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第一章 所謂的「莊學」、真正的莊學
一
一般之所謂「莊學」,泛指莊書文字的考據訓詁而言,這種工作雖是基要,隻注視章句必緻拘泥文字,漏失莊意。莊子明說:「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也,我猶不足貴也。」以為拘泥莊書文字能得莊子真意,等於以為拘泥形色名聲,「足以得彼之情」(13/64-68)。難怪那輪扁暢言說:「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3/70, 74)。雖說得過分些,他的情意正錶明莊書的指嚮,莊書的令人不可釋捲的原因,也在於此。
念莊書屢次拍案叫快,又使人更想要進一步瞭解其中哲思。這課題包含兩層工作:(1)我們瞭解莊書,必須處身於寫書當時的情世,經驗著者的經驗,這是學習古籍一般的課題。(2)我們必須進一步被莊書激發而開始新生活。莊書永是新鮮活生生的,我們也要活在其中,每天有新開始,日新而日日新。這是學習莊書特有的課題,參考曆代諸儒的考證訓詁,可助我們達成第一課題。莊書放在現世(歐美)學界(如本書)可助我們負起第二課題。
莊書裏,靈活生鮮的詞句比比皆是,我們如整理這些句子,很權威地將某定釋義編成欽定經典,莊子則成為正統莊學的鼻祖,莊學就等於欽定的莊子煩瑣學瞭。這樣一來,活的莊書等於被殺而尊藏於學術廟堂中,怪不得莊子寜願成為一小活龜,在隱蔽無名的日常生活的泥中拖著尾巴。莊子知道這種「莊學」經典,隻在字裏行間鑽來鑽去,不讓讀者本身反復深摸言外活意,應用於生活,又屢次由生活中體察更進一層的瞭悟莊句。
莊學的傳統化經典化,這種腐儒咬文嚼字的遊戲,會使本來極其有用的考據、訓詁、釋義,轉成人生絆腳石,使人與人生的實情脫節。
這樣說來,傳統就等於多餘的贅疣嗎?這也不是。齊剋果(S. Kierkegaard) 說:「師死,方可隨師。」(Søren Kierkegaard, The Gospel of Suffering, Minneapolis: Augsburg Publishing Company, 1948, pp. 6-9.)孔子或會贊同,而他的贊同法,也許是齊氏料想不到的。因為孔子雖說他隻「述而不作」,他一「述」反創新徑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