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解中国文学史

表解中国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综观中国文学的风格,先秦朴实,两汉壮阔,魏晋南北朝多元,唐朝雍容,五代、两宋雅致,元明世俗,清代集大成。在进入民国之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断裂性的变化,旧文体成为小众文学,新文体大量涌入。一方面新、旧文体文类差异太大;二方面文本的大量纷呈也造成蒐罗容易、拣选困难,诸多作家、作品是否具有跨时代的价值尚未定论,因此,大部分的「中国文学史」,不得不在进入近现代之前停下来,本书亦是如此。

  本书在整理中国文学史时,採取表格化的方式呈现,主要目的是方便记忆和比较,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将文学史知识梳理清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晓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博士候选人,擅长诗学、词学、古典文学,曾多次在古典诗词及文言文创作比赛获奖,着有硕士论文《王国维诗词研究》。

图书目录

潘序 Ⅲ
自序 Ⅴ

先秦
文坛现象 2
表格解析 4
一、神话.传说.寓言 4
二、寓言的发展 5
三、《诗经》之风.雅.颂 6
四、《诗经》与《楚辞》 7
五、先秦散文 9
六、先秦诸子的文学批评 11
历届试题 14

两汉
文坛现象 22
表格解析 24
一、汉赋的发展 24
二、历代赋的发展 25
三、汉代散文 26
四、《史记》与《汉书》 27
五、五言诗与七言诗的兴起 30
六、《乐府诗集》中现存汉世乐府 32
七、乐府与古诗 33
历届试题 34
魏晋南北朝
文坛现象 40
表格解析 42
一、魏代诗人 42
二、两晋诗人 44
三、南朝诗人 45
四、六朝山水文学与田园文学 48
五、南北朝民歌 49
六、南朝文学批评专着 50
七、魏晋小说 51
历届试题 52

唐代
文坛现象 60
表格解析 62
一、六朝诗歌对唐代的影响 62
二、初唐诗人 63
三、盛唐自然诗与边塞诗 66
四、盛唐诗人 67
五、中唐诗人 70
六、晚唐诗人 73
七、韩愈与柳宗元 74
八、新乐府与古文运动 75
九、历代古文运动 76
十、骈文的流变 77
十一、传奇与变文 78
历届试题 79

五代.两宋
文坛现象 86
表格解析 88
一、五代词人 88
二、北宋词人 89
三、南宋词人 92
四、宋代词人 95
五、唐.宋诗比较 101
六、宋代散文六大家 102
七、理学家的文学观 104
八、宋代话本 106
历届试题 107

元明
文坛现象 112
表格解析 114
一、元代散曲 114
二、元代杂剧 116
三、明代散文 119
四、明代诗学 120
五、明代散曲 121
六、南北曲比较 123
七、明清剧种 124
八、元明间四大传奇(南戏) 126
九、明代传奇 127
十、明代长篇小说(四大奇书) 128
十一、明代短篇白话小说(话本小说) 130
历届试题 132

清代
文坛现象 140
表格解析 142
一、清代诗人 142
二、清代散文 146
三、清代词人 148
四、清代戏曲家 151
五、清代小说 152
六、小说的发展 153
历届试题 157

结语 163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中国文学史素来是中国文学系的必修,且被视为研究所必考的重点科目。在中文学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读中文的人,如果书架上没有一本中国文学史,那还能算是中文人吗?可见,「中国文学史」这本书的重要性十足!

  然而,没有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不厚重的。试想:两千多年累积的作家人数、作品篇章,那多如天上的繁星一般哪!每一个年代都有亮点,每一种文类都有巨星,每一位文豪都有宏篇,我们如何消化吸收?如何阅读理解?如何记忆背诵?因此,要想掌握好中国文学史此一科目,难度颇高。

  笔者自己年轻时候的经验是自行归纳、勤作笔记,把文学史的素材史料当作药材,把归纳提炼视为药材柜的分类、摆放,需要背诵的材料就抄在纸卡片上,时不时的抽出来看一看,久而久之就背起来了。这是一种硬功夫,许多同学没有这样的硬功夫,遇到文学史的申论题通常只能「挂」了,考不好。

  说到中国文学史的申论题考试,一般最重视的是什么呢?不外乎作品门类的「渊源、演变、影响、评价、比较」。近几年更从原本深究的「文学艺术学」视野,连结、融入到「文学社会学」和「文学文化学」,乃至三者合一!于是,文学之「用」,文学之「接受」,越发受到重视了,而这和演变、影响,以及后人的评价、比较,脱离不了关系。可是,在此之前有一个大前提:材料的掌握!

