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内的庄子

儒门内的庄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庄子
  • 儒家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
  • 文化研究
  • 道家
  • 比较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庄子为什么不属于道家?
如果他不是道家人物,他的思想如何定位?
一个新的庄子图像对于我们今日了解儒家及中国哲学,
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新视野?

  庄子道家说始于汉代,但这种学派归属在历代常受到修正,杨儒宾最新论着《儒门内的庄子》可视为第三波修正运动中的一环。继承晚明王夫之、方以智的庄子观,透过重新解读庄子的语言、隐喻、技术、身体、气化诸概念,主张庄子提供一种新的主体范式,这种新的主体范式奠定了非定命论的气化世界观。本书指出,庄子和孔子有特殊的地理风土与文化风土的渊源,孔子是《庄子》内篇的典范人物,两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有另类的人文精神的传承关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儒宾


  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爲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着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1949礼赞》;编着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东亚的静坐传统》、《自然概念史论》等书;译有《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等书。

图书目录

序言
 
导论——道家之前的庄子
一、前言——回到原点
二、《庄子》与庄子
三、道之行程即体道之旅
四、两种浑沌与孔老
五、从气化主体到形气主体
六、结论——「儒门」的合法性
 
壹、庄子与东方海滨的巫文化
一、前言
二、《庄子》古本与巫
三、东方的神话空间:姑射山
四、「西方的」神话空间:崑崙山
五、天文知识与昇天
六、鸟与风
七、漆园、长桑君与东海
八、结论——殷商文化的折射
 
贰、儒门内的庄子
一、一条明显而又受忽视的线索
二、孔子在《庄子》内篇
三、同乡与同族
四、《易》风《庸》魂
五、庄子的「物」与「庸」
六、结论——密拿瓦之鹰是否飞得太晚?
 
叁、游之主体
一、释义:「主体」与「游」
二、形—气—神=主体
三、天均主体与气化世界
四、物化=物
五、心有天游
六、乘物游心
七、结语——未济的圆游
 
肆、庄子的卮言论
一、前言
二、无言的理由
三、浑圆的卮言
四、三言与滑稽
五、形气主体与卮言的生成
六、两行的「道言」
 
伍、卮——道的隐喻
一、前言
二、归墟
三、浑天
四、陶均
五、风
六、无尽的身体
七、结论
 
陆、技艺与道
一、两种知与两种技艺
二、纯白不备
三、官知止而神欲行
四、所见无全牛
五、技艺与养生
六、技术的年代
 
柒、无知之知与体知
一、前言
二、神巫之知
三、「知之濠上」之知
四、「无知之游」之知
五、技艺之知
六、般若智
七、直觉之知
八、体知的复权
 
捌、庄子与人文之源
一、重读的必要
二、庄老异同
三、人文的背叛或证成?
四、人文之源与气化主体
五、人文之源:语言与技艺
六、同一、解构与创化
七、第三期的人文庄子说
 
结论——庄子之后的《庄子》
 
附录:从「以体合心」到「游乎一气」——论庄子真人境界的形体基础
一、离形去知
二、循耳目内通
三、联觉与心凝形释
四、心气同流
五、解牛的身体基础
六、体尽无穷

图书序言

序言(节录)
  
  庄子研究的书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写这本书?真正的动机大概只能有一个:因为我认为庄子想要传达的消息还没被充分地传达出来。因为还没被充分表达出来,所以庄子被置放在中国思想版图上的位置可能是误置了。也正因为有可能误置了位置,所以庄子不属于庄子学,战国时期宋国蒙地的那位庄周和绵延流长的庄子诠释学史上的那位庄子名同,却是实异;貌合,偏又神离。就思想类型而言,两人并不同型,最多只是近亲的关系。
  
  如果真有两位庄子,一位是战国时期确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庄周,一位是被诠释出来的《南华真经》此文本上的庄子,那么,如何解释这两位庄子间的异同?此工作将是本书能否处理得好最根本的关键。笔者这样的对照似有机会还庄子真面目,其实也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先别说诠释学上「作者原意」所带来的理论难题,即就《庄子》本身理解,也是困难重重。因为《南华真经》文本有可能不是只有一人撰写,此书上显现出来的庄子从来不只一种面貌,因此,也有可能不只一位庄子。
  
