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思维导图
  • 批判性思维
  • 逻辑思维
  • 问题解决
  • 决策制定
  • 学习方法
  • 高效学习
  • 自我提升
  • 认知心理学
  • 思维训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思考。在日常生活上、在工作上、在研究发展上,都需要思考;在学术领域、在政治领域、在法律道德领域等,也需要思考。如果懂得思考方法并具备恰当的思考能力,在各种需要进行思考的场合里,当更能帮助自己达成思考和行为的目标。本书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思考方法,并解说了一些日常思考常犯的谬误,以协助读者学习如何做出理性的判断,并发展严谨的思考能力,对于提升国民的思考品质更有莫大助益。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时间旅人的秘密日记》的图书简介,它将聚焦于历史、文化和个人成长的交织,与“思考方法”这一主题截然不同。 --- 《时间旅人的秘密日记》 导言:时间的沙砾与不朽的瞬间 这是一部关于“缺席”与“在场”的史诗。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系统化思维的书籍,而是一本沉入历史深流、捕捉人性微妙涟漪的私人记录。 《时间旅人的秘密日记》追溯了被遗忘的角落,重构了宏大叙事下的微小命运。它关注的不是抽象的逻辑架构,而是情感的重量、偶然的交汇,以及时间如何在不经意间雕刻出文明的肌理。 本书的作者,一个自称“观测者”的神秘人物,似乎拥有跨越时空的能力——并非以物理穿越的方式,而是以一种近乎灵魂共振的敏感度,捕捉不同时代的气味、声音和未竟的对话。这些日记片段,如同从历史的织物中小心抽离出的丝线,带着泥土、墨水和古老香料的气息。 第一卷:失语者的回响——历史的侧写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对那些在正史中失语者的深情回望。它拒绝宏大叙事下的英雄赞歌,转而聚焦于那些构成历史基石,却未被名字记载的个体。 一、古罗马的陶工与日落 在庞贝火山灰下,观测者记录了一位不知名陶工的最后一天。日记没有着墨于灾难的恐怖,而是细致描摹了陶工在清晨阳光下完成的最后一个盘子上的指纹——那指纹的弧度,所蕴含的对日常平静的依恋,比任何史书对罗马衰落的论述都更具穿透力。观测者探讨的不是罗马的政治制度,而是“在秩序崩塌前,个体对‘美’的微弱坚持”。 二、中世纪修道院的抄写员之谜 在漫长晦暗的羊皮纸卷轴前,一位年迈的抄写员耗尽一生誊录一本晦涩的拉丁文手稿。日记揭示了抄写员的工作远非机械复制:他在某些词语旁留下极细微的、只有他自己能理解的符号,这些符号是对文本中某一处逻辑跳跃的无声质疑。这并非对文本的批判性分析,而是“面对权威知识时,个体良知的微妙偏移与自我庇护”。 三、启蒙时代边缘的女性沙龙 观测者潜入十八世纪巴黎一处不被官方认可的女性沙龙。这里的讨论并非关于洛克或卢梭的政治哲学,而是关于家庭责任与内心自由的张力。日记捕捉了她们在茶歇时,关于“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的低语——那是一种在社会结构中寻求细微裂缝的生存智慧,与男性哲学家们在书房中构建的理想国形成了鲜明对照。 第二卷:物质的精神——物件的生命周期 第二卷转向对物质载体的考察。观测者相信,人类的情感和意图,会如同能量一样残留在被频繁接触的物品之中。 一、失落的航海罗盘 一个沉船遗址中打捞出的黄铜罗盘,表面布满了海盐的腐蚀。日记没有分析其制造工艺,而是追溯了它在不同船主手中经历的“定向的焦虑”。从首次航行的信心满满,到迷航时的绝望挣扎,再到最终沉没前的最后一次修正。这件物件成为了“不确定性”的具象化体现。 二、一封未寄出的情书 发现于维多利亚时代一栋废弃宅邸中的一封信。信件的墨迹尚未完全干透,但最终被小心翼翼地封入信封、压在书页中。观测者没有去“解读”信件内容,而是专注于那未被释放的情感能量——“未完成的表达,是否比完成的交流,具有更恒久的力量?” 三、街角的旧钢琴 一台被遗弃在二手家具市场的旧钢琴,琴键因年代久远而发黄。日记记录了它在不同家庭中被弹奏的片段——从孩童笨拙的练习曲,到中年人宣泄压力的不协和音,再到一位老太太在黄昏时分即兴的、充满怀旧的旋律。这是对“声音如何承载记忆的形态学研究”。 第三卷:感官的炼金术——存在的细微变化 本书的收尾部分,更具诗意和哲学探索性,关注于人类在感知世界时,那些难以量化、转瞬即逝的“瞬间品质”。 一、光影的几何学 观测者描述了在不同地理位置下,某一特定时间点(例如“春分日正午”)的阳光穿过不同介质(如彩色玻璃、雾气、清澈的空气)所产生的视觉感受差异。这是一种对“可见之物的非理性赞美”,探讨我们如何无意识地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视觉预期。 二、雨后泥土的气味 对“土臭素”(Geosmin)这种气味分子的情感共鸣被放大。日记详细描绘了不同湿度、不同土壤成分下,雨后泥土散发出的复杂气味层次,并将其与“重生”、“遗忘”和“根基”的模糊概念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对原始感官经验的深度沉浸”。 三、寂静的密度 观测者尝试描述“不同环境下的寂静的重量”。城郊夜晚的寂静与雪山之巅的寂静,在“缺乏声音”的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感受上却截然不同。日记认为,这种差异来自于我们内心对“安全感”或“渺小感”的投射。寂静不是真空,而是由未被言说的潜力所填充的密度。 结语:回望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时间旅人的秘密日记》最终并未提供任何方法论或明确的答案。它挑战读者去质疑知识的表面,去体验历史的温度,去聆听被日常喧嚣所掩盖的微弱振动。它引导我们进入一种“充满敬畏的观察状态”,在那里,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蕴含着超越时间的深刻意义。这本书是写给所有对“未被完全理解的世界”抱有好奇心的人们的一份邀请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孟尧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研究专长包括心与认知哲学、形上学、知识论、教育哲学
  着有《形上学要义》、《知识论》、《心与认知哲学》等多本书籍

