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亵不笑:近代中国男性世界中的谐谑、情慾与身体

言不亵不笑:近代中国男性世界中的谐谑、情慾与身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中国
  • 男性文化
  • 性与性别
  • 身体政治
  • 幽默
  • 谐谑
  • 文化史
  • 社会史
  • 情感史
  • 欲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有关近代中国男性心态史的专着
以明清以来的笑话书、俗曲、艳情小说
与民初报纸的医药广告等史料
探究明末至民初之间男性的情绪、欲望、身体与私人生活
并分析其所反映之思想、文化意涵。

  《言不亵不笑:近代中国男性世界中的谐谑、情慾与身体》
  分为谐谑、情慾与现代转型等三篇,
  关怀的焦点是近代中国在传统至现代的转换中,
  男性世界中幽默感、情慾表达与身体观念之间的关系。

  作者黄克武教授认为,明清谐谑书刊与艳情小说反映了男性中心的社会中,男性菁英分子对身体、情慾与两性关系的看法。这些看法一方面狂野大胆、缤纷多彩,以「谑浪诙谐」之手笔书写情慾活动与身体感受,另一方面则与儒家伦理、道家养生与佛教果报等理念交织在一起。清末民初报纸的医药广告主要反映男子对性的恐惧与烦恼。这些医药广告显示在20世纪初年之后,传统的身体观、情慾观在西方现代医学、国族主义、跨国公司全球市场、新兴媒体的冲击之下所发生的变化。直至今日这些文本仍广泛地流传于中文世界,而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萦绕于心的性幻想与性恐惧」以及「言不亵不笑」等心态亦仍普遍地存在,构成中国文化圈中男性的性别认知、情慾表述与隐私观念的重要基础。

  作者黄克武透过不同时期之文本,探索感官经验的书写,展现明清以来男性世界中身体与谐谑交织而成的世界。这些笑话书、艳情小说、俗曲等被视为特定时空之中作者(或编者)与读者所共同营造的文化出产,因而表现出时代的性格。这些明清的文本除了反映中国历史情境下不同时期男性的幽默感之外,还与身体与情慾等议题有密切的关系。

  《言不亵不笑》的探索从十七世纪开始,上篇的三章以明清时期谐谑性质之文本为中心,探讨传统男子谐谑与身体、情慾之纠葛。第一章描写与分析明清时期谐谑文本,及其与身体、情慾主题之关联。第二章将焦点集中于最早在干隆年间出版的《笑林广记》中的性笑话。上述两章所分析的谐谑文本中情慾表达可以让读者反省以「礼教─情慾」二元对立来观察明清历史的研究取向。传统社会的幽默不限于情色笑话,而有更复杂的图谱。第三章以道光年间出版李汝珍所着的《镜花缘》为基本史料,探讨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中不同型态的幽默,及其在中国近代社会史与思想史上的涵义。

  中篇的第四章与第五章主要研究明清时期的艳情小说之情慾表达,以及其中所反映男性之情色意识。第四章指出明清的艳情文本以狂野的想像建构一个不以繁衍后代为目的的情色世界。第五章以三个不同的艳情小说探讨明清艳情小说所展现的情慾世界与情色意识。作者黄克武以空间的观念作为切入点,探讨艳情作家如何透过空间安排与逾越来书写情慾活动。

  下篇的三章探讨「现代转型」。第六、七章将焦点从明清时期转移到民国初年,从明末到民初中国男子对身体与情慾的看法有不少的连续性,但是另一方面随着西力的冲击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迁。作者黄克武利用民初报纸的医药广告来分析广告内容所反映出男性的梦想与恐惧。第六章处理报纸医药广告如何反映与形塑近代中国在中西论述交织之下的疾病观与身体观。第七章进一步地从肾、血、脑三类型的广告,分析代理跨国公司药品的广告商如何一方面延续本土的文化传承、语汇观念,另一方面借助国外报章相同商品之广告形象来行销其商品,总之,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全球化的部分展现科学论述与全球跨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地方化则显示依赖传统语汇的身体想像在西力冲击之下仍有强劲的延续性。第八章探讨「私领域」观念在近代中国之发展。

  另一方面,本书所收录的这几篇文章使用了以往史学研究较少运用的文学素材,来探究明清至民初男性世界中的谐谑、情慾与身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克武

  1957年生于台北,美国史丹福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专长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主要着作:《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1994)、《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1998)、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 (2008)、《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2010)、《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2013)等;并编有《画中有话:近代中国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同舟共济:蒋中正与1950年代的台湾》、《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严复卷》等十余部着作。

