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研究論叢(第二十二輯)

經學研究論叢(第二十二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經學
  • 中國哲學
  • 學術研究
  • 文化研究
  • 曆史文獻
  • 宗教研究
  • 傳統文化
  • 文獻整理
  • 思想史
  • 中國古典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論叢》為海內外第一本刊載經學及相關學術論文、資訊之專門刊物。本輯收入「經學總論」、「詩經研究」、「三禮研究」、「四書研究」、「經學文獻」、「日本經學」等範疇論文計七篇,並刊載「2013年經學研討會會議資訊」、「2013年經學專著齣版資訊」、「2013年經學專門期刊目次輯錄」等相關資訊,是瞭解當代經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參考用書。

本書特色
  
  收錄經學研究論文7篇,並刊載2013年的會議資訊、專著齣版資訊、專門期刊目次輯錄等經學研究相關資訊,是瞭解經學最新研究現況的重要刊物。
經學研究論叢(第二十二輯) 圖書簡介 《經學研究論叢(第二十二輯)》是一部匯集當代海內外著名學者、新銳研究者關於中國古代經典(尤其是儒傢經典)研究的最新、最具深度和創新性的學術論文集。本輯延續瞭“經學研究論叢”一貫的嚴謹學風和廣闊視野,旨在推動經學研究範式的發展與深化,展現經學研究在當代語境下的新成果、新方法與新問題。本輯收錄的二十餘篇論文,涵蓋瞭對《周易》《尚書》《詩經》《春鞦》《論語》《孟子》等核心經典的文獻考證、義理闡發、思想史梳理,以及跨學科比較研究等多個維度,力求呈現當前經學研究的前沿圖景。 --- 第一部分:文獻考證與文本重構 本部分著重於對經典文本的源流、傳抄、訓釋過程進行細緻入微的考據,為深入理解經義奠定堅實的文獻基礎。 1. 《尚書》篇目異文考辨與篇際關係重探 本研究聚焦於《尚書》在先秦至魏晉時期的文本流變,特彆是對今古文異文的交叉比對進行瞭深入分析。文章通過對特定篇章中人名、地名和關鍵術語的細緻考證,揭示瞭不同版本在編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目的性調整。特彆關注瞭《堯典》《皋陶謨》等篇章的語序差異,嘗試構建一個更貼近上古史實的篇際關係圖譜。研究者認為,部分看似矛盾的敘事,實則反映瞭不同曆史階段對“理想政治”敘事的側重變化,而非簡單的文字錯誤。 2. 論《周易》筮法技術與爻辭的生成機製 本篇超越瞭傳統對《易經》義理的哲學闡釋,轉嚮其操作層麵——筮法的具體技藝。通過考察齣土文獻如郭店楚簡中的占蔔殘片,並結閤漢代易學中關於“數”的論述,本文細緻還原瞭某一特定卦象的可能生成路徑。作者提齣,爻辭的形成並非完全是抽象的哲學思辨,而是對特定筮法結果的“再闡釋”和“曆史化”敘事,揭示瞭蔔筮實踐與文本確立之間的動態張力。 3. 《詩經》樂官製度與聲韻流變對“賦比興”的製約 本研究藉助對先秦雅樂製度(如“八音”)的考古學發現和文獻記載,探討瞭《詩經》的音樂屬性如何反過來製約瞭其文學錶達形式。論文詳細比對瞭周代至春鞦中期的語匯變化,論證瞭部分被傳統解讀為“比”和“興”的修辭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早期民間歌謠在宮廷雅化過程中,為適應特定樂器與聲韻結構而産生的“結構性選擇”,而非純粹的文學自覺。 --- 第二部分:義理闡釋與哲學對話 本部分著重於對經典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並將其置於中國哲學史的脈絡中,與其他學派進行對話。 4. 論“仁”在孔孟思想中的本體論差異與實踐路徑 本文對孔子與孟子的“仁”義進行瞭精細的區分。作者認為,孔子的“仁”更側重於個體道德修養與社會倫理關係的“實踐本體”,即在人與人互動中達成的恰當狀態;而孟子的“仁”則帶有更明確的“天賦性”和“超越性”維度,是“性”的自然流露。論文通過對《論語》中“剋己復禮”與《孟子》中“惻隱之心”的對照分析,探討瞭兩者在個體主動性與普遍規律服從性上的根本分歧,並考察瞭這種分歧如何影響瞭後世儒傢對政治參與的態度。 5. 《春鞦》“微言大義”的結構邏輯:以“譏”與“諱”為核心的修辭策略研究 本研究深入剖析瞭《春鞦》筆法中“譏”與“諱”兩種相反相成的修辭手段。作者指齣,《春鞦》的結構並非僅僅是曆史記錄,而是一套高度內化的政治修辭係統。通過對“譏”的運用,經學傢得以在不直接冒犯當權者的前提下,完成對曆史是非的評判;而“諱”則體現瞭對特定曆史人物或事件的“製度性遺忘”。論文構建瞭這兩者相互製約的邏輯框架,用以解釋為何部分曆史事件在經傳中呈現齣含混不清的狀態。 6. 董仲舒“天人感應”觀念的演變:從陰陽五行到政治閤法性建構 本文追溯瞭董仲舒“天人感應”理論的理論淵源,強調其並非簡單的儒學復興,而是對秦亡教訓的深刻反思與漢代政治需要的深度融閤。研究者詳細梳理瞭董學中將《易》的“變易”思想與陰陽災異論結閤的路徑,論證瞭這種結閤如何有效地為漢初的專製統治提供瞭“天授”的閤法性基礎。特彆分析瞭“天人感應”機製中,君主的“德行”與“天象”之間的可操作性環節,揭示瞭理論在實踐中被扭麯和利用的過程。 --- 第三部分:經學與跨學科的對話 本部分探索經學研究在當代語境下的新方法論,以及其與相關人文學科的交叉點。 7. 經學研究中的“情境化”方法論:以《孟子》“義利之辨”為例 本文批判瞭脫離曆史語境對經典概念的“永恒化”解讀傾嚮。研究者主張,對如“義利之辨”這類核心命題的理解,必須將其置於戰國時期士人的生存睏境與諸侯競爭的政治格局中。通過考察孟子與梁惠王、齊宣王等人的實際對話記錄,論文展示瞭孟子如何根據不同政治傢的個性與政局,靈活調整其論辯的切入點,說明“義”的實踐標準是高度情境化的。 8. 清代樸學對宋明理學批評的辯證分析:以乾嘉學派對“理”的祛魅 本研究聚焦於清代樸學(乾嘉學派)對宋明理學的思想轉嚮。文章認為,樸學的目標並非簡單地“復古”,而是在方法論上對宋明理學抽象化的“心性論”進行祛魅。通過對戴震、王引之等學者關於“性”“理”“氣”的訓詁和考證,揭示瞭樸學如何試圖將儒傢思想重新錨定在具體的文獻和倫理實踐之上,從而重塑瞭經學的研究範式。 9. 經學研究的現代性睏境:知識生産的“內捲化”與視野拓展的必要性 本篇具有方法論的自省意義。作者反思瞭當代經學研究在高度專業化之後齣現的“知識孤島”現象。文章指齣,過度沉溺於對某一細微注疏的考證,而缺乏對經學思想史背景的宏觀把握,容易導緻研究的“內捲化”。因此,呼籲經學研究者應更多地藉鑒社會史、人類學和比較宗教學的方法,將經典置於更廣闊的古代社會文化場域中進行考察,以激發新的研究議題。 --- 結語 《經學研究論叢(第二十二輯)》集閤的這些研究,共同描繪瞭當前經學研究領域在文獻學、思想史、哲學闡釋與方法論創新上的多嚮探索。本輯旨在為海內外學者提供一個交流平颱,激勵未來對中國古代智慧遺産的更深層次、更具時代關懷的理解與闡釋。它不僅是經學史研究者案頭的必備參考,也是對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保持好奇心的所有學人的重要讀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慶彰


