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修订二版)

马克思(修订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政治哲学
  • 经济学
  • 历史
  • 社会学
  • 经典著作
  • 红色经典
  • 哲学
  • 思想
  • 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剖析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理论与革命实践的演变及影响。一方面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过份崇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社会主义之机械宿命,二方面展示「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所怀抱之乌托邦式愿景,以为马克思主义乃启发人类解放意识、重视人类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之精神。全书详实地描绘了马克思的生平,并对其学说与贡献作出公正、肯綮的评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鎌德

  学历╱

  台湾大学政治学学士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国家学(Staatswissenschaten) 博士

  经历╱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
  新加坡南洋大学、国立大学教授
  中国北大、人民、复旦、浙江、厦门、中山等大学客座、顾问、荣誉教授
  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

  现职╱
  交大通识教育中心全校性讲座教授

  专长╱
  马克思学(marxologie)
  西洋政治、社会、文化等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学

图书目录

《世界哲学家丛书》总序
再版序
序 言

第一部 身世、生涯、志业

第一章 家世与少年时代

第一节 马克思的出身与家庭  5
第二节 幼年与少年时代  10

第二章 恋爱与升学
第一节 燕妮及其父亲  17
第二节 波恩大学的年代  20

第三章 大学生涯和博士学位
第一节 柏林大学的时代  27
第二节 狂飙的年代  32
第三节 毕业与学位  40

第四章 撰稿与办报
第一节 衣锦还乡  45
第二节 《莱茵报》的编辑与撰文  50

第五章 结婚、勤读与评论
第一节 燕尔新婚  57
第二节 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与犹太人问题的讨论  63

第六章 巴黎之旅
第一节 《德法年鑑》的编辑、发行和失败  69
第二节 巴黎的居留  73
第三节 马克思与恩格斯终生友谊的缔造  77

第七章 布鲁塞尔的流亡
第一节 由法京而赴比京  85
第二节 马克思与其女佣的畸恋  92
第三节 马、恩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  94

第八章 组织共产党联盟
第一节 初访英国  97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的起草  103

第九章 1848年欧陆的大革命
第一节 巴黎的起义  107
第二节 《新莱茵报》的创办、经营和关闭  112

第十章 伦敦流亡的贫困
第一节 居无定所、几度搬迁  119
第二节 安贫乐道与事业不顺    122
第三节 贫贱夫妇的病痛与孩子的夭折  126

第十一章 撰稿、苦读、出书
第一节 文章憎命达——《论坛报》通讯员的郁悴  133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钻研与写作    138

第十二章 兴讼、找钱、脱贫
第一节 「譭谤」案的始末  145
第二节 去荷兰与柏林找钱  148
第三节 革命情谊的考验  151
第四节 摆脱贫困、渐入佳境  153

第十三章 《资本论》的出版
第一节 撰写过程的一波三折与作者的病痛    157
第二节 作客汉堡与汉诺威  161
第三节 出版后反应不够热烈    164
第四节 《资本论》迟来的胜利  167

第十四章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第一节 第一国际的兴起与运作  173
第二节 马克思的操盘  175
第三节 第一国际的分裂  178
第四节 普法战争与「国际」解体  180
第五节 巴黎公社的旋生旋灭    183

第十五章 病痛与悲哀的晚年
第一节 疗养、疗养、再疗养    187
第二节 《哥达纲领》的批判    192
第三节 爱妻与长女的相继死亡  195
第四节 马克思的逝世  200

第二部 观念、思想、理论

第十六章 马克思论人与人性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性的堕落  211
第二节 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人性观的同异  214
第三节 人与自然  216
第四节 人与人类  217
第五节 人与社会  220
第六节 人与历史  223
第七节 结论与批评  228

第十七章 马克思论个人、阶级与社会
第一节 前言:人是历史和社会的动物    233
第二节 个人与个人主义    237
第三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240
第四节 阶级社会的出现与发展  242
第五节 阶级属性与类别    245
第六节 普劳阶级与阶级斗争    248
第七节 个人、自然、社会  250
第八节 社会经济形构  252
第九节 社会与社群    254
第十节 结论:马克思个人与社会观之评析  256

