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吐蕃宰相制度之研究

唐代吐蕃宰相制度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于唐代时期,
吐蕃宰相制度的重要研究鉅着!

  唐代吐蕃宰相制度的特色在于君相之间的委託关系
  赞普为吐蕃国家主权的象征,实际不管事,而将统治权委託给宰相(大论)
  宰相因之拥有浩大的权势,对于国事几乎无所不统
  倘若赞普终止委託关系,则宰相掌握再大的权势,亦将不战而溃
  吐蕃相制历经独相而众相,由众相而僧相,由僧相回复至众相
  均随着客观情势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上述不但具体反映各时期的君臣关系,同时也反映王室与众家贵族的关系
  吐蕃相制近于农业社会体制,与游牧社会有较明显的差异
  更可从吐蕃相制窥探出其与中原文化的渊源。

  林冠群最新论着《唐代吐蕃宰相制度之研究》,指出了吐蕃王朝的大小事务均由宰相一人总其责,后因赞普幼年即位,导致独相掌握政柄。吐蕃便将独相,改为多人同时担任宰相的众相制。众相制实施后,赞普王室所信仰的佛教得以立为国教,全面推广。这种情况在政治上的反映,就是佛教的政治地位跟着水涨船高。佛教僧侣也就跻登庙堂之列,位极人臣,形成以僧人担任宰相的僧相体制。上述相制演变,对吐蕃及其后代影响深远。西方藏学界在此一领域上,少有鞭辟入里的论着。

  《唐代吐蕃宰相制度之研究》包括绪论与结论,共计六章,都二十六万言。第一章绪论:深入讨论唐代吐蕃政权的属性与政治文化,以及吐蕃的国家型态。此为历来学界所说不清楚之处,但却是了解吐蕃的核心。第二章:探讨吐蕃宰相制度的由来,从吐蕃地方性的部落组织、吐蕃王朝以前部落与部落联盟的架构、吐蕃部落联盟时期宰相的雏型与官员的设置以及吐蕃王朝的建立与宰相制的确立等,了解吐蕃体制事实上属承继性的发展。第三章:讨论吐蕃宰相的官称与职权、blon che 官衔释义、blon che之职权以及blon che之任免等,借此理解吐蕃宰相制度的基本架构。第四章:探索吐蕃由独相制演进至众相制的情况、吐蕃众相制的由来,复以〈吐蕃大事纪年〉所载,试图具体呈现的吐蕃众相制,并对吐蕃众相的衔称与运作、众相制对吐蕃政坛生态的影响、世人对吐蕃众相制的误解等,作深入且理性的讨论。第五章:从吐蕃僧相体制实施的时代背景着手,探讨墀德松赞赞普为何会开启僧相体制,进而讨论吐蕃僧相的官衔与职权、僧相体制对吐蕃王朝的冲击等。第六章结论:总结本文的4章,归纳出吐蕃宰相制度的特色、吐蕃宰相制度的意义,以及吐蕃宰相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并据以说明吐蕃宰相制度与中原文化之关系。

  本书对于吐蕃宰相制度的研究,不但修正正史及藏文史料记载的错误,提出学界前所未论及者,并从中窥探汉藏在文化上的关连性,贡献一家之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冠群


  1954年出生于台北市。祖籍福建林森。政大东语系土耳其文组学士、政大边政所硕士,文大史学所博士,美国印地安那大学阿尔泰学系访问学者。历任政治大学民族系教授;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代理院长;吴凤科大学务长。现任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专攻唐代吐蕃史、藏族史、中国民族史、隋唐史。着作有《吐蕃赞普墀松德赞研究》、《唐代吐蕃史论集》、《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唐代吐蕃史研究》以及70余篇学术论文。曾荣获教育部第56届学术奖;大陆第1届、第3届藏学汉文专着珠峰奖。

图书目录

藏文字母与罗马拚音对音表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第二节:唐代吐蕃政权的属性与政治文化
第三节:吐蕃国家型态

第二章 吐蕃宰相制度的由来
第一节:吐蕃地方性的部落组织
第二节:吐蕃王朝成立以前部落与部落联盟的架构
第三节:吐蕃部落联盟时期宰相的雏型与官员的设置
第四节:吐蕃王朝的建立与宰相制的确立

第三章 吐蕃宰相的官称与职权
第一节:blon che 官衔释义
第二节:blon che之职权
第三节:blon che之任免

第四章 吐蕃宰相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由独相制演进至众相制
第二节:吐蕃众相制的由来
第三节:〈吐蕃大事纪年〉所呈现的吐蕃众相制
第四节:吐蕃众相的衔称与运作
第五节:众相制对吐蕃政坛生态的影响
第六节:世人对吐蕃众相制的误解

第五章 吐蕃僧相体制的实施
第一节:吐蕃僧相体制实施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墀德松赞赞普开启僧相体制
第三节:吐蕃僧相的官衔与职权
第四节:僧相体制对吐蕃王朝的冲击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吐蕃宰相制度的特色
第二节:吐蕃宰相制度的意义
第三节:吐蕃宰相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节:吐蕃宰相制度与中原文化之关系

附录
征引书目
索引

表图目次

表1:吐蕃地方势力一览表
表2:P.T.1286〈十七小王及家臣表〉
表3:西元705年以前之吐蕃大论世系表
表4:吐蕃历年众相任职表
表5:西元701年以后吐蕃大论与众相名讳一览表
表6:西元705年以后之吐蕃大论世系表
表7:西元755至763年吐蕃众相任职表
表8:西元755年至763年吐蕃众相名讳表

图书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前言
 
唐代吐蕃的宰相制度与吐蕃政教情势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早期,在赞普都松芒保杰(vDus srong mang po rje 676-704)族灭论钦陵(mGar khri vbring btsan brod)大论一族(西元699年)以前,吐蕃实施的是独相制。即由一人单独担任大论(Blon chen po, Blon che),由其实际负责吐蕃政府的运作,大小事务均由其一人总其责。适巧,吐蕃在赞普松赞干布(Srong btsan sgam po?-649) 于西元649年去世,由其孙芒伦芒赞(Mang slon mang btsan 650-676在位)年幼继位以后,由大论禄东赞辅政,从此产生了独相掌握政柄的现象。吐蕃王室为扭转类此「太阿倒持」的恶局,于是在相制上作了变革,把原由一人单独任大论的办法,改变为任命多人同时担任宰相,组成宰相会议。除保留一人仍任原有的大论(Blon chen po),仍享原有独相的名位,担任众相之首以外,其余的宰相,赋与「Chab srid kyi blon po chen po」(字义:政事大臣,汉译:宰相同平章事)或「Chab srid kyi blon po chen po bkav la gtogs pa」(字义:政事大臣参议大诏命)的头衔,跻登众相之列,以分散相权。于是,吐蕃的决策中心,原由一人掌控的首长制,转变为多人参与决策的委员制。众相的任免权,掌握在赞普手中,因此等于赞普控制宰相会议,于是主导政局的大权,回归于赞普。吐蕃具体实施众相制的时间,史未明言,然确于赞普墀德祖赞之祖母墀玛蕾(Khri ma lod?-712)摄政时期所推动。自此以后,众相制成为吐蕃的定制。
 
众相制实施以后,赞普王室的信仰--佛教,不但得以立为国教,且全面推广。此正意味着吐蕃王室在权力斗争上的全面获胜,赞普能够充份掌握政权,意志得以畅通无阻。这种情况在政治上的反映,就是佛教的政治地位跟着水涨船高。佛教僧侣也就堂而皇之,跻登庙堂之列,甚至位极人臣,形成了吐蕃以僧人充当宰相的僧相体制。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