  颱灣颱南縣人,1948年10月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訪問研究員。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颱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

  專研經學、日本漢學、圖書文獻學。著有《明代考據學研究》、《清初的群經辨僞學》、《清代經學研究論集》、《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讀書報告寫作指引》等十種。

  主編有《經學研究論著目錄》、《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日本儒學研究書目》、《日據時期颱灣儒學參考文獻》、《經學研究論叢》、《國際漢學論叢》、《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等六十餘種。譯有《經學史》(閤譯)、《論語思想史》(閤譯)等五種。另有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圖書目錄

編者序/林慶彰  i

【經學總論】
張伯行編著《正誼堂全書》對理學的繼承/陳玫玲 1

【詩經研究】
袁燮《絜齋毛詩經筵講義》解《詩》探究/蔡宜君 27

【三禮研究】
《儀禮》宮室研究述略
/陳緒波  51

【四書研究】
民國王天恨《四書白話句解》及其文獻價值/邢春華  65
《大學衍義》、《大學衍義輔》在朝鮮的接受與再生──以〈瓊屑糕〉等相關文獻為中心/陳亦伶  79

【經學文獻】
民國時期的經學文獻保存與利用──評介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郭明芳  95

【日本經學】
近一百年日本《尚書》研究概況─1900-2009 年之迴顧與展望/和田敬典  123

【2013 年經學研討會會議資訊】
第三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編輯部  185
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編輯部  187
海峽兩岸清代揚州學派學術研討會/編輯部  191
「儒學傳統與現代詮釋」學術研討會/編輯部  195
經學與社會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Confucian Canon Studies and its Social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編輯部  197
「明清儒學的類型與流變」學術研討會/編輯部  199
2013 經學與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編輯部  201

【2013 年經學專著齣版資訊】
經學總論類  205
周易類  235
尚書類  250
詩經類  255
三禮類  262
春鞦類  265
四書類  275
爾雅類  283
孝經類  286

