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红楼(母神卷)

大观红楼(母神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续写
  • 母神
  • 架空历史
  • 玄幻
  • 女性主角
  • 东方神话
  • 言情
  • 历史
  • 幻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红楼梦》不只是一部青春纪事,更是一阕歌咏母神的颂歌。

  台大人气教授欧丽娟继《大观红楼(综论卷)》之后,
  在本书专论大观园里的婆婆妈妈,再度开启红学阅读的新视角,
  看见红楼梦世界里最安静、也是最坚定的女性温柔力量。

  《红楼梦》不仅热烈地宣扬了少女之美,更庄严地礼赞母性力量。若说众金钗是《红楼梦》的血肉,处处散发着女儿的芳香,那么隐身幕后的母性人物就是推动生命之轮的力量来源,是羽翼众生的慈悲母神。

  欧丽娟教授在本书融贯西方文化理论和中国儒家传统,析论女娲、警幻仙姑、贾母、王夫人、元妃、刘姥姥六位从神界到俗界的「母神人物」,如何构成循环递接、环环相扣的叙事系统。她们是支撑世界的力量根源,更是贯串小说文本的骨架,她们是不折不扣的救世之神与命运之神,是大观园里最安静、却也是最坚定的母性温柔力量。

  《红楼梦》里的母神们从无到有,创造生命,延续未来;在和平的时空里抚育众生,给予温暖、保护、丰饶;也在破坏中重建,在伤害后修补,在灭绝时复生。她们在废墟中辟建花园,又在花园化为废墟后固守幼苗,不仅隐身在百花盛开的背后,却又是孕育百花的沃土,慷慨地付出慈悲与智慧,赐予青春光采的灵魂。

  因此,阅读《红楼梦》必须像关注金钗一般,同样重视母神的角色,唯有理解母神人物的意义,才能真正读出《红楼梦》里的丰富景观,看见红楼梦世界中更完整的女性面貌。也让我们领悟:原来《红楼梦》一直在我们的生命中,未曾离开;她是如此轻柔地贴近我们的内心,在我们的心底占有无可取代的重量。

本书特色

  一、以女娲、警幻仙姑、贾母、王夫人、元妃、刘姥姥六位母神人物为轴线,重新架构《红楼梦》的叙事体系,提出红学阅读的新视角。

  二、本书来自台大cousera网路开放式课程授课内容,不仅可读性高,更大幅补充资料,内容比网路课程更丰富。

  三、附录「红楼梦•人物关系图」全彩拉页,便利读者与《红楼梦》原书对照查考,釐清书中人物关系脉络。

读者回响

  《大观红楼(母神卷)》书中最令人惊艳之处在于那些隐藏于学术语言之中的感性话语,让我想起:每个人的青春岁月,母性人物不曾缺席,在安静之中支撑着你与我。原来《红楼梦》不曾离开我们的生命,她是如此温柔且贴近我们的内心。――李荣哲(建国中学国文科教师)

  阅读《大观红楼(母神卷)》,彷若进入温厚雅致的文化世界。本书对于红学有兴趣以及相关议题教学者,实具参考价值,非常推荐。――徐秋玲(北一女中国文科教师)

  本书对于满清一代的生活景观,以丰厚学理深入探讨,更有文化观点下铺衍具体法律、社会、医疗、经济不同层面材料,均可作为指导学生深究红学或撰写小论文的延伸宝库。――黄月银(中山女中国文科教师)

  不谈女儿谈女人,不谈爱情谈亲情,本书专谈婆婆妈妈,却意外谈得温暖而不老套。欧丽娟老师透过细腻扎实的文本细读,导引读者伫足留心青春爱恋主轴之外,错落隐伏其间的另一番人情风景。――李佩蓉(景美女中国文科教师)

