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史(2版)

中国古代哲学史(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着。本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一九一七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大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全书共十二篇。一九一八年七月,经过整理,蔡元培作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轰动一时,不到两个月就再版。

  哲学是什么?胡适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例如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然哲学史又是什么?是把种种哲学问题、研究法和解决方法都依照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目的是让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还要寻出这沿革变迁的原因,并且让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

  本书在中国哲学史上,甚至是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为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书。蔡元培给予此书很高的评价,指出它有四种特长: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将三千年来一半断烂,一半庞杂的哲学界,理出一个头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胡适


  字适之,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兴趣广泛,着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宣传民主、科学。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新诗,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一九五七年,胡适当选中华民国最高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院长,并于隔年四月回到台湾定居就任。一九六二年病逝,中央研究院于院内成立了胡适纪念馆。另外,在研究院附近另有一胡适公园,为胡适的墓地。

  胡适一生影响甚广,着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卢山游记》、《胡适文选》、《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四十自述》、《南游杂忆》、《胡适留学日记》、《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图书目录


再版自序

第一篇 导言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

第一章 孔子略传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正名主义
第五章 一以贯之

第五篇 孔门弟子

第六篇 墨子

第一章 墨子略传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 杨朱

第八篇 别墨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第三章 论辩
第四章 惠施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六章 墨学结论

第九篇 庄子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
第二章 孟子

第十一篇 荀子
第一章 荀子
第二章 天与性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之终局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第二章 所谓法家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附录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后记

图书序言



  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就是我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民国七年九月写成付印,民国八年二月第一版出版。今年是民国四十七年,这部书出版以来,整整三十九年了。台北商务印书馆现在用「万有文库」的五号字本「中国古代哲学史」重印,仍用「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名称。我做了一个正误表,附在卷尾。

  「万有文库」本是民国十八年用五号字重排的。(原书是用四号字排的。)那时候,我在上海正着手写「中国中古思想史」的「长编」,已决定不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的名称了。所以当时「万有文库」的编辑人要把我的哲学史上卷收在那部丛书里,我就提议,把这个五号字重排本改称「中国古代哲学史」。我的意思是要让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单独流行,将来我写完了「中古思想史」和「近世思想史」之后,我可以用我中年以后的见解来重写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不预备修改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了。

  我现在翻看我四十年前写成的这本书,当然可以看出许多缺点。我可以举出几组例子:(一)我当时还相信孔子做过「删诗书,订礼乐」的工作,这大概是错的。我在正误表里,已把这一类的话都删去了。(二)我当时用列子里的「杨朱篇」来代表杨朱的思想,这也是错的。列子是一部东晋时人伪造的书,其中如「说符篇」好像摘钞了一些先秦的语句,但「杨朱篇」似乎很不可信。请读者看我的「读吕氏春秋」(收在胡适文存三集。)我觉得吕氏春秋的「本生」,「重已」,「贵生」,「情欲」诸篇很可以表现中国古代产生的一种很健全的个人主义,大可以不必用列子的杨朱篇了。吕氏春秋不二篇说「杨生贵己」,李善注文选引作「杨朱贵己」。我现在相信吕氏春秋的「贵生」「重己」的理论很可能就是杨朱一派的「贵己」主义。(三)此书第九篇第一章论「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是全书里最脆弱的一章,其中有一节述「列子书中的生物进化论」,也曾引用列子伪书,更是违背了我自己在第一篇里提倡的「史料若不可靠,历史便无信史的价值」的原则。我在那一章里述「庄子书中的生物进化论」,用的材料,下的结论,现在看来,都大有问题。例如庄子寓言篇说: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知其伦。是谓天均。

  这一段本不好懂。但看「始卒若环,莫知其伦」八个字,这里说的不过是一种循环的变化论罢了。我在当时竟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此十一个字竟是一篇「物种由来」。这真是一个年轻人的谬妄议论,真是侮辱了「物种由来」那部不朽的大着作了!

  我现在让台北商务印书馆把我这本四十年前的旧书重印出来,这是因为这本书虽然有不少缺点,究竟还有他自身的特别立场,特别方法,也许还可以补充这四十年中出来的几部中国哲学史的看法。

  我这本书的特别立场是要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个学派的「名学方法」(逻辑方法,即是知识思考的方法,)认为这是哲学史的中心问题。我在第八篇里曾说:古代本没有什么「名家」。无论那一家的哲学,都有一种为学的方法。

  这个方法便是这一家的名学。所以老子要无名,孔子要正名,墨子说言有三表,这都是各家的名学。因为家家都有「名学」所以没有什么「名家」。

  这个看法,我认为根本不错。试看近世思想史上,程朱陆王的争论,岂不是一个名学方法的争论?朱晦菴把「格物」解作「即物而穷其理」,王阳明把「格物」解作「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岂不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名学方法的争论吗?南宋的朱陆之争,当时已认作「尊德性」与「道问学」两条路子的不同,—那也是一个方法上的争执。两宋以来,「格物」两个字就有几十种不同的解释,其实多数也还是方法上的不同。

  所以我这本哲学史在这个基本立场上,在当时颇有开山的作用。可惜后来写中国哲学史的人,很少人能够充分了解这个看法。

  这个看法根本就不承认司马谈把古代思想分作「六家」的办法。我不承认古代有什么「道家」,「名家」,「法家」的名称。我这本书里从没有用「道家」二字,因为「道家」之名是先秦古书里从没有见过的。我也不信古代有「法家」的名称,所以我在第十二篇第二章用了「所谓法家」的标题,在那一章里我明说:「古代本没有什么法家。我以为中国古代只有法理学,只有法治的学说,并无所谓法家。至于刘向刘歆父子分的「九流」,我当然更不承认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