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聖與傢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成聖與傢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作者
出版者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訂閱齣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翻譯者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17/09/07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29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以明末清初理學文本與話語為主要研究對象,
試圖重探明清之際思想轉型的重大議題。
從儒者的生死觀、工夫論、舜的聖人形象、孝行與傢禮、
夫婦之倫、人性論等主題,
分析明清之際儒學如何在曆史發展及反思中自我修正與轉化,
建構一個能兼顧個人道德修養與傢庭社群人倫,能對治晚明學風之弊,
並在日用人倫中重建社會秩序的思想體係。

  呂妙芬新作《成聖與傢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鎖定明清之際(以十七世紀為主)的理學為主要研究範圍,試圖以更豐富而新穎的史料、新的研究議題與視角,來探討明清之際儒學的發展與轉型,也試圖迴應一些過去學者提齣的看法。

  呂妙芬在本書裏認為理學的信念在清代仍是支持政治與社會的價值體係,理學的議題也仍是士人關心的問題,清代理學思想與話語也不盡然因襲舊說,而有其推陳齣新之處,隻是這方麵較未被充分探討認知。

  《成聖與傢庭人倫》一書也強調當時儒學是在高度宗教對話的語境中發言,調整自我義理內涵,書中亦論及儒學宗教化與庶民化的現象,及對過去啓濛論述的反思。

  本書共分三部,第一部「成聖、不朽、傢庭人倫」包含三章,主要探討明清之際儒學發展的延續與變化,並標齣「成聖」與「傢庭人倫」為核心議題。第一章〈生死觀的新發展〉探討明清之際理學話語中,是否齣現類似個體靈魂的概念?是否有關於死後想像的論述?第二章〈儒門聖賢皆孝子〉延續瞭上一章的討論,主要根據的文本也相近,焦點則轉到清初儒學與晚明儒學的差異。第三章〈聖人處兄弟之變〉考察明清士人對於《孟子》記載舜、象兄弟故事的不同詮釋,說明士人對於舜的詮釋反映瞭他們對儒學理想與聖人形象的思索。

  第二部「血脈與道脈的雙重認同」包含兩章,內容則離開思想觀念的分析,轉而探討萬裏尋親、居傢拜聖賢兩種實踐行為,藉此說明傢族血脈與儒學道脈在儒傢士人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第四章選擇與宗族文化密切相關的萬裏尋親孝行為主題,支持此類孝行的理念正是儒傢的孝道思想,以及「傢」作為永恆歸屬的觀念。第五章討論明清士人在傢拜聖賢的禮儀實踐。明清時期祭拜儒傢聖賢之禮,除瞭在孔廟、鄉賢祠、學校和書院中,或在某些民間宗教的寺廟中舉行外,它也以一種堅持儒學正統、不與其他宗教混閤的方式,走入士人傢庭。

  第三部「宗教對話語境下的儒學論述」共有兩章,分彆討論夫婦之倫、人性論兩個主題。第六章探討儒學在夫婦之道的神聖性與戒淫之間的張力,以及因發言語境之差異所形成關於夫婦之倫的不同論述麵嚮。第七章是針對明清氣學人性論的探討。結論部分則分彆就「從晚明到清初學術思想的延續與創新」、「儒學的宗教關懷與庶民化傾嚮」、「再思17世紀儒學轉型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三方麵,總結說明本書的主要論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妙芬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曆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專研明清學術思想史。著作包括《陽明學士人社群:曆史、思想與實踐》(2003)、《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2011),並有數十篇論文刊載於國內外期刊。
 
成聖與傢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導論
一、以理學文本為主要史料
二、核心議題
三、重視宗教的麵嚮
四、反思過去的論點與分析架構
五、各章簡介

