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不只是一部青春纪事,更是一阕歌咏母神的颂歌。
台大人气教授欧丽娟继《大观红楼(综论卷)》之后,
在本书专论大观园里的婆婆妈妈,再度开启红学阅读的新视角,
看见红楼梦世界里最安静、也是最坚定的女性温柔力量。
《红楼梦》不仅热烈地宣扬了少女之美,更庄严地礼赞母性力量。若说众金钗是《红楼梦》的血肉,处处散发着女儿的芳香,那么隐身幕后的母性人物就是推动生命之轮的力量来源,是羽翼众生的慈悲母神。
欧丽娟教授在本书融贯西方文化理论和中国儒家传统,析论女娲、警幻仙姑、贾母、王夫人、元妃、刘姥姥六位从神界到俗界的「母神人物」,如何构成循环递接、环环相扣的叙事系统。她们是支撑世界的力量根源,更是贯串小说文本的骨架,她们是不折不扣的救世之神与命运之神,是大观园里最安静、却也是最坚定的母性温柔力量。
《红楼梦》里的母神们从无到有,创造生命,延续未来;在和平的时空里抚育众生,给予温暖、保护、丰饶;也在破坏中重建,在伤害后修补,在灭绝时复生。她们在废墟中辟建花园,又在花园化为废墟后固守幼苗,不仅隐身在百花盛开的背后,却又是孕育百花的沃土,慷慨地付出慈悲与智慧,赐予青春光采的灵魂。
因此,阅读《红楼梦》必须像关注金钗一般,同样重视母神的角色,唯有理解母神人物的意义,才能真正读出《红楼梦》里的丰富景观,看见红楼梦世界中更完整的女性面貌。也让我们领悟:原来《红楼梦》一直在我们的生命中,未曾离开;她是如此轻柔地贴近我们的内心,在我们的心底占有无可取代的重量。
本书特色 一、以女娲、警幻仙姑、贾母、王夫人、元妃、刘姥姥六位母神人物为轴线,重新架构《红楼梦》的叙事体系,提出红学阅读的新视角。
二、本书来自台大cousera网路开放式课程授课内容,不仅可读性高,更大幅补充资料,内容比网路课程更丰富。
三、附录「红楼梦•人物关系图」全彩拉页,便利读者与《红楼梦》原书对照查考,釐清书中人物关系脉络。
读者回响 《大观红楼(母神卷)》书中最令人惊艳之处在于那些隐藏于学术语言之中的感性话语,让我想起:每个人的青春岁月,母性人物不曾缺席,在安静之中支撑着你与我。原来《红楼梦》不曾离开我们的生命,她是如此温柔且贴近我们的内心。――李荣哲(建国中学国文科教师)
阅读《大观红楼(母神卷)》,彷若进入温厚雅致的文化世界。本书对于红学有兴趣以及相关议题教学者,实具参考价值,非常推荐。――徐秋玲(北一女中国文科教师)
本书对于满清一代的生活景观,以丰厚学理深入探讨,更有文化观点下铺衍具体法律、社会、医疗、经济不同层面材料,均可作为指导学生深究红学或撰写小论文的延伸宝库。――黄月银(中山女中国文科教师)
不谈女儿谈女人,不谈爱情谈亲情,本书专谈婆婆妈妈,却意外谈得温暖而不老套。欧丽娟老师透过细腻扎实的文本细读,导引读者伫足留心青春爱恋主轴之外,错落隐伏其间的另一番人情风景。――李佩蓉(景美女中国文科教师)
欧丽娟教授在Coursera网路课程里条理清晰、丽藻春葩的讲述,在书中一一化成细致论证的文字。原来,让曹雪芹喟叹不如的裙钗,并非只是灵秀清爽的女儿,更须纳入更为雍容宽广,自天上到凡间护持群芳的母神们,方能完整显现红楼一书的女性主体价值。――黄琬瑜(台中市惠文高中国文科教师)
本书将红楼故事由神而仙及人紧密交织,将扣动心绪的青春爱恋,发人感慨的富贵败亡,系之于慈悲母神的主架构中,为红楼迷提供了崭新的阅读面向。――陈婉玲(台南一中国文科教师)
虽然本书是来自学院内的着作,即便处处引註典故神话,我们亦能穿透时代隔阂,重回在封建严密管制下诞生的《红楼梦》。当真正读通了经典,人性中的恤悯就如实透过文字,现世转生,帮助我们跳脱平庸,找回人的尊贵。――陈育萱(高雄中学国文科教师)
我一直在女人的庇护之下成长,至今依旧如此。我的两位大母神,是我的阿嬷和我的妈妈。我的妈妈是阿嬷的千金小姐,我则是我妈的千金小姐。我在她们的羽翼下健康悠闲地长大,像一株长在南国的阔叶树。欧老师提醒了我,一株绿油油的树,不要忽略及忘却你的生命养分从何而来。――许平(读册生活TAAZE商品部经理)
《大观红楼(母神卷)》书中引用中西资料带领我们阅读《红楼梦》,不仅新颖有趣,更有融合古今中外知识的痛快,并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也在红学中开展出一个盛开且完整的范畴。――石芳瑜(永楽座书店店主)
还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里的情情爱爱,似乎只看到一朵花儿的盛兴衰败;但《大观红楼(母神卷)》将之剖析得淋漓尽致,抽丝剥茧的思绪带着我一点一点地进入《红楼梦》书中更深层的意境。女孩长大,而读者也长大;现在的我的确更能体会欧丽娟教授的评析与解说,让我对《红楼梦》又有更深一层的领悟。――黄盈芷(护理师)
