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福尔摩沙:英国外交官郇和晚清台湾纪行

翱翔福尔摩沙:英国外交官郇和晚清台湾纪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晚清史
  • 外交史
  • 旅行文学
  • 福尔摩沙
  • 英国
  • 郇和
  • 历史地理
  • 文化交流
  • 纪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没有任何外国人,能像已过世的郇和那样,将他的名字如此紧密的与福尔摩沙(Formosa)连在一起。」


--美国驻淡水领事 达飞声(James Davidson)

  「他是最努力,也是成就最高的『探险型』博物学家之一。」--英国动物学会主席 施克雷特(P. L. Sclater)

  这位外交官在探险、原住民文化、博物发掘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台湾第一」,并且开风气之先,在他之后,许多博物学家、人类学者、洋商、外交官、摄影师、海关人员因而对Formosa产生兴趣,他们停停走走留下足迹,丰富了「老台湾」的记忆。

  台湾至少有三十三种动、植物以郇和的名字来命名,他发现「西藏熊」是早期台湾与喜马拉雅区共有的生物,就连台湾当地原住民也被他窥视的一清二楚──英国外交官被公认为「台湾早期最伟大的博物学家」,打开他的探险宛若走进福尔摩沙博物馆,流连在寻宝的世界而意犹未尽。

  西元19世纪底之前,台湾还是一个充满「瘴疠之气」的未开发土地,牡丹社事件及清法、乙未战争就靠着风土病杀灭许多法兵跟日军,形成天然国防防护网。生活环境极差的年代,台湾史上首任的英外交官郇和登陆了,原是为了不可抗拒的政治因素来到台湾,却当起了鸟兽专家,他四处寻访、不停的生病,在大病初癒后总会留下许多探险文章,篇篇都触及老台湾最不为人知的一面。
翱翔福尔摩沙:英国外交官郇和晚清台湾纪行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以独特视角审视十九世纪末台湾社会与国际关系的重要史学著作。本书深度挖掘了英国外交官郇和(James George Smyth)在台湾任职期间的详尽记录与私人信函,重构了晚清台湾在开埠通商、政治动荡与文化冲突背景下的复杂面貌。 郇和,这位在风云变幻的清末台湾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英国领事,其观察角度兼具官方使命与个人好奇心。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官方报告,通过梳理郇和与伦敦、香港殖民政府的往来文书、日记以及私人信札,展现了一个既宏大又微观的台湾世界。 第一部分:海疆风云与领事初识 本书伊始,聚焦于郇和抵达台湾伊始的经历,即光绪十三年(1887年)左右,台湾正处于刘铭传主政的改革时期。这一时期,台湾正努力实现自强,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化迈进。郇和对台湾的初印象,充满了对“蛮荒之地”的刻板印象与对新兴机遇的好奇。 作者细致考证了当时台湾的港口开放情况,特别是对厦门、安平、打狗(今高雄)等地贸易活动的描述。郇和的报告详述了洋货涌入对本地经济结构的冲击,特别是烟草、樟脑等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链条。书中收录了郇和对英美商人活动的评估,揭示了早期列强在台湾的经济渗透策略。 更具价值的是,本书展示了郇和在处理涉及外侨的法律纠纷和外交摩擦中的策略。晚清时期,治外法权是悬在清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郇和的奏折不仅是英国对华政策的体现,也间接反映了清政府在维护主权和迎合列强需求之间的艰难平衡。他对于台湾地方官僚体系的运作、胥吏的腐败程度以及司法实践的观察,为研究清末地方治理提供了生动的个案。 第二部分:深入腹地与风土人情 郇和的外交职责并非仅限于通商口岸。本书的精华部分在于他深入台湾腹地的考察记录。这些记录,许多是首次被系统性地整理和分析,揭示了当时台湾社会内部的多元结构。 他对于台湾原住民——特别是高山族群——的考察,远超当时一般西方人士的肤浅记录。郇和试图理解他们的社会组织、信仰体系以及与汉人社会的关系。他详细描述了原住民的狩猎习俗、部落间的冲突,以及清廷“开山抚番”政策的实际效果。这些记录,有助于我们修正仅从汉人视角建构的台湾史叙事,凸显了族群互动的复杂性。 在汉人社会方面,郇和对台湾的民间信仰、地方派系(如漳州、泉州移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族力量的分析尤为深刻。他观察到民间宗教活动(如庙宇庆典、乩童信仰)如何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表达政治诉求的隐秘渠道。他对台湾帮派组织,尤其是与鸦片和私贩活动有关联的团体的描述,展现了殖民视角下对“底层”社会的警惕与好奇。 书中特别描绘了郇和对台湾自然环境的记录。他关注台湾的农业技术、稻作系统的发展,并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进行了翔实的记录,这些内容对于研究台湾近代早期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政治变局与历史的转折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台湾在甲午战争前夜的政治紧张局势,以及郇和作为见证者的角色。 刘铭传的“疏通海疆”政策,如修建铁路、设立邮政、加强防务,在郇和的眼中,既是清朝努力现代化的体现,也是一种可能触动国际势力的冒险举动。郇和对这些建设的进度、成本以及本地士绅的反应进行了细致的侧写。 特别是对台湾的防务建设,郇和的报告中流露出一种混合了不信任与敬佩的情绪。他清晰地感知到,台湾的战略地位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并将其输入给伦敦方面。 书中收录的郇和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通信,生动记录了清廷内部关于战争准备的混乱与迟疑。他对台湾军备的评估,特别是对水师和陆军训练水平的观察,成为日后史家评价北洋水师和台湾防务的关键佐证。 【结语与史料价值】 《翱翔福尔摩沙》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份外交档案的解读,更是一部“他者”的观察日记。郇和的身份——既是维护英国商业利益的代表,又是受过良好教育、对东方文化保持一定距离感的观察者——使得他的记录具有独特的张力。 本书通过对外交函电的钩沉、对私人信件的细致梳理,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晚清台湾社会经济史的理解,也为研究十九世纪末中英关系在边缘地带的互动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它让我们得以穿透历史的迷雾,重返那个在世界格局巨变前夜,挣扎、探索并充满生命力的福尔摩沙。本书不仅是历史学者的案头之作,也是所有对台湾历史转型期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佳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政三