图书目录

导论—一场男性心灵的狂欢节
 
上篇 谐谑
第一章 明清谐谑世界中的身体与情慾
第二章 明清笑话中的身体与情慾—以《笑林广记》为中心之分析
第三章 《镜花缘》之幽默—清中叶幽默文学之分析
 
中篇 情慾
第四章 明清艳情小说中的情慾与礼教
第五章 暗通款曲—明清艳情小说中的情慾与空间
 
下篇 现代转型
第六章 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上海的医疗文化与社会生活,一九一二—一九二六
第七章 广告与跨国文化翻译—二十世纪初期《申报》医药广告的再思考
第八章 近代中国私领域观念的崛起与限制
 
结论—男子气概、情慾表述与隐私观念
 
附录
一 近代中国笑话研究的基本构想
二 评冯客着《性、文化与现代化:民国时期的医学与性控制》
三 性与政治─论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四 论「六四」后中国大陆的扫黄运动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导论(节录)

一场男性心灵的狂欢节

  小说以劝惩为主,然非风流跌荡,不能悦观者之目,非谑浪诙谐,不能解听者之颐。此书一出,天下无愁人矣。(《肉蒲团》扉页题辞)

  近年来受到性别(gender)观念的影响,性别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新兴的领域,然而多数中国性别史的作品集中于女性史(或称妇女史),只有少数人关注男性史(history of man as man)、男同志或男性气概(masculinity)的研究,或者承认「男性史」与「女性史」有同等的重要性。本书是以历史与文学材料来探究明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之间,男性的情绪、慾望、身体与私人生活,分为谐谑、情慾与现代转型等三篇。书中处理的素材主要为明清以来的笑话书、俗曲、小说(主要是艳情小说,或称为色情小说、性小说、性爱小说)与民初报纸的医药广告等,而关怀的焦点是近代中国在传统至现代的转换中,男性世界中幽默感、情慾表达与身体观念之间的关系。这三者构成了男性生活与思想的重要面向,而聚焦于《金瓶梅》中所谓「言不亵不笑」,亦即以有关身体、情慾相关的「猥亵」话题作为谈笑之资。

 上述这些文本虽不乏女性读者,且部分文本亦描写女子之情绪、感受,又涉及男女之互动,然笔者认为明清谐谑书刊与艳情小说主要反映了男性中心的社会中,男性菁英分子所塑造出来的对身体、情慾与两性关系的看法。这些看法一方面狂野大胆、缤纷多彩,以「谑浪诙谐」之手笔书写情慾活动与身体感受,另一方面则与儒家伦理、道家养生与佛教果报等理念交织在一起,企图醒世觉民。清末民初报纸的医药广告主要处理身体与情慾面,与人们对性的困扰,而较不谈谐谑。这些医药广告反映在二十世纪初年之后,传统的身体观、情慾观在西方现代医学、国族主义、跨国公司全球市场、新兴媒体的冲击之下所发生的变化。直至今日这些文本仍广泛地流传于中文世界,而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萦绕于心的性幻想与性恐惧」以及「言不亵不笑」等心态亦仍普遍地存在,构成中国文化圈中男性对于性别认知(尤其是对「男性气概」的界定)、情慾表述与隐私观念的重要基础。最后一章则处理近代中国私领域与隐私观念的出现,及其所造成的影响。

