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下)(3版)

中国文学史(下)(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史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三版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一开始编写就确立了一个目标:既是教科书,也是学术着作。既可供高等教育的学校师生使用,也可供古代文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全书的编写以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

  本书语言简洁晓畅,篇幅适当,在准确介绍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注意挖掘新资料、提出新问题、找到新视角,将学生带入本学科的前沿,提供希望深造的学生治学的门径,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全书共两册:
  上册: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
  下册:包括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近代文学。

  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观点。各卷之后又有研修书目(即延伸阅读),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线索。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从先秦到清末的文学脉络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宏大叙事,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清晰、系统的文学发展图景。我们不探讨近现代的文学思潮,而是将目光牢牢锁定在从先秦萌芽至清代中晚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 本书的结构遵循时间顺序和文学体裁的演进,力求在梳理脉络的同时,深入剖析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特征、核心议题以及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独特贡献。 第一编:文学的滥觞与奠基(先秦至汉代) 第一章:先秦文学的源头活水 本章追溯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重点分析《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社会功能及其“风、雅、颂”的体制结构。通过对《楚辞》的深入解读,我们探讨浪漫主义的兴起、屈原的“香草美人”象征体系以及楚地奇诡瑰丽的想象力如何为后世诗歌注入了全新的抒情维度。此外,诸子散文的勃兴,如孔孟荀的说理雄辩、老庄的玄思寓言、韩非的法理陈述,展现了中国早期思想与文学的紧密结合,为后世散文树立了典范。 第二章:汉代文学的整合与转型 汉代文学的核心在于赋的鼎盛与乐府民歌的辉煌。本章详细剖析汉赋的铺张扬厉之美、结构特征及其在宫廷文化中的地位。同时,乐府诗歌作为民间疾苦和时代心声的载体,其直白朴素、感人至深的艺术感染力如何与文人诗歌形成对照,并为唐诗的成熟奠定基础。在散文方面,司马迁的《史记》被视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章将着重探讨其叙事艺术、人物塑造的复杂性及其对后世传记文学的深远影响。 第二编:魏晋风度的形成与诗歌的成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前期)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文人精神的觉醒 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催生了“竹林七贤”所代表的魏晋风度。本章探讨玄学对文学的影响,表现为对个体生命体验、自然审美和生命哲思的关注。曹操父子的“建安风骨”中蕴含的慷慨悲凉,以及“正始之音”中对个体命运的深沉哀叹,标志着文学开始转向内心世界的探索。 第四章:抒情诗的巅峰——盛唐气象 唐诗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本章将细致划分唐诗的流派和阶段:初唐的格律确立、盛唐的浪漫与雄浑(李白、杜甫的集大成地位),以及边塞诗派的开拓精神。我们不仅分析其格律之精严,更深入探讨唐代诗人如何将儒家、道家、释家思想融入诗歌,实现对宇宙、人生、历史的深刻观照。 第五章:唐代散文的复兴 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是对六朝骈文绮靡文风的反拨。本章聚焦于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主张及其成就,阐释他们如何通过倡导“文以载道”的古朴文风,重新确立散文的实用性与思想性,为宋代散文的繁荣清除了道路。 第三编:宋代的理趣与世俗化(宋代文学) 第六章:宋词的雅俗共赏与体制的完备 宋代文学的核心标志是词的成熟。本章从晚唐五代词的流变切入,重点分析宋初“花间派”的余绪,继而深入研习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对细腻情感和生活场景的描摹,以及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将诗歌的意境和议论融入词体的创新。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如何在音乐的限制与自由中达到格律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本章探讨的关键。 第七章:宋代散文的巅峰——唐宋八大家 宋代散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古文运动的精神。本章分析宋代散文在议论的透辟性、叙事的精微性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力度上的突破,特别是宋人如何将个人学养、生活体验融入说理抒情之中,形成一种内敛而深刻的文风。 第八章:宋代诗歌的转向 宋诗虽常被置于唐诗的阴影下,但其自身亦具特色。本章探讨宋诗从盛唐的浪漫转向对“理趣”的探求,黄庭坚的“点铁成金”的格律技巧,以及陆游等人对爱国主题的坚持,展现了宋人独特而复杂的审美趣味。 第四编:戏曲与小说的崛起(元明清文学) 第九章:元代杂剧的生命力 元代,由于文人政治地位的下降,通俗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本章重点分析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杂剧创作,探讨元杂剧如何以其生动的语言、紧凑的情节结构和对社会矛盾的直接反映,成为最具活力的文学形式。我们分析“一人唱、四人帮”的舞台特点及其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第十章:明清小说的世俗化与高峰 小说在明清时期发展成熟。本章将明代以来的世情小说(如《金瓶梅》)视为从民间故事向成熟长篇小说过渡的桥梁。随后,我们将重点解析“四大奇书”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历史叙事,《水浒传》的英雄传奇,《西游记》的神魔幻想,以及《红楼梦》对清代世情、哲学与美学的终极表达。尤其对《红楼梦》的叙事结构、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腻程度及其悲剧意蕴进行详尽分析,将其置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加以审视。 第十一章:清代文学的余韵与整理 本章简述清代中晚期诗歌流派(如“性灵派”、“常州派”的格律之辨)以及桐城派散文的沿袭与僵化。同时,本卷也将概述清代在古典文学整理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画上句号。 本书力求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演变轨迹,注重文学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驱动力,而非仅仅是作家作品的罗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本书编委会