第十八章 马克思论历史——历史唯物论的析评
第一节 历史的创造与历史的理解    261
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理念泉源    263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要义    265
第四节 由技术面转向社会面——阶级社会及其变迁  268
第五节 唯物史观中物质或唯物主义的意涵  271
第六节 辩证法和历史的辩证发展    274
第七节 结论与评估    277

第十九章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第一节 马克思经济理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相左  283
第二节 价值与价格    285
第三节 剥削理论  288
第四节 利润率的降低趋势  290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危机    293
第六节 资本主义的崩溃    297
第七节 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评论  301

第二十章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第一节 国家生机说与国家工具说    307
第二节 向往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    309
第三节 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  311
第四节 国家形同宗教虚幻的共同体  314
第五节 人的解放和普劳阶级的历史角色  319
第六节 现代国家、普劳阶级和社会革命  322
第七节 人的异化和资产阶级的国家  326
第八节 唯物史观与资本主义的国家  330
第九节 国家为阶级统治的剥削工具  334
第十节 国家为社会寄生虫说    337
第十一节 国家的消亡论    339
第十二节 马克思国家观的结论与批评    342

第二十一章 马克思的政治观
第一节 政治及其相关的议题    347
第二节 古希腊与现代政治本质的不同    351
第三节 国家有机说与人性复归  353
第四节 公共事务与私人活动的分别  356
第五节 政治如同宗教虚幻不实  360
第六节 政治的根源在于经济  364
第七节 政治是否受经济决定?  368
第八节 革命、斗争、解放、危机    373
第九节 结论:马克思政治观的摘要与批评    377

第三部 演变、影响、展望

第二十二章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387
第二节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39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苏维埃马克思主义的崛起  395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    400

第二十三章 马克思与当代
第一节 新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    409
第二节 女性主义与歧异的政治  411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变化——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413
第四节 国家的角色和政治化的资本主义  415
第五节 世界体系和环球的资本主义  417
第六节 半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实况    420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与未来
第一节 两种马克思主义    42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实证化与科学化的弊端    42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过时失效  432
第四节 马克思与乌托邦    437

参考书目
马克思年表
人名索引
事物索引

图书序言

《世界哲学家丛书》总序

  本丛书的出版计画原先出于三民书局董事长刘振强先生多年来的构想,曾先向政通提出,并希望我们两人共同负责主编工作。一九八四年二月底,伟勋应邀访问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三月中旬顺道来台,即与政通拜访刘先生,在三民书局二楼办公室商谈有关丛书出版的初步计画。我们十分赞同刘先生的构想,认为此套丛书(预计百册以上)如能顺利完成,当是学术文化出版事业的一大创举与突破,也就当场答应刘先生的诚恳邀请,共同担任丛书主编。两人私下也为丛书的计画讨论多次,拟定了「撰稿细则」,以求各书可循的统一规格,尤其在内容上特别要求各书必须包括(1)原哲学思想家的生平;(2)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3)思想传承与改造;(4)思想特征及其独创性;(5)历史地位;(6)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历代对他的评价),以及(7)思想的现代意义。

  作为丛书主编,我们都了解到,以目前极有限的财源、人力与时间,要去完成多达三、四百册的大规模而齐全的丛书,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光就人力一点来说,少数教授学者由于个人的某些困难(如笔债太多之类),不克参加;因此我们曾对较有余力的签约作者,暗示过继续邀请他们多撰一两本书的可能性。遗憾的是,此刻在政治上整个中国仍然处于「一分为二」的艰苦状态,加上马列教条的种种限制,我们不可能邀请大陆学者参与撰写工作。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获得八十位以上海内外的学者精英全力支持,包括台湾、香港、新加坡、澳洲、美国、西德与加拿大七个地区;难得的是,更包括了日本与大韩民国好多位名流学者加入丛书作者的阵容,增加不少丛书的国际光彩。韩国的国际退溪学会也在定期月刊《退溪学界消息》郑重推荐丛书两次,我们借此机会表示谢意。

