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国之史:二十一世纪台湾小说之宗教修辞与终极关怀

人之初.国之史:二十一世纪台湾小说之宗教修辞与终极关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文字的形上信仰中挖掘台湾历史、定位与家国

  由中央大学康来新教授专文推荐

  本书试图阐述21世纪小说运用「宗教修辞」建构台湾人肉身血缘与宗教宇宙观之连结,并论述其中隐含之岛国史观,从而推导作者寓于小说的终极关怀。

  书中讨论对象包含:朱西宁、李乔、王文兴、施叔青、陈耀昌、李昂、宋泽莱、林央敏、陈玉慧、陈烨等人作品,借镜「新历史主义」与记忆观点,保罗‧田立克神学论述中的终极关怀、生存勇气等概念论析小说。正文共分四章,分别研讨小说以神话/神祇、真实地理与异质空间、神圣空间、宗教义理做为宗教修辞,所诠释的生命观与史观。

  小说与小说家关切的究竟是世俗属性的身世认知与身分认同,或者超越地上国度入境神圣呢?抑或借宗教上的彼岸/天国之说,将台湾历史、定位等课题世界化、形上化?本书主要分成若干面向进行推导,企求更周延地贴近小说或言明或消音的核心关怀。若从这批小说发掘小说家的终极关怀有所歧异,那是令人欣然的,足以进而区分小说家精神关注的焦点;倘若其终极关怀皆导向此岸/家国的国族认同,那么也十分有趣,又可进一步思考「宗教修辞」之必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雅儒


  生于乡土文学论战后,政府鼓励寺庙推行中华文化复兴与陈文成事件的年代,接受儒家命名,在皈依佛法僧与疑神的路径闯入文学世界,见证以笔修行的小说家创造无尽宝藏。

  现职
  台湾大学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中央大学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中原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学历
  中央大学中文系博士
  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

  研究方向
  以台湾文学、文学与宗教、现当代小说、文学与历史为主。着有硕士论文《台湾当代小说中民间信仰书写之研究—─以九○年代后八本小说为观察对象》与其他单篇论文。
 

图书目录

导 言    宗教修辞下的人之初、国之史
第一节    跨学门研究的启航
一、文学与历史
二、文学与宗教
第二节    21世纪以前∕后
一、身世探索回顾
二、宗教发展概述
第三节    研讨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范畴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架构

第一章    神祇与神启:海神、圣母、三太子之子民
第一节    跨海婚恋的三个世代:陈玉慧《海神家族》
一、女系族谱与缺席父子
二、国母∕海神妈祖:她的历史
三、千里眼∕顺风耳:他的历史
四、小结:墓园内的团圆
第二节    南台视域之历史梦影:陈烨「封印赤城」系列
一、赤城记忆的揭启∕封印
二、原住民血统与泛灵信仰
三、谁能成为局外人?
四、永恆的乡愁?救赎?
五、小结:有影∕无影皆梦影
第三节    大航海台湾开拓史:陈耀昌《福尔摩沙三族记》
一、西拉雅:尪姨传统与新世代的对话
二、荷兰:传教士∕姑娘的生根∕深耕
三、汉人:「创格完人」「哪咤手段」之变异
四、小结:三国志VS.三族记
第四节    结语:海洋台湾的世界性血统

第二章    空间与仪典:「鬼国∕天国」之寓言
第一节    魔界与新天地:宋泽莱《热带魔界》
一、瓦解威权神话
二、骑士冒险与牧师传道
三、小结:新天地何时降临?
第二节    「鬼国∕乐园」女声史:李昂《看得见的鬼》、《附身》
一、鹿城的常∕非常:《看得见的鬼》
二、失乐园与乐园:《附身》
三、小结:放下悲情修行爱
第三节    「孤独园∕伊甸园」之隐喻:王文兴〈明月夜〉及其他
一、志怪谶谣之新编
二、福州游记番外篇
三、1987的异梦阐释
四、小结:M和W的出路
第四节    聚灵地与散灵堂:李乔《咒之环》、《散灵堂传奇》
一、从物类冲突到混血身世
二、该隐杀亚伯∕宇宙神出走:咒之缘起
三、安魂∕散灵:共生出路
四、小结:从反抗哲学到谦卑反省
第五节    结语:族群台湾的不见天∕出头天

