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台湾知识份子的文化思维及其角力(1930-1937)

「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台湾知识份子的文化思维及其角力(1930-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化
  • 知识分子
  • 文化思潮
  • 大众文化
  • 文化角力
  • 现代台湾
  • 1930年代
  • 文化研究
  • 社会思潮
  • 台湾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艺大众化」一词,隐含着以人民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因此「文艺大众化」的思维很容易便与本土性、民族性、大众性这样的概念相结合。回顾殖民地的情境,横流其上的殖民论述往往以贬抑、扭曲台湾人民与文化的价值作为象征权力的实践,在这种情况下,能连结本土性、民族性、大众性这些概念的「文艺大众化」之思维,便可视为具备抵殖民之精神。「文艺大众化」为一九三○
年代台湾文坛最进步的文学话语,不论是左、右翼知识份子,甚或是新传统主义者,都在「文艺大众化」的基础上对话、合作,或是论争。当左翼知识份子、右翼知识份子与新传统主义者尽皆到位之后,其文化思维的角力便形成了本书所谓的「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本书由三种知识份子的立场出发,析论其各自的文学主张,并讨论这样的主张在殖民地的情境中,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效果。由此对于「文艺大众化」的相关讨论,无疑是在建构一部一九三○年代的文学思想史。
「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台湾知识份子的文化思维及其角力 (1930-1937) 本书深入探讨了1930至1937年间,台湾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殖民统治、本土意识觉醒与现代化浪潮冲击时,所形成的复杂文化张力与思想角力。 这一时期,台湾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日本殖民政权推行的高压“皇民化”政策初露端倪,而台湾本土知识分子群体则在争取自身文化主体性的道路上积极探索。本书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围绕“何谓台湾文化”、“如何面对现代性”以及“如何构建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态”等核心议题展开的论辩与实践。 核心议题:文化现代化与社会责任的辩证 本书的核心分析框架在于考察知识分子如何理解“文艺”与“大众”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了他们对社会改革的设想。在殖民地背景下,知识分子肩负着启蒙民众、重塑民族精神的双重使命。然而,如何平衡“精英文化”的深度与“大众传播”的广度,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一、殖民地语境下的文化认同困境 1930年代初期,台湾知识界的思想光谱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性与内在矛盾。一方面,受到日本新文化运动、中国五四运动以及西方思潮的深刻影响,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渴望打破旧有的封建桎梏,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他们普遍认识到,文化的现代化是民族自立的前提。 另一方面,殖民者的文化干预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外部压力。日本当局试图通过推广“内地化”教育和文化政策,逐渐消解台湾原有的文化根基,培养顺从的殖民地臣民。在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处境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产生了分歧: 全盘西化/日本化论者的挣扎: 部分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学习和模仿日本或西方的先进文化模式,来求得在殖民体制下的生存空间,并相信只有采纳外来文明的成果,才能实现台湾的“现代化”。然而,这种路线往往被质疑为“文化投降”或“缺乏主体性”。 本土文化复兴的呼声: 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转向对台湾本土历史、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的深入挖掘,试图在原有的文化母体中寻找抵抗殖民、凝聚人心的力量。他们认为,真正的现代化必须根植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继承之上。 本书将详细梳理两股思潮在文学创作、社会评论乃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展现其内在的张力与妥协。 二、知识分子与“大众”的距离:启蒙的难题 “文艺大众化”这一概念,在当时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他们焦虑于精英阶层与广大基层民众之间日益扩大的文化鸿沟。在殖民地结构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文化成果往往集中于少数受过新式教育的群体。 本书深入考察了知识分子如何尝试跨越这一鸿沟: 1. 通俗文学的探索: 部分作家尝试创作更贴近民间生活、语言更易于理解的通俗小说和剧本,以期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副刊、小型出版物)普及新思想。然而,这种“大众化”的努力往往受到审查制度的严格限制,或被讥讽为“降格以求”。 2. 文化团体的建构: 知识分子积极组织读书会、文化讲座、地方文社等非正式组织,试图在基层社区中播撒现代文化的种子。本书将分析这些社团的组织结构、活动内容及其在不同阶层民众中引发的反响。 3. 语言媒介的选择: 在日语、闽南语(台语)和国语(汉语)这三种主要语言的竞争与并存中,知识分子如何选择传播媒介,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有效地触达“大众”。这一选择不仅是技术性的,更是高度政治性的文化立场表态。 三、意识形态的角力与文艺实践的转向(1935-1937) 进入1930年代中后期,随着日本对台湾的统治方针从“柔性教化”转向更趋强硬的“皇民化”政策,知识分子的活动空间被急剧压缩。政治的高压环境使得许多前期的文化探索不得不做出调整。 本书特别关注1935年前后出现的文化思潮的转向: 现实主义与社会批判的深化: 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回归更坚实的社会写实主义,通过隐晦的笔法揭露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殖民统治下的社会不公,尽管这需要极高的文字技巧来规避审查。 “国民文学”的内部张力: 在“大东亚共荣圈”的宏大叙事下,知识分子被迫在某种程度上面对日本官方提倡的“国民文学”框架。本书将剖析,在这一框架下,知识分子如何巧妙地植入本土关怀,或是在表面服从下进行“文化潜藏”。 总结: 《「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台湾知识份子的文化思维及其角力 (1930-1937)》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田野考察,描绘出二战前夕台湾文化精英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存的文化图景。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结论,而是展现知识分子群体在现代化、民族性、殖民压力这“三线”之间的复杂拉扯,及其为构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台湾文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留下的深刻遗产。它帮助读者理解,在特定的历史时刻,文化构建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政治角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勋达