图书目录

苏 序/I
自 序/III

第1章 什么是恰当的思考/001
第1节 恰当的思考/003
第2节 七类思考情境/007
第3节 客观与主观/013
第4节 论辩、知识、与行动/018
第5节 破除误解/0236

第2章 演绎推论/029
第1节 什么是推论?/031
第2节 逻辑理性原则㈠/037
第3节 设想法/040
第4节 常见的演绎推论型态/044
第5节 心理学对人类推论的研究/054

第3章 归纳推论/057
第1节 基本概念与架构/059
第2节 枚举归纳/062
第3节 类比推论/066
第4节 最佳解释推论/069
第5节 诉诸权威/073
第6节 破除误解/076

第4章 谬误的思考㈠—形式谬误/079
第1节 什么是谬误的思考?/081
第2节 逻辑理性原则㈡/084
第3节 肯定后件之谬误/087
第4节 否定前件之谬误/091
第5节 不当选言三段论/094
第6节 机率连言谬误/097

第5章 谬误的思考㈡—非形式谬误/099
第1节 相干谬误/101
第2节 弱归纳谬误/115
第3节 不当预设谬误/121
第4节 歧义谬误/124
第5节 不当文法类比谬误/127

第6章 模态思考/131
第1节 模态/133
第2节 「可能」的几种理解方式/137
第3节 命题式模态与个物式模态/143
第4节 模态谬误/151
第5节 什么是思维实验?/157

第7章 因果推论/161
第1节 因果关系/163
第2节 因果推论/169
第3节 因果原则/172
第4节 米尔五法/176

第8章 规范思考/183
第1节 规范性/185
第2节 「应该」与「允许」/190
第3节 一些思维实验/194
第4节 视人如人/203
第5节 效益原则/206
第6节 践行推论/212

参考文献/217
中英名词索引/219
英中名词索引/225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自2005年秋,始入教师生涯;当时开设课程有「哲学概论」、「逻辑思考与应用」与「创意思考」。在准备上课材料时,参考了国内外的专书,希望能找到适当的书作为教科书。基于大学生对全英文教材有点畏惧,故在设计课程时,经常会列出至少一本中文的参考书,供学生使用。例如「哲学概论」这门课我就额外列了本书作者彭孟尧教授的《人心难测》供学生参考,「逻辑思考与应用」这门课则列了彭教授的《符号逻辑》。然而,「创意思考」这门课(内容以批判思考为主体),到目前为止却很难挑出一本适当的中文参考书。很高兴看到彭教授出版这本书,对学生将有很大的帮助。

