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论:在中国与西方思维之间(2版)

功效论:在中国与西方思维之间(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ançois Jullien
图书标签:
  • 哲学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比较哲学
  • 功效论
  • 思维方式
  • 文化研究
  • 知识论
  • 形而上学
  • 科学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方的时机观发展导向比较是英雄主义而非战略
中国的时机观导向则是一种暗自施展的功效思维

  本书主旨探讨中西有关成功与效力的根本思维,并加以对照。在中国方面主要结合了《老子》、《孙子》、《鬼谷子》和《韩非子》的思想并加以贯通,找出中国上古时期以降,对于军事、外交、政治等各面向的共通思维,对照以西方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乃至于《君王论》、《战争论》中浮现的思想根柢。

  本书除了提出「功效对效力」的哲学构造企图外,也有助于实际人生事业的运作原理理解。国际一级情报单位在阅读此书后曾特邀作者进行讲座,以深入理解中国之战略思维。世界多位企业领袖也曾聆听作者相关的演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François Jullien(余莲)


  法国当代着名汉学家及哲学家,出生于1951年。曾任法国中国研究协会会长、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学系系主任、国际哲学学院院长、当代思想研究院院长、法国大学协会资深会员。2010年汉娜.鄂兰政治哲学奖得主。研究领域:一般哲学与中国思想(上古思想、新儒家、中国古典文学及美学理论)、跨文化研究。

  数十年来,余莲所累积的大量着作,已成为世界各地争相讨论的对象。他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解读,重新发掘西方哲学的「未思」,进而走出一个未来哲学的道路,这个思想线索,尤其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着有《淡之颂》、《迂回与直进》、《为道德奠基》、《本质或裸体》、《大象无形》、《默化》、《生之哲学》等二十余部着作,作品被译为二十五国以上文字。

译者简介

林志明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院文学艺术语言体系研究博士,目前为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专任教授、台湾大学兼任教授,并曾三度受邀至巴黎第七大学担任访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影像研究、美学及法国当代思潮。同时也是许多重要欧洲当代思想家的翻译者,译有《布赫迪厄论电视》、《塞尚:强大而孤独》、布希亚《物体系》、傅柯《古典时代疯狂史》、班雅明《说故事的人》、余莲《本质或裸体》(合译)、《间距与之间:论中国与欧洲思想之间的哲学策略》(合译)等书。

图书目录

代译序:如何使得间距发挥效用?
敬告读者
写作目标与文献版本

第一章 将目光固定在模型上
第二章 或者,乘势而为
第三章 目标或结果
第四章 行动或转化
第五章 时机的结构
第六章 无为(而无所不为)
第七章 功效自成
第八章 由效力到功效作用
第九章 操纵的逻辑
第十章 操纵对比说服
第十一章 水的意象
第十二章 易之颂

译名对照表

图书序言



  当我们说某一事物有「承载力」(porteur)时,这意谓着什么──而且不是说它「承载了什么」,而是绝对性地具有「承载力」?比如说,针对一个市场或一家企业的演变而言。当我们说某一因素是有承载力时,我们意谓着此一因素发展前景良好,而我们也可以依附其上:与其使一切依赖于我们的主动发起,我们承认某些潜势已存于情境之中,它可以被辨识出来,而我们可任由其「承载」。这个字词的用法有点模煳,或至少是一直封闭在实用的范围内,并处于语言的边界,而我们也不会梦想到要探测其逻辑。然而,在此处我们可以预感有关一种我们在世界中介入方式的视象存于其中;而同样地,和我们的理论立场难以相合,它却可以给我们一个溢出它们的机会,并借此重新思考它们,以发现「效力」的其它根源。

