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艳史到性史:同志书写与近现代中国的男性建构

从艳史到性史:同志书写与近现代中国的男性建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同志文学
  • 性史
  • 文化研究
  • 性别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
  • 男性研究
  • 性文化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重新考掘被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大叙述遮蔽的同志书写(1849年至2001年),反思以父权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近现代中国男性建构如何支配中国的同志书写和性别政治。本书指出曾经作为中国性爱艺术的「艳史」传统叙事癖好,发展到近现代中国是如何被民族国家以「性科学」为名的「性史」病理叙事机制所边缘化,而这些转变也非常弔诡地正是与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男性建构并肩同行,并以民族国家男性建构的「同志」之名进行连结和互相询唤。本书重新想像「同志」的系谱,解构中国民族主义的男性建构,并提出以「『老同志』-新同志」范式来描述那些在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或「社会性」论述的理论基础上有所差异的不同男性建构表现。本书的分析对象主要是选取那些在中国大陆以男同性恋、「哥儿」或「兄弟」情谊或其他性/别议题作为叙事主轴的同志书写,除了大量的旧报刊史料,其余是自叙传、私函、日记、笔记、小说、散文和诗词,也包含从小说改编的同志电影、网路小说以及现有同志论述和反同志论述的再解读。

名人推荐

  本书探讨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男性欲望的流变以及其历史意义。作者以同志论述角度切入议题,探索「艳史」与「性史」的辩证关系,以及其书写与艺术创作的呈现。从王韬到王小波,从张竞生到郭沫若,全书考证细腻,议论深刻,堪称现代中国性别研究又一重要贡献。──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许维贤的大作《从艳史到性史:同志书写与近现代中国的男性建构》审思男同性欲望论述从晚清至今在华语文化的发展。除了结合了渊博的全球理论和前现代中国论述外,此书的重要贡献在于批驳一些认为酷儿理论仅为西方英语世界独有现象的谬论,并在正值茁壮的华语学术世界里,注入了深具生动原创性的研究和理论。──裴开瑞(Chris Berry),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系教授

  从男男情感和身体欲望为主的同性恋,到社会角色和气质展现为主的男性建构,加上以革命情操和救国大业为主的国族打造,在许维贤精辟的历史文学分析中编织成繁复而明确的轨迹,也写出了「同志」概念在中国风起云涌的时代氛围中所形成的重要凝聚意义。──何春蕤,台湾中央大学英美语文学系专任教授