  本书各章及附录的几篇短文,构思与写作的时间从一九八○年代后期开始,迄今近三十年。在写作之时我并不意识到我处理的课题与男性史之间的关联,而主要受到学界中「文化转向」、「新文化史」等趋势的影响。二○一四年我开始将这些文章整合成一本专书时,才逐渐领悟到我所写的其实不是普遍的「历史」(History),而只是「他的故事」(his story)。这是性别意识对我治史观念的一大冲击。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看,本书所分析的几类文本:艳情小说、俗曲、笑话书与医药广告等可谓一场男性心灵上的「狂欢节」,可称之为「狂欢节话语」。「狂欢节话语」(“Carnivalesque” discourse)是一个源于俄国学者巴赫汀(Mikhail Bakhtin)的观念,意指以幽默、混乱来颠覆主流论述的一种文本模式(literary mode)。在西方世界狂欢节(亦称「嘉年华会」)期间,传统的日常生活、社会规约与阶级划分都被打破,简单地说是将传统秩序彻底翻转,并对所有习以为常的观念加以抨击。根据巴赫汀所述,「狂欢节话语」把「肉体的低下部位」和「肉体的物质性原则」提得很高,「是对肉体感性慾望的正面肯定和赞美」;「将一元统一的官方语言所掩盖和压制的众声喧譁现象昭然于众」,并「让温文尔雅、矫揉造作的官方和菁英文化尴尬」,因而展现了大众文化的革命性格。「狂欢节话语」和巴赫汀「丑怪」(grotesque)的观念有密切的关系。「丑怪」是一种相对于官方主流文化的一种状态。官方文化强调的是一种严肃、完整、永恆、秩序、一致,和循规蹈矩的生活与理念,「丑怪」则企图解除这类规约,是一种对国家或教会权力的僭越、质疑、抗拒和解构。它使身体和生活能在大吃大喝、大笑大闹中获得纾解与再创造,并使社会获得一种新的活力。如果借用巴赫汀的观念,本文所分析的明清以来中国的笑话书刊、艳情小说与医药广告等,一方面具有谐谑、逗趣之性质,另一方面则公开述说身体、情慾之私密感受,并对礼教加以嘲讽(可谓「白昼宣淫」),都可以属于具有「丑怪」性质的「狂欢节话语」。我们也可以将此类文本比拟为一场「社会的梦」,其内容部分为男性集体心态之展现。这些文本中的内容是以折射、扭曲、夸大的方式表达出受到礼教与法律所压抑的各种慾望,因而具有「反社会性」。难怪有学者认为晚明俗文学兴起的精神背景是出于一种「真」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自由的精神面貌,没有任何道统规范,可以随心所欲地恋爱,或表现慾望的纯洁无垢」。不过我们也不宜过度强调近代中国「狂欢节话语」的批判性与革命性,这些文本的创造者(与读者)主要为男性菁英阶层,而且他们一方面固然以大胆的谐谑想像挑战了既有的社会规范,但另一方面,这些光怪陆离、惊世骇俗的挑战并非全然背离现有秩序,反而有一部分是维护既有的男性中心的体制,造成情慾与礼教、私情与公义之间的拉扯与较劲。

  这种近代中国男性「狂欢节话语」中既革命、又保守的性格,以及人类情绪、感受的历史与文化面向,是本书关怀的重点。传统历史学比较重视人类生活中公共面与理智面,而不处理私人生活中的情绪与身体等课题。这一部分是因为许多人认为这两个领域都受生理影响,有较强的普遍性,因而可由科学来研究,或文学与艺术来反映。然而,随着法国年鑑学派对「心态史」之提倡、人类学中「文化」观念对历史学的冲击,以及史学界所发生的「文化转向」等,性别史、情绪史与身体史逐渐变成历史研究之课题,并俨然跃升为非常热门的研究题目。

  笔者对文化史的兴趣源于一九八一─一九八二年笔者在东海大学参与高承恕、林载爵、蔡英文等先生主持的「科际整合讨论会」(一九七九─一九八三),该会之参与者有社会、政治、经济与历史系的老师与学生。当时高承恕教授带着学术研究本土化的梦想,遵循「不离事而言理」的古训,带领大家「一头跳进历史之中」。读书会的成员开始从英法历史的比较来思索「西方之所以成为今日之西方」。接着又从历史与社会之接榫点走向年鑑学派的作品。在这期间,讨论会中大家不但阅读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布劳岱(Fernand Braudel, 1902-1985)与其他有关西方历史文化的书,一起吃喝谈笑,也因为翟本瑞、陈介玄的关系,我接触到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精神分析学与布纽尔(Luis Buñuel, 1900-1983)的超写实主义电影。其中布纽尔的《青楼怨妇》(Belle de Jour, 1967)、《布尔乔亚拘谨的风采》(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1972)、《自由的幻影》(The Phantom of Liberty , 1974))等片让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电影的共同主题即是慾望、道德、谐谑、嘲讽等心灵现象。对布纽尔来说,性的本身并不独立存在,它一方依赖道德与罪恶感而生,另一方面,在慾望舒展的心理过程之中,真实与虚幻很难区别。

  然而这些西方作品所展现的心灵世界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状况有何异同?我们应如何借用西方经验的灵感来反思中国?好友翟本瑞也因此开始研究动物分类、笑话书、春宫画等。在这些想法的激励之下,在我心中浮现的不但是「西方之所以成为今日之西方」,也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之中国」。