  这里指的「其它」是相对于欧洲传统而言,或至少是希腊流传给我们的:它思考效力是由抽象出理想形式开始,将其建立为模型,之后将它投射于世界之上,并将意志力固置于此,将其当作有待实现的目标。这个传统是事先建立的计画和行动上的英雄主义;根据我们理解它的角度,它是手段和目的,及理论-实际间关系之传统。然而,我们在最远处,也就是在中国,发现了一种学习让效果自行达致的构想功效方式;并不是(直接)瞄准它,而是(像后果般地)含带它;也就是不要寻求它,而是要收获它──使它自行达致结果。古代中国人和我们说,只要知道如何善用情境的进展,就能使自己受其「承载」。如果我们不计画谋略,如果我们不劳作努力或强势运作,这并不是我们在梦想脱离世界,而是要能在其中更加成功。这个智性并不透过理论-实际的关系来运作,而是只依靠事物的演变,而我们将之称为「策略性」智性。在研究它们的时候,我们会反向地问,在我们这边,即使是那些对立于理念或是道德挂帅,而选择了「现实主义」的思想家──由亚里斯多德到马基维利或克劳塞维茨──是否真的好好思考了效力。甚至,效力这意念本身是否太有限、或是太笨重,以致于不能掌握如何使/让现实得以来临。

  在这个效力的问题之下,实际上,有另一个问题逐渐浮现:它不是存有或认知的问题,如同形上学不断地提问的,也不是行动的问题,这乃是其伦理对照,而是效力的条件问题。因为问题是,效果究竟是什么?或者说,真实是如何实现的?

  由仍然深受意志主义浸染的效力问题,到连通内在底蕴的「功效」问题,我们可尝试去松动思想。这里「松动」(décaler)有两个意思:一是进行和(和我们思考习惯)常规有距离的移动,由一个框架移到另一个──由欧洲到中国并相互为之──这会使我们的再现得以移动并使思想得以再行发动;另一个意思则是把所依靠的垫木(cale)拿起来:以便开始察觉我们不断依靠它而能进行思考的究竟是何者,但也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思考。

  要进行这样的松动,当然必须要重新陶铸语言和其中的立场选择:一路走来,使它偏移它原来受承载,因而即使在我们开口前就会说的──使它开向另一个可能的可理解性,将它带向其它的资源。

图书试读

第二章   或者,乘势而为

根据这些古老的兵书,中国式战略的核心就在于利用情境中既有的势态,并且借由它在事物的变化之中承载自己,既然如此,就会排除在事先构想计画来预先决定事件的发展过程,并把那当作一个彷彿即将实现,且或多或少已经决断的理想(如同克劳塞维茨所谓的「战略计画」,「由它来决定战斗中的军事力量何时、何地、及透过何种战斗力来投入战争」)。中国的战略家克制自己不向事态发展投射任何他个人的构思或意愿应该如此的想法,因为他正是想由这个逻辑上会自行演变的事态本身中,找到可以获益的方式。如果说在进行战斗之前仍必须进行某个操作(在「祖庙」之中进行,如同我们是在「会议室」中进行),那么这行动不应该是计画而是「估量」(「校」的意念),或者更精确地说是「计算」(「计」的意念:事先以计算的方式进行评量):战略家应精密地评估作战中各方的力量,计算出对于不同阵营有利或不利的因素,甚或是胜利所由出的因素。我们开始阅读的这本古代的兵书,其起始即系统性地说明如何严谨地进行事先评估(而且这也是不可或缺的;《孙子》,卷一,〈计篇〉):其中有五个基本的标准(精神状态〔道〕、气象状态〔天〕、地形状况〔地〕、领导指挥〔将〕、组织系统〔法〕),并以它们来提出一组固定的问题:1. 那一方的君王能使得军队达到最佳的精神状态〔主孰有道〕?2. 那一方将领最有才能〔将孰有能〕?3. 那一方最能受益于气象及地形的条件〔天地孰得〕?4. 那一方的命令最能受到执行〔法令孰行〕?5. 那一方的装备最好〔兵众孰强〕?6. 那一方的官兵受到最好的训练〔士卒孰练〕?7. 最后,那一方的纪律最好〔赏罚孰明〕?战略专家在此可以结论:「由这些问题的解答,我即知道谁输谁赢」〔吾以此知胜负矣〕。因为这一组问题对敌对情境的各个层面加以估量,而由其中会发展出一个态势,只要加以运用就足够了。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