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哲学里的星星、月亮、太阳

思考:哲学里的星星、月亮、太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维
  • 宇宙
  • 存在
  • 人生
  • 思考
  • 启迪
  • 知识
  • 文化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探索生命重大议题,包括知识、意识、命运、上帝、真理、善和正义,内容生动易懂。对于相信生命面临一些大哉问,并且也想透过思考技巧的学习来形塑生命样貌的那些人而言,本书值得一读。

  推荐词

  每个聪明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从中可以了解甚至享受诸多哲学关键问题,包括自由意志、道德以及我们对周遭世界能有什么认识等问题。--以萨克森,时代杂志(Walter Isaacson, Time Magazine)

  布雷科本以清晰而优雅的文字,为哲学核心议题提供了宝贵的指引。……每一场哲学辩论的主要论证都得到精彩透彻的阐释。布雷科本这位哲学大家,成功写出了一本高价值的小书。--週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本书对于哲学的乐趣和问题,提供了无比刺激、犀利而振奋人心的导引。--班为乐,爱尔兰时报(John Banville, Irish Times)
 
历史的沉思:从古文明的智慧到现代社会的脉动 本书导读: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深入探寻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至关重要的思想脉络与重大转折点。我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考察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不同文化间的思想碰撞,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塑形了我们今日所处的社会结构与精神面貌。全书将聚焦于对“秩序”与“变革”的哲学性审视,辅以对关键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体系的细致剖析。 第一部分:文明的奠基石——古代世界的秩序构建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人类最早的复杂社会形态,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谷以及中华文明早期在权力、宗教、法律等方面建立的初始“思考框架”。 神权与王权的交织: 探讨古代近东文明中,统治者如何通过神圣化自身来确立绝对的统治合法性。我们将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等早期成文法典的构建逻辑,它们如何试图在模糊的部落传统和初具规模的城市管理之间寻求一种可操作的社会契约。重点研究这些法律文本中体现的“对称性惩罚”与“等级差异”,揭示早期社会对公平的朴素理解。 东方哲学的基石: 转向东亚,我们将深入解读周代的礼乐制度及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瓦解与重构。重点分析孔子思想中对“仁”与“礼”的思辨,探究其如何试图通过道德内化来维系一个庞大而松散的邦联体系。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们会审视法家思想的“性恶论”基础,以及其对中央集权体制构建的深远影响。这些思想并非仅仅是道德说教,而是对如何在广袤疆域内实现有效治理的早期政治工程学尝试。 地中海的理性萌芽: 聚焦古希腊城邦文明。不再泛泛而谈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是专注于考察他们对“城邦公民身份”(Polis)的定义演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绝对真理与贤人政治的追寻,实际上是对雅典民主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暴露出的内在缺陷的回应。亚里士多德对经验世界的系统性分类,则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用可观察的规律去解释而非仅仅颂扬世界。 第二部分:帝国的扩张与思想的融合——中世纪的信仰与世俗的张力 随着古典时代的衰落,世界进入了一个由强大宗教信仰主导的时代。本部分考察了在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辐射区内,知识是如何被保存、解释和改造的。 信仰的建筑学: 分析中世纪欧洲教会权力结构对世俗事务的渗透。重点研究托马斯·阿奎那如何巧妙地调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与基督教神学,构建出一种宏大而自洽的“经院哲学”体系。这不仅仅是神学辩论,更是西方知识界试图在信仰与理性之间划定界限的第一次大规模努力。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知识传承: 探讨在欧洲陷入“黑暗时代”时,伊斯兰学者如何在巴格达、科尔多瓦等地对古希腊、波斯、印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翻译、注释和创新。特别关注代数学、光学和医学的突破,这些突破并非孤立的科学发现,而是基于对“知识共享”和“经验验证”的独特理解。 丝绸之路上的思想渗透: 考察佛教从印度向东亚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文化适应与本土化改造。以玄奘西行为例,分析其在求法过程中如何处理不同语境下对“空性”、“缘起”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差异,以及佛经翻译本身对汉语言思维模式产生的结构性影响。 第三部分:观念的革命——近代的觉醒与科学的兴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世界的思想基石。本部分侧重于考察“主体性”的崛起以及对既有权威的系统性挑战。 从君权神授到社会契约: 详细分析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在自然状态、个体权利和政府合法性方面的根本分歧。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如何成为后来自由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卢梭对“公意”(General Will)的诉求,则预示了激进民主思潮的潜力与危险。这些思想不是对旧体制的修补,而是对政治权力来源的彻底重构。 哥白尼革命与知识的范式转移: 审视科学革命对人类世界观的颠覆性影响。伽利略、牛顿的成就不仅是物理学的进步,更是将“可量化性”和“可预测性”确立为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基于传统的、神秘主义的知识体系。我们探究科学方法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如何塑造了现代人看待自然和自身的视角。 启蒙时代的批判精神: 聚焦康德对理性边界的划定。康德的“三大批判”是对启蒙运动过度自信的一种深刻反思,他试图为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道德法则在唯物决定论的世界中开辟空间。这种对“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的系统性探究,是现代哲学持续的起点。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回响——工业、异化与价值重估 进入近现代,人类社会在物质上取得了飞跃,但随之而来的是深刻的社会断裂和精神危机。 工业化与异化的剖析: 深入研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重点不在于经济预测,而在于他对“劳动异化”的哲学阐释——人与劳动产品、与自身类本质以及与他人的疏离。这种对人类存在状态的诊断,至今仍是理解现代社会紧张关系的关键视角。 权力的隐形运作: 考察尼采对“上帝已死”的宣告及其对西方形而上学基础的解构。同时,我们将探讨福柯对知识-权力关系的分析,考察现代社会如何通过规训、全景敞视等微观权力技术来塑造合格的现代公民,揭示现代性“解放”背后的潜在控制机制。 生存的追问: 最后,我们将触及二十世纪初,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下,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如何转向个体经验的真实性。从海德格尔对“在世存在”的追问,到萨特对自由选择的沉重负担的强调,这部分探讨了在宏大叙事崩塌后,人类如何独自面对意义的真空,并尝试在行动中构建自身的价值。 结语: 本书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中这些关键“思考节点”的回溯,激发读者对当前议题——无论是关于技术伦理、社会公平还是个体意义——进行更具深度和历史维度的审视与反思。我们相信,理解过去思想的争论,是构建未来可能性的前提。