  彰化人,台湾研究者。

  着作:
  《英国广播电视》、《北台封锁记─茶商陶德笔下的清法战争》、《征台纪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出磺坑钻油日记》、《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战争台湾外记》、《征台纪事―牡丹社事件始末》、《异人的足迹:转角的风华―陶德》、《翱翔福尔摩沙─英国外交官郇和晚清台湾纪行》、《美国油匠在台湾》、《红毛探亲记:1870年代福尔摩沙纵走探险行》、《红毛探亲再记》、《福尔摩沙岛的过去与现在》等,其他作品散见国内外报刊、网路。

图书目录

自序--与鸟兽共舞
郇和环游台湾首记
郇和环游台湾再记
郇和「北泰雅印象」:奎辉社纪行
「苏澳风情画」:郇和苏澳纪行
郇和「西拉雅与排湾族点滴」
悠游晚清动物世界的鸟人郇和
〈附录一〉郇和生涯一览表(Robert Swinhoe,1836~1877)
〈附录二〉台湾鸟类新旧学名对照
〈附录三〉原住民族语言对照

图书序言

自序

  与鸟兽共舞


  乐于赏鸟的鸟友或研究台湾鸟兽世界者,可能比台湾史研究者更熟悉正式中文名字叫「郇和」(Robert Swinhoe, 1836.9~1877.10卒)的「史温侯」或「斯文豪」这个人,因为他除了是英国首任驻台外交官(1861.7~1866.3驻台),更为人熟悉的是在发掘鸟兽的杰出贡献,尤其鸟类方面。他发现许多台湾鸟兽新品种,有的冠上他的名字,迄今仍在使用,达飞声(James Davidson)称:「没有任何外国人,能像已过世的郇和那样,将他的名字如此紧密的与福尔摩沙(Formosa)连在一起。」除了台湾,他转派清国大陆期间(1866.3~1873.10),仍于闲暇或公出之际,勤研究大陆与北日本鸟兽,1869年还浪漫地将海南岛的「叉尾太阳鸟」(Aethopygachristinae / Fork-tailed Sunbird),以夫人Christina的名字命名为「克丽丝缇娜太阳鸟」。

