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海洋‧相遇:诗文精选(3版)

生命‧海洋‧相遇:诗文精选(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学教育通常分为共同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让我们成为有饭吃的专业人;共同教育则让我们成为有生命力的活人,更是形塑具影响力新一代领袖不可或缺的一环。

  国文教育是共同教育的核心。在大一国文的课堂上,期能引领这些大学新鲜人,在尚友古人、优游经典的文学飨宴中,深入品赏中国文学之美、透视文人心灵,进而检视一己生命,提昇生活美学与精神境界。
  
  本书包括五个主题,从生命的源起、心灵的探索、生命的轨迹、与世界相遇、到生命的省思等,并附有大学国文的三种用处、文学花园在「海大」、如果孔子活在现代、我交给你们一群大孩子、帮我补个货等,从各种角度和你说说话。每个主题结束后并附有两个学习单,包括「写作锻鍊」、「分组活动」等,期使加深加广及活跃起属于你的语文学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智雄


  现职: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共同教育中心专任教授;海洋文化研究所、海洋文创设计产业学士学位学程、人文社会教学研究中心合聘教授

  获奖: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学术优良教师奖、杰出教学教师奖、校级优良教师奖、院级优良教师奖、学术研究奖励、增进社会服务奖励;科技部奖励特殊优秀人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候选人培育计画奖

颜智英

  现职: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共同教育中心专任教授;海洋文化研究所、海洋文创设计产业学士学位学程、人文社会教学研究中心合聘教授

  获奖: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学术优良教师奖、杰出教学教师奖、校级优良教师奖、院级优良教师奖、学术研究奖励;科技部奖励特殊优秀人才;世新大学教学评鑑优良奖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陈建宏
推荐序二/ 黄丽生
生命的源起

楔子一 穿越洒满阳光的小路 2
〈凯风〉/诗经 4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13
〈先妣事略〉/归有光 31
〈我的四个假想敌〉(节选)/余光中 43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张晓风 55
心灵的探索

楔子二 倾听内心真诚的声音 76
〈兼爱〉(上)/墨翟 78
〈归去来辞并序〉/陶渊明 91
〈枕中记〉/沈既济 105
〈仲尼回头〉/萧萧 125
〈观海〉/罗门 139
生命的轨迹

楔子三 耐人咀嚼的人生况味 160
〈虞美人〉/蒋捷 162
〈菩萨蛮〉五首/韦庄 171
〈第九味〉/徐国能 187
〈丁挽〉/廖鸿基 207
〈伯公跳舞〉/甘耀明 227
与世界相遇

楔子四 尊重那截然不同的生命体 242
《水经注‧江水》(节选)/郦道元 244
〈如雾起时〉/郑愁予 255
〈卖炭翁〉/白居易 265
〈杜环小传〉/宋濂 275
〈镇魂〉/罗智成 289
生命的省思

楔子五 走在有型有格的人生旅途上 302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和苏伯固二首〉/苏轼 304
〈秋思〉/马致远 317
〈摸鱼儿〉/元好问 331
〈紫葡萄的死〉/蓉子 343
〈兴亡〉/王鼎钧 353

附录
大学国文的三种用处/吴智雄 368
如果孔子活在现代/吴智雄 371
我交给你们一群大孩子/吴智雄 373
帮我补个货/吴智雄 376
文学花园在「海大」/颜智英 378
后 记
 

图书序言



大学国文的三种用处
文∕吴智雄


  「学国文有什么用?」这是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我都会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对我这个突如其来的发问,学生们大概都会以三种符号的表情来回答我。第一种是有如看见鬼般的惊叹号表情,彷彿这个问题将决定他这门课的生死,因而不知所措地结结巴巴;第二种是百思不得其解如纳闷般的问号表情,似乎在告诉我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个问题,而再把问题丢回来给我;第三种是若有所思如网路搜寻般的删节号表情,好像正在脑海里思考一个既冠冕堂皇又不失客观理性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欢心。不过我想,不管是哪一种符号表情,在他们的心中,大概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这个问题,不是问题,不需要想,也懒得想。总之,很无聊。

  其实仔细想一想,学生们会有这样的反应,也是无可厚非。不过我这样讲,并不是基于大多数老师对现今草莓学子们,国语文能力普遍低落的看法(虽然,很不幸的,这是事实),而是从语言的使用角度来说的。沟通,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也是语言的最重要目的。对大一学生来说,十几年的母语教育,已足以让他们应付生活上的各种需要,而达到沟通的目的。既然生活上的听说读写都不成问题,那么学生们没想过类似「学国文有什么用」的问题,或认为上国文课根本没有用,甚至是讨厌上国文课,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已经在使用当中了,而且很熟练。可是话又说回来,站在知识传播或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对于国文或是母语的教育,却不能只是满足或停留在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上,因为这跟外国人学中文没什么两样,只要求日常的听说读写不成问题就好了,而应当要有某种更进一步的要求才是。就好像穿衣服,绝大部份的人,都不会只是满足于衣服的遮羞或保暖的基本功能而已,而都会有美感、酷炫或其他更进一步的要求一样,国文的教育也是如此。否则,国文课只要在高中以前上完就可以了,何必还要在大学中开设而列为必修呢?

