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圣与家庭人伦:宗教对话脉络下的明清之际儒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介绍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出版者 出版社:联经出版公司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7/09/07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以明末清初理学文本与话语为主要研究对象,
试图重探明清之际思想转型的重大议题。
从儒者的生死观、工夫论、舜的圣人形象、孝行与家礼、
夫妇之伦、人性论等主题,
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如何在历史发展及反思中自我修正与转化,
建构一个能兼顾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庭社群人伦,能对治晚明学风之弊,
并在日用人伦中重建社会秩序的思想体系。
吕妙芬新作《成圣与家庭人伦:宗教对话脉络下的明清之际儒学》锁定明清之际(以十七世纪为主)的理学为主要研究范围,试图以更丰富而新颖的史料、新的研究议题与视角,来探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与转型,也试图回应一些过去学者提出的看法。
吕妙芬在本书里认为理学的信念在清代仍是支持政治与社会的价值体系,理学的议题也仍是士人关心的问题,清代理学思想与话语也不尽然因袭旧说,而有其推陈出新之处,只是这方面较未被充分探讨认知。
《成圣与家庭人伦》一书也强调当时儒学是在高度宗教对话的语境中发言,调整自我义理内涵,书中亦论及儒学宗教化与庶民化的现象,及对过去启蒙论述的反思。
本书共分三部,第一部「成圣、不朽、家庭人伦」包含三章,主要探讨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延续与变化,并标出「成圣」与「家庭人伦」为核心议题。第一章〈生死观的新发展〉探讨明清之际理学话语中,是否出现类似个体灵魂的概念?是否有关于死后想像的论述?第二章〈儒门圣贤皆孝子〉延续了上一章的讨论,主要根据的文本也相近,焦点则转到清初儒学与晚明儒学的差异。第三章〈圣人处兄弟之变〉考察明清士人对于《孟子》记载舜、象兄弟故事的不同诠释,说明士人对于舜的诠释反映了他们对儒学理想与圣人形象的思索。
第二部「血脉与道脉的双重认同」包含两章,内容则离开思想观念的分析,转而探讨万里寻亲、居家拜圣贤两种实践行为,借此说明家族血脉与儒学道脉在儒家士人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第四章选择与宗族文化密切相关的万里寻亲孝行为主题,支持此类孝行的理念正是儒家的孝道思想,以及「家」作为永恆归属的观念。第五章讨论明清士人在家拜圣贤的礼仪实践。明清时期祭拜儒家圣贤之礼,除了在孔庙、乡贤祠、学校和书院中,或在某些民间宗教的寺庙中举行外,它也以一种坚持儒学正统、不与其他宗教混合的方式,走入士人家庭。
第三部「宗教对话语境下的儒学论述」共有两章,分别讨论夫妇之伦、人性论两个主题。第六章探讨儒学在夫妇之道的神圣性与戒淫之间的张力,以及因发言语境之差异所形成关于夫妇之伦的不同论述面向。第七章是针对明清气学人性论的探讨。结论部分则分别就「从晚明到清初学术思想的延续与创新」、「儒学的宗教关怀与庶民化倾向」、「再思17世纪儒学转型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三方面,总结说明本书的主要论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妙芬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专研明清学术思想史。着作包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2003)、《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2011),并有数十篇论文刊载于国内外期刊。
成圣与家庭人伦:宗教对话脉络下的明清之际儒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序
导论
一、以理学文本为主要史料
二、核心议题
三、重视宗教的面向
四、反思过去的论点与分析架构
五、各章简介
I 成圣、不朽、家庭伦常
第一章 生死观的新发展
一、道德修养决定死后情状
二、圣贤会聚的「天堂」意象
三、结语
第二章 儒门圣贤皆孝子
一、自古无不大孝之圣人
二、家庭伦职与成圣工夫
三、结语
第三章 圣人处兄弟之变
一、《孟子》的记载
二、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何为圣人之心?
三、舜「封」象有庳
四、向善转化的象:以庄存与的诠释为主
五、质疑《孟子》
六、结语
II 道脉与血脉的双重认同
第四章 万里寻亲的孝行
一、万里寻亲的孝行实践与相关文化生产
二、万里寻亲故事的叙述模式与意涵
三、故事的另一面
四、结语
第五章 在家拜圣贤的礼仪
一、礼仪实践个案
二、礼仪实践的意涵
三、结语
III 宗教对话语境下的儒学论述
第六章 夫妇之伦
一、论述夫妇之伦
二、广嗣与寡欲的夫妇生活
三、结语
第七章 人性论述
一、气学性论的两个主张
二、辟二氏的发言语境
三、天人关系
四、比较天主教灵魂论
五、结语
结论
一、晚明到清初儒学思想的延续与变化
二、儒学的宗教关怀与庶民化倾向
三、再思明清之际儒学转型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第一章 生死观的新发展
本章主要欲探讨明清之际的儒学是否出现近似个体灵魂(individual soul)的概念?是否更具像地描述死后的情状?中国传统虽有关于魂魄和死后情状的描述,但并未明确提出个体灵魂的概念,而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阶段,早期典籍中人格神的色彩大幅消减,形上义理成分加重。理学家基本上以气之变化来解释生死现象,虽然他们没有否认鬼神的存在,但对于生死议题主要採取存而不论的态度。晚明社会动盪、战乱频仍、宗教氛围浓厚,学者对于生死议题格外关切,晚明许多理学家都追求悟道,强调儒学的终极目标在于了究生死。本章主要研究清初儒者的生死观,及其对死后理想归宿的想像,将就此议题说明儒学在明清之际延续性的发展。
一、道德修养决定死后情状
宋明理学从气化的观点讲鬼神、不认为有永久不散的个体性神魂。举例而言,张载(1022-1077)以气之聚散讲生死,气聚生成人物,人物死后,气散归回太虚。鬼神乃阴阳二气之往来屈伸,是气之良能妙用。张载认为,人死后个体性的灵明便随之消散,他也以此批判佛教的轮回观。二程对于张载气化思想虽有批评,但同样认为人死气散的看法。朱熹(1130-1200)对于鬼神、魂魄的讨论,包括「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鬼神乃阴阳二气之灵」等,均可见其大体承继二程与张载的看法。目前学界对于朱熹鬼神观的讨论较多,学者指出他在不同语境下使用「鬼神」二字,有意指气之往来屈伸、阴阳二气之灵、人身之精气、造化之神妙等不同意涵。吴展良则指出朱熹的鬼神观既非无神论,又非人格神论,而是具有统合神灵、精神、物质与人生界之特性。尽管学者对于朱熹鬼神观的诠释重点不尽相同,然仍有相当的共识,其中与本章论旨相关的是:朱熹没有个体灵魂不朽的概念,也反对具位格的鬼神观,此又与其反对佛教轮回有关。朱熹认为人死后,气会回归天地间公共之气,只有在子孙诚敬祭祀时,祖先神魂才可能被暂时性地感格而会聚,即使圣贤亦然。他说:
神祇之气常屈伸而不已,人鬼之气则消散而无余矣。其消散亦有久速之异。人有不伏其死者,所以既死而此气不散,为妖为怪。如人之凶死,及僧道既死,多不散。若圣贤则安于死,岂有不散而为神怪者乎!如黄帝、尧、舜,不闻其既死而为灵怪也。
图书试读
None
成圣与家庭人伦:宗教对话脉络下的明清之际儒学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圣与家庭人伦:宗教对话脉络下的明清之际儒学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圣与家庭人伦:宗教对话脉络下的明清之际儒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成圣与家庭人伦:宗教对话脉络下的明清之际儒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