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诗人的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1937-1949)

「九叶」诗人的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1937-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九叶
  • 现代诗歌
  • 诗学
  • 历史诗学
  • 抗战诗歌
  • 解放区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诗歌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1937-1949年间中国最重要的现代诗群体之一──「九叶」诗人——为讨论中心,论述了这一群体的形成原因与基本面貌,其对抒情诗体的变革,对自我与世界之紧张关系的表达,对「时间」与历史意识的呈现和反思,以及对隐喻语言的创造性运用等五个方面。针对过去对「九叶」以及其他现代诗人的研究过度依赖幷「求同」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弊病,本书强调要把「九叶」重新放回到历史中考察。全书在探寻这些诗人的诗学策略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动力的同时,也反思了学界对于新诗之「现代性」、「现代主义」问题的迷思,重新釐定了「九叶」诗人创作的文学性、历史性以及现代性,彰显了这些诗人在历史巨变中所体现出的真正的语言敏感和对生存现实的深切体验。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您提供的书名核心主题——“九叶诗人”的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1937-1949)——所设计的,但内容上完全避开该特定书籍核心研究范围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晚清至民国时期江南士绅的物质文化与身份重塑(1890-1937) 书名: 《烟雨与翰墨:晚清至民国江南士绅的物质文化、空间实践与身份重塑(1890-1937)》 核心议题: 本书聚焦于1890年至1937年间,中国长江下游富庶地区(主要以上海周边的苏、浙地区为中心)的传统士绅阶层,在面对西方化、工业化和民族主义浪潮冲击时,如何通过对物质文化的选择、空间布局的调整以及日常生活的仪式化,来维护、协商和重新定义其社会身份。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政治史和思想史叙事,深入探究在剧烈社会转型期,精英阶层的“软实力”和生活实践如何成为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维度。 第一部分:物质的转向:从祖产到新式生活(1890-1911) 本部分考察了晚清最后二十年间,江南士绅在经济基础动摇下,对传统物质载体所进行的适应性调整。 第一章:园林、厅堂与现代性的渗入 详细考察了传统士绅宅邸——私家园林和宗祠——在功能和审美上的微妙变化。研究发现,为了应对日益频繁的商业往来和新式教育的需要,传统厅堂的陈设开始引入西式家具(如红木雕花沙发、玻璃器皿),这些“新旧杂陈”的室内景观,反映了士绅阶层在文化身份上的踌躇与试探。本章特别关注了“影楼艺术”的兴起,士绅如何利用摄影技术来固化和展示其世代相承的“体面”。 第二章:服饰的界限:袍褂、西装与职衔的符号意义 分析了士绅在不同场合对传统官服(长袍马褂)与新式西装的选择。在科举制度废除后,传统服饰不再直接关联政治权力,而是转化为一种对地方精英地位的怀旧性宣示。通过分析定制记录和私人信函,本书揭示了西装在特定场合(如参加商会、留学归国)的采纳,并非完全的文化屈服,而是作为一种“全球语言”来维护其跨国商业网络和教育优势的工具。 第三章:藏书楼的重构:从“经史”到“实学”的阅读景观 研究了士绅家庭藏书楼的藏书结构变化。重点分析了引进的西方科学、经济、法律书籍如何被整合进传统的藏书体系中。这种重构不仅是知识的增添,更是对“士”的职责定义的延伸——从纯粹的道德与文学修养,扩展到对国家富强有责的“实业救国”理念的实践。 第二部分:空间与流动:城市公共领域与地方认同(1912-1927) 本部分关注辛亥革命后,士绅阶层如何介入到新兴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并利用其资源来巩固地方权威。 第四章:商会与同乡会的仪式空间 探讨了上海、苏州等地的商会和同乡会作为新兴精英聚合地的作用。这些空间是传统关系网络(如地域、血缘)向现代经济组织转化的场域。本书通过考察这些组织的建筑风格、集会仪式和捐助名录,揭示了士绅如何利用对地方基础设施(如道路、医院、学校)的投资,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现代化的制度性权力。 第五章:别墅、公园与“闲暇”的景观政治 分析了士绅阶层在城市郊区或公共园林中建造或热衷游览的私人别墅和公共公园。闲暇时间的消费成为展示文化品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不同于欧洲贵族,江南士绅对“闲暇”的理解更倾向于“修身养性”与“艺术鉴赏”,体现了对“雅”的坚持。 第六章:新式教育与家庭的“内室”革命 深入探讨了家庭内部的教育空间,尤其是女性和子弟接受新式教育的情况。通过分析家庭教师的聘用、留洋子女的往来,本书展示了士绅家庭如何在保留家族连续性的同时,进行激进的知识结构重塑。对女性教养的关注,成为衡量家族开明程度的隐性指标。 第三部分:身份的协商与断裂(1927-1937) 最后一部分考察了国民政府建立后,传统精英身份在新的政治光谱下所经历的重塑、分化与最终的艰难维系。 第七章:古董鉴藏与文化主体的确立 随着政治权威的转移,士绅阶层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艺术品和古董的收藏与研究中。本书认为,这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转移,更是一种策略性的文化防御——通过对“国粹”的权威性保护和定义,确立其在文化真空期不可替代的价值。对宋元名画、青铜器和宋刻本的痴迷,构筑了一种超越政治变动的永恒性身份。 第八章:地方精英的“去政治化”生存之道 分析了在政治高压和意识形态统一的趋势下,那些不愿或不能直接参与新政权的士绅所采取的“退隐”策略。他们通过专注于地方慈善、学术编纂或艺术创作,寻求一种“非政治性”的公共存在感,以保持其社会地位的尊严。 第九章:南北交汇中的“海派”身份认同 本书总结部分,探讨了上海作为文化与商业枢纽,如何孵化出一种融合了传统吴地精髓和现代国际视野的“海派”士绅身份。这种身份的流动性和模糊性,使得他们在面对1937年后的巨大变局时,表现出比内陆保守精英更为复杂的适应性与韧性。 结论: 《烟雨与翰墨》描绘了一个在“变”与“不变”之间精妙舞蹈的社会群体。江南士绅在1890至1937年间对物质的处置、对空间的占有和对知识的筛选,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精英阶层在现代性冲击下,如何将传统美学和地方性资源转化为维持其社会和文化权威的有效策略。他们的选择,不仅塑造了民国早期的城市景观,也为理解20世纪中国精英群体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章斌


