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版)

庄子(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道家
  • 庄子
  • 中国哲学
  • 古典文献
  • 思想
  • 先秦
  • 文化
  • 文学
  • 内丹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考证训诂为准备工作,直接探入庄子特异的核心妙境,一面持续推理以达西方哲学般的理脉一贯,论理谨密,另一面呈现具体细致的人生理性,文哲诙三境之合一,哲思内容及诗趣方法的互缠共响,这是中国哲学的特色。

  本书分为十章。前五章阐明庄子掀起的方法论上的革新,后五章则晓示庄书开宗明义的重心两篇──(逍遥游)及(齐物论)。庄子以为人生诸般的奋努刻苦皆可谓为「游」,即神话故事及论议思惟的互照互涉,互戏互谐。这种论法是诗意性的、活命性的、错画性的,又是故事性与哲理性的。本书以「人蝶互梦」、「梦晤路髑」等具体故事喻明此理,又与孔子、孟子、老子,及苏格拉底、鲁克雷雕斯等东西贤哲对话,而衬出庄子又玄奥又现实的特殊意境。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古籍新探:先秦诸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您提及的特定书籍。 --- 图书名称:古籍新探:先秦诸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者:李怀德 出版社:翰墨轩文化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定价:128.00元 页码:580页 装帧:精装 --- 内容简介 《古籍新探:先秦诸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精髓,并着力探讨其在当代社会、政治、伦理及个人修养层面独特价值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文本解读的局限,以一种批判性与建构性并存的视角,重审诸子学说在千年流转中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本书的基调是“古为今用,探微索隐”。作者李怀德教授,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功底和敏锐的现代社会洞察力,系统梳理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命题,并将其置于现代议题的参照系下进行审视。全书结构严谨,分为“思想的源流与脉络”、“核心概念的现代转化”、“对当代挑战的回应”三大板块,共计十二章。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流与脉络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先秦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作者细致描绘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面对的生存危机与道德困境,阐释了诸子学说如何作为对时代病症的诊断书和疗愈方剂而诞生。 第一章:礼乐崩坏与百家争鸣的社会图景:详细分析了周室衰微后,宗法制度瓦解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认知带来的冲击,奠定了诸子思想出发点的“危机意识”。 第二章:经学传统与轴心时代的心灵转向:探讨了从西周的“敬天保民”到春秋战国时期对“人”和“治理”的关注的转变,强调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时代”特征,即对终极价值的集中探寻。 第三章:流派分野与内在张力:梳理了儒、道、墨、法等主要学派的地理分布、早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谱系的相互影响。重点剖析了如“仁”与“兼爱”、“德治”与“法治”、“无为”与“有为”之间既对立又互补的内在张力。 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的现代转化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聚焦于将抽象的古代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现代社会理念。作者采取了对核心术语进行细致的语义学和语境学的考察,避免了概念的粗暴移植。 第四章:仁、义、礼的伦理维度重构:重点探讨了儒家“仁”的概念在现代人际关系和公共伦理中的应用。作者认为,在高度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深层的共情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而非仅仅是血缘亲疏的推演。同时,对“礼”的阐释,不再局限于外在的仪式,而是转向对“规范的尊重”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第五章:道与自然:生态智慧的古老回响:深入剖析了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内涵。不同于简单的回归田园,作者强调了“自然”的本体论意义——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动态平衡的宇宙观。这为当代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第六章:兼爱与社会正义的实践路径:墨家学说在现代社会正义构建中的作用被着重探讨。作者辨析了“兼爱”与现代普世价值、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契合点,并分析了“尚贤”在现代公务员选拔制度中的借鉴意义,强调了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第七章:势、术、法的治理结构分析:对法家思想进行了去道德化的剥离,专注于其在组织管理和权力运行机制方面的深刻洞察。本书探讨了“法治”的基石,即法律的公开性、可预见性和普遍适用性,并警惕了“术”被滥用于权谋的风险。 第三部分:对当代挑战的回应 在第三部分,作者将理论工具应用于分析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困境,展现了先秦智慧的现实关怀。 第八章: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张力:以儒道思想的互补视角,探讨了在强调个体权利的现代社会,如何通过内省(如“克己复礼”)和外在的道德约束,实现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第九章:技术异化与人的主体性重建:面对人工智能、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挑战,本书借用先秦哲学的“心物关系”论述,讨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信息过载时代的启示,提倡对技术保持审慎的运用,维护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十章: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探讨了诸子思想中关于“和合”、“天下为公”等理念在处理国际冲突、构建多极化世界秩序中的潜在贡献。强调了超越狭隘民族利益,寻求更宏大的人类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第十一章:修身、齐家与现代危机管理:从个人层面上,系统阐述了先秦的“修身”功夫如何转化为现代的心理韧性、情绪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特别是对“知足不辱”、“慎独”等观念的现代诠释,为个人精神富足提供了路径。 第十二章:从历史的注释到未来的对话:总结了诸子学说生命力的核心在于其开放性和可阐释性。展望未来,本书呼吁当代学者应将先秦思想视为一个永不封闭的“对话场域”,持续吸收其精粹,以应对未来难以预料的挑战。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融合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 2. 文本考据严谨:对《论语》《道德经》《墨子》等原始文献的引用和解读,力求精准,避免望文生义。 3. 当代问题导向:聚焦于全球化、信息革命、环境危机等现代议题,展现古老智慧的当代穿透力。 适合读者: 哲学、历史、社会学、政治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层;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并希望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界人士。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光明