  一份非常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献记录。──韩依薇(Ari Larissa Heinrich),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文学系副教授
另辟蹊径: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的新视角 卷首语:探寻历史的隐秘肌理 本书旨在以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视角,审视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与知识生产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相信,历史的真相并非仅仅存在于宏大的政治叙事和经济指标之中,更深层次的社会肌理往往蕴藏在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或刻意忽略的文化实践、私人文本以及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里。本书将聚焦于一系列看似“非主流”的议题,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细致考察,力求还原一个更为立体、更富张力的近现代中国图景。 第一部分:知识的重构与身体的想象 第一章:医学、道德与“问题”的制造 本章将探讨自清末民初以来,西方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知识体系如何被引入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重点分析这些外来知识在与传统医学观念、儒家伦理规范碰撞时所产生的张力。我们将考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挪用”和“改造”西方的疾病分类学(如神经衰弱、性病学等),并以此为工具,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越轨”行为进行界定、诊断乃至规训。 具体而言,本章将深入研究早期医学教科书、公共卫生宣传材料以及早期精神病学文献。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健康”与“病态”的边界是如何被政治化和道德化的。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细致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新型的、以生物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化“问题”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这直接影响了现代国家对国民身体和道德的治理策略。 第二章:文学的迷宫:感官体验与现代性焦虑 文学作为时代精神的载体,在近现代转型期扮演了关键角色。本章将超越传统的“文学革命”叙事,转而关注早期现代小说、新诗以及通俗杂志中对身体感官体验的微妙描绘。我们不再将这些描写入作简单地视为对西方“人道主义”或“个体解放”的模仿,而是将其视为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冲击时,对自身主体性困境的一种具身化的探索。 研究对象包括早期鸳鸯蝴蝶派作品、留日学生文学以及受到法国自然主义影响的某些“问题小说”。我们着重分析其中对“情欲”、“痛苦”、“病态美学”的描绘。这些描绘反映了现代性在带来物质进步的同时,也在个体心灵中投下的巨大阴影——异化感、都市的腐蚀性以及身份认同的模糊。这种对感官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构成了一种与宏大政治叙事并行的、关于“现代人”的隐秘书写。 第二部分:公共领域的建构与私密边界的消融 第三章:都市空间的社会分层与“场所”的意义 近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深刻地重塑了社会关系。本章聚焦于上海、天津、北京等大都市的特定公共空间,分析它们如何成为不同社会阶层、文化群体进行身份展示和权力博弈的“场所”。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经济发展,而是“场域化”的社会行为模式的出现。 具体考察的场所包括茶园、舞厅、咖啡馆、俱乐部以及特定的商业街区。这些空间为现代公民提供了展示其新式服饰、掌握新式礼仪、进行“体面”交往的舞台。本章将分析这些“新场所”如何催生了新的交往规则和符号体系,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区分了“开明”与“保守”、“新派”与“旧式”的群体。同时,也将审视这些场所如何无意中为某些边缘群体提供了暂时的庇护或隐蔽的交流平台。 第四章:家庭伦理的松动与代际冲突的文本 家庭,作为儒家社会结构的核心单元,在面对现代性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本章通过对家庭小说、回忆录以及家书的分析,揭示传统父权制在经济独立、女性教育和个人自由等议题上面临的挑战。我们关注的不是家庭解体,而是家庭内部权力结构的精微变化和新旧观念的交锋。 研究重点在于代际冲突的表述方式。新一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孝道”、“贞节”、“传宗接代”等核心概念的重新诠释,来为自身的行为辩护,并试图重塑家庭的本质。这种内在的伦理挣扎,是理解现代个体如何从集体身份中抽离、寻求自我定位的关键线索。 第三部分:知识分子的“自我场域”与文化生产 第五章:翻译、启蒙与知识的“陌生化”效应 本书将系统梳理近现代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思想进行翻译和引进的过程。不同于关注翻译了什么思想,本章更关注翻译的“过程”和“选择性”。我们分析译者群体在处理那些缺乏中文对应词汇的概念时所采取的策略——是创造新词、借用旧词、还是直接音译? 重点考察“启蒙”话语的建构。启蒙话语的翻译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产。通过比较不同译本对同一西方哲学术语(如“意志”、“自然”、“理性”)的译法差异,我们可以洞察不同知识群体对现代性“承诺”的理解和期待存在本质的区别。翻译策略的差异,实质上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知识时所采取的不同精神姿态。 第六章:边缘声音的重现:私人书信与未刊稿件的价值 为对抗过于依赖官方出版物和主流报刊的局限性,本章将利用私人信件、日记、未刊日记体随笔等非正式文本,尝试重构那些在主流历史中声音微弱的个体的经验。这些文本往往更加直接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剧变中的真实情感反应、日常困境和未被修饰的道德挣扎。 通过对这些“私密档案”的挖掘,我们可以看到,在政治表态和公共论战的背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存在的巨大思想分歧、个人生活压力以及对于自身文化使命的深刻怀疑。这些边缘声音的重现,为理解现代中国知识群体的整体心理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视角,揭示了他们构建现代性叙事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结语:未竟的现代性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种“纵向解剖”的方法论,即通过对特定文化现象(如感官体验、空间使用、伦理重塑)的细致考察,来把握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内在动力和结构性矛盾。我们所揭示的,是一个在外部冲击下,不断自我协商、自我规训、却又始终处于未竟状态的现代性建构过程。对这些细节的关注,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在宏大的变革之后,关于个体身份、道德秩序和社会关系的争论至今仍未平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维贤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专任助理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通过笔试和口试考进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先后得到新加坡陈嘉庚高级学位奖学金和北京大学优秀外国留学生全额奖学金。曾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进行访学和研究。曾获台湾青年文学论文奖。客座主编台湾国立台北电影资料馆《电影欣赏学刊》(新马电影专题)。论文见于《中外文学》、《文化研究》、《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现代中国》、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和Queer Sinophone Cultures等等。与英美学者合编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Corporeality , Desire, and the Ethics of Failure。业余以笔名翁弦尉创作,着有个人短篇小说集《游走与沉溺》和诗集《不明生物》,曾在国内外荣获数十项文学奖项。作者电子邮件:heews2000@msn.com。