  1983年生,2002-2006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6-2012年就读于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2010-2011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学习。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集中于四十年代现代诗、当代诗歌、新诗韵律问题以及比较诗学。目前发表中、英文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着《在语言之内航行:论新诗韵律及其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研究之余兼事诗歌创作,另有个人诗集一部即将出版。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节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第二节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九叶」群体的形成与性质
引言
第一节「九叶」群体的聚合
第二节「九叶」群体的总体特征和性质
 
第二章 抒情诗体的转型
引言
第一节辛笛:「现实」的压力与抒情诗的「变形记」
第二节穆旦:「新的抒情」之历史与思想动力
第三节杜运燮:「轻体诗」与反感伤和反抒情
 
第三章「自我」与「世界」的紧张关系
引言
第一节穆旦:残缺自我与完整性之寻求
第二节陈敬容:「陌生的我」与「陌生的世界」
第三节杭约赫的二元「世界」观与乌托邦想像
 
第四章「时间」与历史意识
引言
第一节唐祈的「时间」与历史决定论
第二节穆旦:「时间」的围困与历史的灭绝
 
第五章 创造性的隐喻
引言
第一节辛笛:历史文化危机与隐喻的创造
第二节穆旦:隐喻的张力与历史的压力
第三节袁可嘉的比喻理念的重审和再出发
第四节创造性隐喻与新诗语言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作品。当我第一次翻开《九叶》诗人的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1937-1949),就被其深邃的学术视角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所吸引。作者在梳理“九叶”诗人这一重要诗歌群体的创作脉络时,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由此催生的独特的诗学策略。书中对诗人们在语言运用、意象选择、主题探索等方面的细致解读,让我得以窥见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诗歌书写个体的情感与时代的脉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九叶”诗人视为一个同质化的群体,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和风格差异,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学史背景下进行考量。这种“精细化”的研究,不仅提升了学术的深度,也让阅读的过程充满发现的乐趣。对于任何对中国现代诗歌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穿越历史,与那些用生命和才华在纸上留下印记的诗人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九叶》诗人的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1937-1949)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以一种极具亲和力又不失学术严谨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九叶”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如何在1937年至1949年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诗学策略。书中对于诗歌语言的分析,让我惊叹于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而对意象的解读,则让我感受到了诗歌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印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诗歌视为独立的艺术品,而是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展现了诗歌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命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诗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思考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让我对“九叶”诗人及其诗歌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必须说,《九叶》诗人的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1937-1949)这本书,是近期我读到的最令人振奋的学术研究之一。作者以其敏锐的学术触角,深入挖掘了“九叶”诗人群体在1937-1949年间的诗学实践。我尤为欣赏作者对“策略”这一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运用,更包含了诗人在时代压力下的生存智慧和精神突围。书中对诗人创作手法的细致剖析,让我得以窥见他们在如何运用象征、隐喻、抒情等方式,来表达个体的情感与时代的共鸣。而作者将这些诗学策略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量,则赋予了整部作品以深刻的历史穿透力。我仿佛能透过诗歌,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感受到诗人们在动荡岁月中的思考与挣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群诗人的故事,更是关于诗歌如何在历史中寻找自身定位,并在最严峻的环境下依然绽放光芒的深刻注解。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九叶》诗人的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1937-1949)这本书,与其说是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研究报告,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学考古。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将“九叶”诗人置于1937-1949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画卷中,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以独特的诗学策略应对挑战,实现自我表达。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策略”的解读,它不是僵化的理论框架,而是诗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生存智慧和艺术选择。从语言的精准锤炼,到意象的象征意义,再到情感的含蓄表达,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作者的精心考量和分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诗人们在时代的嘈杂声中,发出自己独特而又坚定的声音。这种对诗歌创作的微观审视与宏观历史视野的结合,使得全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必读之作。

评分

读完《九叶》诗人的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1937-1949),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却又充满诗意燃烧的年代。作者对“九叶”诗人诗学策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时代巨变中寻找诗歌的落脚点。那种在宏大叙事和个体抒情之间的游刃有余,那种在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巧妙平衡,都深深地震撼了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关联”这一维度的深入挖掘。诗歌从来不是真空的产物,它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九叶》诗人正是如此,他们的诗歌里,有战争的硝烟,有民众的疾苦,也有对未来朦胧的期盼。作者将这些诗歌放置在1937年至1949年这一极其特殊的历史节点上进行审视,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诗歌创作背后的深层动因,以及诗歌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九叶”诗人的,更是关于那个时代,关于诗歌在时代中的生存与呐喊,是一部充满思想光辉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