  在国外,批判思考的专书相当多,而且不断再版,其原因大致有两个。一、国外相当重视批判思考,因为这关系到公民能否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太阳花运动」为例,若无人提议再次检视「服贸协议」,姑且不论其影响是好是坏,这样一个关乎大家民生的协议,应该受到公众一定程度的审视。二、「批判思考」这门课的特征是经常需要许多实例来辅助说明,所以需要不断再版来更新资料。我在教授批判思考时,就经常在课前浏览报章杂志,或是上网搜寻较受关注的新闻,以便能在课堂上作为实例。因此,即使拿译着当作批判思考的教科书,但因为书中的例子大多是国外的例子,在讲解上也不方便。我当时就想,若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势必需要一本非译着的中文专书。一方面,让学生便于阅读;另一方面,老师不需在课前花过多时间去搜寻实例。如今,彭教授这本书的出版满足了这个需求。

  本书作者彭教授涵养丰富,不仅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逻辑,也能深入浅出的讲授哲学;更重要的是,彭教授总是能举出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逻辑概念与哲学理论,而这正是讲授批判思考需要的。所以本书就具有这样的特色:在介绍各种思考方法时,总会搭配许多实例来说明。我相信,本书不仅能够提供「批判思考」课程的老师丰富的解说与实例,大学生乃至于社会大众也能从中习得恰当的思考方法。就提升公民素质来说,这本书的出版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苏庆辉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2015年6月8日
自序
  
  「思考」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思考」是让我们谨慎行动的一道屏障。好的思考让我们获得很多新的知识,好的思考让我们对于所採取的行动不会后悔,好的思考让我们进步。可是,什么是好的思考呢?如何才能有好的思考呢?人真的能做出好的思考吗?这些问题很难很难。
  
  我很努力写这本书,不是因为我知道答案了,而是因为我很想尝试找到答案。跟很多人一样,我也很困惑,究竟什么样的思考才是好的思考?哲学家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会思考,会想很多问题,特别是会想很多「奇怪」的问题。哲学家还有个很根本的特征:哲学家会去想,自己的思考究竟有多合理?哲学家会自我批判,只因为哲学家想找到最合理的一套对于世界与人的解释。
  
  写这本书,基本上是汇集整理我多年来关于「理性思考」的一些研究与教学经验。我当然没那能力穷尽各种思考方法。例如,对于科学思考,我下了不少功夫,但自认没有那能力说清楚。这部分只有期待以后有优秀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来提供了。又例如,涉及法律的思考,我也自认不如,毕竟我是哲学家,没有受过法学的训练。不过,没关系的。有一些思考方法与原则是基本的,不限于哪些领域。
  
  国内习惯谈「批判思考」,我却只想谈「思考方法」。这道理很简单,如果懂得如何恰当的思考,那么理性上该批判的自然就会批判。我不担心「批判」,我担心「思考不恰当」。很多人对于「批判」这名词很有意见,总觉得那是很严重的事情,让人不安。不过,如果我们能区辨「对人的批判」以及「对事理的批判」,这名词就不至于引起什么质疑了。「对人的批判」是对人进行攻击,理性上这是我们不要的。「对事理的批判」是对于某些主张和宣称的不赞同,不涉及提出该主张或宣称的人。当然,我知道对事理的批判往往引起当事人的不满,将这看作是对当事人的批判。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维持理性,能够分清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批判,能够理解「对事理的批判」会有助于改进当事人对于事理的思考,那么当事人就不会再将「对事理的批判」当作负面的。这些都是针对「态度」来说的。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对事理的批判」确实不容易,人总有情绪。然而,如果连採取理性的态度批判都做不到,也不用谈什么思考了。
  
  这本书不可能教会一个人如何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批判,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如何进行理性思考。附带一点,理性思考未必就是在提出对事理的批判。有很多时候,理性思考是在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难题,生活上的或者专业上的或者工作上的。「理性思考」虽然不是万能的,但能提升国民的素质,大幅度降低每个人在生活、专业、和工作上的困扰,也因此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好。提醒读者一点,理性思考并不是与情感、艺术相冲突的。理性思考不会是冷冰冰的,别担心!最后,希望本书能够对于如何推广理性思考能有一些贡献!
  
  本书的出版承蒙新学林出版社先后两位主编林政鑫先生以及范琇茹小姐提供很多的协助,谨此致谢!
  