  学历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

  经历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讲师
  美国德州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
  美国威州大学(鸥市)哲学系教授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比较文化与哲学荣誉教授

  着作
  Chuang Tzu: World Philosopher at Play
  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of the Chuang Tzu
  On Chinese Body Thinking: A Cultural Hermeneutic
  On the "Logic" of Togetherness: A Cultural Hermeneutic
  Nonsense: Cultural Mediations on the Beyond
  Story-Thinking
  Chinese Wisdom Alive: Vignettes of Life-Thinking

图书目录

《世界哲学家丛书》总序
自 序
 
引 论 1
第一章 所谓的「庄学」、真正的庄学 11
第二章 庄书的诗意 33
第三章 误解庄书 41
第四章 唤起读者 59
第五章 音乐性的间接法    71
第六章 逍遥游—故事 103
第七章 逍遥游—徘徊、诙笑    131
第八章 逍遥游—仔细看    139
第九章 齐物论—其题目、其内容    175
第十章 齐物论—哲学与万物自齐 215
 
征引书目/庄子年表/人名索引/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自序

  庄子生平不详,在《史记》列传二百多字记载他的事蹟中,只有二十四个字说及他的身世:「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他写的文字也不多,我们现在手里只存有三十三卷,如除掉注解的文字(是后人所加的),则在《庄子引得》里其全书只占九十四页,这寥寥七万多字,却已够使庄子获得「绝世的大文豪」(钱穆语),使闻一多说:「至于后世的文人学者,每逢提到庄子,谁不一唱三叹地颂扬他的文辞?」(《闻一多全集》,第二卷,〈庄子〉)钱穆又说庄子是「一位旷代的大哲人」(钱穆这两句赞语引自黄锦鋐译注,《新译庄子读本》,三民书局,第四十八页),克礼鲁(H. G. Creel)说得更透彻,他说据他的估计,庄子写的那本书是「全世界中最绝妙的哲理书」。(H. G. Creel, What Is Taoi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p. 55. 克氏不仅是着名的汉学家,他也拥有西洋哲学的学位,他的话并不是胡说的。)再者,凌约言尤其有意致地说:「庄子如神仙下世,咳吐谑浪,皆成丹砂」(引用于闻一多氏的《闻一多全集》,第二卷,〈庄子〉那篇文章里),〈天下篇〉里也说庄子的话「谬悠」、「荒唐」、「恣纵」而「无端崖」。