第三章    义理与文化(一):身世书与流亡者之歌
第一节    嘉南版革命回忆录:林央敏《胭脂泪》、《菩提相思经》
一、天上情卵,人间殉情:《胭脂泪》
二、流亡者之歌:忏情录《菩提相思经》
三、佛典义理读∕解
四、小结:待续「人间渡」
第二节    弃儿孤女身世书:施叔青「台湾三部曲」
一、招魂与觉醒:《行过洛津》
二、岛民与湾生创伤:《风前尘埃》之无常观
三、祖国?诅咒?:《三世人》
四、小结:自主的宣示
第三节    民间传说之同族异国论:
李昂《七世姻缘之台湾∕中国情人》
一、着眼九○年代
二、姻缘?孽缘?
三、小结:缘起‧变异‧消解
第四节    结语:佛道民间信仰对孤儿台湾的疗癒

第四章    义理与文化(二):「华夏∕台湾」版〈使徒行传〉
第一节    华夏文明之赓续:朱西宁《华太平家传》
一、从庚子说起
二、家学‧国学‧神学一体
三、小结:继绝世之发扬
第二节    国境之南的身世启示:宋泽莱《天上卷轴》(上)
一、从「不认主」说起
二、重画血缘地图
三、见证灵恩体验
四、小结:从讽刺之鞭转向福音之笔
第三节    结语:《圣经》天路历程对流离子女之启发

结 论    终极关怀的两难性:家国?天国?∕此岸?彼岸?
附录 我绝望,但我不绝情──李乔访谈录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起初之学终极事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创世记〉1:1

  学之初

  因为《红楼梦大辞典》的一句话,于是,以「宗教」为识别两岸的问题意识被叫醒,我起身而行:研读、教学、编写……乃至此刻,为雅儒这本「起初之学」的初版书行文推荐。

  回顾起来,距离我红学初旅、获赠大辞典于北京红楼梦研究所的1990夏,已然二十六年矣。

  岁月忽忽,但我之于「宗教∕文学」的初衷并未糢煳,而当初,叫醒我的话,仍字字分明。

  这话,记在红学机构章程的任务首要,也就是:鼓励成员学习并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从事《红楼梦》学术研究。

  初读瞬间,我先惊后喜。是呵,若,马列毛的唯物史观辩证论,属于对岸强项;那么,相对而言,心∕物宗教不设限、儒释道耶凭己意的我们,岂不优势于探源「起初」的取俓多元?

  初之学

  诚然,取径多元也可能歧路亡羊,然而,由多而一,经由多元参照的一家之言,对我这个三一真神的基督徒∕研教者来说,毋宁更多操练,也更多成长;显然,高中便皈信佛教的雅儒也有同感。

  在我们同感魅力台湾不除魅的同时,具有宗教品格如舍己、信实、敬虔的雅儒,果真天降大任,她在迎神赛会的国民美学中,听∕见一些新世纪的什么,一些更深的、更高的什么,深如寻根起初,高如形上神思……这种种,编写成她的博士论文,名符其实的学术「研究」之着,饡研究竟于「起初」,神学、史学、诗学三合一的「起初」之学;探源起初说身世,宗教修辞写国史;年轻世代的雅儒,21世纪的台湾小说,在终极关怀中相遇。

这本书:起初∕终极之学的初熟果

  书名,字数不少,用典立意不凡,却都如实对应了内文的诸多案例及其命题。又,书中所举者,大扺为享誉全球华人文坛者之作,可谓高度经典性也;不过,语境既有别先行者,且还涉及他们个人的信仰、认同等情志抉择,因而能揭示一新耳目、耐人寻思的公∕私、圣∕俗双面性。仅此,这本可视为初熟之果的学术书,在实用的参考价值上,可称道的贡献至少有三:其一,史学的作家传记资料;其二,文学的次文类新编;其三,宗教学的区域见证。

  比起上述华文名家诸篇,书中的另类二例,也启动我的另类「宗教∕文学」接轨。另者,一是林央敏以「汉∕罗台语文」之于佛典、《红楼梦》的拟古重写;一是陈耀昌「医师」之于荷兰传教士之女的「认母」追写;综合二例,其中关键在于前者之「罗」。

  罗者,罗马帝国拼音系,罗马帝国众使徒。后世使徒,如荷兰教会,利用了拼音系的罗马字,跨文化宣教于遥远东亚的海岛,且入境了陈医师的《福尔摩沙三族记》,荷兰∕西拉雅的女女相惜、认字读经的情节令人神往。罗马拼音番文字,以「白话字」之称,亦曾编写于许地山有关厦门女传道的《玉官》中篇里,罗马拼音字,救了弱势寡妇。时至今日,当初蒙学魔法术的拼音字母,则增加说身世的可看性。展演台湾,岂一「汉」字能独挑?