  如此一来,最基本的问题便是:研读中国文学史的人究竟该怎样清楚且有效的掌握材料?笔者这一问题的关键词是「清楚且有效」!换言之,就是「清晰而有条理又有效率」的掌握历代文学发展的要点与脉络。

  林晓筠老师的这本《表解中国文学史》,极好地处理了笔者这一个叩问。晓筠是笔者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的博士生,她的文字功底深厚,思考缜密细腻,阅读资料别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方式。看:

  「综观中国文学的风格,先秦朴实,两汉壮阔,魏晋南北朝多元,唐朝雍容,五代、两宋雅致,元明世俗,清代集大成。……

  宋朝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推崇文人的朝代,所以发展出特别文士化、精致化的文化。书法、绘画、品茶、文学作品都重视个性,与创作者的修养精神结合,而非纯粹的形式艺术,由于社会对文人的崇敬,文人在创作中也处处流露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和追求人格境界的胸怀,这种艺术与人品结合的风气,影响后代甚鉅。由于城市兴起,话本、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开始流行,影响后世小说的创作,也成为戏曲的先驱。」

  多么漂亮的文字与有识之见!加上清晰、有条理的表格,无疑可以造福莘莘学子,帮助大家把成堆如山的文学史材料,有效率的放进脑袋里。

  此外,为了方便有志于深造的人,表格之后,蒐罗了十多年来的各大学中文系的硕、博士班考题,这也有助于学习后的操作练习。很高兴晓筠在〈自序〉中提及「共同性」与「特殊性」,这是看待文学现象很重要的「宏观」、「提炼」和「评比」。

  为晓筠的这本书感到骄傲!笔者忝为她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欣喜此书即将出版,诚恳地推荐如上。是为序。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潘丽珠
谨志于二○一七年中正品园

自序

  中国文学史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市面上有许多的中国文学史专书,它们的共同特色大概是厚重、内容多、引文多,让人读书时置身于资料堆中,很艰难地想把书上写的东西全背下来。将这些中国文学史加以梳理,可以发现不管何人撰写,组成一部文学史的,大抵不外作家、作品、理论,而选取那些作家,又是由他们的理论与作品决定的,因此在阅读文学史的时候,最要紧的是把握作品和文学理论。

  作品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学环境有关,也与作家本人的性格际遇有关,很难说环境和个人哪一个因素占了上风。环境造成了一时代作品的共同性,作家本人的性格际遇则造成其作品的特殊性,在阅读文学史时,应该先掌握共同性,在观察特殊性,以免见树不见林,得到的只是支离的概念。

  受自然环境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南北文学的差异,不论在任何时代,南方文学总是倾向妍丽柔媚,北方文学则倾向英姿飒爽,文学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观更是明显,南方湖山流水,北方大漠横冰,作品中所常见的动植物也因地域而有所不同。就算是像《楚辞》这样偏向抒情幻想而非写实的作品,仍不免受到作者长期所处、耳濡目染的自然环境影响,更不要说以现实生活为主题的民间歌谣、本色戏曲了。

  从社会环境面来说,一般在开国初期或昇平时期,官场上会有大量的应酬作品出现,文字也倾向富丽典雅;国家衰弱的时候多知识分子忧国之作,不但显示于论述文章中,诗词、小说、寓言中也常流露对时事的关怀;乱世作品多叙民间疾苦,即使是贵族之作也多流离哀思。另外社会的经济状况对俗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管说唱、戏曲或是通俗小说,必定要人民有娱乐消费的习惯才能普及,因此经济是俗文学的基础。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因为文学环境及风尚对创作者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比方说魏晋崇尚巧购形似的山水描写,或是游仙玄言之辞,像陶渊明这样不符合当时文学风尚的作家一时很难受到重视。南朝诗歌纵然有意使用艳丽纤巧的文字,相竞追求音律和谐显然是有明确的声调观念之后才办得到的事。北宋欧阳脩提倡古文,苏轼、王安石等着名文人皆追随之,使得两宋古文大盛,甚至影响明清古文,这都是文学创作受文学环境影响很明显的例子。

  文学理论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异,大致上有两个趋势,一个是深刻化,一个是系统化,虽然中国文学批评长期使用评点、诗话这样看似零散的形式来表现,但是在晚期的诗话、词话与评点中,可以看出着作者或评点者其实有完整的理论基础,非徒聊寄一时感想而已。文学理论专书的出现更可以展现中国文学家从创作走向研究、从恣意挥洒走向循规蹈矩的过程,不同文学家为自己立下的创作规矩可能大相迳庭,因此一个文体的理论越是丰富,作者或流派的特色就越发鲜明。

  本书每一章开头,都会说明该时代的文坛现象,这是一时文学和其理论的共同性;表格中作家、作品、文学特色、文学主张等详细比较,是突显其特殊性。要建立初步观念时,共同性的掌握当优先于特殊性;要进行深入的认识甚至研究时,特殊性的突出必不可少。阅读文学史,应该先从大趋势入手,再将同一时代中的不同作家、风格详加比较,才不会迷失在文学史的迷雾丛林中。

林晓筠
谨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