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研究论丛(第二十二辑)

经学研究论丛(第二十二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学
  • 中国哲学
  • 学术研究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献
  • 宗教研究
  • 传统文化
  • 文献整理
  • 思想史
  • 中国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论丛》为海内外第一本刊载经学及相关学术论文、资讯之专门刊物。本辑收入「经学总论」、「诗经研究」、「三礼研究」、「四书研究」、「经学文献」、「日本经学」等范畴论文计七篇,并刊载「2013年经学研讨会会议资讯」、「2013年经学专着出版资讯」、「2013年经学专门期刊目次辑录」等相关资讯,是了解当代经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用书。

本书特色
  
  收录经学研究论文7篇,并刊载2013年的会议资讯、专着出版资讯、专门期刊目次辑录等经学研究相关资讯,是了解经学最新研究现况的重要刊物。
经学研究论丛(第二十二辑) 图书简介 《经学研究论丛(第二十二辑)》是一部汇集当代海内外著名学者、新锐研究者关于中国古代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研究的最新、最具深度和创新性的学术论文集。本辑延续了“经学研究论丛”一贯的严谨学风和广阔视野,旨在推动经学研究范式的发展与深化,展现经学研究在当代语境下的新成果、新方法与新问题。本辑收录的二十余篇论文,涵盖了对《周易》《尚书》《诗经》《春秋》《论语》《孟子》等核心经典的文献考证、义理阐发、思想史梳理,以及跨学科比较研究等多个维度,力求呈现当前经学研究的前沿图景。 --- 第一部分:文献考证与文本重构 本部分着重于对经典文本的源流、传抄、训释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考据,为深入理解经义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 1. 《尚书》篇目异文考辨与篇际关系重探 本研究聚焦于《尚书》在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文本流变,特别是对今古文异文的交叉比对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通过对特定篇章中人名、地名和关键术语的细致考证,揭示了不同版本在编纂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目的性调整。特别关注了《尧典》《皋陶谟》等篇章的语序差异,尝试构建一个更贴近上古史实的篇际关系图谱。研究者认为,部分看似矛盾的叙事,实则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对“理想政治”叙事的侧重变化,而非简单的文字错误。 2. 论《周易》筮法技术与爻辞的生成机制 本篇超越了传统对《易经》义理的哲学阐释,转向其操作层面——筮法的具体技艺。通过考察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中的占卜残片,并结合汉代易学中关于“数”的论述,本文细致还原了某一特定卦象的可能生成路径。作者提出,爻辞的形成并非完全是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对特定筮法结果的“再阐释”和“历史化”叙事,揭示了卜筮实践与文本确立之间的动态张力。 3. 《诗经》乐官制度与声韵流变对“赋比兴”的制约 本研究借助对先秦雅乐制度(如“八音”)的考古学发现和文献记载,探讨了《诗经》的音乐属性如何反过来制约了其文学表达形式。论文详细比对了周代至春秋中期的语汇变化,论证了部分被传统解读为“比”和“兴”的修辞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早期民间歌谣在宫廷雅化过程中,为适应特定乐器与声韵结构而产生的“结构性选择”,而非纯粹的文学自觉。 --- 第二部分:义理阐释与哲学对话 本部分着重于对经典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并将其置于中国哲学史的脉络中,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 4. 论“仁”在孔孟思想中的本体论差异与实践路径 本文对孔子与孟子的“仁”义进行了精细的区分。作者认为,孔子的“仁”更侧重于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伦理关系的“实践本体”,即在人与人互动中达成的恰当状态;而孟子的“仁”则带有更明确的“天赋性”和“超越性”维度,是“性”的自然流露。论文通过对《论语》中“克己复礼”与《孟子》中“恻隐之心”的对照分析,探讨了两者在个体主动性与普遍规律服从性上的根本分歧,并考察了这种分歧如何影响了后世儒家对政治参与的态度。 5. 《春秋》“微言大义”的结构逻辑:以“讥”与“讳”为核心的修辞策略研究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春秋》笔法中“讥”与“讳”两种相反相成的修辞手段。作者指出,《春秋》的结构并非仅仅是历史记录,而是一套高度内化的政治修辞系统。通过对“讥”的运用,经学家得以在不直接冒犯当权者的前提下,完成对历史是非的评判;而“讳”则体现了对特定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制度性遗忘”。论文构建了这两者相互制约的逻辑框架,用以解释为何部分历史事件在经传中呈现出含混不清的状态。 6. 董仲舒“天人感应”观念的演变:从阴阳五行到政治合法性建构 本文追溯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理论渊源,强调其并非简单的儒学复兴,而是对秦亡教训的深刻反思与汉代政治需要的深度融合。研究者详细梳理了董学中将《易》的“变易”思想与阴阳灾异论结合的路径,论证了这种结合如何有效地为汉初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天授”的合法性基础。特别分析了“天人感应”机制中,君主的“德行”与“天象”之间的可操作性环节,揭示了理论在实践中被扭曲和利用的过程。 --- 第三部分:经学与跨学科的对话 本部分探索经学研究在当代语境下的新方法论,以及其与相关人文学科的交叉点。 7. 经学研究中的“情境化”方法论:以《孟子》“义利之辨”为例 本文批判了脱离历史语境对经典概念的“永恒化”解读倾向。研究者主张,对如“义利之辨”这类核心命题的理解,必须将其置于战国时期士人的生存困境与诸侯竞争的政治格局中。通过考察孟子与梁惠王、齐宣王等人的实际对话记录,论文展示了孟子如何根据不同政治家的个性与政局,灵活调整其论辩的切入点,说明“义”的实践标准是高度情境化的。 8. 清代朴学对宋明理学批评的辩证分析:以乾嘉学派对“理”的祛魅 本研究聚焦于清代朴学(乾嘉学派)对宋明理学的思想转向。文章认为,朴学的目标并非简单地“复古”,而是在方法论上对宋明理学抽象化的“心性论”进行祛魅。通过对戴震、王引之等学者关于“性”“理”“气”的训诂和考证,揭示了朴学如何试图将儒家思想重新锚定在具体的文献和伦理实践之上,从而重塑了经学的研究范式。 9. 经学研究的现代性困境:知识生产的“内卷化”与视野拓展的必要性 本篇具有方法论的自省意义。作者反思了当代经学研究在高度专业化之后出现的“知识孤岛”现象。文章指出,过度沉溺于对某一细微注疏的考证,而缺乏对经学思想史背景的宏观把握,容易导致研究的“内卷化”。因此,呼吁经学研究者应更多地借鉴社会史、人类学和比较宗教学的方法,将经典置于更广阔的古代社会文化场域中进行考察,以激发新的研究议题。 --- 结语 《经学研究论丛(第二十二辑)》集合的这些研究,共同描绘了当前经学研究领域在文献学、思想史、哲学阐释与方法论创新上的多向探索。本辑旨在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激励未来对中国古代智慧遗产的更深层次、更具时代关怀的理解与阐释。它不仅是经学史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也是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保持好奇心的所有学人的重要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庆彰