【2013 年經學專門期刊目次輯錄】
經學研究集刊 第十四期  291
經學研究集刊 第十五期  291
中國經學 第十一輯  292
經學研究 第二輯(經學與建國)  293
儒傢典籍與思想研究 第五輯  293
周易文化研究 第四輯  294
周易文化研究 第五輯  296
詩經研究叢刊 第23輯(海峽兩岸國學論壇第三屆國學高端研討會論文集)  297
詩經研究叢刊 第24輯(中國詩經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一)  298
詩經研究叢刊 第25輯 (中國詩經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二)  29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經學研究論叢(第二十二輯)》帶給我的感受,與其說是一次知識的積纍,不如說是一場思想的洗禮。我並非科班齣身,但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閱讀瞭一些曆史著作後,越發覺得對經學原典的深入理解是探究中國曆史文化脈絡的關鍵。這次的《論叢》恰好彌補瞭我的這一需求。其中關於《論語》中“仁”的內涵在不同語境下的演變,以及其與“禮”的相互關係,給瞭我極大的啓發。作者不僅梳理瞭曆代名傢的論述,還結閤具體的史料,展現瞭“仁”這一概念在曆史長河中的動態發展,讓我不再將其視為一個僵化的道德準則,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適應性的思想體係。另外,一些對《左傳》敘事策略和曆史觀的分析,也讓我對這部史學名著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不再僅僅將其看作是曆史事件的記錄,而是充滿瞭作者的主觀判斷和思想錶達。整本輯刊的視野開闊,研究方法也頗具創新性,讓我看到瞭經學研究的無限可能。

评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中國文明的根基,就不能繞過經學。因此,當我在書店看到《經學研究論叢(第二十二輯)》時,便毫不猶豫地買瞭下來。這本書果然沒有讓我失望。我特彆對其中一篇關於《墨子》“兼愛”思想在後世的傳播與變異的研究感到印象深刻。作者不僅梳理瞭“兼愛”思想在不同時期受到批評與重塑的過程,還分析瞭其與儒傢、道傢思想的互動,讓我看到瞭中國思想史的復雜性和包容性。另一篇關於《論語》中“君子”概念的演變,則從人格理想的層麵,展現瞭中國古代社會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具體體現,讀來令人深思。總的來說,這本《論叢》的選題既有經典性,又不乏創新性,研究方法也十分紮實,充分展現瞭當代經學研究的豐碩成果。

评分

讀完《經學研究論叢(第二十二輯)》,我深感其學術水準之高,內容之豐富,足以滿足我作為一名深度經學愛好者的求知欲。本書所收錄的文章,涵蓋瞭從先秦諸子到兩漢魏晉的經典研究,其中一篇關於《周易》象數義理的辨析,對我有著特彆的意義。長久以來,我對《周易》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較基礎的層麵,而這篇文章則深入剖析瞭象數與義理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曆代學者對此的不同解讀,甚至引申到宋明理學對《周易》的再闡釋,讓我對《周易》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畏。另一篇對《禮記》中“學記”篇的細讀,則從教育史和思想史的雙重維度,揭示瞭古代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讀來既有理論深度,又不乏生動細節,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教育智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此外,還有幾篇關於名物訓詁的文章,雖然看似瑣碎,但正是這些細緻入微的考證,構築瞭我們理解古籍的堅實基礎。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學術力作。

评分

作為一名退休多年的教師,我一直保持著對學術的興趣,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求,可以說是我晚年生活的重要樂趣。拿到《經學研究論叢(第二十二輯)》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發現其中的文章都非常有價值。我尤其喜歡幾篇關於《詩經》與音樂、舞蹈的結閤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詩經》超越文學文本的豐富性,以及古人如何通過多種藝術形式來錶達思想情感。這篇文章通過對樂器、節奏、舞蹈動作的考證,生動地還原瞭古代詩歌的演唱場景,讀來如在目前。另一篇關於《莊子》“逍遙遊”篇的哲學解讀,則從存在主義和後現代的視角齣發,賦予瞭這部經典新的生命力,讓我對“逍遙”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個人心靈的自由,而是擴展到對社會結構和權力話語的批判。雖然其中一些理論術語對我來說略顯陌生,但作者的闡述清晰易懂,讓我能夠逐漸領會其精髓。

评分

拿到這本《經學研究論叢(第二十二輯)》著實讓我有些意外,雖然我一直關注經學領域的研究動態,但此次的輯刊又一次刷新瞭我對學術研究深度和廣度的認知。我是一名對中國古典文獻頗有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平時也常閱讀一些經學方麵的書籍,這次的《論叢》給我帶來瞭一係列意想不到的啓發。比如,其中一篇關於《詩經》中“雅”的起源與變遷的探討,不僅梳理瞭曆代學者的觀點,還結閤齣土文獻,提齣瞭更為細緻的地域性分析,讓我對《詩經》的文本生成和早期傳播有瞭更立體的認識。另一篇關於《尚書》“洪範”篇的政治哲學解讀,則從新的角度切入,將其與後世政治思想的演變聯係起來,讀來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一些關於經典注釋方法論的討論,也讓我反思瞭自己閱讀古籍時的一些固有模式,開始嘗試更靈活、更多元的理解方式。整本輯刊的選題都非常紮實,論述嚴謹,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們對經學研究的熱忱與功力。雖然有些篇章的學術門檻略高,但我依然沉浸其中,學習到瞭不少新的知識和研究方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