I 成聖、不朽、傢庭倫常
第一章 生死觀的新發展
一、道德修養決定死後情狀
二、聖賢會聚的「天堂」意象
三、結語
第二章 儒門聖賢皆孝子
一、自古無不大孝之聖人
二、傢庭倫職與成聖工夫
三、結語
第三章 聖人處兄弟之變
一、《孟子》的記載
二、象憂亦憂、象喜亦喜:何為聖人之心?
三、舜「封」象有庳
四、嚮善轉化的象:以莊存與的詮釋為主
五、質疑《孟子》
六、結語

II 道脈與血脈的雙重認同
第四章 萬裏尋親的孝行
一、萬裏尋親的孝行實踐與相關文化生産
二、萬裏尋親故事的敘述模式與意涵
三、故事的另一麵
四、結語
第五章 在傢拜聖賢的禮儀
一、禮儀實踐個案
二、禮儀實踐的意涵
三、結語

III 宗教對話語境下的儒學論述    
第六章 夫婦之倫
一、論述夫婦之倫
二、廣嗣與寡欲的夫婦生活
三、結語
第七章 人性論述
一、氣學性論的兩個主張
二、闢二氏的發言語境
三、天人關係
四、比較天主教靈魂論
五、結語

結論
一、晚明到清初儒學思想的延續與變化
二、儒學的宗教關懷與庶民化傾嚮
三、再思明清之際儒學轉型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第一章 生死觀的新發展
 
本章主要欲探討明清之際的儒學是否齣現近似個體靈魂(individual soul)的概念?是否更具像地描述死後的情狀?中國傳統雖有關於魂魄和死後情狀的描述,但並未明確提齣個體靈魂的概念,而儒學發展到宋明理學階段,早期典籍中人格神的色彩大幅消減,形上義理成分加重。理學傢基本上以氣之變化來解釋生死現象,雖然他們沒有否認鬼神的存在,但對於生死議題主要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晚明社會動盪、戰亂頻仍、宗教氛圍濃厚,學者對於生死議題格外關切,晚明許多理學傢都追求悟道,強調儒學的終極目標在於瞭究生死。本章主要研究清初儒者的生死觀,及其對死後理想歸宿的想像,將就此議題說明儒學在明清之際延續性的發展。
 
一、道德修養決定死後情狀
 
宋明理學從氣化的觀點講鬼神、不認為有永久不散的個體性神魂。舉例而言,張載(1022-1077)以氣之聚散講生死,氣聚生成人物,人物死後,氣散歸迴太虛。鬼神乃陰陽二氣之往來屈伸,是氣之良能妙用。張載認為,人死後個體性的靈明便隨之消散,他也以此批判佛教的輪迴觀。二程對於張載氣化思想雖有批評,但同樣認為人死氣散的看法。硃熹(1130-1200)對於鬼神、魂魄的討論,包括「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死後「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鬼神乃陰陽二氣之靈」等,均可見其大體承繼二程與張載的看法。目前學界對於硃熹鬼神觀的討論較多,學者指齣他在不同語境下使用「鬼神」二字,有意指氣之往來屈伸、陰陽二氣之靈、人身之精氣、造化之神妙等不同意涵。吳展良則指齣硃熹的鬼神觀既非無神論,又非人格神論,而是具有統閤神靈、精神、物質與人生界之特性。盡管學者對於硃熹鬼神觀的詮釋重點不盡相同,然仍有相當的共識,其中與本章論旨相關的是:硃熹沒有個體靈魂不朽的概念,也反對具位格的鬼神觀,此又與其反對佛教輪迴有關。硃熹認為人死後,氣會迴歸天地間公共之氣,隻有在子孫誠敬祭祀時,祖先神魂纔可能被暫時性地感格而會聚,即使聖賢亦然。他說:
 
神祇之氣常屈伸而不已,人鬼之氣則消散而無餘矣。其消散亦有久速之異。人有不伏其死者,所以既死而此氣不散,為妖為怪。如人之凶死,及僧道既死,多不散。若聖賢則安於死,豈有不散而為神怪者乎!如黃帝、堯、舜,不聞其既死而為靈怪也。

圖書試讀

None

成聖與傢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成聖與傢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成聖與傢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成聖與傢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