  既然历史上存在的庄周与《庄子》一书中单一而客观的声调之庄子都渺不可得,笔者宣称庄子旨义尚未充分展现,所以要重探庄子原义,这样的论断相当危险,好像前人的庄子研究都是多余的一样。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不管是从前代学者的注解与阐释,或是从近现代学者的研究当中,我个人都受益匪浅。在现代学术机制建立前的庄学传统中,注释是最重要的诠释方式,历代庄学名家通常借注释以发挥庄子大义。时序进入20世纪后,中国学界有个打造新学术的大工程,现代论文形式或专书形式的庄子研究才慢慢成形。这两个阶段的庄子研究偏重面不同,但各可发明《南华》真义,笔者当然也受惠于这两个传统的诠释。
  
  近代之前的《庄子》诠释史源远流长,每个历史阶段提供的庄子图像不一样,大致说来,笔者认为我们现在对庄子的理解受到早期庄学诠释传统的影响最大,司马迁、向郭(向秀与郭象)与成玄英这三位庄学早期的诠释者奠定了后世庄学的图像。现存最早期的三家之说皆足以自立,他们的论点能流传至今,是有道理的。谈玄理能谈到向、郭层次,谈何容易,向、郭的无言独化之说提供了本书一种全体性的波状相连的气化世界观。谈体证工夫能深入到成玄英所述重玄之境,同样也不容易。从成玄英到陆西星,我相信这些道士对庄子工夫论的贡献是远比大多数名儒高僧的着作来得大的,他们常被当代学者有意无意地视为将庄子带上了歧途,笔者不相信此种判断。这些丹道道士以己身为鼎炉,九转丹成,我相当尊重他们的洞见。至于司马迁所呈显出来的庄子,其人显示出一种反体制的抗议色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司马迁个人的命运,此种存在主义式的庄子对成长阶段的年轻学者是有无可抗拒的吸引力的,我们不会忘掉:在专制时期,庄子曾抚慰过多少饱受命运摧残的士子之心灵。
  
  至于近现代的庄学研究,其成绩也相当可观。如果我们以战后华人学术社群的先秦诸子研究为例,我们发现《庄子》一书和其他先秦诸子的着作相比之下,其研究确实新义较多,尤其在语言哲学与美学的领域,当代学者的研究帮助了我们理解庄子哲学久受忽视的一面。这两个领域久受忽视,主因是秦汉后,中国思想在语言哲学方面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而在美学方面,也多呈现星点般的洞见,没有像工夫论、心性论、政治哲学方面有成系统的论述传统。美学与语言哲学在上一世纪却是欧美思潮的强项,名家辈出,各领风骚。国人生于斯世,「预流」其学,自然较易获得成果。
  
  最近十年来,庄子研究有越来越热的势头,两岸三地,皆有名家。尤其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近年来持续推动国内庄子学者与欧美学者的对话,对话是实实在在的对话,甚至是火辣辣的对话,庄子被放在一个和以往迥不相同的思想冶炼炉里伏炼,精彩四射。其后座力的震撼效果也是很可观的,轰隆巨响之声至今犹然在耳。虽然参与讨论的中、外学者之观点并不一致,但总体的大方向很值得注意,笔者相信一种新的庄子图像已慢慢地浮现,这个新庄子图像的名称,甚至内涵都还没有较一致的共识,但其方向大致指向一种关怀存有;强调主体的美感、语言向度;带有一种尊重差异的民主精神之人文自然观;而这些视角之所以成形,乃因庄子的主体是气化交感的主体。笔者多次参与文哲所主办的工作坊,也参与额外加码的民宿读书会,受益极多,这些学界畏友提供了笔者一种越来越活泼的庄子形象,一种更带有现代价值体系:注重差异、语言风格、心物平等的庄子逐渐明晰起来。笔者非常感谢这些年来与我共学、论辩的这些国内、外友人
  
  笔者玩索庄子多年,早年也有《庄子》的专书行于世,但较为完整的庄子思想图像可以说是十年来受到国内与域外同行学者的刺激而逐渐成形的。如论本书的源头与基础,则可溯至长久以来,我个人对形气主体的基本关怀以及对晚明「天均之学」的重新解读。「形气主体」一词也可称作「气化主体」,这两个词语虽由我所撰,却非杜撰,它们是源自小传统常说的「形—气—神」之改写。本书最早撰写的一篇文章即探讨庄子身体观的特色,这篇文章也是我任教后,第一篇的身体论述。尔后随着理解逐渐加深,我渐渐地趋向于认为:「形气主体」不只是庄子哲学重要的成分,它的地位更重要,是基源本体论的核心。庄子哲学应该落实到形气主体上解释,从语言、技艺、游观到具体处世,莫不如此。我相信庄子的形气主体是种身体理性的作用体,形气本身孕育了语言发展、与物相契的原始秩序之潜存构造,这种形气主体是透过气的波动回盪与世同在的。庄子哲学是气化的动态的哲学,是心理合一、与世共在衍化的哲学,他的有先于无,人文建构先于解构批判。换言之,形气主体即是生活世界的本体。我相信庄子对人文精神的贡献,不逊于孟、荀。孟子的道德意识、荀子的文史意识、庄子的游化意识,都是很根源的人文精神之基础。学界对孟子的研究较透彻,庄子和荀子还大有重读的空间。
  