欧丽娟教授的《大观红楼(母神卷)》以平易且流畅的文字解说经典,带领读者以女性角色切入体验不同视角的《红楼梦》,书中引述许多名家的诗词文章,恰恰印证《红楼梦》是一部集结中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巨作。――陶玠伊(工程师)
阅读《大观红楼(母神卷)》的过程就像读一本侦探小说,慢慢揭露曹雪芹身为清代文人,其集体意识与个人意志在小说创作里的互动关系,以及中国女性从神话时代至《红楼梦》成书时代不断转变的社会功能,绝无冷场。――齐子涵(舞台剧演员)
本书博引东西方人文科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大量的文本证据,务求每个论点都能通过严密的学术检证。在作者优美流畅的文笔轻松驾驭之下,令人读来丝毫不觉窒碍难通。经典是能经得起分析和诠释的,也只有经过这些努力,才能显现经典的价值。――邓观杰(马来西亚侨生)
本书所抚触的,似乎不仅仅是一座大观园,也不仅仅是园中男女命运的纹理,而彷彿能看到一整条人类文明的长河,从远古大地流向曹雪芹的笔端,如今又从这部书中潺潺流洩,来到我们面前。――柳雨青(第17届台大文学奖得主,陆生)
《大观红楼(母神卷)》宛若一台加上超远摄镜头的相机,呈现出更宽广、深远的大观园,超越称颂少女的框架,展现属于母性孕育、重生的力量,让我们看见《红楼梦》未曾被注意的伟大与温柔。――邱筱茜(台大戏剧系硕士生)
史海沉浮:一个时代的挽歌 本书并非《大观红楼(母神卷)》的续篇、前传或旁支,而是一部完全独立的作品,聚焦于一个截然不同却同样波澜壮阔的历史侧面。 书名: 史海沉浮:一个时代的挽歌 作者: 佚名(以史官口吻叙事) 篇幅: 约十五万字 体裁: 历史叙事与人物群像 --- 引言:铁幕下的微光与阴影 本书将读者带离钟鸣鼎食、诗酒风流的贵族闺阁,投向一个更加广阔、冷峻的历史舞台——一个由战火、变革与意识形态剧烈冲突所塑造的二十世纪中叶的东方国度。 我们不关注大观园内的儿女情长与命运悲剧,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既是弄潮儿又是牺牲品的普通人、知识分子、军人和基层干部。这是一曲献给“被遗忘者”的挽歌,记录了在宏大叙事之下,个体尊严与人性挣扎的真实图景。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坍塌与新秩序的建立 (1937-1949) 本书的开端,设定在民族危亡之际。焦点集中于一个虚构的南方沿海重镇——“江宁城”。这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激烈碰撞的前哨站。 1. 江宁的裂痕: 详细描绘了抗日战争爆发后,江宁城上层社会如何分崩离析。我们侧重描写林氏家族,一个世代经营传统丝绸和典当业的富商家族,他们如何在高压与流亡的抉择中摇摆。与《大观园》中对贵族奢靡的描绘不同,本书着重展现的是商业资本在动荡中如何迅速地、甚至不择手段地进行自保与转型。 2. 知识分子的抉择: 核心人物之一是陈怀瑾,一位受过西方教育的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拒绝简单的站队,试图在战火中守护学术的独立性。书中细腻刻画了他面对日军占领时的“沉默的抵抗”——保护图书馆的珍本,以及在沦陷区内利用学术研究来维持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支柱。这与书中描写的大观园内艺术的纯粹性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艺术”是为生存和信念服务的。 3. 权力更迭的侧影: 战争的结束并非和平的到来。书中用大量篇幅记录了解放战争后期,军队在进入江宁城前后的社会治理和群众动员工作。我们跟随基层干部赵铁军的视角,审视新旧政权交替时,底层民众对“公平”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如何被迅速组织起来,转化为巨大的社会动能。赵铁军的困惑在于,如何将理想中的“平等”与残酷的现实操作进行平衡,他必须迅速做出许多艰难的、关乎生死的决定。 