  欧丽娟教授在Coursera网路课程里条理清晰、丽藻春葩的讲述,在书中一一化成细致论证的文字。原来,让曹雪芹喟叹不如的裙钗,并非只是灵秀清爽的女儿,更须纳入更为雍容宽广,自天上到凡间护持群芳的母神们,方能完整显现红楼一书的女性主体价值。――黄琬瑜(台中市惠文高中国文科教师)

  本书将红楼故事由神而仙及人紧密交织,将扣动心绪的青春爱恋,发人感慨的富贵败亡,系之于慈悲母神的主架构中,为红楼迷提供了崭新的阅读面向。――陈婉玲(台南一中国文科教师)

  虽然本书是来自学院内的着作,即便处处引註典故神话,我们亦能穿透时代隔阂,重回在封建严密管制下诞生的《红楼梦》。当真正读通了经典,人性中的恤悯就如实透过文字,现世转生,帮助我们跳脱平庸,找回人的尊贵。――陈育萱(高雄中学国文科教师)

  我一直在女人的庇护之下成长,至今依旧如此。我的两位大母神,是我的阿嬷和我的妈妈。我的妈妈是阿嬷的千金小姐,我则是我妈的千金小姐。我在她们的羽翼下健康悠闲地长大,像一株长在南国的阔叶树。欧老师提醒了我,一株绿油油的树,不要忽略及忘却你的生命养分从何而来。――许平(读册生活TAAZE商品部经理)

  《大观红楼(母神卷)》书中引用中西资料带领我们阅读《红楼梦》,不仅新颖有趣,更有融合古今中外知识的痛快,并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也在红学中开展出一个盛开且完整的范畴。――石芳瑜(永楽座书店店主)

  还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里的情情爱爱,似乎只看到一朵花儿的盛兴衰败;但《大观红楼(母神卷)》将之剖析得淋漓尽致,抽丝剥茧的思绪带着我一点一点地进入《红楼梦》书中更深层的意境。女孩长大,而读者也长大;现在的我的确更能体会欧丽娟教授的评析与解说,让我对《红楼梦》又有更深一层的领悟。――黄盈芷(护理师)

  欧丽娟教授的《大观红楼(母神卷)》以平易且流畅的文字解说经典,带领读者以女性角色切入体验不同视角的《红楼梦》,书中引述许多名家的诗词文章,恰恰印证《红楼梦》是一部集结中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巨作。――陶玠伊(工程师)

  阅读《大观红楼(母神卷)》的过程就像读一本侦探小说,慢慢揭露曹雪芹身为清代文人,其集体意识与个人意志在小说创作里的互动关系,以及中国女性从神话时代至《红楼梦》成书时代不断转变的社会功能,绝无冷场。――齐子涵(舞台剧演员)

  本书博引东西方人文科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大量的文本证据,务求每个论点都能通过严密的学术检证。在作者优美流畅的文笔轻松驾驭之下,令人读来丝毫不觉窒碍难通。经典是能经得起分析和诠释的,也只有经过这些努力,才能显现经典的价值。――邓观杰(马来西亚侨生)

  本书所抚触的,似乎不仅仅是一座大观园,也不仅仅是园中男女命运的纹理,而彷彿能看到一整条人类文明的长河,从远古大地流向曹雪芹的笔端,如今又从这部书中潺潺流洩,来到我们面前。――柳雨青(第17届台大文学奖得主,陆生)

  《大观红楼(母神卷)》宛若一台加上超远摄镜头的相机,呈现出更宽广、深远的大观园,超越称颂少女的框架,展现属于母性孕育、重生的力量,让我们看见《红楼梦》未曾被注意的伟大与温柔。――邱筱茜(台大戏剧系硕士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欧丽娟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唐代诗歌、《红楼梦》之研究,成果丰硕。

  自二○一二年在网际网路平台开设「红楼梦」课程以来,广受海内外华人欢迎,让不同世代读者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文学之精髓;二○一五年,更荣获全球开放教育联盟「杰出开放教育奖」(The Open Education Awards for Excellence)的「教学者奖」(Educator Award),是《红楼梦》在今日世界的最佳代言人与解读者。