  庄子没有说过:乃所愿则学孔子或学老子之类的话语,本书却以「儒门内的庄子」之名冠此书,这个书名显然会带来争议。因为,既然庄子不以教下哲学家自居,那么,论者如果批判道:我们其实不用承担太多的历史的包袱,不要用「学派」之类的术语框住他,这样的定位似乎更合理。我同意这种批评有说服力,也很乐意抛弃历史上发生过的学派的标签,但对「儒门内」一词,笔者认为依然可以成说。儒家有各种类型,韩非子说过:孔子逝世后,儒分为八,八派的具体内容很难一一指认了,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单一的儒家。尤其从公元11世纪理学兴起以后,中国境内即有种既强调宇宙气化、生生不息的超越哲学,这支超越哲学也是强调天人参化的形气主体哲学,北宋与晚明的儒家多有此主张。这类型的儒家可称为「天均哲学」的儒家,笔者相信天均哲学在当代更形重要。天均哲学的儒家走的这条路和庄子走的那条陌生而丰饶的大道,基本上是同方向的。庄子穿越了在其自体的无之意识,进入意义形式兴起的「卮言—物化—游心」主体,这种主体是人文之源的主体,庄子的立场结穴于此。庄子和天均哲学的儒家同样主张以「有」证「无」,晚明的觉浪道盛、方以智、王夫之等人主张《庄子》具有《中庸》、《易传》的灵魂,它们共同奠定了儒家形上学的基础,我认为「庄孔同参」有足以成说之处。
  
导论
  
道家之前的庄子

  
  一、前言:回到原点
  
  本书想回到诠释的原点,对《庄子》一书重新定位。所谓诠释的原点也就是《庄子》此书形成之后而尚未被划归学派之前,具体地说,也就是孔老之后、秦汉之前的战国中期阶段的思想史位置。那个阶段的一位思想家庄子生于殷商遗民组成的国家宋国,其时正是后世所谓的诸子百家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原的空气中浸润着中国史上最富生机的思想养分,尤其孔子与老子提供的思想更成了当时不少思想家思索问题的起点。庄子有所思,有所撰述,后来经过一段我们尚未明了的过程,有(或有些)他的学生或私淑者承其意,续有创作,后遂被集成一部《庄子》古本的着作。在以《庄子》为名的这部先秦古籍中,庄子们(含庄子本人及其他可能的作者)展开了一种独特的论述。秦汉以后的史家对此书的论述有所诠释,并加以分门分派,庄子本人的思想被列到「道家」名下。本书不认为两汉史家的归类是合理的,所以想回到现行三十三篇本《庄子》展开的思想世界,直接依原始文本立义。然而,以文本为原点并不表示本书横空出世,事实上,本书的完成受益于历代的《庄子》注本非浅,本书的诠释背后有《庄子》学史的背景。
  
  研究《庄子》的学者通常都想回到《庄子》此原典,在原典中寻找思想发轫的原点。然而,「原点」一词本来即神祕,预设《庄子》注释史背景的原点更神祕。如果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一部原点的《庄子》,一部支持《庄子》原典所展现的原点之思想世界的《庄子》学史,也都不知该从何说起!
  
  《庄子》文字极佳,却深邃不好读。像《庄子》这样影响两千多年东亚思想史的着作,其论点一再被翻新,各种诠释观点跨越的幅度很大,却又常能打动不同时代、不同宗教立场人士的心灵,它的内容如果不深邃玄妙,是很难想像的。但《庄子》之难读不仅在内容,连承载内容的文字该怎么看,都容易有争议。《庄子》的文字风格很强,不少谬悠之说与荒唐之言,像银河般流动,浩瀚无垠。庄子的作品乍看之下,常不免语义跳脱,文脉多歧,所以才会有注家的作品和被注解的经典同样难懂的情况。《庄子》的诠释空间特别宽阔,此书的特色在此,后世的争议也常因为此书的文字风格而引起的。
  
