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台湾知识份子的文化思维及其角力(1930-1937)

「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台湾知识份子的文化思维及其角力(1930-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艺大众化」一词,隐含着以人民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因此「文艺大众化」的思维很容易便与本土性、民族性、大众性这样的概念相结合。回顾殖民地的情境,横流其上的殖民论述往往以贬抑、扭曲台湾人民与文化的价值作为象征权力的实践,在这种情况下,能连结本土性、民族性、大众性这些概念的「文艺大众化」之思维,便可视为具备抵殖民之精神。「文艺大众化」为一九三○
年代台湾文坛最进步的文学话语,不论是左、右翼知识份子,甚或是新传统主义者,都在「文艺大众化」的基础上对话、合作,或是论争。当左翼知识份子、右翼知识份子与新传统主义者尽皆到位之后,其文化思维的角力便形成了本书所谓的「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本书由三种知识份子的立场出发,析论其各自的文学主张,并讨论这样的主张在殖民地的情境中,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效果。由此对于「文艺大众化」的相关讨论,无疑是在建构一部一九三○年代的文学思想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勋达


  新北市板桥人,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博士。曾任国立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国立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一桥大学言语社会研究科客员研究员(日本)。现为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地球村美日语中心日语教师。专长为日治时期台湾文学与文化思潮研究、孙中山研究。着有《《台湾新文学》(1935~1937)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图书馆,2006)、《狂飙时刻: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运动的高峰期(1930~1937)》(台南:台湾文学馆,2011)。

图书目录

序 7
导言 9

第一章 「大众」的抬头:一九二○年代中期以降「大众化」的三条路径 25

第一节 「大众」的三种解读 26
一、右翼知识份子的解读:「大众」等同于民众、平民 29
二、左翼知识份子的解读:「大众」等同于无产阶级 34
三、新传统主义者的解读:「大众」等同于众人 38

第二节 右翼知识份子的文化思维 39
一、「民众」的文学 39
二、平民文学内涵的转变之一:与普罗文学相区隔 43
三、平民文学内涵的转变之二:与中国民族主义相区隔 47

第三节 左翼知识份子的文化思维 53
一、「大众」的文学 53
二、「弱小民族解放论」的大众政治 56

第四节 新传统主义者的维新思维 61
一、两种传统文人:传统主义者(traditionalist)与新传统主义者(neo-traditionalist) 61
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穿梭于两个场域之间的新传统主义者 65
三、维新是为了守成:将「大众化」解读为普及化 74

结语 83

第二章 「文艺大众化」的左翼内部之争 85

第一节 革命的1930年:国际主义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 87
一、〈二七年纲领〉的制定及其意义 88
二、「资本主义第三期」理论的内涵 92
三、「多数者获得」:「资本主义第三期」理论的战术 97

第二节 不充分的台湾左翼文化思想接受状态 101
一、对列宁主义的掌握度不足:论台湾文艺协会对列宁主义的接受 102
二、对高尔基文学的掌握度不足:从《台湾新文学》的「悬赏原稿募集」谈起 109
三、对史达林主义的掌握度不足:论左翼本土主义饱受批判的困境 122
四、对岛内文化场域的掌握度不足:吴坤煌与岛外左翼文化论述的介入 128

第三节 谁是「正统」?:国际主义与本土主义的纠结 136
一、列宁的民族文化论述 136
二、史达林对列宁民族文化理论的深化 139
三、语言与大众的「锻冶场」 142
四、论争之后:左翼知识份子的联合阵线 147

结语 150

第三章 「文艺大众化」的左右之争 153

第一节 左翼文学路线的扩张与深化:论杨逵的理论建设 153
一、「真实的写实主义」的提出 153
二、左翼大众文学的可能性 162
三、「乡土文学」的演绎:「殖民地文学」路线的实践 172

第二节 左右的龃龉之一:「标语口号」式的普罗文学 182
一、三○年代初期之「标语口号」式的普罗文学路线 182
二、来自右翼阵营的批判:叶荣钟的「第三文学论」 187
三、左翼阵营的自我反省:杨逵的论述 190

第三节 左右的龃龉之二: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之别 192
一、卢纳察尔斯基的文学理论: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之别 192
二、左翼文学的三个境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195
三、热肠与冷眼:「认识世界」的左右之别 204