  着有《唐诗选注》、《杜诗意象论》、《唐诗的乐园意识》、《诗论红楼梦》、《李商隐诗歌》、《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大观红楼(综论卷)》等书,并编着《大唐诗魁──李商隐诗选》、合编《历代诗选注》。

图书目录

编辑体例
绪言
 
第一章、总论:超越少女崇拜

一、「谁的」少女崇拜
二、「少女崇拜」的局限
(一)贾宝玉的不对等比较
(二)清新的性灵
(三)褊狭的人格
(四)致命的爱情
(五)「婴儿女神」
三、不是「鱼眼睛」:女性的更高展望
(一)地母崇拜
(二)母亲原型
四、母神系统
 
第二章、女娲:创世与救世的复合之神
一、「创世」与「救世」之神的复合
(一)「人面蛇身」
(二)女娲之「肠」
(三)女娲与「女蛙」
(四)女娲与伏羲「交尾图」
二、「造人」与「炼石」:补天之「石」的意义
(一)炼石:玉石的贵族血统
(二)畸零玉石:补天无望的病态人格
三、「救世」之神的奋斗
(一)末世的绝望:世袭制度中的随代降等承袭
(二)末世的悲壮:孝道的坚持
 
第三章、警幻仙姑:爱与美的悲剧命运之神
一、爱与美的神女谱系
(一)从母神到女仙
(二)神女的谱系
二、命运的罗盘
(一)与众不同的特殊女性
(二)太虚幻境:仙境与悲剧的集大成
(三)茶酒香:女性悲剧的象征物
(四)命运的簿册
三、「性别分工」:男女大不同
(一)家族继承人的命运
(二)度脱模式
(三)性启蒙
四、神俗二界命运女神的递接
 
第四章、贾母:爱与美的幸运之神
一、昔日的少女
(一)少女阶段:枕霞旧友
(二)少妇阶段:凤姐的进阶
二、世家才德
(一)按品大妆
(二)破陈腐旧套
三、母权的施展
四、少女的避风港
(一)一般金钗们
(二)林黛玉
五、阳光普照、雨露均霑
六、审美情趣与生活雅兴
(一)自然之美
(二)音乐之美
(三)色彩之美
(四)创新形式
七、识人之明与处事之智
(一)识人之明、知人善任
(二)处事明智、深体时艰
(三)幽默诙谐、勇于认错
八、老年心理
九、「成熟型」的老妇人
 
第五章、王夫人:给予「第二次出生」的双重母亲
一、青春崇拜心理与世代对立的错觉
二、贾宝玉的「二重出生」
(一)血浓于水
(二)二重出生
三、「双重母亲」:「子宫家庭」的无私扩大
(一)嫡母的角色与表现
(二)其他少女们
四、宽柔待下的家风
(一)「贵族道德责任感」
(二)金钏儿事件
(三)抄检大观园
(四)刘姥姥
五、才德与母教
(一)将将之才
(二)优良的母教
 
第六章、贾元春:大观天下的家国母神
一、「枝头第一春」:命名与意义
(一)富贵不能淫
(二)二十年来辨是非
(三)高度判断力
(四)「舍黛取钗」的原因
二、「元春」阶段:家庭代母
三、「元妃」阶段:大观天下
(一)封妃:石榴楼子花
(二)省亲:君恩王道
四、大观园的擘建与意义
(一)缩小版的皇城
(二)命名:「伦理」与「自我」的合一
(三)赐住:王道的体现
五、母神的悲歌:石榴楼子花的哀愁
(一)「失落佳期」的终身孤独
(二)「末世」的加剧与加速
(三)「石榴楼子花」的殒落
 