  郇和生于印度加尔各答,18岁即投入英国驻华外交圈,20岁首次来台,在新竹湖口凤山(Hongsan)一带进行「寻人」秘密任务,顺便採集博物。

  1857、1858年两度搭乘英舰刚强号(the Inflexible)环台搜寻欧美船难漂民,并侦测民情、探勘海岸与矿产。1860年随「英法联军」杀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后来出版《1860年华北战记》(Narrative of the North China Campaign of 1860)。

  1861年7月派驻台湾府(台南);同年12月20日,直接从「养病」的厦门转到淡水开馆。翌年4月,不顾「戴潮春事件」即将爆发,迳赴大汉溪上游探访泰雅族大嵙崁群奎辉社;同年5月离台返伦敦养病,至1864年1月31日才回到淡水。这段「养病」期间,正好是他在伦敦学术圈的活跃期,发表多篇台湾原住民和鸟兽论文,奠定了他在「台湾学」的名声与地位。1864年5月,带着英国外交部补助的精密仪器,第三度探访苏澳──他理想的大英殖民地;同年7月赴澎湖及南部搜寻茶船Netherby失事事件,与排湾族有了第一手接触。这些探险都留下纪录。9~11月又生病,11月初直接从厦门移驻打狗(高雄),在英商宝顺洋行(Dent & Co.,这是该洋行在中国的正式通行名称,又译为颠地洋行。德约翰的Dodd & Co.因早期代理该行台湾业务,就一直被台湾相关文献称为宝顺洋行)集货船三叶号(Ternate)上,「以船为家、以船为办公处所」达半年之久,1865年5月初才改租高雄哨船头东侧山丘处天利行(McPhail & Co.)的民宅为馆舍,总算「登陆」了。1865年2月初,升任领事,人逢喜事精神爽,当年发表多篇论文。1866年初探访荖浓溪、六龟,2月底调派厦门,4月4日正式接任驻厦门领事。

  从他的「台湾经验」来看,每次探险后总有许多文章出现,也总会大病一场,显见他很用功但身体欠佳;不过,别忘了早期台湾生活环境并不好,且是「瘴疠之地」,各种风土病构成的「天然国防防护网」曾宰杀无数法兵(1884~1885年清法战争)及日军(1874年牡丹社事件、1895年乙未之战及稍后抗日)。离台后先调厦门,再调宁波(1867及1871),最后调驻烟台(1873)。这并非他与台湾最后的接触,1867年8月曾至澎湖探勘煤矿;1868年12月至翌年1月底,以及1869年6月两度以「台湾领事」(the consul of Taiwan)名义来台处理「英船砲击安平事件」(或称「樟脑战争」)善后事宜,他在业余的「研究鸟兽」费尽心力,但本职的「外交工作」能推就推,有点本末倒置。依据1868年10月29日英公使阿礼国(R. Alcock)照会总署恭亲王函,可知郇和系在该日之前,即奉命前往台湾处理日渐升高的紧张局势;换句话说,是在11月25日发生「砲击事件」之前近一个月。他不火速赴台处理,却慢条斯理地于12月11日方抵打狗,又拒绝接管善后事宜,反纵容火爆的驻台署领事吉必勋(John Gibson)继续处理,自己却利用时间写了评论柯灵巫(Cuthbert Collingwood)台湾行与自己赴张家口之旅的2篇文章,并于1869年1月中旬从打狗分别寄出,不愿涉入争端的「不沾锅」心态可见。

  郇和与台湾最后一段缘分,系美国博物学家史蒂瑞(Joseph Steere)赴英,将在台期间(1873.10.3~1874.3.31)採集到的鸟类标本交给他鑑定,郇和发现内有一新品种,遂以史蒂瑞姓氏命名为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黄胸薮眉」,又称「薮鸟」(画眉科);1877年10月郇和在鸟学权威杂志《朱鹭》(Ibis, 1: pp. 473-474)发表〈福尔摩沙来的新鸟种〉(On a New Bird from Formosa, (Liocichla steerii)),是生前最后文章,也为他的「台湾情缘」划下了美丽的记点。1877年上半,他在「伦敦万国博览会」(The London Exhibition of 1877)设置「福尔摩沙专柜」(Formosan Booth),展示台湾原住民文物与鸟兽标本,荣获奖章及奖金;同年10月28日因癌症病逝伦敦,得年仅41岁。