  总之,庄子的辞藻圆妙快愉,是吾国文学之冠,他的文章不仅简劲豪放,且有深刻冥远的哲理,他的思想不但隽哲美妙,更是谐谑风流,这几个特色—美、深而轻,文、哲而谐—使庄子成为吾国最奇特的文人、才哲及仙士,深远地影响了吾国的诗文、道思,及人生观,几乎每个诗人、每个隐士、每个禅僧都受过他的薰陶。

  可是,如上所说,庄子其人生平不详,他留下的文字被郭象删编只存三十三篇,其中只有最初七篇(通称〈内篇〉)被公认为他本身撰写,其他〈外篇〉、〈杂篇〉都是他的友人或后辈慕仰他而写成的。从我们后代的人看来,庄子的活机正与他生平文字等资料之量成反比,资料那么少,他的影响力那么大!尤其他的文、哲及谐三者合一的特殊意境令人望尘莫及,坊间流行的关于庄子的书籍不是只管编辑辞句诂释,便是限于文学欣赏,如有所谓「庄子的哲学」之类的书,皆依西洋哲学范畴断章取义地整理庄子文字,这样一来庄子那特异的文哲谐三境合一的玄妙都被抹杀了,我们完全无法从中察悟庄子革新的人生气格。

  本书特别注重庄子的这哲文谐的核心,利用(却不盲从)西哲里现象学、诠释学的方法论,以体悟庄子肺腑的言思。

  因为庄子其人隐没于庄子其书之中,我们只能由其书窥视其人,而且一窥视我们就了悟庄子完全虚己忘迹了。因此拙书特意副题为「庄书西翼」来提醒读者要看书以观其悠境,不要盲从其人而迷失于历史杂事之中。况且,因我们看庄子虚身,我们也要舍弃糟粕筌蹄的庄子言语,以悟进不可言传的意味。

  我写本书,承蒙傅伟勋博士的启示甚巨。他那磊落悠远的为人风格,令人向往庄子本身,谨此致谢。惟我学浅才薄,想以至陋的文字点出至妙的庄子庄书,未免惹通人讥笑,只求国内海外博学贤士,赐予批正之。

吴光明 谨序
民国七十六年春

引论(节录)

  一

  本书是要提示庄书的哲思,不是要阐述庄子的哲学。这句话本身有三要点:本书要「提示」,不要阐述直说;本书是关于「庄书」,不是庄子;庄书有的是「哲思」,不是哲学。第三点在本段及次段(第二段)说明。第二点在本段及末段(第六段)说清。第一点比较麻烦,也就是本书的中心点,在第三、四、五诸段解明。

  最先要提醒的,就是我们现代人对庄子其人不大知道,庄子是古代的文思家,其为人生平不详,庄书却为我们手中握有,我们可读出其畅游玄远的哲思,下文如说「庄子」,实指庄书哲思。

  「哲思」也不就是「哲学」。「哲学」源自古代希腊,是西洋的特有学问,拥有明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是个专门学问。「哲思」就不同了。它是人类共有的深长的熟虑明悟,是我们一切有意识的言行处世的骨干精髓,遍满艺术感触,文章推理,日常处事。吾国宏远的文史富有哲思,煌烈的行蹟显示哲思,哲学是哲思行为之一。哲思的逻辑、分析及系统显明于见解、论说、察悟、处事之中,浑然织成一体系。这哲思最成熟老练的,要推崇中华悠久的文化了。

  我们在本书将庄书放在西洋哲学的环境中,衬托庄书特异的贡献,由是一方面向西洋哲学提供方法论上的革命开拓新路径,另一方面在中国庄学中得以唤醒,呈示庄学不仅限于考据训诂释词,而拥有深刻新颖的哲思。