第四节 左右的龃龉之三:纯文艺文风的兴起与《台湾文艺》的纯文学化 210
一、对政治冷感的纯文学 210
二、与纯文学之间的角力:作为三○年代台湾文学场域之主流价值的「为人生而文学」论述 213
三、两条纯文学路径的出现 215

结语 221

第四章 「文艺大众化」的新旧之争 223

第一节 通俗抑或自封 224
一、标榜通俗娱乐的《三六九小报》 224
二、通俗的狂欢效果? 228
三、通俗抑或自封 233

第二节 大众化抑或化大众 239
一、新传统主义者的文心之一:对西方文学的态度 240
二、新传统主义者的文心之二:侦探小说的书写 243
三、新传统主义者的文心之三:志怪小说的书写 246
四、新传统主义者的文心之四:缓解现代思想 259

第三节 台湾认同抑或中国想像 268
一、摆盪于台湾认同与中国想像之间:新旧文学的轨迹 268
二、新传统主义者的族裔意识 275

第四节 1937年之后:《风月报》作为新旧文学相互竞争的场所 280
一、印刷成本暴涨导致增加篇幅势不可行 282
二、编辑者掌握新旧文学篇幅消长的生杀大权 285
三、大力改革引发殖民当局的忌惮 286

结语 289

第五章

图书序言

自序

  东亚区域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注目的范畴。不论是汉学、文学、哲学、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皆成为倾力经营的对象。当东亚的传统性与西方的现代性交会之后,杂揉二者的结果往往也就成为研究的课题。东亚社会接受西方现代性从来就是另类的。当西方现代性以「历时性」的风貌呈现出发展的结果,东亚社会的现代性却总是以「共时性」的现象出现。也因此,现代性的接受在东亚社会一直不是均质式的存在,其内部的角力与权力倾轧便造就了现代性接受上的多样性。当然,台湾也不例外。

  一九二○年代台湾知识份子取法中国五四经验而推展的台湾新文学运动,便是一种文学现代性的移植。不过一九二○年代的新文学运动尚处于萌芽实验阶段,对于文学现代性的探求也较专注于单一价值。然而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到了一九三○年代,呈现了多元并存的现代性风貌。此时的「文艺大众化」一词成为文学现代性的代名词,也就理所当然成为文坛共同的信仰。「文艺大众化」一词在东亚社会的出现,原带有无产阶级文学的意识型态,亦即左翼色彩浓厚。然而进入了台湾社会,却成为左、右翼知识份子,甚或传统文人竞相征引的话语,此词汇原有的左翼色彩也因此淡化不少,这可说是台湾文坛的一大特点。

  本书以「文艺大众化」为关键词,主张这个当时被台湾知识份子普遍视为最进步的文学话语,实则体现出台湾社会与知识份子对于现代性接受的程度。过去的台湾文学研究习惯将新旧文学领域分开讨论,并且已各自形成卓然的论述。不过,在东亚区域研究的概念中,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做法。因此,本书首开先例,将日治时期台湾各类知识份子都放在同一座天平上,衡量各种知识份子之间对于文学现代性的理解以及文学实践的实绩。如此一来,才能呈现台湾文学场域接受现代性所产生的多元面貌。并且在透过与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现代性接受的比较与参照之下,台湾在东亚文明中的定位以及台湾文学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也才得以建立。

  最后,感谢恩师林瑞明先生一路以来的支持与提携,以及陈芳明先生、陈万益先生、游胜冠先生、柳书琴先生、陈建忠先生等师长对我的关怀与指教。当然,本书得以出版,最是需要感谢国立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的青睐与协助,在此任职博士后研究员的一年余期间,汪荣祖主任的博学广识与既严谨又极富创意的治学态度,以及康来新老师谦沖和蔼、乐于与我分享各种观点的无私精神,都对本书的完成有极大的助益。再者,审查委员陈万益先生、陈芳明先生、陈建忠先生皆以我的成长为己任,其用心良苦让我感念不已,这些批评与指教不仅成为本书成书时的关键,更成为我此后思考相关学术命题时也十分受用的意见。不仅如此,借由人文中心所举办各类演讲与研讨会,得以接触来自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不同学门的观点,也使我开拓了许多崭新的视野。再加上人文中心所提供的优良环境,以及中心助理晓婷、玉婷、启明的倾力相助,让我心无旁骛地完成此书,也才有今日得以出版的可能。

  一部书的完成,需要感谢的人太多,绝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所有我未能提及的师长、家人、同学、朋友们,谢谢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