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部分,哲学教育又是人文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哲学层次的思考对各领域的发展都有其必要性。我们举办「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目的为使同学们在人文、社会、自然以及生命教育等方面,进行哲学思考与论述,进而提升同学们的思辨、分析能力及人文的关怀;使同学们结合理论与实践,借由哲学反省、思辨,关注台湾整体发展的方向与价值,乃至全人类所面临的挑战。
还记得第五届哲学桂冠奖的颁奖典礼上,同学们特别设计了人文大楼的模型放在讲台上,对比于第五届的主题「荒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同学们对于人文大楼的殷切期待,还好,又经过一年的努力,第六届哲学桂冠奖活动结束前,人文大楼终于通过相关单位的审核,可以兴建了,正好对应上第六届的主题「乐园」。这也让我们想起哲学桂冠奖的兴办之初,是由李前校长所发起,从无到有的过程是相当不容易的。
从这一辑作品中可看出,同学们对于议题都抱持高度的热忱与关怀,由于哲学桂冠奖所设计的各项议题,都与国际现势、社会现况所面临的挑战息息相关,得奖的作品都有强烈的企图心,希望能够透过哲学思辨,釐清现象,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阅读同学们的精心之作,可以了解同学们面对问题的各种想法,他们的观点多元,分析精辟,思路细致,在表达的方式、技巧方面都展现出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这些得奖者都是哲学思考的佼佼者,值得肯定。
哲学桂冠奖至今已经举办了六届,第三辑的编辑成书,要感谢文学院及哲学系师生们的投入以及全校各院系同学们的参与;特别是哲学系的工作团队。他们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电影欣赏会、写作工作坊、各类型的宣传活动、筹备颁奖典礼,以及得奖作品的编辑工作;对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与辛劳,谨在此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杨泮池(台湾大学校长)
序二 收入第五和六届获奖作品的《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三辑》就要出版了。我先前已为第一辑和第二辑写过序,也在其中表达了我对这个奖项的看法。不过,本书的读者未必有机会阅读前两辑,现在不避重复,再次表达这些看法。我以为,思考是探索世界的进程中的永恆要素,也应当是生活中的要素,鼓励思考、激发思考、启发如何思考,是教育的一项主要责任。哲学桂冠奖的目的是在大学中鼓动深度思考,激励论辩文字的写作,这个活动属于哲学的社会化实践,我非常支持,也希望同学多多参与。另外要增加的一点看法是,写作和思考是不可分的,书写并不只是传达思想的动作,哲学写作就是哲学思考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前者,后者是不完整的──是未完成而且未经仔细自我检证的。简单说,写作是完整思考的必要条件,台大哲学桂冠奖举办的最积极意义在于提供了严整思考问题的机会。
和前两辑作品集相比,这一辑有没有什么特色呢?也许可以这样说,第五、六届论说的问题有比较强的社会相关性,这在第三和第四届已经显露端倪,这两届就更明显了。在本书人文、社会、自然、生命教育四组的八个题目中,有六个直接与近年来国际、国内出现的事件和现象密切相关。这是命题委员有意为之的。我基本上支持这个方向,主要理由有二。首先,哲学桂冠奖是面对所有科系同学的活动,不妨多提出能引起广泛切身感的问题,专业的哲学色彩不必很强。其次,哲学传统中对于根本和普遍问题的讨论看起来抽象,但和现实是有相当的连系的,我们应当注意这个关联。哲学基本问题与现实社会的介面一方面是哲学思考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一方面也是哲学思考能对社会文化有实际贡献的所在,哲学桂冠奖鼓励对社会问题进行严谨的思考和写作,不但参与的同学受惠,也有助于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处理。论题的社会性是哲学桂冠奖近几年发展出来的一个特色,以后未必不会有变化,但这已经充分显示本奖项的活力和潜力。
哲学桂冠奖至今已经举办六届,得奖作品集每两年出版一次,为台大的人文教育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新道路。这项活动能有这样的成就,有赖于历年来为此尽心尽力的哲学系师生与行政同仁,我要向他们致上最高的敬意和谢意!我也期盼本奖项能够永续发展,为台大的教育与台湾的文化做出长远贡献。
陈弱水(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