  原则上,本丛书应该包括古今中外所有着名的哲学思想家,但是除了财源问题之外也有人才不足的实际困难。就西方哲学来说,一大半作者的专长与兴趣都集中在现代哲学部门,反映着我们在近代哲学的专门人才不太充足。再就东方哲学而言,印度哲学部门很难找到适当的专家与作者;至于贯穿整个亚洲思想文化的佛教部门,在中、韩两国的佛教思想家方面虽有十位左右的作者参加,日本佛教与印度佛教方面却仍近乎空白。人才与作者最多的是在儒家思想家这个部门,包括中、韩、日三国的儒学发展在内,最能令人满意。总之,我们寻找丛书作者所遭遇到的这些困难,对于我们有一学术研究的重要启示(或不如说是警号):我们在印度思想、日本佛教以及西方哲学方面至今仍无高度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早日设法弥补这些方面的人才缺失,以便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相比之下,邻邦日本一百多年来已造就了东西方哲学几乎每一部门的专家学者,足资借镜,有待我们迎头赶上。

  以儒、道、佛三家为主的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传统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本有根基,有待我们经过一番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重新提高它在世界哲学应有的地位。为了解决此一时代课题,我们实有必要重新比较中国哲学与(包括西方与日、韩、印等东方国家在内的)外国哲学的优劣长短,从中设法开辟一条合乎未来中国所需求的哲学理路。我们衷心盼望,本丛书将有助于读者对此时代课题的深切关注与反思,且有助于中外哲学之间更进一步的交流与会通。

  最后,我们应该强调,中国目前虽仍处于「一分为二」的政治局面,但是海崃两岸的每一知识分子都应具有「文化中国」的共识共认,为了祖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继往开来承担一份责任,这也是我们主编《世界哲学家丛书》的一大旨趣。

傅伟勋 韦政通
一九八六年五月四日

图书试读

第一部 身世、生涯、志业
 
本书第一部分为马克思出身的家庭背景,包括其父母兄弟姊妹,以及其妻子燕妮家族的介绍。然后详述他平凡的少年时代,反叛的青年时代,劳苦贫穷的成年时代,而终于他凄凉的晚境。全部分为15章,按年代与重要事件之先后,作一生动感人的叙述。
 
有异于俄共、中共教条式的马克思传记,把他人生的每一历程均作英雄式的礼赞,本部所描绘的传记主角,却是一个平实的、有血有肉、成名急切、党同伐异的悲剧性人物。他忠贞不渝的爱情,固然令人激赏,但他也有七情六慾,因而偶然有点婚外的偷腥;他举债度日,不时向恩格斯伸手讨钱;他常为病魔所困,在晚年为寻求疗治而游走于英伦、欧陆、北非等渡假胜地,不辞舟车的辛劳。这些纪录在在把一个凡夫俗子的马克思勾绘得淋漓尽致。当然对他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钻研、《资本论》的撰述、献身第一国际参加权斗,以及在1848~1849年和1871年欧洲革命的积极参与,本传记也有详尽的描写与剖析。
 
只有在他艰苦、贫困、病痛与坎坷的人生途上,我们才能看出马克思追求理想、应付现实坚毅不屈的精神,也了解他何以能够成就不朽事功的因由。
 
这部足以令读者掩卷叹息,甚至一洒同情之泪的传记,主要是取材自帕多维(Saul K. Padover)所着马克思不为人知、亲密细致的故事。也参考麦列连(David McLellan)几本有关马克思的青年与一生思想暨着作之介绍。此外,拉达次(Fritz J. Raddatz)、尼可莱夫斯基(Boris Nicolaievsky)、曼兴‧赫尔分(Otto Maenchen­Helfen)等有关马克思政治传记,甚至语带嘲讽的孟纽尔(Frank E. Manuel)为马克思所谱的輓歌,以及标榜科学中立、不带任何价值判断的吕贝尔(Maximilien Rubel)几本涉及马克思思想与作品之剖析,也一一纳入本传记内容之中,俾为勾勒马克思的真面目提供翔实的基础。
 
有关马克思的传记,在国民党统治台湾半个世纪中,尽是污蔑、挞伐、批判之声。在篇幅上也属简单数页的形式交代。像本书这样详细的描绘剖析,应当是解严以来的第一部,虽非绝后,但为空前,这是本书作者自信与自炫之处,尚祈读者明察。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