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多年来我努力激起人们对观念的兴趣,本书就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孕育而生。我不仅以教师的身分来执行这项任务,同时我也面向广大读者大众,试图向他们说明一般人文学科以及哲学的价值所在。确实,我首先要感谢的是这个时代的氛围,我们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怀疑声浪,让我感到这项任务的迫切性。其次,我要感谢我多年来的学生们,你们对我观点的支持和反对,造就了这本书的形貌。我也要谢谢我在北卡罗来纳大学里的教学助理们,是你们将这本书的初期样本带入教室和学生们面对面地深入对谈。然而,如果不是克拉克(Catherine Clark)和菲利浦(Angus Phillips)的热情鼓励,我绝不可能一头埋入这本书的创作。菲利浦密切关注这本书的进度,他的支持和建议,我受益良多。
普莱斯(Huw Price)和沃克(Ralph Walker)阅读了本书的几个初期版本,提出许多无价建议。伯纳萧(Yuri Balashov)和莱德(Dan Ryder)在一些专门课题上也曾协助我。为了精简,我并未提供哲学名词索引,读者如想阅读可参考我编写的《牛津哲学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海依(Maura High)和我的太太安琪拉(Angela Blackburn)提供我杰出的编辑服务,这让我感受到自己身为作者的一些不足,虽因而有一些不自在,但也因为她们的帮助而能免于在广大读者面前暴露缺点。当然安琪拉还得忍受先生是作家的那些人所常要担负起的一些重任,没有她的支持,一切都不可能。
赛蒙‧布雷科本
译者序 人的眼睛需要光,才能看见万物。在自然光里,星星、月亮、太阳的亮度不同,微妙地协助我们看清不太一样的东西:星光让我们认识「遥远」、月光让我们体会「夜黑」、日光让我们了解「色阶」。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能走出黑暗洞穴,在日光普照之下见出万事万物之「唯一」真实样貌的人,而我则以为哲学家的哲学里不仅有太阳,还有星星和月亮,所以能协助人看见万事万物幻化多变但一样真实的「多元」面貌。
哲学透过思考「发光」;在我们的生命中,哲学既是星星,也是月亮和太阳。翻译剑桥大学教授布雷柯本(Simon Blackburn)《思考:深度哲学导引》(Think: A compelling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这本书时,为了表现哲学的丰富色彩,我将其中译本的书名定为《思考:哲学里的星星、月亮、太阳》,希望透过自然光的多变意象,引发读者关照哲学的不同风貌。
原本我想独力完成此一译作,但因为时间、能力和诸多因素的限制,只好求助两位朋友分担部分章节的翻译任务。感谢林昀樵(译第二章、第三章)和崔麐(译第六章)热情相挺,这本书才能顺利完成。黄恺音和林岱蓉提供我最有效能的文字处理,助我专注在译述的工作。没有她们的协助,我简直寸步难行。另外,台湾师大叶坤灵教授、研究生黄郁棠、陈曜章、陈冠妤、李宜航、张甯雅、黄思婷用心阅读译文初稿,助我修正许多错误,特于此致谢。至于学富公司于雪祥先生,我则不仅有深深的感激,也有无限的歉意。于先生若不是对文化理想有高度的执着,绝不可能冒着亏损的巨大风险,义无反顾地出版这本书。能得到于先生的长期支持,是我学术生涯一大幸运。
期盼读者大众借由本书,寻得更多天光,那么译着的辛苦也就不值一顾。
林逢祺
序于 台湾师大童心斋
2016.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