第二部分:建设年代的激情与异化 (1950s - 1960s) 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叙事转向了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浪潮。 1. 钢铁的意志与人性的淬炼: 本书详述了“江宁钢铁厂”的建立过程。这部分重点刻画了“模范工人”群体,例如以张大锤为代表的蓝领精英。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他们的生活围绕着生产指标、劳动竞赛和政治学习展开。书中对车间里热火朝天的景象、简陋的集体宿舍生活,以及工人家庭内部因政治要求而产生的代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白描。 2. 思想的边界与知识的重塑: 陈怀瑾教授在新的教育体系中,被迫放弃他多年研究的古代史,转而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再阐释工作中。书中尖锐地探讨了:当个人学术良知与国家意识形态发生冲突时,知识分子如何进行内在的自我审查和精神自救? 他的挣扎不再是风月之悲,而是关乎真理与服从的哲学拷问。 3. 乡村的重构: 视角延伸至江宁城郊的农村。通过描绘妇女队长李秀英的工作,展示了土地改革和初级社的组建过程。李秀英作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如何运用她早年在工厂积累的组织能力,去说服、动员那些对传统私有观念根深蒂固的老农。这里的冲突是土地、家庭结构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场面远比闺阁中的猜忌更为尖锐和宏大。 第三部分:时代的风暴与个人的沉浮 (1966 - 1976) 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于“特殊历史时期”对前述人物命运的彻底颠覆。 1. 路线之争的波及: 曾经的“模范工人”张大锤,因对生产效率提出质疑,或因对某些领导干部的私下议论,成为了“走资派”或“保守势力”的代表,一夜之间从荣誉的顶峰跌落,承受批斗与劳动改造。书中详细记录了这种权力游戏如何渗透进最基础的工业生产单位,以及工人阶级内部如何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而分裂成互相监督的派系。 2. 教授的“牛棚”岁月: 陈怀瑾教授的学术理想彻底破灭。他被下放到郊区进行体力劳动,曾经堆满典籍的书房被清空。书中着重表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他如何通过默诵古文、在劳动间隙秘密记录他所目睹的社会现象,来维持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大观园”不再是诗词歌赋,而是人类学意义上对极端社会行为的冷峻观察记录。 3. 信仰的考验: 年轻一代,如赵铁军的儿子赵平,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青年。他起初是运动的热情参与者,却在目睹了运动对家庭和师长的摧残后,陷入深刻的幻灭与反思。他所经历的,是对“革命的纯洁性”的幻灭,是对父辈理想与自身实践产生巨大鸿沟的痛苦认知。 结语:废墟上的回响 本书的最后,聚焦于历史的尾声。没有一个戏剧性的高潮,只有缓慢而沉重的回归。 林氏家族的后人,如今是平庸的市民,他们试图重新拾起旧日的家族记忆,却发现财富的象征早已消散,留下的只有对往昔时代复杂的情感。张大锤重新回到车间,但激情不再,只剩下对生产任务的机械服从。陈怀瑾教授在恢复名誉后,选择了一种更为内敛的、几乎是隐居式的生活,他不再试图解释宏大的历史,只专注于记录和保存零散的、被遗忘的个体经验。 《史海沉浮:一个时代的挽歌》是一部关于“变革的代价”的书。它描绘了一个国家如何以巨大的社会阵痛,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混乱走向秩序,再从秩序走向新的动荡。它探讨的不是个人命运在审美层面的精致悲剧,而是普通人在历史的铁砧上被反复锤炼、扭曲,最终如何在废墟之上,艰难地重建对“人”的定义。 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是那个特定时代集体无意识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