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哲学人的哲学事
Q遇见哲学的那天:
那天是13岁的一天,国中一年级,揹着书包,在上学的路上,在心中自己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上学?我是谁?为什么活着?…我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绕了许多路,拐了许多弯,经过十年之后,这些问题有了一些初步的答案,但仍然无法令人满意。其实,我早就遇到了哲学,直到23岁进入大学才慢慢认识她。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这宇宙万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万物何来、何往?人生何去、何从?自己的人生要如何开展?真正的兴趣是什么?该选读什么科系?该选择什么职业?寻找怎样的伴侣?…许多的问号不断浮现在人生的旅程中。
记得三十多年前的我,对于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虽然当时读的是颇热门的电子工程,但我并不确定自己将来是不是要从事电子相关的行业。我常常会在报纸上「事求人」的小广告中,寻找自己将来可能投入的行业,可能会过的生活,但是一些想像的画面还是模煳不清。后来,发现如果我不能确定自己的真正兴趣,明确地知道「我是谁?」其他的问题都无法解决。
在许多可能的答案中,比较合理的答案是:「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会思考许多问题,于是我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希望透过心理学的知识帮助我了解人、了解人的思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经由心理学的媒介,我才遇到了「哲学」。因为心理学是从哲学分出来的一门学问,其实不只心理学,许多自然、社会、人文的学科都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哲学可以说是「学问之母」。
哲学对我而言,像一个永远离不开的初恋情人,遇见她就迷上她。她会告诉我许多问题的想法与答案,她也会问出一些其他学科不曾问过的问题。例如:政治、经济、教育、法律都与人的行为有关,但「人」是什么?许多学科都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知识,但「知识」是什么?每一种学科的知识都自以为真,但「真」是什么?而这些问题,「哲学」都会从方方面面不同的角度告诉我。和「哲学」这个情人在一起,很难不打破砂锅问到底,就在这问来问去、问去问来的过程中她成了我的最爱。
可是,「哲学」她虽然很会探问终极的问题,但是却很难给出令人完全满意的终极答案;她给出了古今中外大哲学家们的一些想法,但那些主张却又不是最后的定论。由于她曾号称「学问之母」,她有着既深又广的内涵,她的基本性格是理性、客观、又常常严格要求普遍、全面,因此在与她交往的前几年,我不是没有和她分手的念头,只是当我一开始动念「为什么」要分手时,不自觉地又投入她的怀抱,哲学就是有她那种说不出来的奇妙魅力。
虽然许多不了解她的人,认为哲学是十分冷门的学问,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但是对我和一些喜欢思考的朋友而言,哲学才是我们生命中的「大热门」,只要活着,就离不开她。
Q哲学对作者的意义:
一片绿色的拼图,你不知道那是什么,一片红色的拼图,你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可是一些绿色与红色的拼图拼在一起,让你看出了那是红花绿叶,你就可以清楚地肯定那原本一片片红、绿拼图的功能与作用。当你继续把其他相关的拼图拼凑起来,你会发现这一簇红花绿叶竟然绽放在大楼的阳台上,都市丛林中的自然景观,这时你就会了解那原本一片片的红、绿拼图有什么意义。
人生不也是如此,过去的坚持、现在的努力,都像一片片的拼图,若不相对于未来的目标、整体的人生,又怎能看出它的意义?人生存于天地之间、生活在人与物之间,若不能体会宇宙万物的整体究竟,又怎能看出人生目标、理想的价值?许多人活了一辈子,还搞不清楚为何而活,活着要作什么,煳里煳涂来到世间,吃喝拉撒一生,随着欲望起伏升降,再嚥下最后一口气。有些人不一样,他会锲而不舍寻找宇宙的真相、他会追根究底探问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目的。他好像拿着几片拼图,就开始尝试着拼凑宇宙人生的全貌,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生活经验的累积、各种知识的增加,他手中的拼图越来越多,拼凑出宇宙人生全貌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正是这一类的人。我们若只靠自己有限的经验,能拼出的图貌有限,我们若能借着哲学家他们智慧的累积,让我们看到他们对于相同哲学问题的不同解答,对于相同答案衍生出的不同提问,都会有助于我们去把握宇宙人生的究竟。
人是追求意义的存在者,意义必须相对于整体的把握才能呈现。哲学是探索宇宙万物的根本究竟、人生整体意义的一门学问。对于整体把握的任何可能性都值得尝试,因为生命的奥秘、人生的意义、「知」的渴望,都与整体的把握相关,而「哲学」这追求真理的爱智之学,为我们提供了掌握真理的可能性。
哲学浩瀚无涯,要从何处入手?或许可以从你自己曾经想过的问题入手,看看哲学家对这问题的主张如何。当然,也可以从较多人关心的哲学问题入手,听听哲学家们对于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为何。哲学鼓励人们有独立的思考,当你看过、听过、想过哲学家们的宏论之后,哲学思考的舞台就换你上场了!