著者信息

译者简介

林逢祺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师大教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主授教育哲学、美育原理、哲学概论、道德推理。

林昀樵

  毕业于台大商学研究所
  「好时光创意生活有限公司」创办人

崔麐

  台大哲学系毕业、台师大教育学系硕士
  英国杜伦大学博士生
 

图书目录

作者序  iii
译者序  v
导论  1
我们要思考什么?  2
所为何来?  6

第一章  知识  15
失去世界  15
恶灵  18
我思故我在  19
动机与问题  22
难以捉摸的「我」  29
清楚而明确的观念  34
标帜论证  35
笛卡儿循环  39
基础和网络  42
局部怀疑论  48
启示  50

第二章  心灵  53
机器里的幽灵  53
殭尸与突变人  56
洛克、莱布尼兹和上帝的美意  62
分析法  69
科学模式  73
颠倒色觉:私有语言  77
思想  82

第三章  自由意志  87
命运之链  88
无花果树和瀑布  91
自我振作  97
傀儡和火星人  104
陷溺和奶油夹心蛋糕  106
物化人  114
命运、预言和死亡  117
弹性和尊严  125

第四章  自我  127
不朽心灵?  127
橡树与船只  132
灵魂和弹性球  135
勇敢的军官  138
自我作为一集合体  143
自我作为一种组织原则  146
想像的虚幻  149
组装心灵  152

第五章  上帝  159
信念和别的事物  159
安瑟姆论证:梦中情人与火鸡  162
大象和乌龟  169
聪明的设计者  174
罪恶问题  181
神蹟和证言  189
无限─零  199
情感和信仰意志  204

第六章  推理  209
一些简单的逻辑  209
真值表  212
无所畏惧  219
语言与逻辑  226
合理的推理  232
黄金竖琴的乐透  236
机率的东东  240
解释与典范  249

第七章  这个世界  259
颜色、气味、声音、感觉和味道  259
良好而确实的知觉  267
柏克莱的问题  269
力量、场域和物体  275
紧身衣和定律  278
康德解方  281
观看之眼  288
规则和共相  294

第八章  该做什么  299
真实的关切  299
内在声音  307
真和善  311
好的不良感受  316
实践思维  318
融贯性、客观性和想像力  322
相对主义  325
再会  327

参考文献  329
索引  333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多年来我努力激起人们对观念的兴趣,本书就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孕育而生。我不仅以教师的身分来执行这项任务,同时我也面向广大读者大众,试图向他们说明一般人文学科以及哲学的价值所在。确实,我首先要感谢的是这个时代的氛围,我们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怀疑声浪,让我感到这项任务的迫切性。其次,我要感谢我多年来的学生们,你们对我观点的支持和反对,造就了这本书的形貌。我也要谢谢我在北卡罗来纳大学里的教学助理们,是你们将这本书的初期样本带入教室和学生们面对面地深入对谈。然而,如果不是克拉克(Catherine Clark)和菲利浦(Angus Phillips)的热情鼓励,我绝不可能一头埋入这本书的创作。菲利浦密切关注这本书的进度,他的支持和建议,我受益良多。

  普莱斯(Huw Price)和沃克(Ralph Walker)阅读了本书的几个初期版本,提出许多无价建议。伯纳萧(Yuri Balashov)和莱德(Dan Ryder)在一些专门课题上也曾协助我。为了精简,我并未提供哲学名词索引,读者如想阅读可参考我编写的《牛津哲学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海依(Maura High)和我的太太安琪拉(Angela Blackburn)提供我杰出的编辑服务,这让我感受到自己身为作者的一些不足,虽因而有一些不自在,但也因为她们的帮助而能免于在广大读者面前暴露缺点。当然安琪拉还得忍受先生是作家的那些人所常要担负起的一些重任,没有她的支持,一切都不可能。
 
