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与世华文学

台湾文学与世华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所提出的「世华文学」不是「世界华文文学」的简称,
而是一个超越语言和族群的文化概念。
「台湾文学」同样不能以创作的语言加以界定,
而必须放在世华文学的格局下讨论,才能彰显其意义。
 
  台湾文学与世华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年代。作者杜国清教授数十年来在海外致力于台湾文学与世华文学的研究及推广,于一九九六年于美国创刊《台湾文学英译丛刊》,努力将台湾文学介绍给英语读者,以期促进国际间对台湾文学的了解以及从国际视野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台湾文学与世华文学》探讨台湾文学的多项议题、介绍十多位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并列出近二十年台湾文学英译的成果和动向,是对台湾文学与世华文学有兴趣者的研究好指南。
 
  本书上篇「台湾文学」,根据《台湾文学英译丛刊》每集的「卷头语」,探讨台湾文学各个侧面,传达台湾本土文学的声音,评论台湾文学史观、传统、主体性、外译、艺术探求、台湾研究的国际视野等议题。下篇所提出的「世华文学」概念,与以华人中文创作为对象的「华文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不同,也不是「世界华文文学」的简称,而是指世界上以任何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只要作品中所呈现的文学世界或境界与「华」有关,不论作者是否华人、创作的语言是否华语,乃至读者对象也不限于华人,都属于「世华文学」的范畴。
 
  作者致力推展台湾文学英译多年,相信台湾文学在世华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独特性将在世界文学的花园中,灿放异彩――只有努力翻译台湾,才能将台湾文学在世华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绽放光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杜国清
 
  台湾台中县人,一九四一年生,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文学硕士,美国史丹福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现代文学》编辑,《笠》诗刊创办人之一。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研究系教授兼台湾研究中心主任。
 
  杜教授专攻中国文学、中西诗论和台湾文学,于一九九六年创刊《台湾文学英译丛刊》(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致力台湾文学介绍给英语读者,以期促进国际间对台湾文学的了解以及从国际视野对台湾文学的研究。
 
  着有诗集《蛙鸣集》、《岛与湖》、《雪崩》、《望月》、《心云集》、《殉美的忧魂》、《情劫》、《勿忘草》、《对我 你是危险的存在》、《爱染五梦》、《爱的祕图》、《山河掠影》、《玉烟集》等;评论有《诗论‧ 诗评‧ 诗论诗》、《日本现代诗鑑赏》、《西协顺三郎的诗与世界》、《诗情与诗论》、《李贺》(英文)等;翻译有艾略特《荒原》、《艾略特文学评论选集》、波德莱尔《恶之华》、刘若愚《中国诗学》、《中国文学理论》等。
 
  曾获中兴文艺奖、笠诗社翻译奖、汉城亚洲诗人大会功劳奖、文建会翻译成就奖等奖项。

图书目录

自序
 
【台湾文学篇】
 
《台湾文学英译丛刊》出版前言
台湾文学研究的国际视野
台湾文学与历史
台湾本土文学的声音与社会关怀
台湾文学与自然、环境、都市
台湾民间文学、民俗与说唱故事
台湾女性文学与儿童文学
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海洋、山林、神话和传说
台湾文学与客家文化
台湾文学与旅游、怀乡、童年
日治时期台湾文学与通俗小说
《台湾文学英译丛刊》出版台湾作家专辑
 一、赖和、吴浊流与台湾文学
 二、翁闹、巫永福与新感觉派
 三、杨炽昌与风车诗社
 四、日文作家龙瑛宗作品的特色
 五、日治时期代表性作家张文环
 六、殖民地台湾作家吕赫若
 七、小说家与评论家叶石涛
 八、大河小说家钟肇政
 九、五○年代台湾作家钟理和
 十、李乔的文学世界和台湾新文化
从英日翻译的取向谈台湾文学形象
从「乡土」到「本土」﹕以土地为依归的台湾文学史观──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英文版导论
杜国清的诗学理论与创作观
 
【世华文学篇】
 
如何界定「世界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的概念与探讨
中国与世界华文文学
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与世华文学
美华文学与世华文学
美国华文文学概述
2004年美国台湾文学研究概况
2006年美国台湾文学研究概况
台湾文学的主体性、传统与古典作品
超越中国?翻译台湾!
全球化与台湾研究的国际展望
台湾文学走向世界,路有多远?
近二十年台湾文学英译的成果和动向
 
【附录】
 
美丽与芳香永留人间──台湾文学与文化感怀
《台湾文学英译丛刊》36集出版目录(1996-2015)
 
后记

图书序言

「华人世界」与「族群离散」
 
世界华文文学的概念,一般而言,是指世界各地以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而所谓「华文」也就是中文或汉语的文字书写。所谓「世界各地」,意味近代以来从中国大陆移居海外,亦即中国大陆之外的世界其他各地而言,而移居是指以汉人为主的中国人而言。所谓离散的中国人,主要的是指汉人散居海外各地,在新加坡建国之后,一般称之为华人,以与中国人这个具有国家属性的标签有所区隔。然则华人移居海外这一现象,所谓「华人世界」(the global Chinese)与西方所谓「族群离散」(Diaspora)的概念基本上是类似的。
 
根据字典的定义,「Diaspora」希腊原文的意思是「散播」(scattering, dispersion),意味离开祖先世居地的人口大迁徙。狭义的意思是指犹太人于西元前538年被放逐之后,散居在巴勒斯坦之外世界各地非犹太人之中的族群离散现象,也指犹太人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定居地(settling)而言。广义的用法是指各种不同的离散现象,其原因或是因为帝国主义的扩张,或是为了贸易拓殖、劳工移民,或由于散居地的社会条件和需求。散居各地的族群第一代,怀有心系祖国回归原乡的心愿,维持与祖国的强大政治连结,而一旦定居下来,即保持与当地其他族群和平相处的一定关系,也逐渐融入当地社会,或表现出被所在国族群完全同化的焦虑和矛盾心态。
 
跨国的族群离散者,对与祖国故乡和所在国主流社会的关系,显现出不同的认同态度。一般而言,华人在海外的离散心态有两种:一是「叶落归根」,另一是「落地生根」。所谓「根」是指文化上、意识形态上、生命意义上具有共感或归属感的认同根源,也就是华人在海外安身立命的存在价值观的取向。
 
进而言之,华人的离散现象,是华人历代不断向海外移民和迁居的结果,而与中国的关系在于对「中国性」(Chineseness)的依存程度,也取决于「叶落归根」或是「落地生根」这两种不同心态的取舍。「离散华人」倾向「叶落归根」的,基于文化乡愁,唿应祖国的唿唤,四海归宗,是心向中国的;而倾向「落地生根」的, 积极学习所在国的语言、接受当地的习俗文化,希望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夹在华人文化和异地文化之间,在建立离散华人文化「落地生根」的本土性时,往往产生与居住地的文化冲突和政治对抗。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