图书目录

【致谢】 5
【导论】 7
0.1 问题的提出:从艳史到性史 7
0.2 同志书写:重新想像「同志」的系谱与罔两问景 20
0.3 男色:从狭邪小说到同志书写 34
0.4 男性建构:大写的「同志」与「现代中国性」主体 38
0.5 同性爱:从民国到当代中国的社会脉络和讨论 58
0.6 章节概述 79

【第一章】从越界之恋到男性建构:以王韬的艳史为个案 85
1.1 《性史》vs.《艳史》? 85
1.2 艳史:品鑑女色和男色 86
1.3 漫游:越界之恋与西方美人 92
1.4 言情:跨国之恋与男女形象的重构 97
1.5 追忆:恋物癖与现代性的震惊 100
1.6 男性建构与中国「屈辱的现代性」 103

【第二章】从《性史》到《新文化》:张竞生的「社会性」论述和1920年代的同性恋译述 109
2.1 从北京到上海的张竞生 109
2.2 妇女解放:女性气质、男性气概与国民性的建构 113
2.3 从《性史》到《新文化》的「社会性」论述 120
2.4 中国1920年代的同性恋译述 128

【第三章】同志的罔两性,友爱的修辞学:现代中国的男同志书写 137
3.1 谁的同志?如何友爱? 137
3.2 〈茫茫夜〉、〈秋柳〉和〈男友〉:「友爱」和「情爱」 140
3.3 〈革命时期的爱情〉的「同志爱」 148
3.4 〈东宫.西宫〉的「我爱你」 154
3.5 .罔两:丑角─崔子恩与「胶片同志」们 165

【第四章】从「同性恋爱」到「走向革命」:〈我的童年〉与郭沫若日后的「自我改造」 173
4.1 「昇华」论述、法西斯冲动和自我形塑 173
4.2 「同性恋爱」:偷营、游荡和奋飞 182
4.3 「走向革命」:「发现儿童」和「自我改造」 193
4.4 鱼雁往返与互相唱和:陈明远、郭沫若与毛泽东 209
4.5 革命论述:吸纳与排除 217

【第五章】四面楚歌下的同志再现:李碧华和陈凯歌对梅兰芳《霸王别姬》的改写 219
5.1 《霸王别姬》在中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19
5.2 京剧《霸王别姬》:国族的自我理想与幕后的艳史 221
5.3 电影《霸王别姬》:男性依恋的恐惧和背叛 228
5.4 小说《霸王别姬》:女性自恋的伪装和喋喋不休 236
5.5 程蝶衣 / 张国荣:优伶 / 幽灵─再现等于消失 244

【第六章】北京之夜的哥儿们:从《品花宝鑑》到《北京故事》的断袖罗曼史 249
6.1 北京之夜的断袖罗曼史 249
6.2 资本 / 阶级命题:欲望与消费 251
6.3 政治 / 爱情命题:忠诚和背叛 257
6.4 哥儿们的「含蓄美学」与「情 / 欲」二分法 265

【余论】 275
7.1 中国大陆同志书写的叙事特色和弔诡 275
7.2 中国大陆当代同志书写的走向 280
7.3 从「现代中国性」到中国后现代? 293
7.4 从「老同志」到新同志的降生? 299
7.5 「个人生活的民主化」和亲密关系的变革 303

【引用文献】 307
【索引】 337
【论文发表出处】 351

图书序言

谢志

  每天清晨醒来,总像一个远游回来的幽灵突然活过来一样,心怀感激。我必须首先向那些活不下去的世人指出我的发现,世上纵然坏人很多,不好不坏的人更多,但好人也实在不少。在当下思想尚未完全解严的亚洲大陆,我们这些人能倖存下来,上苍有好生之德,亦必须感激人类的仁慈与宽厚美德。这本书得以面世,首先要特别感激台湾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的何春蕤、丁乃非和甯应斌的启蒙和指正、两位匿名外审的宝贵意见、国立中央大学出版中心的张翰璧和徐幸君的支持和协助,以及远流出版公司的细心编制。