  彭孟尧
  台湾大学哲学系
  2015年4月12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思考方法》,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思考的能力,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对这顶级的“天赋”熟视无睹,任其荒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唤醒我思考潜能的“晨钟”。 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介绍一些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提出具有颠覆性的理论。我期待能够从这些“前人”的智慧中,获得启发,学习他们是如何突破局限,看见事物本质的。 我也很好奇,书中会不会涉及到关于“学习”的思考方法。毕竟,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如果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更高效地吸收知识,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将极大地提升我的学习效率。 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思考并非是某种玄妙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获得的技能。它可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好奇心、如何激发想象力、如何进行深度阅读的指导。这本书的名字,充满了实用主义的色彩,它承诺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可操作的“方法”。我迫不及待想要探寻,书中究竟蕴藏着哪些能够改变我思维方式的秘诀。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思考方法》,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时,内心涌现的是一种对智识探索的渴望。我一直觉得,我们日常所做的很多事情,包括学习、工作、甚至人际交往,都离不开“思考”。而“思考”本身,似乎又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陌生,是因为我们很少真正停下来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去理解它背后的机制,去探寻更有效率、更有深度的方式。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开启我对自身思维模式的全新认知。它或许能帮助我辨识出那些阻碍思维清晰的“盲点”,或者提供一些能够拓展思维边界的工具和技巧。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去解读“思考”这个宏大的命题?是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思维的运作?还是会借鉴哲学上的智慧,去探讨思考的本质?又或者,会更侧重于实际应用,给出一些在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方面的具体方法?我设想着,这本书可能会教会我如何更理性地分析问题,如何更巧妙地提出疑问,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希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能带来一种“顿悟”的快感,那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感觉。如果它能让我看到自己思考中潜在的模式,并且提供改进的可能,那将是莫大的收获。我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事物,最终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预示着一场关于智慧的旅程,我已迫不及待想要踏上这段旅程。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思考方法》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来了!” 我总觉得,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似乎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何去思考这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我们被灌输了很多“是什么”,但很少被教导“为什么”和“如何”。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个空白。我猜测,它可能会从基础的认知科学出发,讲解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有哪些固有的偏见会影响我们的判断。然后,它会逐步深入到更高级的思维技巧,比如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甚至辩证思维。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指导我进行思维的“体能训练”,让我变得更加敏锐、更加灵活。 我很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践性的练习,让我能够边读边学,边学边用。毕竟,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学会如何有效地提问,如何识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我甚至幻想,也许这本书能帮助我发现自己思维中的“隐藏技能”,并且将其发挥到极致。 这本书的命名,直击核心,它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了主题。这让我觉得,它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没有多余的冗余,一切都围绕着“思考”这个核心展开。我期待它能成为我解决人生难题的“秘密武器”,让我的人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和创造。

评分

《思考方法》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让我感觉一股清流涌上心头。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人充满敬意,总觉得他们的大脑里藏着某种我们不知道的“开关”。而这个“开关”,很可能就隐藏在“思考的方法”之中。 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揭示一些关于思维的“底层逻辑”,就像是编程语言的语法一样,掌握了这些规则,我们就能构建出更强大、更精妙的思维模型。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去拆解“思考”这个复杂的过程?是会从“观察”开始,教会我们如何更细致地捕捉信息?还是会从“联想”入手,帮助我们找到事物之间隐藏的联系? 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有效地“反思”。很多时候,我们做了事情,但很少去复盘,去总结经验教训。这就像是原地打转,永远也无法前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反思框架,让我能够每一次的经历都成为宝贵的学习机会,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 我特别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打破思维定势,让我不再固守于已有的认知框架,而是能够拥抱新的可能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思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名字,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无限的智慧,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思考方法》这本书,简直就像是我大脑里的一幅抽象派画作,虽然我看不到具体的形象,但却能感受到一种蓬勃而出的生命力。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窗外的星空,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宇宙的奥秘,然后陷入一种莫名的迷茫。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以为自己在认真思考,但实际上,我的思绪可能就像被一张看不见的网缠绕着,怎么也挣脱不开。 我渴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破网”的利器。我猜想,它可能会讲述一些关于逻辑的奥秘,教会我如何辨别谬误,如何构建严谨的论证。也许,它还会涉及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技巧,比如头脑风暴的有效运用,或者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激发灵感。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思考不仅仅是“想”,更是一种“如何想”的艺术。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能够展示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通过独特的思考方式,解决历史性的难题,或者开创全新的领域。如果能从这些大师身上汲取智慧,或许我也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找到突破的方向。这本书的名字,简洁而有力,它承诺了一个关于“方法”的指南,这正是当下我最需要的。我想,它将引领我走出思维的迷宫,找到一条通往清晰与洞察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