  人人都说庄子是道家思想家,庄书含有深远的哲思。可是,虽然吾国历代积有几千册关于庄书的书籍,一看严灵峰的《庄子集成》就可知道,绝大多数都是研究考据训诂的。

  我想时期已到了。我们可以由这些考据训诂诸书出发,进一步研究庄书特异的哲思。近来出现了无数的「庄子哲学」之类的书册,这现象充分表明庄学进入了哲思阶段了。可遗憾的是它们都是:(一)一直抄录庄书词句,把它们分类了事,完全没有提到那些话句到底何意,它们的意味如何连贯,更重要的,它们没有查询庄子为什么说出那种自相矛盾,似是而非的诙言诡语。它们或(二)只用西洋哲学的术语范畴全盘无检验地套上庄书,说庄书的本体论是什么,宇宙论是什么,伦理观、政治观、艺术观等,是什么。这种西哲范畴的直接套上庄书真是圆凿方枘,互不相容之举。(三)有时这些哲学书籍用日常的常识来解释难句,结果庄书变成只是世语俗思重说一番的一部庸书,真正的庄书哲理却竟让它熘走了。(四)当然偶有深刻的庄子文学的欣赏的良书出现。黄锦鋐先生的《庄子及其文学》是个好例子。可惜的是这些书虽偶有哲理性的断言片语,它们总是文学方面的书,连郭象、王夫之、林希逸三氏也是偶而根据庄书词句发挥他们的所感而已,没有系统性的深究庄书的方法论及真谛。

  这些不幸的现象可能是来自吾国自从清朝涩滞于训诂考证,久而久之,一时无法拔足转入新阶段。那么现代的我们如何由庄学朴学出发,进入探究庄书哲思的新阶段呢?受外来迥异的思潮一刺激,就比较容易。

  试举一个例子。在汉唐时代,孔孟之学迟滞,老庄之学又转成黄老宗教或竹林清谈,真正哲思上深刻的进展开始在程、朱、陆、王诸氏,而这些宋明理学家们的进展,是受佛教与吾国思潮全异的哲学的激发而起来的。一样地,现代庄学学界所需的也是面对欧美哲学界,受其刺激而掀起庄书哲思的探究。
  
  二

  本书以哲理的角度看庄书,经过西洋哲学的薰陶,却不以西洋哲学的范畴为本。只运用它们隐有的现象学诠释学上的细心洞察关照,提示庄书哲思的世界。易言之,本书不以欧美的哲学为框架,只专凝视庄书本身,用它本身所言去了解其所以然。从另一方面看,本书却也不是朴学释句之书,只将庄书的本意由古代置换现代,本书不仅令其哲思呈现活跃于吾国,更使它警惕全世界。

  庄书奇特的文意文体,是中华文学的精华,是欧美、印度的诸哲学系统中找不到的。因此,反复反刍细嚼庄书,等于体会宣扬中华传统的精髓于全世界,吾国的哲思大有可贡献于世界哲学的地方,庄书的宣扬是个最适当的出发点。

  庄书的哲思必掀起震动全世界方法论上的革命。可是如外国读者质疑庄书的真意何在,它有什么特异的论法,我们不能以考证、训诂、释字等给他们,这些是解庄上极其重要的准备工作,不是庄学的哲思本身。再,向外国读者的质询,我们也不能用文学上的欣赏回答,因为文学欣赏只是哲思了解的开始而已。考据训诂及文学欣赏只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我们须进一步有体系地了解庄书的内容。(我曾以此精神,通过训诂文学及西洋哲学试图了解庄书的哲思,Chuang Tzu: World Philosopher at Play, NY: Crossroad Publishing Co., & Atlanta, GA: Scholars Press, 1982,及 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of the Chuang Tzu,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8.)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所谓的「庄学」、真正的庄学



一般之所谓「庄学」,泛指庄书文字的考据训诂而言,这种工作虽是基要,只注视章句必致拘泥文字,漏失庄意。庄子明说:「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也,我犹不足贵也。」以为拘泥庄书文字能得庄子真意,等于以为拘泥形色名声,「足以得彼之情」(13/64-68)。难怪那轮扁畅言说:「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3/70, 74)。虽说得过分些,他的情意正表明庄书的指向,庄书的令人不可释卷的原因,也在于此。

念庄书屡次拍案叫快,又使人更想要进一步了解其中哲思。这课题包含两层工作:(1)我们了解庄书,必须处身于写书当时的情世,经验着者的经验,这是学习古籍一般的课题。(2)我们必须进一步被庄书激发而开始新生活。庄书永是新鲜活生生的,我们也要活在其中,每天有新开始,日新而日日新。这是学习庄书特有的课题,参考历代诸儒的考证训诂,可助我们达成第一课题。庄书放在现世(欧美)学界(如本书)可助我们负起第二课题。