  我要十分感激新加坡南大的陈金樑、刘宏、郭振羽、柯思仁、衣若芬和郭淑云等人这些年来给予我的指点迷津和导航,能在云南园教书和生活是充实的。北大中文系的陈晓明也是集一身美德和才识的好人,那些年在北京,如果没有他的扶持和栽培,我不太能想像跌跌撞撞的自己还能走得多远。我也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平原、戴锦华、温儒敏、洪子诚、刘勇强、吴鸥、张颐武、李杨、曹文轩和计璧瑞等人给予我的谆谆善诱。北大教授们有些可能未必能完全苟同我那些走向偏锋的想法,然而他们能容纳或正视这些异见,非但没有暗示我停止说下去,还激励我什么时候该说、怎么说、不说、为什么说和如何说下去的力量。我要特别感激陈平原在三次关键时刻,他都鼎力支持我,以及李杨对此研究议题的关照。

  书稿里的六章和部分其他内容,都曾以论文或报告在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跟学界同仁讨论和交流,较后发表于各学术期刊与专书。我要排名不分先后感谢美国哈佛大学的王德威、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史书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韩依薇(Ari Larissa Hein-rich)、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桑梓兰、英国伦敦大学的贺麦晓(Michel Hockx)、台湾中研院的李有成教授和彭小妍、台湾大学的刘亮雅和朱伟诚、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的刘人鹏、台湾交通大学的陈光兴和林建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金观涛和郑文惠、香港中文大学的林松辉和彭丽君、香港浸会大学的罗贵祥和林幸谦、北京大学的蒋晖、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柠、南京大学的周宪、沈卫威和刘俊等等,他们广博的学识和卓见,都给予我无限的启发和自我鞭策。

  此书稿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最耗时,我要感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裴开瑞(Chris Berry)、台湾大学的梅家玲,以及香港大学/浸会大学的朱耀伟,他们在我访问期间都给予我照应和支持。当年首次踏足台湾,我要特别感谢王润华及时的援手,以及李瑞腾、封德屏和陈鹏翔等人的照应。我也要排名不分先后感谢谢静国、颜健富、孙松荣、高嘉谦、许慧琦和吕文翠等人在我近年访台期间给予我的协助。此外,我也要谢谢Richard、Ewan、陈松全、林鼎瀚、王思扬、饶翔、史静、明珊珊、刘孟哲和赵振兴等人在资料的收集或校阅上曾提供给予我的协助。

  我要感激父母赐予我一切血液中带来的天赋,即使是天谴,我都会时刻把它们当作天赋来领受,亦要感恩两位大姐和大哥多年付出的辛劳。特别感激姑姑打从我童年的时候从英国汇钱支援我们在马来西亚园丘贫困的童年,她赠给我的童话书、笔、纸和橡皮擦,是我一生中可以佩戴在身上的财富。