第七章、刘姥姥:大地之母

一、巧姐儿的救赎
(一)命名:命运的改造
(二)「佛手」的慈悲引渡
二、非「刘姥姥」不可
(一)为什么是「姥姥」
(二)为什么是「刘」姥姥
三、母神递接的「钟漏型」结构
四、「大地之母」的内涵与表现
(一)「母体复归」
(二)「污泥生殖」
(三)「动物造型」
五、嘉年华式的「狂欢精神」
六、「母神」的复调旋律
 
第八章、结论: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一、婚姻:大母神的培训摇篮
二、母教:大母神的力量来源
三、母神的共同特质
 
附录:《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表
 

图书序言

绪言

  《红楼梦》诞生于中华帝制晚期的文化高峰,神话则是远古时代辗转流传下来的原始心灵孑遗,但在曹雪芹笔下巧妙融合为一,神话的原型内涵与小说中复杂的存在现实紧密连结,既反映出人性亘古常存的心理意识,也打开了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微奥妙。

  从人性亘古常存的心理意识而言,神话乃是人类丰富又复杂的内在结晶以及独特表达,神话的本质并不只是初民的荒诞迷信,也不是神话学的研究专利。古尔灵(Wilfred L. Guerin)等引述了一些文学批评家的说法,很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到神话的精髓,他指出:

  正如马克.肖勒(Mark Schorer, 1908-1977)在《威廉.布莱克的政治远见》一书中所说的,「神话是一切之本,它戏剧性地表现了我们隐藏最深的本能生活和宇宙中人类的原始认识;它具有许多想像构造力,而所有独特的思想和见解都基于这些构造力」。按照艾伦.W.瓦茨(Alan W. Watts, 1915-1973)在《神话与基督教仪式》中的观点,「若要给神话下一定义,可以说它是这样一类故事的复合体,这类故事由于种种原因被人们视为宇宙及人类生活内在意义的表露—毫无疑问,其中既含有事实也含有幻想」。而乔治.惠利(George Whalley, 1915-1983)在他的《作诗的过程》中宣称:

  (神话)是一种超越科学的直接玄学陈述。它以具有连贯结构的象征或叙述体现了对现实的幻想。它是关于人类存在的浓缩的描述,试图以结构上的忠实来表现现实,并一笔勾勒出构成人类现实的那些显着的根本的关系。……神话并不是一种含混不清、拐弯抹角或详尽细致地表达现实的方法—它是独一无二的方法。

  从本质上说,神话具有集体和公共的性质,可以把一个部落或民族结合于共同的心理和精神活力。在爱伦.塔特(Allen Tate, 1899-1979)编的《诗歌的语言》一书中,菲力浦.惠尔赖特(Philip E. Wheelwright, 1901-1970)阐述道:「神话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一致性—不仅仅是智力层面上的一致性,……而且是感情、行动乃至整个生活方面的一致性。」因此,古尔灵总结道:神话其实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是人类社会中到处存在的一种动力因素;它超越时间,把过去(传统的信仰模式)和现在(当代价值)连结在一起,并走向未来(对精神和文化的渴望)。」

  毋宁说,神话是对现实界的另类解释,是人类心灵的深层反映,是社会现象的独特保状,被称为「人类集体的梦」,实际上神话的思维和意象仍然存活于后代人们的心灵中,文学家本身以及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因此,研究文学中的神话构成了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对于《红楼梦》这部得力于神话题材的小说,神话学自当提供了一条绝佳入径。

  更何况,小说与神话固然在《红楼梦》中妙合无垠、浑然天成,但这两者的结合关系并不是《红楼梦》所独有,甚至必须说,小说与神话的结合是明清小说的共同特征,也是整部中国文学史源流相承的有机体现。浦安迪(Andrew H. Plaks, 1945-)已经饶富洞察力地指出:

  另一个久为学术界忽略的角落,即所谓中国叙事文体中的「原型」(archetype)问题。原型与神话密切相连。二十多年前,我根据原型批评的理论,研究中国的古代神话的时候,发现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古籍中的古神话,一方面与西方神话大异其趣,另一方面则保存了大量重要的文化密码,与后来的叙事文发展息息相关,甚至一直影响到明清奇书文体的整体结构设计,真可谓无远弗届。我们一定要结合神话和原型批评的方法,来讨论中国的史文在中国文化里所占有的特殊地位,才能试图为中国叙事文提出一条「神话—史文—明清奇书文体」的发展途径,而与西方「epic -romance-novel」的演变路线遥相对映,进而在比较文学的意义上,提出一项严肃而有趣的对比研究课题。

  《红楼梦》作为「明清奇书文体」中的一部杰作,确实也深刻回应了古神话的文化密码,不但神话故事明显可稽而且开宗明义,开篇第一回便安排了「女娲补天」的远古神话,为贾宝玉的先天禀赋与贾府的末世处境给予隐喻式的解释;接着,同在第一回的「神瑛、绛珠」故事以及第五回的太虚幻境与警幻仙姑,则是吸收了仙话的广义神话,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身因缘与天赋的人格特质提出隐喻式的解释之外,更形成了全书的整体结构设计,在在蕴藏了与神话密切相连的原型内涵,是研究《红楼梦》时必然会面临到的课题。以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深入阐析,也必能带来不同的认识。

  单单从小说中的神话来看,一般而言,小说家对神话的运用至少可以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

  一个是直接使用了神话题材,透过挪借吸纳并回应其中的种种意涵,女娲补天、神瑛与绛珠、太虚幻境与警幻仙姑等即属此类。就此,我们必须回归传统文化与文献脉络,才能取得较确切的定位。

  另一个是间接触及神话意识,经由代代相传的文化积淀而承袭了普遍的人类心理原型,这是隐含在小说情节中的潜在部分。由于「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神话具有普遍性。此外,我们在许多不同的神话中可以找到相似的主题,而且尽管有些民族在时空上相距甚远,但在他们的神话里反覆出现的意象却往往具有共同的含义,或更确切地说,都趋于引起类似的心理反应和起到相似的文化作用,我们称这样的主题和形象为原型。简言之,原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据此,我们可以借助西方理论的相关阐述,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在《红楼梦》中,以上两者皆具且彼此紧密相连,因此可以一併进行讨论。其次,《红楼梦》既致力于「为闺阁昭传」,自然就会与「女性」息息相关,包括女性意识、女性价值、女性形态、女性生活,其中,女性生活是具体可见的,也是小说中最细腻展演的血肉,而由此所呈现出的女性形态也最是传神可感;至于女性意识、女性价值观这类思想层面乃至潜意识层面,就不是那么容易可以从表面判读出来的。

  就与女性意识、女性价值、女性形态、女性生活有关的神话意涵而言,可以粗略地分为「少女崇拜」与「母神崇拜」这两类。其中,「少女崇拜」既直接使用了神话题材,包括绛珠仙草、太虚幻境等等,于神话构成上更化身为众多金钗,映现于每一页书扉的字里行间,展演出全书的主要图景。相较而言,有关母神崇拜的神话题材与神话意识都显得瘖弱许多,虽然有女娲补天的醒目领军而勉强让人注意到母神的价值,然而,在强高音的「少女崇拜」的所向披靡下,「母神崇拜」意识便消退到视而不见的背景。如此一来,就造成了理解《红楼梦》女性意识的重大偏失。

  事实是,「少女崇拜」只是女性形态中的一种表述,不足以涵括完整的女性意识与女性价值;何况「少女崇拜」究竟是对女性的提升或贬低?都还是一个大可斟酌的严肃问题(请见本书第一章的说明)。除此之外,还有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母神崇拜」,这才构成了「女性意识」较完整的内容。从小说文本来看,「母神人物」的确才是整部小说的序幕与基本结构,一般以为「女娲补天」是专为贾宝玉的天赋人格特质所提供的隐喻式解释,但其实并非如此简单,这个着名的神话并不只是专为宝玉个人而设的,其象征意义也绝不限于那一颗无用的畸零石。既然「母神崇拜」本就是神话的核心内容之一,女娲先于、也高于那颗畸零石,是一切故事发展的动因,因此由女娲所体现的母神崇拜意识,无论是在形式上或实质上都比宝玉这颗畸零石的少女崇拜更加重要,构成了《红楼梦》的深层意蕴。

