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2012年在庆祝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成立廿週年的宴会上碰见当时香港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陆国燊博士。他表示想将美国的日本史泰斗(故)马厄利尔•詹逊(Marius Jansen)的名着《The Japanese and Sun Yat-sen》(哈佛大学出版社,1954年)中译,邀请我跟他各译一半。詹逊是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陆博土是新亚书院历史系的大师兄及日本史前辈,我欣然即席答应。
三年转眼过去,陆博士与我各有各忙。他没有再提译书之事,我亦未有跟进。今年8月,香港商务印书馆编辑张宇程先生突然联络我,表示已从哈佛大学出版社取得中文版版权,亦邀请我翻译。我才知道陆博士没有忘记。不过因为版权有限制,规定必须在本年内出版,我只好把手上的三个研究计划暂时搁下,日以继夜工作,花了两个多月把它完成。时间仓促,一切以“不求甚译,达意为主”为原则。一些冗长的注释作了些删减。译稿经杜绍康先生、邓曜强先生及吴咏梅博士校正,在此一併致谢。
究竟一本六十年前出版的学术书对当今的学术界有何价值?此作不但开西方研究孙中山的先河,至今已成经典之作,是研究孙中山的出发点及必要参考。它对中文读者有特别意义。第一,作者是美国人,没有思想包袱,可以客观地描述孙中山的一生。孙在书中是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让史实说明一切,没有半点美化或丑化。第二,它运用大量原始日文资料及政府档案,以孙与日本人的关系作切入点,将近代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抽丝剥茧。这作正好填补中国学者研究孙中山的盲点。昔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唸研究院时阅读此作,在思想上产生很大冲击。盼望这学术经典的中文版会为中国人的孙中山研究带来崭新的观点及引起有意义的讨论。
这是我的第二本译书,首本是詹逊的《China in the Tokugawa World》。译书不是兴趣或专长,而是一种致敬及报恩的方式,希望老师在天之灵会感到欣慰。在翻译过程中与孙中山及詹逊神交,这种感动是笔墨无法形容的。
译者 吴伟明
2015年立秋于中大梁銶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