  1866年4月迄1873年10月驻节大陆期间,他勤跑各地,发表许多有关清国大陆的鸟兽文章,另有多篇包括北海道函馆、勘察加半岛,以及台湾动物的介绍及比较;即便退休返英期间,仍多所着墨。他应该曾远赴北海道、勘察加半岛採集、探险。他发现台湾的动物与清国沿海地区的动物关系有断层,反倒与喜马拉雅区(Himalayas)、马来群岛、日本关系较密切;另举出「西藏熊」(the Tibetan Bear)是喜马拉雅区和台湾及北清(North China)的共同品种。不知他可曾到过西藏?值得进一步挖掘。

  1873年10月初,他因下肢瘫痪离开驻所,返英疗养,从此永别亚洲;1875年8月25日无法康复,正式办理退休。最后岁月(最迟从1874年9月起,至1877年10月卒)卜居伦敦市中心西南方、泰晤士河北岸的雀儿喜区(Chelsea)卡莱丽广场33号(33 Carlyle Square)──位于目前伦敦市中心西南的SW3区,泰晤士河北岸、国王路(King's Road)与老教堂街(Old Church Street)交叉口。1873年底或1874年初返抵英国,可能即卜居该地。

  就探险、住民族文化及语言记录、博物发掘等方面,郇和创造了许多「台湾第一」,为我们留下丰富的「老台湾」(Formosa)记忆。赞赏他的贡献之余,也须了解他怀抱大英帝国殖民观(这是当时英人普遍心态,何况他生长在大英帝国印度殖民地官僚世家)、他算不上了解台湾发展史、他不能说是尽职的外交官;不过瑕不掩瑜,他创造出留名台湾史的条件与独特领域。英国动物学会主席施克雷特(P. L. Sclater)于1875年年会,称赞郇和:「他是最努力,也是成就最高的『探险型』博物学家(exploring naturalists)之一。」

  上述素描,在本书各章都有较深入的叙述,书末〈悠游晚清动物世界的鸟人郇和〉及〈郇和生涯一览表〉,有助通盘了解他的一生与着作。笔者曾陆续发表于《台湾博物季刊》88~92(24: 4~25: 4)期(2005.12~2006.12)、96(26: 4)期(2007. 12)的各篇文章因陆续发现新资料,因此都有所修正。

  至于鸟类方面,自认虽「鸟事」欠佳,郇和鸟类命名有些已陆续被后期研究者更改过,由于说法不一,笔者花了无数时间「与鸟儿共舞」,整理出〈台湾鸟类新旧学名对照〉。另篇附录〈原住民族语言对照〉,系将郇和与早期史蒂瑞、达飞声、近期研究者採集的台湾原住民族语言,以及史蒂瑞在菲律宾收录的原住民语言相对照。

  书末「参考书目」所列作者,均为应该感谢的对象,没有他们在不同时空的努力,笔者无法成书,毕竟须引经据典,不可能单靠「创作」;书中如有「异见」,还请海涵,纯就事论事。《台湾博物季刊》的採用,让我在刊登期间「每3个月有笔『老人年金』(稿费)可领」;并感谢「国立台湾博物馆」典藏管理组(原人类学组)组长李子宁兄及欧阳盛芝研究员提供的珍贵图片,使本书生色不少。东年大哥的提携、指点与期勉,铭感于怀。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兄,在部分排湾族地名的指正,让我找到了「方向」。名作家曹铭宗兄提供多本大作供参,情谊感人。名漫画家、好友杜福安为笔者退休、推出修订再版本,特别画了一张生动的素描,备感荣幸之余,特致谢意。杨荣川董事长、杨士清总经理「五南文化事业」旗下的「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没弃嫌,推出修订再版本心存感激,并向本书编辑群苏美娇等的努力,说声「真(金)多谢」。