  就「母神崇拜」作为神话或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而言,母神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孕育生命的神圣性,乔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1904-1987)阐述道:

  女人的生育就好像大地孕育植物一样。女人滋养孩子也像植物一样。所以女人与大地一样神奇。……因此赋予并滋养生命形体的能量,一旦被人格化时,便会以女性的形象出现。……一切都在女性之内,所以众神就是她的孩子。你所能想到、所能看到的每件事物,都是造物女神的产物。……它没有一刻是停止的,它不断流动。有的时候它好像以某种方式流动,然后就塑造了某个事物。它有塑造事物的潜能。

  这样一位创造万有的母性神,从分析心理学来说,如埃利希.诺伊曼(Erich Neumann, 1905-1960)所指出,「大母神」(the Great Mother)的原始意象或原型,「并非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任何具体形象,而是在人类心理中起作用的一种内在意象。在人类的神话和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大女神(the Great Goddess)形象里,可以发现这种心理现象的象征性表达。」而此一具有「塑造事物的潜能」的女性力量,随着石器时代的雕塑品展现为女神,这些女神塑像已存在了两万年或一万两千年,都堪称为已知最古老的祭礼作品和艺术作品。由此说来,或译「原母神」的「大母神」是父系社会出现以前人类所崇奉的最大神灵,大母神崇拜则是人类最早的宗教崇拜形式,以致「人类学家和宗教史学家认为,大母神是后代一切女神的终极原型,甚至可能是一切神的终极原型。换句话说,大母神是女神崇拜的最初形态,从这单一的母神原型中逐渐分化和派生出职能各异的众女神及男神。」作为「时间」范畴上从无到有的太初之母(primordial mother),与「空间」范畴上地负海涵的大地之母(earth mother),大母神因而代表了创造、保护、丰饶、温暖、繁衍的崇拜对象,两万年以来不断地体现于各式各样的人类作品中。

  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亦然,其中的女娲同样被赋予高度而丰富的指涉能量,而此一神话人物的母神意涵也最受到学界的阐发。不过,若从全书的情节内容与整体结构而言,「母神崇拜」的对象并不只是女娲一位而已,她和其他的母神级角色共同建构了完整的叙述框架,是小说中多彩多姿的青春叙事赖以铺展的大前提;尤其是「母神崇拜」补足了「少女崇拜」的缺陷,让女性的生命史更完备,也让女性形态、女性生活、女性心灵都更周全。可以说,「母神人物」独立于金钗之外,本身就成为一个完整的范畴,更是《红楼梦》整体女性意识不可或缺的环节。

  《红楼梦》中的那些少女都是会长大的、也其实正在长大中,读者更必然要长大。长大以后的读者当然可以一直用重温的心态读《红楼梦》,反覆只看自己喜欢的部分,以满足内在那个并没有一起跟着长大的少女之心。但是,不仅小说中的少女们有其未来要面对,不可能停留在青春的原地,如林黛玉就已经有所成长变化,只是读者视而不见;在现实人生里,女性读者更必须面对和承担成年人的角色职能,如何把这些角色扮演完善,让人生绽放出更强大的能量而实践更丰富的可能,是小说中金钗要面对的问题,也是读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而小说家其实已经在小说里提出了范本,帮助我们了解金钗们的现在是如此闪烁动人,但其实那是母神们的恩赐;而金钗们的未来可以是更充盈的人生,如同那些母神们一般。