庄书里,灵活生鲜的词句比比皆是,我们如整理这些句子,很权威地将某定释义编成钦定经典,庄子则成为正统庄学的鼻祖,庄学就等于钦定的庄子烦琐学了。这样一来,活的庄书等于被杀而尊藏于学术庙堂中,怪不得庄子宁愿成为一小活龟,在隐蔽无名的日常生活的泥中拖着尾巴。庄子知道这种「庄学」经典,只在字里行间钻来钻去,不让读者本身反复深摸言外活意,应用于生活,又屡次由生活中体察更进一层的了悟庄句。
庄学的传统化经典化,这种腐儒咬文嚼字的游戏,会使本来极其有用的考据、训诂、释义,转成人生绊脚石,使人与人生的实情脱节。

这样说来,传统就等于多余的赘疣吗?这也不是。齐克果(S. Kierkegaard) 说:「师死,方可随师。」(Søren Kierkegaard, The Gospel of Suffering, Minneapolis: Augsburg Publishing Company, 1948, pp. 6-9.)孔子或会赞同,而他的赞同法,也许是齐氏料想不到的。因为孔子虽说他只「述而不作」,他一「述」反创新径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它不像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那样直白,而是充满了象征和隐喻,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起初阅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沉浸在这种独特的语境之中。作者善于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得原本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我喜欢其中对“道”的描述,那种“不可言说”、“无形无状”的概念,却又无处不在,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每一次读到“坐忘”、“心斋”这样的词语,我都会思考,如何在纷扰的世俗生活中,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超然。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灵的地图”,指引我们去探索那些更深层次的自我和宇宙的奥秘。它不提供快捷的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自由”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自由可能意味着不受约束,可以为所欲为。但通过这本书,我理解到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和功利的心灵状态。作者所倡导的“逍遥游”,并非是简单的逃避现实,而是在理解了世俗的局限性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旷达和从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齐物论”的阐述,它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用固有的观念去评判和区分。这种“物化”的思想,让我开始放下许多不必要的执着,用一种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断舍离”,帮助我清理内心的杂念,回归本真。它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智慧,让我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用心,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厚度和触感都属上乘,印刷清晰,字体大小也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配色沉静而富有艺术感, subtle 地传递出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气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骨。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考究,这种精良的制作不仅提升了阅读体验,更像是在珍藏一件艺术品。我尤其欣赏的是其附带的一些插图,虽然不是很多,但每一幅都恰到好处地与文字内容相呼应,为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增添了具象的维度。装订牢固,即便经常翻动,书页也不会松散,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反复研读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外观呈现出一种低调而高级的质感,让人在尚未翻开阅读之前,就对其中蕴含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心雕琢的礼物,送给自己,或是送给同样热爱思考和感悟的朋友,都显得恰如其分。

评分

读完后,我深深地被书中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寓言故事所吸引,它们就像一个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火花,在我的脑海中点燃了无数的思考。作者以其独有的、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物化”、“逍遥”的论述,它们挑战了我长久以来对事物和自身存在的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得”与“失”、“有”与“无”的界限。那些关于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辩论鱼的场景,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我反复咀嚼着那些“指穷于西经,言至于白者”的句子,试图从中体悟出一种更加洒脱、更加超越的生活态度。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鼓励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独立的精神空间。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感受到一种涤荡心灵的力量,仿佛置身于一片广阔无垠的精神原野。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奇妙,它不像其他哲学著作那样严谨地构建体系、层层递进,反而像是一场自由的、不拘泥于形式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想象力,有时像是在梦境中游走,有时又像是在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促膝长谈。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停下来,陷入沉思,仿佛自己也化身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去体验那种“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迷茫与释然。书中所传递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不必过于执着于外在的得失,而应回归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描绘,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这本书更像是一种体验,一种精神的洗礼,它不强迫你去接受什么,而是邀请你去感受,去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