  既然如此,那么在大学里学国文,到底有哪些更进一步的要求与用处呢?据我看来,其用处有下列三种。

  第一种用处是补救之用。有些知识,可能已经在高中以前教过,但同学仍习以为常的误用或滥用;有些知识,可能高中以前没有或不适合教授,所以留到大学再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补救之用。比如说,大家一定听过「食色,性也」这句话,但如果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十之八九的学生一定都会说是孔子说的。但这句话明明是告子说的,为什么会变成是孔子说的呢?不只学生的情况如此,整个社会的普遍认知也是如此。这种误认与误用前人话语的结果,轻则可能会成为个人脱轨行为的借口,重则可能会被用来合理化社会上某些扭曲的价值观,影响不可谓不小。

  第二种用处是不时之用。人文学科的特性之一,就是它的应用性或实用性,不够直接、迅速、明显,因此常容易被人所忽略,或不容易让人感受到它的功用,久而久之,自然也就会被视为无用之学,国文的情况尤其如此。但我们却不能因为人文学科的这种特性,而一概抹杀了它的功用与价值。因为当要用到人文知识时,也许就是最关键的时刻,比如百万大富翁的最后一题,比如新工作的面试时。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累积,是很难说出正确答案或出口成章的,因此古人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深刻感叹。

  第三种用处是无用之用。现今的国文教育以文言文居多,可是文言文并不是现今社会使用的语言形式,因此大家常以文言文的不合时用,而认定国文与国文课的不合时用。平心而论,文言文的不合时用,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文言文所赖以组成的字与词,以及文言文背后所蕴涵的思想、智慧与情感,却不会因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不合时用,而有所改变或减低。也就是说,学国文除了要学习字义与词义的正确使用外,更要从中学习前人的处世智慧,领会前人的绵密情感,借以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以前事为师,避免重蹈覆辙,并进而陶冶性情,变化气质,正如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事半古人,功必倍之」。这种功用,常发生于潜移默化的冥冥之中,但大家往往以功利的眼光来计较,因而一味地斥为无用,却不晓得这种功用,看似无用,其实最有用。

  上面所说的三种学国文的用处,相对而言,前两种比最后一种要来得有可见性、现实性与物质性。但即使如此,如与其他学科或领域来比较,则国文的可应用性质,仍然是隐而不彰的。因此在讲究功利与效率的现代社会中,国语文能力的逐渐低落,也就不用大惊小怪了。

  可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把这种现象视为理所当然,反而更应当要让大家能正确地认识国文这种学科的性质与功用,改变凡事以物质与速度作为衡量标准的价值取向。让我们的年轻学子,在除了会写注音文、玩谐音的文字游戏以及创造一些肤浅的新名词外,如果还能够学习孔子的执着、孟子的口才、屈原的忠贞、陶潜的淡泊、苏轼的旷达、李白的洒脱、杜甫的真情。我想,绝对会比要他们成为一部只懂得赚钱的机器,还要来得有意义的多了。
 

图书试读

文学花园在「海大」 颜智英
 
中国文学,是一座充盈着中国文人丰沛情意与多元思想的美丽花园。因此,在大一国文的课堂上,期盼能引领这些甫从联考桎梧挣脱的海大新鲜人,在尚友古人、优游经典的文学飨宴中,深入品赏中国文学之美,透视文人心灵,并进而检视一己的生命,提昇生活美学与精神境界。
 
其中,爱情主题,不仅是文人情之所钟,也是学生们反应热烈的课题,从「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矢志不渝,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超越生死,无一不令人心神向往,但现代诗人洛夫的〈爱的辩证〉,也提醒了我们面对爱情时,对于究竟该为爱而「生」、抑或为爱而「死」,应作理性与感性的辩证思维;亲情主题中,无论是陶渊明〈责子诗〉、苏轼〈洗儿诗〉的父子之情,或者是归有光〈先妣事略〉、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的母子之情,皆能让学生领略亲情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与可贵;友情主题中,鲍叔牙对管仲的相知与相惜、包容与欣赏(《史记‧管晏列传》),则是学生平日交友时的最佳典范;社会国家主题中,张养浩对百姓苦于朝代兴革战争中的同情(〈山坡羊潼关怀古〉),莫那能对原住民苦难生活的吶喊(〈当钟声响起〉),蒋渭水对台湾人民的深刻关怀(〈临床讲义〉),在在激发了我们对社会国家(尤其是弱势团体)的大爱与关注;饮食主题中,苏轼由食鱼经验中领悟「多才为累」的哲理,梅圣俞由河豚联想至「美恶相随」的智慧,还有徐国能的〈第九味〉、焦桐的〈论猪脚〉,让同学见识了文人对美食的生动描写,以及内心所生发的丰富情意、哲理联想与审美想像;旅游主题中,有潘阆、柳永等词人对杭州西湖、钱塘海潮的讴歌,有林文月、舒国治等现代文人对布拉格、香港的礼赞,使学生在神游中、外美景之际,也能从作家的文字间领略其内蕴的乡愁与生命感触;人生主题中,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的「齐物」「逍遥」、「超然物外」,佛家的「随缘自得」、「无所住心」,则为学生提供了生命情境的理论指引,希望在他们面对诸多生命课题时,能善用这些哲人的智慧,在积极进取之余,亦知随遇而安之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