Q本书特别之处:
看一场电影与听一人独白有什么不同?了解一位哲学家的思想,是读他的着作还是观察他与别人的对话?
电影中有许多影像、有许多角色、有许多对话、也有许多剧情;观察人们的对话,其中有认同、有质疑、有挑战、有批判,可以呈现许许多多的观点,使思路更加开阔。我想大多数的人喜欢看电影,而不喜欢听独白;比较感兴趣的是听听有关主角思想的故事,再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因此,这本介绍韩非子哲学的书,首先是透过他与先秦哲学家们的对话,来展现韩非思想的特色。其次,根据《韩非子》书中的故事,分门别类地介绍他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以及其中的道理,由读者自己构作故事中的人物、场景、气氛,笔者再略为解读其中的寓意,让其中的道理,以故事的方式串联在一起,希望带给读者生动有趣的阅读经验与思考空间。第三,以口语的方式书写,向读者们介绍韩非思想整体性的理论架构以及应用方法,主要是针对韩非对于历史、人性的主张所衍生出的法治、术治、势治及道治思想,并将这些思想应用在管理上。最后,对韩非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行反省。
本书为何要以「韩非,快逃!」为名?「快逃!」是在一种紧急状况下的提醒,提醒韩非,有人要陷害他。从韩非生平事蹟来看,他的确被李斯陷害,短命而亡,如流星殒落。
从韩非思想内容的影响力来看,韩非集法家之大成,所发挥的影响力巨大,成就了秦国的统一霸业,但是很快又被推翻。以法家为主导的思潮也就从历史舞台上退位,逃向儒皮法骨或阳儒阴法的隐密之处了。
「韩非,快逃!」的语气是一个朋友对他的告诫,本书的写作方式之一,就包含着他和几位不同学派代表者的对话。他们谈到最后的共同处,都会劝韩非「快逃!」因为从各学派的观点来看,与韩非的思想都无法相容的。
从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体系看「韩非,快逃!」是指出韩非的思想不容于儒家的仁义道德传统;因此,许多历代学者对法家思想多予否定,并被要求快快退场;至少表面如此,但表面之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今日的我们要怎样看韩非的思想?那是变动环境中、人类互动下的求生之道?还是切割时空、扭曲人性的偏激思想?本书希望提供读者们一些不同的观察角度,从不一样的思想深度来了解韩非的思想。
Q还有一些话要说:
这本书的完成,要感谢三民书局编辑部同仁的催生,将「韩非子」纳入「哲学轻松读」系列中,从邀稿到完成,前后有两年多的时间,在我繁忙的教学、研究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构思、录音、撰写,其间有台湾大学哲研所博士班的冯凤仪同学,协助将录音档打成字稿,在此致谢!
有人说,韩非的思想刻薄寡恩,最好不要碰它,免得受到坏的影响,自私自利,人性的黑暗面,诡诈、阴险、恶毒、兇狠的手段比比皆是,因而避之犹恐不及,不值得学习。实际的情形真是这个样子吗?待读者看完此书再做评断吧!
李贤中
于台湾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