  台湾台南县人,1948年10月生。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博士。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访问研究员。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台北大学古典文献与民俗艺术研究所兼任教授。

  专研经学、日本汉学、图书文献学。着有《明代考据学研究》、《清初的群经辨伪学》、《清代经学研究论集》、《学术论文写作指引》、《读书报告写作指引》等十种。

  主编有《经学研究论着目录》、《日本研究经学论着目录》、《日本儒学研究书目》、《日据时期台湾儒学参考文献》、《经学研究论丛》、《国际汉学论丛》、《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等六十余种。译有《经学史》(合译)、《论语思想史》(合译)等五种。另有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图书目录

编者序/林庆彰  i

【经学总论】
张伯行编着《正谊堂全书》对理学的继承/陈玫玲 1

【诗经研究】
袁燮《絜斋毛诗经筵讲义》解《诗》探究/蔡宜君 27

【三礼研究】
《仪礼》宫室研究述略
/陈绪波  51

【四书研究】
民国王天恨《四书白话句解》及其文献价值/邢春华  65
《大学衍义》、《大学衍义辅》在朝鲜的接受与再生──以〈琼屑糕〉等相关文献为中心/陈亦伶  79

【经学文献】
民国时期的经学文献保存与利用──评介林庆彰主编《民国时期经学丛书》/郭明芳  95

【日本经学】
近一百年日本《尚书》研究概况─1900-2009 年之回顾与展望/和田敬典  123

【2013 年经学研讨会会议资讯】
第三届读经教育国际论坛/编辑部  185
第八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辑部  187
海崃两岸清代扬州学派学术研讨会/编辑部  191
「儒学传统与现代诠释」学术研讨会/编辑部  195
经学与社会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Confucian Canon Studies and its Social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编辑部  197
「明清儒学的类型与流变」学术研讨会/编辑部  199
2013 经学与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编辑部  201

【2013 年经学专着出版资讯】
经学总论类  205
周易类  235
尚书类  250
诗经类  255
三礼类  262
春秋类  265
四书类  275
尔雅类  283
孝经类  286

