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起初之学终极事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创世记〉1:1
学之初
因为《红楼梦大辞典》的一句话,于是,以「宗教」为识别两岸的问题意识被叫醒,我起身而行:研读、教学、编写……乃至此刻,为雅儒这本「起初之学」的初版书行文推荐。
回顾起来,距离我红学初旅、获赠大辞典于北京红楼梦研究所的1990夏,已然二十六年矣。
岁月忽忽,但我之于「宗教∕文学」的初衷并未糢煳,而当初,叫醒我的话,仍字字分明。
这话,记在红学机构章程的任务首要,也就是:鼓励成员学习并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从事《红楼梦》学术研究。
初读瞬间,我先惊后喜。是呵,若,马列毛的唯物史观辩证论,属于对岸强项;那么,相对而言,心∕物宗教不设限、儒释道耶凭己意的我们,岂不优势于探源「起初」的取俓多元?
初之学
诚然,取径多元也可能歧路亡羊,然而,由多而一,经由多元参照的一家之言,对我这个三一真神的基督徒∕研教者来说,毋宁更多操练,也更多成长;显然,高中便皈信佛教的雅儒也有同感。
在我们同感魅力台湾不除魅的同时,具有宗教品格如舍己、信实、敬虔的雅儒,果真天降大任,她在迎神赛会的国民美学中,听∕见一些新世纪的什么,一些更深的、更高的什么,深如寻根起初,高如形上神思……这种种,编写成她的博士论文,名符其实的学术「研究」之着,饡研究竟于「起初」,神学、史学、诗学三合一的「起初」之学;探源起初说身世,宗教修辞写国史;年轻世代的雅儒,21世纪的台湾小说,在终极关怀中相遇。
这本书:起初∕终极之学的初熟果
书名,字数不少,用典立意不凡,却都如实对应了内文的诸多案例及其命题。又,书中所举者,大扺为享誉全球华人文坛者之作,可谓高度经典性也;不过,语境既有别先行者,且还涉及他们个人的信仰、认同等情志抉择,因而能揭示一新耳目、耐人寻思的公∕私、圣∕俗双面性。仅此,这本可视为初熟之果的学术书,在实用的参考价值上,可称道的贡献至少有三:其一,史学的作家传记资料;其二,文学的次文类新编;其三,宗教学的区域见证。
比起上述华文名家诸篇,书中的另类二例,也启动我的另类「宗教∕文学」接轨。另者,一是林央敏以「汉∕罗台语文」之于佛典、《红楼梦》的拟古重写;一是陈耀昌「医师」之于荷兰传教士之女的「认母」追写;综合二例,其中关键在于前者之「罗」。
罗者,罗马帝国拼音系,罗马帝国众使徒。后世使徒,如荷兰教会,利用了拼音系的罗马字,跨文化宣教于遥远东亚的海岛,且入境了陈医师的《福尔摩沙三族记》,荷兰∕西拉雅的女女相惜、认字读经的情节令人神往。罗马拼音番文字,以「白话字」之称,亦曾编写于许地山有关厦门女传道的《玉官》中篇里,罗马拼音字,救了弱势寡妇。时至今日,当初蒙学魔法术的拼音字母,则增加说身世的可看性。展演台湾,岂一「汉」字能独挑?
我的「宗教」问题意识起于识别两岸红学;因而,《红楼梦》中的西洋美少女,不免多有言外之意,多了红学共识之外的罗马拼音基督教。这位随家人住在台南的荷兰美眉,或合体于陈医师的身世文本,或云端含笑,看异教男作家用罗马字借古写今,借她所来的文本之一,古之《红楼梦》,写今人应予终极关怀的古往今来与众生。
再回到这本书,书名中的「宗教修辞」「终极关怀」,于用典之余,更是学术系谱上的某种承衍。简言之,两词皆与「宗教∕文学」的研究机制有关,亦即上一世纪台湾辅仁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无独有偶,两校都一而再举行国际研讨会。「终极关怀」为前者首届主题,「宗教修辞」则为后者首届重要论文之题。
新世纪的个体雅儒竟随步前行,续写新页,斐然成书。
再次为她这本「起初∕终极之学」的学术书感恩、祷告。
阿们
康来新
自序
缘起,行愿 自硕士至博士,论文研究无非指向自我「身分认同」与「终极关怀」的探索,宗教作为修辞表露小说家身世立场与生命定位,无论是写给神看的抑或召唤共鸣,甚且是自我疗癒,似乎成为解严后至新世纪方兴未艾的书写风潮,经此研究,才发现最初灵魂的疑问原来并非独家,是以,叩问的过程,并不孤独。
当台湾人根据政治、法律、基因等途径辩证各家史观的同时,小说家亦举笔遥想「人之初」,从世俗肉身血缘连结生命宇宙观,进而从真实地理与异质空间,创造圣俗地域,谱写「国之史」,导引出海洋台湾、族群磨合、华夏文明等观点,并尝试诠解当下台湾与中国的课题。现实世界的此岸∕彼岸,当真可对照台湾的磨难与挑战,当求「到彼岸」?或者有待领悟缘起缘灭之理?而世俗家国与神应允的天国,何者方为小说家真正在乎者?妈祖、圣母玛利亚、三太子,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本书研讨对象包含男性∕女性作家:朱西宁、李乔、王文兴、施叔青、陈耀昌、李昂、宋泽莱、林央敏、陈玉慧、陈烨,什么才是他们心中大写的十字架呢?
本书借镜「新历史主义」论析小说情节结构,援引保罗‧田立克「终极关怀」之概念,探求底层结构隐含的终极关怀,这条研究路径并不容易,遂自博论完成后,多次改写。重读文本与重写历程,曾数度洒泪,为的是小说家寓託其中的「存在之勇气」深切撼动着我。
宗教,在台湾多元而蓬勃,「魅」力无限;然而,宗教文学的研究,并非学界主流。出版此书之意义,包含三者:其一、回应于台湾文学与文化,原住民泛灵信仰、佛道教民间信仰、基督宗教资源,咸是小说家的沃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小说的播种创造,以另类角度诠释宗教命题,为世俗课题寻求出路,为宗教传统思维注入活泉,遂愿此研究能略增补理解台湾文学的一种路径。
其二、本书除了调整、改写博论,也增补研究文本。人类学有所谓「通过仪式」,说明我们不可能永远驻留在某一阶段,故本书出版也意在借此,对一路看顾着我的文学与生命导师柯庆明先生、康来新先生致上最真诚的谢意!感谢两位先生始终肯定此研究命题。同时感谢博论口考委员:李瑞腾先生、李丰楙先生、吴达芸先生给予我宝贵、实在的建议,从不同角度增拓我的视野;也感谢在取得硕士学位后鼓励我精进的洪淑苓先生、郭玉雯先生。更感谢撰写论文期间乃至完成后,关心、鼓舞我甚多的林央敏先生、李乔先生、陈耀昌先生。
其三、2013年博士论文完成后,自己从学术场域转向田野实证,实际领受修行体验,因缘认识各类宗教法门修行者,包括:净土宗、密宗、基督教、一贯道、法轮功……也取得占艺师结业证书,当年研究的缘起终于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确立自己的终极关怀。如若研究也是一种修行,出版此书更盼为接下来拟深入佛典、《圣经》与台湾文学互文关系的研讨行「启下」之作用,而这份正在开展的研究,乃是佛前植下的心愿,自许能耐心、持之以恆踏实行之。
2016.5.19新政府上任前夕
杨雅儒谨记于三重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