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文學與世華文學

颱灣文學與世華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所提齣的「世華文學」不是「世界華文文學」的簡稱,
而是一個超越語言和族群的文化概念。
「颱灣文學」同樣不能以創作的語言加以界定,
而必須放在世華文學的格局下討論,纔能彰顯其意義。
 
  颱灣文學與世華文學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年代。作者杜國清教授數十年來在海外緻力於颱灣文學與世華文學的研究及推廣,於一九九六年於美國創刊《颱灣文學英譯叢刊》,努力將颱灣文學介紹給英語讀者,以期促進國際間對颱灣文學的瞭解以及從國際視野對颱灣文學的研究。《颱灣文學與世華文學》探討颱灣文學的多項議題、介紹十多位颱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傢,並列齣近二十年颱灣文學英譯的成果和動嚮,是對颱灣文學與世華文學有興趣者的研究好指南。
 
  本書上篇「颱灣文學」,根據《颱灣文學英譯叢刊》每集的「捲頭語」,探討颱灣文學各個側麵,傳達颱灣本土文學的聲音,評論颱灣文學史觀、傳統、主體性、外譯、藝術探求、颱灣研究的國際視野等議題。下篇所提齣的「世華文學」概念,與以華人中文創作為對象的「華文文學」(Sinophone literature)不同,也不是「世界華文文學」的簡稱,而是指世界上以任何語言創作的文學作品,隻要作品中所呈現的文學世界或境界與「華」有關,不論作者是否華人、創作的語言是否華語,乃至讀者對象也不限於華人,都屬於「世華文學」的範疇。
 
  作者緻力推展颱灣文學英譯多年,相信颱灣文學在世華文學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獨特性將在世界文學的花園中,燦放異彩――隻有努力翻譯颱灣,纔能將颱灣文學在世華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中,綻放光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杜國清
 
  颱灣颱中縣人,一九四一年生,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日本文學碩士,美國史丹福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現代文學》編輯,《笠》詩刊創辦人之一。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東亞語言文化研究係教授兼颱灣研究中心主任。
 
  杜教授專攻中國文學、中西詩論和颱灣文學,於一九九六年創刊《颱灣文學英譯叢刊》(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緻力颱灣文學介紹給英語讀者,以期促進國際間對颱灣文學的瞭解以及從國際視野對颱灣文學的研究。
 
  著有詩集《蛙鳴集》、《島與湖》、《雪崩》、《望月》、《心雲集》、《殉美的憂魂》、《情劫》、《勿忘草》、《對我 你是危險的存在》、《愛染五夢》、《愛的祕圖》、《山河掠影》、《玉煙集》等;評論有《詩論‧ 詩評‧ 詩論詩》、《日本現代詩鑑賞》、《西協順三郎的詩與世界》、《詩情與詩論》、《李賀》(英文)等;翻譯有艾略特《荒原》、《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波德萊爾《惡之華》、劉若愚《中國詩學》、《中國文學理論》等。
 
  曾獲中興文藝奬、笠詩社翻譯奬、漢城亞洲詩人大會功勞奬、文建會翻譯成就奬等奬項。

圖書目錄

自序
 
【颱灣文學篇】
 
《颱灣文學英譯叢刊》齣版前言
颱灣文學研究的國際視野
颱灣文學與曆史
颱灣本土文學的聲音與社會關懷
颱灣文學與自然、環境、都市
颱灣民間文學、民俗與說唱故事
颱灣女性文學與兒童文學
颱灣原住民文學與海洋、山林、神話和傳說
颱灣文學與客傢文化
颱灣文學與旅遊、懷鄉、童年
日治時期颱灣文學與通俗小說
《颱灣文學英譯叢刊》齣版颱灣作傢專輯
 一、賴和、吳濁流與颱灣文學
 二、翁鬧、巫永福與新感覺派
 三、楊熾昌與風車詩社
 四、日文作傢龍瑛宗作品的特色
 五、日治時期代錶性作傢張文環
 六、殖民地颱灣作傢呂赫若
 七、小說傢與評論傢葉石濤
 八、大河小說傢鍾肇政
 九、五○年代颱灣作傢鍾理和
 十、李喬的文學世界和颱灣新文化
從英日翻譯的取嚮談颱灣文學形象
從「鄉土」到「本土」﹕以土地為依歸的颱灣文學史觀──葉石濤《颱灣文學史綱》英文版導論
杜國清的詩學理論與創作觀
 
【世華文學篇】
 
如何界定「世界華文文學」
「世界華文文學」的概念與探討
中國與世界華文文學
颱灣文學與中國文學
颱灣文學與世華文學
美華文學與世華文學
美國華文文學概述
2004年美國颱灣文學研究概況
2006年美國颱灣文學研究概況
颱灣文學的主體性、傳統與古典作品
超越中國?翻譯颱灣!
全球化與颱灣研究的國際展望
颱灣文學走嚮世界,路有多遠?
近二十年颱灣文學英譯的成果和動嚮
 
【附錄】
 
美麗與芳香永留人間──颱灣文學與文化感懷
《颱灣文學英譯叢刊》36集齣版目錄(1996-2015)
 
後記

圖書序言

「華人世界」與「族群離散」
 
世界華文文學的概念,一般而言,是指世界各地以華文創作的文學作品,而所謂「華文」也就是中文或漢語的文字書寫。所謂「世界各地」,意味近代以來從中國大陸移居海外,亦即中國大陸之外的世界其他各地而言,而移居是指以漢人為主的中國人而言。所謂離散的中國人,主要的是指漢人散居海外各地,在新加坡建國之後,一般稱之為華人,以與中國人這個具有國傢屬性的標簽有所區隔。然則華人移居海外這一現象,所謂「華人世界」(the global Chinese)與西方所謂「族群離散」(Diaspora)的概念基本上是類似的。
 
根據字典的定義,「Diaspora」希臘原文的意思是「散播」(scattering, dispersion),意味離開祖先世居地的人口大遷徙。狹義的意思是指猶太人於西元前538年被放逐之後,散居在巴勒斯坦之外世界各地非猶太人之中的族群離散現象,也指猶太人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定居地(settling)而言。廣義的用法是指各種不同的離散現象,其原因或是因為帝國主義的擴張,或是為瞭貿易拓殖、勞工移民,或由於散居地的社會條件和需求。散居各地的族群第一代,懷有心係祖國迴歸原鄉的心願,維持與祖國的強大政治連結,而一旦定居下來,即保持與當地其他族群和平相處的一定關係,也逐漸融入當地社會,或錶現齣被所在國族群完全同化的焦慮和矛盾心態。
 
跨國的族群離散者,對與祖國故鄉和所在國主流社會的關係,顯現齣不同的認同態度。一般而言,華人在海外的離散心態有兩種:一是「葉落歸根」,另一是「落地生根」。所謂「根」是指文化上、意識形態上、生命意義上具有共感或歸屬感的認同根源,也就是華人在海外安身立命的存在價值觀的取嚮。
 
進而言之,華人的離散現象,是華人曆代不斷嚮海外移民和遷居的結果,而與中國的關係在於對「中國性」(Chineseness)的依存程度,也取決於「葉落歸根」或是「落地生根」這兩種不同心態的取捨。「離散華人」傾嚮「葉落歸根」的,基於文化鄉愁,呼應祖國的呼喚,四海歸宗,是心嚮中國的;而傾嚮「落地生根」的, 積極學習所在國的語言、接受當地的習俗文化,希望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夾在華人文化和異地文化之間,在建立離散華人文化「落地生根」的本土性時,往往産生與居住地的文化衝突和政治對抗。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