主编
袁行霈(北京大学)

编委
聂石樵(北京师范大学)负责第一编
李炳海(中国人民大学)负责第二编
袁行霈(北京大学)  负责第三编
罗宗强(南开大学)  负责第四编
莫砺锋(南京大学)  负责第五编
黄天骥(中山大学)  负责第六编
黄 霖(复旦大学)  负责第七编
袁世硕(山东大学)  负责第八编
孙 静(北京大学)  负责第九编

卷三卷四执笔人(以所撰写之章节先后为序)
莫砺锋(南京大学)
王兆鹏(武汉大学)
张 晶(中国传媒大学)
黄天骥(中山大学)
董上德(中山大学)
欧阳光(中山大学)
黄仕忠(中山大学)
黄 霖(复旦大学)
郑利华(复旦大学)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
袁世硕(山东大学)
裴世俊(山东师范大学)
齐裕焜(福建师范大学)
孙 静(北京大学)
林 薇(中国传媒大学)
 

图书目录

第三卷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 论 5
第一章 宋初文学 21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 30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44
第四章 苏轼 58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77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93
第七章 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109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123
第九章 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136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 153
第十一章 南宋的古文和四六 168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177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 论 197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211
第二章 关汉卿 222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237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251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261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277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287
第八章 元代散曲 303
第九章 元代诗文 315

第四卷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 论 329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346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363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378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394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409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420
第七章 汤显祖 437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455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471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483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500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515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 论 529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541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565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580
第四章 ︽聊斋志异︾ 594
第五章 ︽儒林外史︾ 613
第六章 ︽红楼梦︾ 629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649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667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 论 683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700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723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741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769
文学史年表 788
研修书目 833
后 记 849
第二版后记 853
第三版后记 85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中国文学史(下)(3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历史是可以这样讲的!我一直是个对文学史提不起太大兴趣的人,总觉得那些古老的名字和作品离我太遥远,难以产生共鸣。然而,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文学巨匠和他们的作品,变得如此鲜活和 relatable。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按部就班、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非常有策略地挑选了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故事,勾勒出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同文学思潮的解读,比如对明清小说发展中市民阶层兴起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世情百态的描绘。作者在分析《红楼梦》时,不仅仅停留在对人物关系的梳理,而是深入探讨了其思想深度,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我甚至觉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这种情感的传递,让我这个原本抱着“了解一下”心态的读者,渐渐沉浸其中,爱上了这些古老的故事。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愉快的阅读旅程,它让我对中国文学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起了我深入探索的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既系统又不失深度的参考书。《中国文学史(下)(3版)》无疑给了我极大的惊喜。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特色,它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按照其内在的联系和影响进行梳理。这种“网状”的叙述方式,使得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宏观、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文学现象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中立的态度。例如,在谈到晚明时期文学的“奇情”“淫丽”之风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批判,而是从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解放等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力图还原其历史的原貌。此外,本书对一些次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使得我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几个“巨匠”,而是能看到整个文学图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复阅读和细细品味的学术著作,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需求,更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学的更深层思考。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文学史的解读,最终是要落脚到“人”和“情感”上的。而这本《中国文学史(下)(3版)》,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讲述文学作品时,不仅仅是分析其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挖掘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相互交织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唐代边塞诗时,那种充满家国情怀的笔触。他不仅仅列举了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歌,更是通过他们的诗句,展现了那个时代年轻将士们的豪情壮志、思乡之情,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战争的残酷。读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样的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戍边将士们的悲壮。再比如,在谈到明清时期的戏曲时,作者更是将焦点放在了剧作家和演员身上,分析了他们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戏剧这一载体,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将文学与人的情感、命运紧密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打动人心,也让我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中国文学史的印象停留在课本上那些枯燥的年代划分和名人列表,总觉得有些遥远和陌生。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笔下的中国文学,不再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文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诗歌流派演变的梳理,从《诗经》的质朴,到汉乐府的民俗,再到唐诗的辉煌,最后到宋词的婉约,每一部分的阐述都深入浅出,不仅仅是风格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时代思潮、社会环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诗人的创作。比如,在谈到盛唐诗歌时,作者描绘了那个时代开放、自信、包容的社会氛围,将这种时代精神巧妙地与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联系起来,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大唐气象”是如何体现在文学中的。读到宋词部分,作者则细致地分析了靖康之变后,词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如何通过婉约的笔触抒发家国之痛,这种情感的细腻处理,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经历了那段动荡的历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思想,让我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也更加理解了文学与社会、与人生的深刻联系。

评分

坦白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文学史”这三个字,就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我也不例外。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艰涩难懂。作者的语言非常流畅,叙述也很有条理,即使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和思潮,也能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各个文学流派时,所采用的“以点带面”的策略。他不会面面俱到地罗列所有现象,而是抓住一些关键的人物、作品和事件,通过深入剖析,来展现整个时代的文学风貌。比如,在谈到清代桐城派的散文时,作者详细介绍了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并且通过分析他们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唐宋八大家,让我对桐城派的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这种“古文复兴”思潮的时代意义。同时,作者也注重文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在讨论明代中叶以后小说创作的繁荣时,详细阐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这些社会因素如何催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巨著的诞生。这种将文学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趣味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