赛蒙‧布雷科本

译者序

  人的眼睛需要光,才能看见万物。在自然光里,星星、月亮、太阳的亮度不同,微妙地协助我们看清不太一样的东西:星光让我们认识「遥远」、月光让我们体会「夜黑」、日光让我们了解「色阶」。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能走出黑暗洞穴,在日光普照之下见出万事万物之「唯一」真实样貌的人,而我则以为哲学家的哲学里不仅有太阳,还有星星和月亮,所以能协助人看见万事万物幻化多变但一样真实的「多元」面貌。

  哲学透过思考「发光」;在我们的生命中,哲学既是星星,也是月亮和太阳。翻译剑桥大学教授布雷柯本(Simon Blackburn)《思考:深度哲学导引》(Think: A compelling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这本书时,为了表现哲学的丰富色彩,我将其中译本的书名定为《思考:哲学里的星星、月亮、太阳》,希望透过自然光的多变意象,引发读者关照哲学的不同风貌。

  原本我想独力完成此一译作,但因为时间、能力和诸多因素的限制,只好求助两位朋友分担部分章节的翻译任务。感谢林昀樵(译第二章、第三章)和崔麐(译第六章)热情相挺,这本书才能顺利完成。黄恺音和林岱蓉提供我最有效能的文字处理,助我专注在译述的工作。没有她们的协助,我简直寸步难行。另外,台湾师大叶坤灵教授、研究生黄郁棠、陈曜章、陈冠妤、李宜航、张甯雅、黄思婷用心阅读译文初稿,助我修正许多错误,特于此致谢。至于学富公司于雪祥先生,我则不仅有深深的感激,也有无限的歉意。于先生若不是对文化理想有高度的执着,绝不可能冒着亏损的巨大风险,义无反顾地出版这本书。能得到于先生的长期支持,是我学术生涯一大幸运。

  期盼读者大众借由本书,寻得更多天光,那么译着的辛苦也就不值一顾。
 
林逢祺
序于 台湾师大童心斋
2016.07.05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如同我在哲学荒漠中寻得的一泓清泉,甘甜而滋养。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佶屈聱牙,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宏大而深奥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思考”这个核心概念的解读,他将思考比作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每一点光芒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智慧;将月亮比作哲学中那些永恒不变的真理,它默默地照耀着我们,给予我们方向;而太阳,则象征着那些能够彻底颠覆我们认知、带来全新启示的哲学思想。这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变得鲜活有趣,也让我更容易将其中的道理内化于心。每每读到精彩之处,我都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仿佛才能真正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它让我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评分

我与这本书的相遇,宛如一场冥冥之中的注定。在迷茫彷徨之际,我偶然翻开了它,却意外地在其中找到了慰藉与力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人文关怀,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哲学家的观点,而是将这些思想置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那些关于自我认知、社会伦理、生命意义的探讨,如同夜空中不同星座的组合,共同勾勒出一幅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壮丽图景。我喜欢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那些生动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案例,它们让哲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读这本书,就像在夜晚仰望星空,每一个星辰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组合起来,却能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宇宙画卷。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渴望理解这个复杂而美妙的世界。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它没有选择用枯燥的学术语言来解读哲学,而是另辟蹊径,将哲学比作我们头顶上的星辰大海。星星、月亮、太阳,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自然意象,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厚的哲学内涵。他巧妙地将康德的“星空”与“道德律”联系起来,将柏拉图的“理型论”与月光的清辉相媲美,甚至将尼采的“超人”思想比作太阳的炽热与能量。这种意象化的解读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哲学入门的门槛,也让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哲学构成的夜空,而作者就是那位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带领我辨认星座,解读星语,让我看到了宇宙深处的奥秘。这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哲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光芒,宛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在哲学这片浩瀚的宇宙中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将抽象的哲学理念化为触手可及的文字,仿佛为我点亮了探索智慧的灯塔。阅读《思考:哲学里的星星、月亮、太阳》,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古往今来的智者们一同遨游于思想的海洋。那些关于存在、意识、真理的讨论,不再是冰冷枯燥的学说,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想火花,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也让我更加理解自身的渺小与伟大。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夜空中那轮明月对话,它静默却充满力量,引导我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本质。而那些如同太阳般炽热的哲学命题,则驱散了我内心的迷雾,让我看到了真理的轮廓,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远足。我一直认为哲学是晦涩难懂的,是少数精英才能涉足的领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亲切、充满诗意的语言,将哲学中的“星星”(点滴灵感与质疑)、“月亮”(永恒的追问与原则)、“太阳”(颠覆性的真理与启示)等概念娓娓道来。每一段文字都像一颗小小的星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引领我在思辨的宇宙中探索。我喜欢书中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真理的执着,它鼓励我跳出思维定势,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黑夜中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明白,思考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旅程,而哲学,则是这场旅程中最璀璨的星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