【2013 年经学专门期刊目次辑录】
经学研究集刊 第十四期  291
经学研究集刊 第十五期  291
中国经学 第十一辑  292
经学研究 第二辑(经学与建国)  293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第五辑  293
周易文化研究 第四辑  294
周易文化研究 第五辑  296
诗经研究丛刊 第23辑(海崃两岸国学论坛第三届国学高端研讨会论文集)  297
诗经研究丛刊 第24辑(中国诗经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一)  298
诗经研究丛刊 第25辑 (中国诗经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二)  29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文明的根基,就不能绕过经学。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经学研究论丛(第二十二辑)》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我特别对其中一篇关于《墨子》“兼爱”思想在后世的传播与变异的研究感到印象深刻。作者不仅梳理了“兼爱”思想在不同时期受到批评与重塑的过程,还分析了其与儒家、道家思想的互动,让我看到了中国思想史的复杂性和包容性。另一篇关于《论语》中“君子”概念的演变,则从人格理想的层面,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具体体现,读来令人深思。总的来说,这本《论丛》的选题既有经典性,又不乏创新性,研究方法也十分扎实,充分展现了当代经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评分

这本《经学研究论丛(第二十二辑)》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次知识的积累,不如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我并非科班出身,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阅读了一些历史著作后,越发觉得对经学原典的深入理解是探究中国历史文化脉络的关键。这次的《论丛》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其中关于《论语》中“仁”的内涵在不同语境下的演变,以及其与“礼”的相互关系,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不仅梳理了历代名家的论述,还结合具体的史料,展现了“仁”这一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动态发展,让我不再将其视为一个僵化的道德准则,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思想体系。另外,一些对《左传》叙事策略和历史观的分析,也让我对这部史学名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仅仅将其看作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充满了作者的主观判断和思想表达。整本辑刊的视野开阔,研究方法也颇具创新性,让我看到了经学研究的无限可能。

评分

读完《经学研究论丛(第二十二辑)》,我深感其学术水准之高,内容之丰富,足以满足我作为一名深度经学爱好者的求知欲。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涵盖了从先秦诸子到两汉魏晋的经典研究,其中一篇关于《周易》象数义理的辨析,对我有着特别的意义。长久以来,我对《周易》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而这篇文章则深入剖析了象数与义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历代学者对此的不同解读,甚至引申到宋明理学对《周易》的再阐释,让我对《周易》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另一篇对《礼记》中“学记”篇的细读,则从教育史和思想史的双重维度,揭示了古代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读来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生动细节,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还有几篇关于名物训诂的文章,虽然看似琐碎,但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考证,构筑了我们理解古籍的坚实基础。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力作。

评分

作为一名退休多年的教师,我一直保持着对学术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求,可以说是我晚年生活的重要乐趣。拿到《经学研究论丛(第二十二辑)》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发现其中的文章都非常有价值。我尤其喜欢几篇关于《诗经》与音乐、舞蹈的结合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诗经》超越文学文本的丰富性,以及古人如何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这篇文章通过对乐器、节奏、舞蹈动作的考证,生动地还原了古代诗歌的演唱场景,读来如在目前。另一篇关于《庄子》“逍遥游”篇的哲学解读,则从存在主义和后现代的视角出发,赋予了这部经典新的生命力,让我对“逍遥”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个人心灵的自由,而是扩展到对社会结构和权力话语的批判。虽然其中一些理论术语对我来说略显陌生,但作者的阐述清晰易懂,让我能够逐渐领会其精髓。

评分

拿到这本《经学研究论丛(第二十二辑)》着实让我有些意外,虽然我一直关注经学领域的研究动态,但此次的辑刊又一次刷新了我对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的认知。我是一名对中国古典文献颇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也常阅读一些经学方面的书籍,这次的《论丛》给我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启发。比如,其中一篇关于《诗经》中“雅”的起源与变迁的探讨,不仅梳理了历代学者的观点,还结合出土文献,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地域性分析,让我对《诗经》的文本生成和早期传播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另一篇关于《尚书》“洪范”篇的政治哲学解读,则从新的角度切入,将其与后世政治思想的演变联系起来,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一些关于经典注释方法论的讨论,也让我反思了自己阅读古籍时的一些固有模式,开始尝试更灵活、更多元的理解方式。整本辑刊的选题都非常扎实,论述严谨,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们对经学研究的热忱与功力。虽然有些篇章的学术门槛略高,但我依然沉浸其中,学习到了不少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