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中国文学史素来是中国文学系的必修,且被视为研究所必考的重点科目。在中文学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读中文的人,如果书架上没有一本中国文学史,那还能算是中文人吗?可见,「中国文学史」这本书的重要性十足!
然而,没有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不厚重的。试想:两千多年累积的作家人数、作品篇章,那多如天上的繁星一般哪!每一个年代都有亮点,每一种文类都有巨星,每一位文豪都有宏篇,我们如何消化吸收?如何阅读理解?如何记忆背诵?因此,要想掌握好中国文学史此一科目,难度颇高。
笔者自己年轻时候的经验是自行归纳、勤作笔记,把文学史的素材史料当作药材,把归纳提炼视为药材柜的分类、摆放,需要背诵的材料就抄在纸卡片上,时不时的抽出来看一看,久而久之就背起来了。这是一种硬功夫,许多同学没有这样的硬功夫,遇到文学史的申论题通常只能「挂」了,考不好。
说到中国文学史的申论题考试,一般最重视的是什么呢?不外乎作品门类的「渊源、演变、影响、评价、比较」。近几年更从原本深究的「文学艺术学」视野,连结、融入到「文学社会学」和「文学文化学」,乃至三者合一!于是,文学之「用」,文学之「接受」,越发受到重视了,而这和演变、影响,以及后人的评价、比较,脱离不了关系。可是,在此之前有一个大前提:材料的掌握!
如此一来,最基本的问题便是:研读中国文学史的人究竟该怎样清楚且有效的掌握材料?笔者这一问题的关键词是「清楚且有效」!换言之,就是「清晰而有条理又有效率」的掌握历代文学发展的要点与脉络。
林晓筠老师的这本《表解中国文学史》,极好地处理了笔者这一个叩问。晓筠是笔者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的博士生,她的文字功底深厚,思考缜密细腻,阅读资料别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方式。看:
「综观中国文学的风格,先秦朴实,两汉壮阔,魏晋南北朝多元,唐朝雍容,五代、两宋雅致,元明世俗,清代集大成。……
宋朝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推崇文人的朝代,所以发展出特别文士化、精致化的文化。书法、绘画、品茶、文学作品都重视个性,与创作者的修养精神结合,而非纯粹的形式艺术,由于社会对文人的崇敬,文人在创作中也处处流露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和追求人格境界的胸怀,这种艺术与人品结合的风气,影响后代甚鉅。由于城市兴起,话本、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开始流行,影响后世小说的创作,也成为戏曲的先驱。」
多么漂亮的文字与有识之见!加上清晰、有条理的表格,无疑可以造福莘莘学子,帮助大家把成堆如山的文学史材料,有效率的放进脑袋里。
此外,为了方便有志于深造的人,表格之后,蒐罗了十多年来的各大学中文系的硕、博士班考题,这也有助于学习后的操作练习。很高兴晓筠在〈自序〉中提及「共同性」与「特殊性」,这是看待文学现象很重要的「宏观」、「提炼」和「评比」。
为晓筠的这本书感到骄傲!笔者忝为她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欣喜此书即将出版,诚恳地推荐如上。是为序。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潘丽珠
谨志于二○一七年中正品园
自序 中国文学史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市面上有许多的中国文学史专书,它们的共同特色大概是厚重、内容多、引文多,让人读书时置身于资料堆中,很艰难地想把书上写的东西全背下来。将这些中国文学史加以梳理,可以发现不管何人撰写,组成一部文学史的,大抵不外作家、作品、理论,而选取那些作家,又是由他们的理论与作品决定的,因此在阅读文学史的时候,最要紧的是把握作品和文学理论。
作品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学环境有关,也与作家本人的性格际遇有关,很难说环境和个人哪一个因素占了上风。环境造成了一时代作品的共同性,作家本人的性格际遇则造成其作品的特殊性,在阅读文学史时,应该先掌握共同性,在观察特殊性,以免见树不见林,得到的只是支离的概念。
受自然环境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南北文学的差异,不论在任何时代,南方文学总是倾向妍丽柔媚,北方文学则倾向英姿飒爽,文学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观更是明显,南方湖山流水,北方大漠横冰,作品中所常见的动植物也因地域而有所不同。就算是像《楚辞》这样偏向抒情幻想而非写实的作品,仍不免受到作者长期所处、耳濡目染的自然环境影响,更不要说以现实生活为主题的民间歌谣、本色戏曲了。
从社会环境面来说,一般在开国初期或昇平时期,官场上会有大量的应酬作品出现,文字也倾向富丽典雅;国家衰弱的时候多知识分子忧国之作,不但显示于论述文章中,诗词、小说、寓言中也常流露对时事的关怀;乱世作品多叙民间疾苦,即使是贵族之作也多流离哀思。另外社会的经济状况对俗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管说唱、戏曲或是通俗小说,必定要人民有娱乐消费的习惯才能普及,因此经济是俗文学的基础。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因为文学环境及风尚对创作者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比方说魏晋崇尚巧购形似的山水描写,或是游仙玄言之辞,像陶渊明这样不符合当时文学风尚的作家一时很难受到重视。南朝诗歌纵然有意使用艳丽纤巧的文字,相竞追求音律和谐显然是有明确的声调观念之后才办得到的事。北宋欧阳脩提倡古文,苏轼、王安石等着名文人皆追随之,使得两宋古文大盛,甚至影响明清古文,这都是文学创作受文学环境影响很明显的例子。
文学理论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异,大致上有两个趋势,一个是深刻化,一个是系统化,虽然中国文学批评长期使用评点、诗话这样看似零散的形式来表现,但是在晚期的诗话、词话与评点中,可以看出着作者或评点者其实有完整的理论基础,非徒聊寄一时感想而已。文学理论专书的出现更可以展现中国文学家从创作走向研究、从恣意挥洒走向循规蹈矩的过程,不同文学家为自己立下的创作规矩可能大相迳庭,因此一个文体的理论越是丰富,作者或流派的特色就越发鲜明。
本书每一章开头,都会说明该时代的文坛现象,这是一时文学和其理论的共同性;表格中作家、作品、文学特色、文学主张等详细比较,是突显其特殊性。要建立初步观念时,共同性的掌握当优先于特殊性;要进行深入的认识甚至研究时,特殊性的突出必不可少。阅读文学史,应该先从大趋势入手,再将同一时代中的不同作家、风格详加比较,才不会迷失在文学史的迷雾丛林中。
林晓筠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