  庄子的文字问题和他对语文以及整体智性的价值之定位是分不开的,庄子对语言的正面功能很怀疑,要不然,不会有〈齐物论〉里那么多怀疑语言功能的文句。但庄子对语言也是很肯定的,我们很少看到一位思想家像〈天下〉篇那般从语言风格界定自己的思想,在东方固然少见,在西方恐怕也不容易见到。庄子之所以那么注意语言,甚至可说是耽溺于自己着作的语言风格,一方面固然因为天下沉浊,世人愚闇,不可与「庄语」。所以他只能使用滑稽突兀之语,以破执解蔽。但庄子所以选择语义这么飘忽难定的诗的语言,不纯粹只是技术的理由,也不只是他是位另类的诗人,因此,握有创新语言的「诗之特权」(poeticlicence)。更根本的原因当是出自他的「变化的世界观」的考量,庄子一直很想找到一种足以和世界实相相衬的语言,也就是可以祕向旁通、连类无穷的语言。所以他使用文字时,喜欢于谐中带正,于隐中带喻,语义的游离性很强。
  
  庄子虽然时常质疑言说的功能,但他却有所说,至今为止,挂在他名下的文字有三十三篇,在先秦诸子当中,他的着作的文字算是多的,而且文字的文学质性极高。《庄子》一书引发了后世连绵不断的历史效应,历代解庄述庄者不知凡几,受他影响的文人、学者、平民百姓,更是多到不可胜数。所以我们在今日诠释庄子,不能不站在两重文本的基础上:亦即《庄子》原始的文本以及历代注释《庄子》的文本。原始的《庄子》所说者已不少,历代注庄文本说庄者更多。理论上来讲,历代说庄者的合法性要建立在原始文本的庄说的解释上,才可以建立起来。但庄子本人已不再能说,所以庄说的原始内涵反而要透过历代说庄者不断地诠释,其深层旨趣才能彰显出来。
  
  研究庄子学史的学者很喜欢分类历代的庄注,陈鼓应先生最近为一本《庄子》学史的着作写的序言中说道:中国历代的注庄者常有以佛解庄、以《庄》解庄、以儒解庄以及以《易》解庄者,纷纭不定。陈先生的感慨自是有为而然,类似的观察在不少庄子学的着作中也可见到。笔者很同情近贤的感慨,但也不能不指出:庄子学史观点下的归纳是后设的观点,诠释者站在后出者的优势位置,依自己理解的学派属性,分类以往的庄注着作。这种分类有些便宜行事,可参考,但作用不大。因为如果我们回到历代注庄者的立场,我相信大概除了少数宗教情感特强的僧侣、道士有以佛解庄或以老解庄的意图之外,绝大部分的注家恐怕都是自认为想「表庄周之旨趣」,亦即他们都自认为自己是「以庄解庄」者。即使宗教倾向甚强的高僧高道之解庄,笔者认为他们恐怕也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要彰显庄子的原义,而不是有意乱接异派思想之枝,以强化自家根本。只不过他们理解的庄子恰好突显出庄子是老子原义的发扬者或是佛法东来之前的先行者,其旨归刚好可以和佛老的真谛相互发挥罢了!如成玄英就认庄子的意图本来就想「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所以他才依此一线索,以老子义理注解《庄子》。即就本书而论,笔者的解庄当然也自认为是「以《庄》解庄」。
  
  我们探讨《庄子》首先要面对的是一部《庄子》文本与历代释庄、述庄者合构成的一部波澜壮阔的庄学演变史。如果绝大部分的注庄释庄者都自许为「以庄解庄」,那么,我们如何分辨有效的「以庄解庄」以及无效的「以庄解庄」,这样的问题就出现了。讨论《庄子》诠释的有效性,我们首先会面临两个很棘手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陈年沉痾。一是《庄子》各篇章的作者问题,《庄子》此书就像一些先秦的典籍一样,它可能成于众人之手,而不是出自单一作者,因此,如何分辨何篇是庄子原着,何者是后人所加,问题就发生了。这件事纠缠已甚,极难分疏。另外一个问题是《庄子》的语言风格极特别,基本上,我们可以确定庄子对于知识论导向的叙述极无兴趣,他甚至对语言的传达功能都很怀疑。因此,颇有庄学名家认为庄子如同后世禅宗,其语诙诡谲怪,正言若反,其旨义不能依一般日常语言下判断。因此,《庄子》篇章中的语言到底是直叙的?反讽的?或是诗意的?其性质不免费人猜疑。
  