  因此,我们必须像重视金钗们一样地关注她们,为了更了解《红楼梦》,也为了更了解人类存在的丰富景观与生命实践的多元方向。

  这些「母神人物」至少包括女娲—警幻仙姑—贾母—王夫人—元妃—刘姥姥,六者之间乃是环环相扣:从神界到俗界,形成一个大体的架构;再从功能性质、年龄辈分来掌握,就更可以看出这六个女性人物组成一个循环递接的完整系统。也就是故事从神界说起,女娲救世之后,就把任务移交给警幻,进行人物命运的安排与执行,接着进入俗界;而在俗界的故事中,贾府这个百年世家四代同堂,闺阁世界自然是由每一代的女家长传承接力所主导,贾母—王夫人—元妃便是荣国府中拥有理家大权的三代女性。到了最终时刻,当贾府败落后,出面发挥拯救功能的则是刘姥姥,恰好与最初的女娲首尾唿应。

  这六个人物之间隐隐然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更绝对具有密切相关的理路可寻。即使贾元春被归于「正册十二钗」中,形式上与其他同辈的女性平列,但实质上她是以高于母权的皇权取得更大的支配力,将贾母、王夫人的家长职能发挥得更彻底,足以臻及母神的地位,放在母神系列里比置诸金钗群中更为恰当。本书将找出这些人物关联的理路,让她们所构成的整体的叙事骨架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如果说,神话能引领人「超越理性的极限而高飞至洞察的高度」,那么,探索《红楼梦》中的母神人物与母神意涵,也应该可以引领我们打开另一个视角,提升洞察的高度,帮助我们了解金钗的现在――那是母神们的恩赐,以及金钗的未来――可以更充盈的人生。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总论:超越少女崇拜(摘录)
 
不是「鱼眼睛」:女性的更高展望
 
所谓的「大母神」(The Great Mother),又称「大女神」(The Great Goddess),属于人类心理中母亲原型的展现。无论是远古神话传说,还是尘世的现实世界,从古到今人类历史与文化想像中,处处都烙印着大母神的踪迹。
 
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 1875-1961)对于母亲原型的探索,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及篇幅,而他的弟子埃利希.诺伊曼(Erich Neumann)在1972年出版的《大母神――原型分析》这部书,更对母亲原型作了详尽的讨论,成为建构大母神理论的学者。此书指出,大母神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宗教崇拜形式,她是父系社会出现以前人类所信奉的大神灵,比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天父神大约还要早两万年左右,而且她是后代一切女神的初型;人类学家马丽加.金芭塔丝(Marija Gimbutas, 1921-1994)更推而扩之地说,大母神是「一切生命――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源头」。而这都可以从地下考古资料得到证明。
 
从二十世纪以来,在现今世界各地持续发现的女性躯体的原始雕塑,她们的共同特征便是肥硕丰满的宽厚体型。最着名的是1908年由考古学家约瑟夫. 松鲍蒂(Josef Szombathy, 1853-1943)在奥地利的Willendorf附近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所发现的母神石雕,大约制作于西元前三万年左右,被称为The Venus of Willendorf。
 
之后又出土多个类似的雕像,可见原始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庞大的、长年怀孕的大母神。学者们称这些雕像为「史前维纳斯」(the Paleolithic Venus figurines, prehistoric Venus),并相信她们就是大母神信仰的对象化表现;除此之外,中美洲的墨西哥也曾发现相似的女性雕像,表现出母神崇拜的征兆;而近年在中国境内都挖掘出类似「史前维纳斯」的女神像,也证实了中国史前新石器时代曾盛行过母神崇拜。
 
这些从人类早期文化中留存下来的女性雕像,可以说是母神的实体造型,至于透过其他的文化方式所反映的母神崇拜还有很多,如金芭塔丝的研究指出,在欧洲各地,人们可以发现既是坟墓又是神殿的建筑,这些建筑呈现出女性身体的形状。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