  一九八八年我赴英国牛津大学读书,指导老师是专门研究道教与戏曲史的龙彼得(Piet Van der Loon)教授,以及研究中国近世经济史、文化史的专家伊懋可(Mark Elvin)教授。龙教授为我奠定汉学研究的基础,也让我一窥中国庶民生活中的戏曲、宗教世界。伊懋可教授对我的影响更大,那时他正在撰写 Changing Stories in the Chinese World 一书稿。该书研究十九世纪初叶以来的一些文本,如李汝珍的《镜花缘》、张应昌编辑的《清诗铎》、网珠生的小说《人海潮》、浩然的小说《西沙儿女》、司马中原的小说《孽种》等,处理中国在不同时期的价值与情感,及其所映现的历史世界。在他的鼓励下,我开始研究《镜花缘》的幽默。同时,伊懋可教授介绍我阅读当时同样在牛津大学教书的法国史家 Theodore Zeldin 教授有关法国情绪史的作品,以及当时剑桥大学出版社刚出版的一本法国中古以来清洁观念的历史着作。Theodore Zeldin 的书处理一八四八─一九四五年间的野心、爱情、愤怒、骄傲、品味与焦虑等课题。Georges Vigarello 的 Concepts of Cleanliness: Changing Attitudes in France since the Middle Ages 则研究过去一千年来法国人对清洁、健康与卫生的看法。这两本书都对我有所启发。一九九四年我返回台湾,从一九九九年到二○○二年,我参加了由熊秉真教授主持的中央研究院主题计画「明清社会文化中的情、欲与礼教」,又主持了国科会计画「明清艳情小说的文化史分析」(由李心怡、黄夙慧等人担任助理)。在这些计画之中我的研究主题以「幽默史」为中心,拓展到与幽默相关的身体与情慾等课题,本书的多篇文章是上述主题计画与国科会计画的产物。这些文章的完成也得力于一九九五年陈庆浩与王秋桂所编辑的《思无邪汇宝》的出版,这一套书广泛蒐罗了全世界各图书馆所藏艳情小说之善本,为此一研究奠定重要的文本基础。

  我的核心问题是「幽默感」与「身体感」所交织而成的明清以降中国男性的心态史,亦即男性谈笑之内容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而不同时期之笑话、小说如何表现出人们身体感、情慾观?众所周知,笑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长久以来笑话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例如佛洛依德、柏格森(Henri Bergson)等有关笑话理论的研究,探究为何笑话可笑,以及其背后之心理与语言机制。至于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哲学的研究视角,则探讨幽默的社会、政治、思想功能与运作。例如,人类学者强调:笑话与文化背景之关联;政治学者与社会学者则处理族群笑话(爱尔兰人、波兰人、苏北人)、政治卡通、幽默与人际沟通(例如注意以幽默化解人际之紧张的社会功能);哲学家探究幽默与哲思之关联(如禅宗的话头如何启发智慧)等。文学领域(尤其通俗文学)之中,笑话研究为一重要课题,例如在西方有不少学者研究莎士比亚的幽默。

  在中国研究的范畴内,笑话主要是由文学研究者担纲,如周作人、娄子匡、王利器、赵景深、黄庆声、陈万益、林淑贞等人作了大量的有关中国笑话史的研究。此一研究取向有阶级性的假定,他们倾向于将笑话视为源于下层社会、口语传统,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同意雅俗、士庶之区别往往并不那么明确。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明清谐谑世界中的身体与情慾
 
前言:情慾生活的私密与揭露
 
许多学者都指出,人类情慾生活的一项重要特色在于私密与揭露的弔诡性。在绝大多数哺乳类(甚至灵长类)动物中,性活动都是公开的,只有人类在文明演化过程之中将性隐藏起来。在此情境之下,与情慾相关的身体器官(特别是具有性征的部位)或活动(如自慰或交欢),成为个人私密生活的核心部分,公开谈论即被视为猥亵。然而,性的私密与隐藏却往往引发他人窥探的慾望,而越是隐藏,就越增加窥探时所带来的快感。这样一来,性的隐藏成为维护「文明」尊严的必要措施;而性的揭露(如呈现裸体或情慾活动),无论是日常的言说、姿态,还是採取文学、艺术的表达,或「科学」的研究,对讯息的创造者与消费者来说,似乎都带有某种程度以窥探来追求愉悦的色彩,而须承受道德压力。
 
人类情慾生活的私密与揭露虽有较强的普遍性格,然在不同文化(或时代)之中,法律与礼教规范的宽严(如私人领域的范畴、性禁忌的尺度),以及身体与情慾世界的揭露方式,却有很不相同的表现。例如在西方以文学、艺术方式来揭露性的议题有长远的传统。在科学方面,佛洛依德以性的揭露来建构心理分析的学术世界;金赛(Alfred Charles Kinsey, 1894-1956)则以性的研究建立「性学」,迫使人们面对规范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并对根深柢固的道德观念做出挑战。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