  一部《南华》,到底有几位作者,已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在此文本身上又附着了历代流传下来的层层叠叠的注解作品,这些衍生出的文字有多少是文字障?有多少是文字般若?又是个问题。原始文本须仔细解读,这批历代流传下来的业绩本身也亟待清理。笔者选择的标准在哪里?这种质疑可想像地一定会出现的,笔者不能不答覆。笔者还是回答道:依然是要「以庄解庄」。不管「以庄解庄」在实际的检证标准上是如何地难以检证,在诠释学的理论设定上是如何地冒风险,但就作为行之久远的注解策略,此一词语仍然相当地有效。笔者的「以庄解庄」将是回到庄子的原点,回到庄子的原点也就回到被汉人分家分派之前的《庄子》文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司马迁,没有刘向,没有班固。换言之,也就是没有「道家」一词。众所共知,先秦时期只有「儒」、「墨」两家有学派之名,「道家」就像其他的学派名称一样,都是秦汉后兴起的概念,是追溯出来的。当我们将道家还给汉代史家,将《庄子》文本还给庄子,我们就得面对一个尚未被定性、定名的原始文本,它呈现自己,自己解释自己。问题是:经典不会只是「在其自体」(in-itself),它永远也要「对其自体」(for-itself),我们该如何理解它?
  
  面对着这个未被归类的文本世界,笔者想尝试找到一个设想中的《庄子》作者自己所表述的着作旨趣,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将会发现:他的意图会揭露《庄子》文本有个形上学的原点,《庄子》一书是依形上学原理而不是历史原理展开的文本,这是第一个原点。其次,由于哲学兴起之前通常有个神话的时期,神话题材与哲学议题之间常有关连,庄子可以确定是先秦诸子中最具神话精神的哲人。在神话世界中,发生于开辟时的「彼时」之剎那,乃是一切存在之根源或基础。笔者相信宇宙开辟的神话母题是庄子论述的「太初本体论」的原点。在形上学的原点、太初本体论的原点外,笔者将会以「形气主体」作为基源本体论的原点,借以补充形上学的原点。以上述这三个原点为核心,笔者认为《庄子》一书的内容虽然繁富,却有轴心。庄子既站在孔、老之后的思想风土上回应孔、老的议题;也站在继承殷商巫文化的宋国这块土壤上,回应神话的启示;而庄子之所以能回应远古的与近世的文化传统,乃是他对人与世界的本质皆作了根源性的批判,他的新的主体范式全面性的安顿了人的经验世界。
  
  本书以「儒门内的庄子」名书,既然用到「儒」字,就很难不把学派的因素带进来,也就不可能不是个学术史的论述。如果有论者从学术史的角度下此评断,笔者同意这种质疑是可以成说的。但本书的意图恰好不属于狭义的学术史,笔者所以透过形上学的源头、神话的源头、基源本体论的形气主体之源头,以界定孔老,主要是这种连结也见于《庄子》原本,笔者可以说是接着讲,论本书的根本旨趣,笔者只是希望透过多重管道,指出庄子提供我们一种足以作为有意义的人文精神的主体观,这种新的主体范式代表的是一种积极哲学的型态,这种积极哲学的主体不见于汉代以后的道家名下的庄子。所以我们只有逆流而上,神与《南华》游,才有机会切入箇中三昧。
  

图书试读

壹 庄子与东方海滨的巫文化
 
一、前言
 
巫在早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早自近代国学奠基者的刘师培、王国维以下,已一再提及斯义。巫是上古文献中所能见到的最重要的宗教人,也是涵义最广的宗教人。如果我们认为在文明发展的初阶,所有的知识都离不开宗教的母胎,宗教的知识总会以或隐或显的方式渗透到所有的文化的分枝的话,那么,中华文明当也不例外。笔者相信:最早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学、戏剧等等的知识都可看到巫文化的胚胎。
 
本文想探讨庄子与巫文化的关系。庄子为公元前3、4世纪的哲人,其时「道术(已)为天下裂」,这是史家所谓「哲学突破」的时代,巫已很难再掌握太多的知识,因此,也没有那么大的文化诠释权力。但笔者认为巫文化在庄子思想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庄子不但借助巫文化的因素当作他叙述时的核心架构,庄子思想的核心义往往也是来自于对巫文化源头的转化。笔者尝试作文化解码的工作,此工作一方面探索庄子思想的起源问题;一方面也希望探触到从庄子思想的起源到其思想本质的建立之间的转换过程。这样的转换过程包含了叙述时所使用的巫文化因素,也包含了从巫的精神内涵到庄子体道论的转化。本文由于篇幅所限,重点将落在起源的问题上面。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