云图等找出这些特殊台风发生的原因,亦许未来对台风的预测会更有帮助。
 
台湾的地理位置,对太平洋发生的台风,对中国大陆来讲,有如设在前哨的哨兵和挡箭盾牌,很多台风在侵袭台湾后,登陆福建浙江沿海地区而减弱消失,最北可达江苏沿海地区,所以对台风的研究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也十分重要,而且近年来中国大陆来台湾观光旅行的人数不断增加,阅读本书了解台风,在旅游时,预防台风灾害的发生,亦显得非常重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地理和气候学略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既有科学深度又不失文学性的读物,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台湾的地理环境与其特有气候现象之间的关系。《台湾的台风》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书中对台风的生成、发展、路径预测等科学知识的讲解,严谨而不枯燥,作者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对台湾地形地貌的分析中。我惊叹于作者如何将复杂的数值模型和卫星云图,转化为生动易懂的文字,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为何台湾会成为台风频繁侵袭的地区,以及岛屿的特殊形状和高山地形如何影响台风的强度和破坏模式。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台风科学研究的历史,从早期简陋的观测手段,到如今先进的监测技术,展现了人类在认识和应对台风过程中的进步。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无数科学家和气象工作者,在与无形的力量较量,他们的智慧和努力,为台湾人民筑起了一道道安全屏障。

评分

这本《台湾的台风》在我手边已经有些日子了,一直想找个时间好好翻阅一番,但总是被各种琐事绊住。今天终于得空,迫不及待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上那幅精美的插画,描绘的是一幅海滨风光,但隐约可见乌云压顶,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序言便以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勾勒出台湾与台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尤其被其中对“天灾”与“人文”互动性的探讨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台风的破坏力,而是深入挖掘了台湾人民在面对自然力量时所展现出的韧性、智慧与社区力量。从历史上那些令人扼腕的灾难,到如今不断完善的防灾机制,再到民间流传的各种应对谚语和习俗,这本书似乎想要构建一幅全景式的台湾台风图景。读着序言,我仿佛能感受到海风的呼啸,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以及那些藏在世代记忆里的故事。

评分

我之前对台风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新闻报道中的破坏力描述,比如吹倒的电线杆、淹没的街道、损失的农作物等等。然而,《台湾的台风》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并非一味地强调台风的破坏,反而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台风过后,台湾土地上焕发出的生命力。比如,对于那些被台风摧毁的古老建筑,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悲伤,而是讲述了当地居民如何凭借着不屈的精神,一点点地重建家园,甚至将残存的痕迹融入新的生活之中。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风灾记忆”的部分,作者通过采访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记录了他们亲身经历的台风故事,这些故事有惊险,有悲伤,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家园的眷恋。我读到一位老奶奶讲述她年轻时如何在大风大浪中,保护家中小孩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朴实而伟大的母爱。这本书让我明白,台风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它更是塑造了台湾独特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自然灾害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煽情,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直到我读了《台湾的台风》,我才意识到,原来讲述一场灾难,也可以如此细腻而富有温度。《台湾的台风》这本书,并未止步于对台风造成损失的统计和描绘,它更着重于挖掘台风背后的“人情味”。书中通过大量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在极端天气下,台湾社会的互助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我读到关于消防员不顾个人安危,冲进危险区域救援的故事,也读到关于志愿者们自发组织起来,为受灾群众提供食物和住所的感人场景。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实的情感,让人动容。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朴实,却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被风雨洗礼过的土地上,与那些坚强而善良的人们一同经历。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风雨同舟”的含义,以及社区在面对灾难时所能发挥的巨大能量。

评分

购买《台湾的台风》这本书,最初是出于对台湾风土人情的兴趣,却意外地在这其中发现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书中不仅仅是描绘台风的自然威力,更巧妙地将其置于台湾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我被书中对历史文献的引用和分析所吸引,作者通过挖掘古籍、地方志和口述历史,呈现了台湾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台风时的应对策略和心态变迁。我读到明清时期,汉人移民初到台湾,如何摸索着与这片土地上频繁出现的台风共存;也读到日治时期,殖民政府如何引入现代防灾理念和工程技术;甚至还涉及到了近代,台湾在经历多次强台风后,如何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在应对自然挑战中的学习、适应与进步,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台风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人民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这种宏大的历史视角,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及其人民有了更深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