  我的「宗教」问题意识起于识别两岸红学;因而,《红楼梦》中的西洋美少女,不免多有言外之意,多了红学共识之外的罗马拼音基督教。这位随家人住在台南的荷兰美眉,或合体于陈医师的身世文本,或云端含笑,看异教男作家用罗马字借古写今,借她所来的文本之一,古之《红楼梦》,写今人应予终极关怀的古往今来与众生。

  再回到这本书,书名中的「宗教修辞」「终极关怀」,于用典之余,更是学术系谱上的某种承衍。简言之,两词皆与「宗教∕文学」的研究机制有关,亦即上一世纪台湾辅仁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无独有偶,两校都一而再举行国际研讨会。「终极关怀」为前者首届主题,「宗教修辞」则为后者首届重要论文之题。

  新世纪的个体雅儒竟随步前行,续写新页,斐然成书。

  再次为她这本「起初∕终极之学」的学术书感恩、祷告。

  阿们
 
康来新

自序

缘起,行愿


  自硕士至博士,论文研究无非指向自我「身分认同」与「终极关怀」的探索,宗教作为修辞表露小说家身世立场与生命定位,无论是写给神看的抑或召唤共鸣,甚且是自我疗癒,似乎成为解严后至新世纪方兴未艾的书写风潮,经此研究,才发现最初灵魂的疑问原来并非独家,是以,叩问的过程,并不孤独。

  当台湾人根据政治、法律、基因等途径辩证各家史观的同时,小说家亦举笔遥想「人之初」,从世俗肉身血缘连结生命宇宙观,进而从真实地理与异质空间,创造圣俗地域,谱写「国之史」,导引出海洋台湾、族群磨合、华夏文明等观点,并尝试诠解当下台湾与中国的课题。现实世界的此岸∕彼岸,当真可对照台湾的磨难与挑战,当求「到彼岸」?或者有待领悟缘起缘灭之理?而世俗家国与神应允的天国,何者方为小说家真正在乎者?妈祖、圣母玛利亚、三太子,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本书研讨对象包含男性∕女性作家:朱西宁、李乔、王文兴、施叔青、陈耀昌、李昂、宋泽莱、林央敏、陈玉慧、陈烨,什么才是他们心中大写的十字架呢?

  本书借镜「新历史主义」论析小说情节结构,援引保罗‧田立克「终极关怀」之概念,探求底层结构隐含的终极关怀,这条研究路径并不容易,遂自博论完成后,多次改写。重读文本与重写历程,曾数度洒泪,为的是小说家寓託其中的「存在之勇气」深切撼动着我。

  宗教,在台湾多元而蓬勃,「魅」力无限;然而,宗教文学的研究,并非学界主流。出版此书之意义,包含三者:其一、回应于台湾文学与文化,原住民泛灵信仰、佛道教民间信仰、基督宗教资源,咸是小说家的沃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小说的播种创造,以另类角度诠释宗教命题,为世俗课题寻求出路,为宗教传统思维注入活泉,遂愿此研究能略增补理解台湾文学的一种路径。

  其二、本书除了调整、改写博论,也增补研究文本。人类学有所谓「通过仪式」,说明我们不可能永远驻留在某一阶段,故本书出版也意在借此,对一路看顾着我的文学与生命导师柯庆明先生、康来新先生致上最真诚的谢意!感谢两位先生始终肯定此研究命题。同时感谢博论口考委员:李瑞腾先生、李丰楙先生、吴达芸先生给予我宝贵、实在的建议,从不同角度增拓我的视野;也感谢在取得硕士学位后鼓励我精进的洪淑苓先生、郭玉雯先生。更感谢撰写论文期间乃至完成后,关心、鼓舞我甚多的林央敏先生、李乔先生、陈耀昌先生。

  其三、2013年博士论文完成后,自己从学术场域转向田野实证,实际领受修行体验,因缘认识各类宗教法门修行者,包括:净土宗、密宗、基督教、一贯道、法轮功……也取得占艺师结业证书,当年研究的缘起终于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确立自己的终极关怀。如若研究也是一种修行,出版此书更盼为接下来拟深入佛典、《圣经》与台湾文学互文关系的研讨行「启下」之作用,而这份正在开展的研究,乃是佛前植下的心愿,自许能耐心、持之以恆踏实行之。
 
2016.5.19新政府上任前夕
杨雅儒谨记于三重埔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