  本书第一版是笔者6年多前万般无奈重回公职前一个月出版;现载欣载奔回归家园,乐于不眠不休地修稿、校稿。特志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翱翔福尔摩沙》这个名字,一开始就给了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想象着一位身着西装的外交官,在那个尚未完全开化的年代,乘坐着轮船,或是马车,在台湾的土地上穿行。他眼中的台湾,是怎样的?是充满未知的神秘之地,还是有着独特魅力的东方岛屿?我更想从书中看到的是,郇和是如何看待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异。他是否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或是带着好奇与尊重?书中对晚清政治格局的分析,能否给我带来新的启发?那些发生在台湾的事件,是否能折射出当时整个中国的缩影?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记录郇和的个人见闻,更能通过他的视角,深入剖析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内外压力。这本书,或许能够成为我理解那段历史的一把钥匙,让我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去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历史。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叙事,而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

评分

我对《翱翔福尔摩沙:英国外交官郇和晚清台湾纪行》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纪行”二字所蕴含的旅行与见闻。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深知,官方的历史叙事往往是宏大而抽象的,而个体的旅行记录,则更能捕捉到时代的细微之处,那些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点滴。郇和,作为一名英国外交官,他必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我希望他笔下的台湾,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地理名词,更是有着温度、有着故事的地方。他会如何描绘当地的风土人情?会对台湾的美食、服饰、习俗产生怎样的评价?他对当地官员的印象如何?他对当时台湾社会出现的各种新事物,如西方传教士、新式学堂等,又持何种态度?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展现一幅不同于教科书的晚清台湾画卷,一幅充满异域风情,又暗藏时代变革的生动图景。我期待着,在这趟“福尔摩沙”的旅程中,与郇和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书店里寻找那些能带我穿越时空的宝藏,《翱翔福尔摩沙》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书名中的“福尔摩沙”,这个带着一丝异域风情又略显忧伤的旧称,立刻勾起了我对近代台湾历史的遐想。郇和,这个名字对我来说相当陌生,但“英国外交官”的身份,却预示着这本书将提供一个非中国视角的观察点。我迫切想知道,这位来自远方的异国宾客,是如何看待彼时的台湾?他所记录的,是官方的政治博弈,还是民间的水土人情?是对台湾丰富物产的惊叹,还是对当地社会秩序的评判?我期待书中能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比如对港口城市的描摹,对原住民部落的探访,甚至是与当地官员的交锋。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帮助我构建出一个更为立体、鲜活的晚清台湾形象。同时,我也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位外国外交官的游历,是否会因此留下些许特殊的印记,或者,仅仅是作为一段短暂的异国经历,而被他匆匆记录下来。

评分

第一次翻开《翱翔福尔摩沙:英国外交官郇和晚清台湾纪行》,纯粹是被书名所吸引。台湾,这个我熟悉的土地,却在晚清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透过一位英国外交官的眼睛,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我好奇的是,郇和这个名字,在台湾的历史长河中,是否留下了不易察觉的痕迹?本书能否让我窥见那个年代的台湾,与我们现在所知的台湾,有哪些截然不同的风貌?我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那个时期台湾的社会结构,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与西方世界的早期接触,是如何一步步改变这座岛屿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郇和的视角,能够理解晚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尴尬地位,以及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是如何审视并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这本书,或许是一扇窗,让我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历史,去体会那个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那些被历史洪流所裹挟的个体命运。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能引发我对于殖民、现代化、国家主权等议题的深刻思考。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瞥见《翱翔福尔摩沙:英国外交官郇和晚清台湾纪行》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身处异乡的西方人,在那个古老帝国风雨飘摇的年代,用他的笔触记录下他对这片土地的所见所闻。我最想知道的是,郇和这个人物本身。他是一位怎样的外交官?他的观察角度是否会受到自身国家利益的影响?他是否会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我希望通过他的记述,能够看到晚清台湾与当时世界其他地区在文化、经济、政治上的联系与碰撞。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当时英国在台湾的商业利益,或是与当地社会精英的互动。我期待的是一种带有反思色彩的阅读体验,通过了解一个“他者”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身,去思考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台湾的书,更是一部关于跨文化交流、国家命运与个人视野的生动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