图书试读

程蝶衣/张国荣:优伶/幽灵─再现等于消失

历史与京剧《霸王别姬》的主题是一个女人(妃妾)对另一个男人(帝王)的绝对忠诚和奉献,李碧华把它重写成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扮演虞姬的「(假)女人」对一个扮演霸王的男伶的忠诚和背叛,进一步把它置换成两个男伶对京剧艺术的忠诚和背叛。陈凯歌则在李碧华的基础上,突出菊仙的救赎性,展示了「男/女」的绝对忠诚和「男/男」的绝对背叛,重复了异性恋霸权的思维逻辑。《霸王别姬》无论在历史,或京戏舞台上,它本来就是异性恋的经典模范版本,主题不外强调女人对男人的从一而终─「忠诚」是其亘古不变的教义。但京剧「男扮女装」的表演方式,让这个牢固不破的主题,在后人看来有了遐想的空间。在李碧华的「女性自恋」镜像里,它被改写成是一个「(假)女人」对另一个男人的不得善终─「背叛」是小说一以贯之的命题,「文化自恋」被合法化成一种边缘叙事,对抗国族的男性中心主义,同性爱叙事在那里只是要达到消解国族话语的手段。陈凯歌以他的「男性依恋」,附着于国族的神话和历史,虽然企图打破了这个自恋镜像,但小说《霸王别姬》里国族历史文化对传统京剧艺术的改写和否定,很多时候被陈凯歌倒转回来,解释成是蝶衣对小楼发生情感冲突的根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从艳史到性史:同志书写与近现代中国的男性建构》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阅,但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探索上的野心与深度。我尤其好奇“艳史”到“性史”的这个转型过程,它本身就暗示着一种观念的演变,一种从外在叙事到内在体验的深入挖掘。在近现代中国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男性身份的建构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西方思潮涌动、传统观念摇摇欲坠的时期,男性是如何被重新定义、被书写,以及他们自身又是如何在这种书写中寻找或塑造自我认同的。而“同志书写”的视角,则更添了一层解读的维度,它可能揭示了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遮蔽的男性经验,以及性别权力关系在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流转。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智性挑战的学术空间,去理解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声音和历史角落,去探寻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个体如何挣扎、如何构建自己的男性身份。这本书的厚重感和研究的跨度,让我相信它绝非泛泛之作,而是一次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深刻的、多角度的审视。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了《从艳史到性史:同志书写与近现代中国的男性建构》,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就封面设计和前言部分给我的初步印象,就足以让我对其充满期待。封面采取了一种比较内敛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隐约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前言部分则清晰地勾勒出了本书的研究脉络和核心论点,让我窥见了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和理论框架方面的扎实功底。我尤其关注“男性建构”这一部分,因为在我看来,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转型,传统的男性角色和社会期望也在不断地被重塑。作者是否能够通过“同志书写”的独特视角,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史学研究的、更为细腻和多元的男性形象,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男性群体有一个更为立体和深入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政治、经济等宏观层面,更能触及他们内在的情感世界、身份认同以及在社会变迁中的挣扎与调适。这本书的体量也让我感到它是一部倾注了研究者大量心血的学术专著,值得我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其中的思想火花。

评分

我最近注意到一本名为《从艳史到性史:同志书写与近现代中国的男性建构》的书,单看书名就觉得内容相当有深度,而且切入点非常新颖。我一直在想,在近现代中国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男性身份的构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而作者选择“同志书写”这样一个视角,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这些历史问题的独特方式,它可能揭示了在官方叙事和主流文化之外,那些更为隐秘的男性情感、欲望和人际关系。我对“从艳史到性史”这个过程也非常感兴趣,这不仅仅是词汇的转变,更可能代表着社会对性别和性的认知在历史长河中的演进,从一种更为猎奇、道德评判式的“艳史”,走向一种更为理性、分析式的“性史”研究。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运用扎实的史料和理论,去梳理和解读近现代中国男性在这一转型时期的身份认同、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定位,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图景,以及性与性别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从艳史到性史:同志书写与近现代中国的男性建构》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我一直在思考,在近现代中国这样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男性的身份究竟是如何被塑造的?主流的叙事往往聚焦于英雄主义、革命斗争,或者西化的“新青年”形象,但“同志书写”这一角度的切入,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这让我不禁想象,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可能被忽略的男性情感、欲望以及个体经验,是否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艳史到性史”的转变,也暗示着作者对历史叙事深度的挖掘,从表面的事件记录,深入到内在的性别观念、身体体验和情感表达。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同志书写”材料,整合成一个关于近现代中国男性建构的宏大叙事,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洞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现有历史研究的一种补充和挑战,它鼓励我们用更开放、更包容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去关注那些曾经被压抑和边缘化的声音,去重新审视“男性”这一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演变。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从艳史到性史:同志书写与近现代中国的男性建构》非常吸引人,它点出了三个核心且相互关联的议题。首先,“近现代中国”这个时代背景本身就充满了丰富性和复杂性,是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其次,“男性建构”的视角,让我思考在那个新旧交替、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时代,男性是如何被社会、文化、政治力量所塑造,他们自身的身份认同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而“同志书写”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前沿性的研究领域,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主流视角来理解男性经验的可能性,去探究那些可能不被传统史学所关注的性别关系和情感表达。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艳史”这一带有文学色彩的概念,与“性史”这一更为学术化的概念进行连接,这其中一定蕴含着作者对历史叙事方式和历史解读角度的深刻思考。这本书仿佛是一本藏宝图,等待我去发掘其中关于男性在近现代中国社会中复杂而多维度的形象,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书写自己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