  新北市板桥人,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博士。曾任国立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国立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一桥大学言语社会研究科客员研究员(日本)。现为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地球村美日语中心日语教师。专长为日治时期台湾文学与文化思潮研究、孙中山研究。着有《《台湾新文学》(1935~1937)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图书馆,2006)、《狂飙时刻: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运动的高峰期(1930~1937)》(台南:台湾文学馆,2011)。

图书目录

序 7
导言 9

第一章 「大众」的抬头:一九二○年代中期以降「大众化」的三条路径 25

第一节 「大众」的三种解读 26
一、右翼知识份子的解读:「大众」等同于民众、平民 29
二、左翼知识份子的解读:「大众」等同于无产阶级 34
三、新传统主义者的解读:「大众」等同于众人 38

第二节 右翼知识份子的文化思维 39
一、「民众」的文学 39
二、平民文学内涵的转变之一:与普罗文学相区隔 43
三、平民文学内涵的转变之二:与中国民族主义相区隔 47

第三节 左翼知识份子的文化思维 53
一、「大众」的文学 53
二、「弱小民族解放论」的大众政治 56

第四节 新传统主义者的维新思维 61
一、两种传统文人:传统主义者(traditionalist)与新传统主义者(neo-traditionalist) 61
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穿梭于两个场域之间的新传统主义者 65
三、维新是为了守成:将「大众化」解读为普及化 74

结语 83

第二章 「文艺大众化」的左翼内部之争 85

第一节 革命的1930年:国际主义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 87
一、〈二七年纲领〉的制定及其意义 88
二、「资本主义第三期」理论的内涵 92
三、「多数者获得」:「资本主义第三期」理论的战术 97

第二节 不充分的台湾左翼文化思想接受状态 101
一、对列宁主义的掌握度不足:论台湾文艺协会对列宁主义的接受 102
二、对高尔基文学的掌握度不足:从《台湾新文学》的「悬赏原稿募集」谈起 109
三、对史达林主义的掌握度不足:论左翼本土主义饱受批判的困境 122
四、对岛内文化场域的掌握度不足:吴坤煌与岛外左翼文化论述的介入 128

第三节 谁是「正统」?:国际主义与本土主义的纠结 136
一、列宁的民族文化论述 136
二、史达林对列宁民族文化理论的深化 139
三、语言与大众的「锻冶场」 142
四、论争之后:左翼知识份子的联合阵线 147

结语 150

第三章 「文艺大众化」的左右之争 153

第一节 左翼文学路线的扩张与深化:论杨逵的理论建设 153
一、「真实的写实主义」的提出 153
二、左翼大众文学的可能性 162
三、「乡土文学」的演绎:「殖民地文学」路线的实践 172

第二节 左右的龃龉之一:「标语口号」式的普罗文学 182
一、三○年代初期之「标语口号」式的普罗文学路线 182
二、来自右翼阵营的批判:叶荣钟的「第三文学论」 187
三、左翼阵营的自我反省:杨逵的论述 190

第三节 左右的龃龉之二: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之别 192
一、卢纳察尔斯基的文学理论: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之别 192
二、左翼文学的三个境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195
三、热肠与冷眼:「认识世界」的左右之别 204

第四节 左右的龃龉之三:纯文艺文风的兴起与《台湾文艺》的纯文学化 210
一、对政治冷感的纯文学 210
二、与纯文学之间的角力:作为三○年代台湾文学场域之主流价值的「为人生而文学」论述 213
三、两条纯文学路径的出现 215

结语 221

第四章 「文艺大众化」的新旧之争 223

第一节 通俗抑或自封 224
一、标榜通俗娱乐的《三六九小报》 224
二、通俗的狂欢效果? 228
三、通俗抑或自封 233

第二节 大众化抑或化大众 239
一、新传统主义者的文心之一:对西方文学的态度 240
二、新传统主义者的文心之二:侦探小说的书写 243
三、新传统主义者的文心之三:志怪小说的书写 246
四、新传统主义者的文心之四:缓解现代思想 259

第三节 台湾认同抑或中国想像 268
一、摆盪于台湾认同与中国想像之间:新旧文学的轨迹 268
二、新传统主义者的族裔意识 275

第四节 1937年之后:《风月报》作为新旧文学相互竞争的场所 280
一、印刷成本暴涨导致增加篇幅势不可行 282
二、编辑者掌握新旧文学篇幅消长的生杀大权 285
三、大力改革引发殖民当局的忌惮 286

结语 289

第五章

图书序言

自序

  东亚区域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注目的范畴。不论是汉学、文学、哲学、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皆成为倾力经营的对象。当东亚的传统性与西方的现代性交会之后,杂揉二者的结果往往也就成为研究的课题。东亚社会接受西方现代性从来就是另类的。当西方现代性以「历时性」的风貌呈现出发展的结果,东亚社会的现代性却总是以「共时性」的现象出现。也因此,现代性的接受在东亚社会一直不是均质式的存在,其内部的角力与权力倾轧便造就了现代性接受上的多样性。当然,台湾也不例外。

  一九二○年代台湾知识份子取法中国五四经验而推展的台湾新文学运动,便是一种文学现代性的移植。不过一九二○年代的新文学运动尚处于萌芽实验阶段,对于文学现代性的探求也较专注于单一价值。然而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到了一九三○年代,呈现了多元并存的现代性风貌。此时的「文艺大众化」一词成为文学现代性的代名词,也就理所当然成为文坛共同的信仰。「文艺大众化」一词在东亚社会的出现,原带有无产阶级文学的意识型态,亦即左翼色彩浓厚。然而进入了台湾社会,却成为左、右翼知识份子,甚或传统文人竞相征引的话语,此词汇原有的左翼色彩也因此淡化不少,这可说是台湾文坛的一大特点。

  本书以「文艺大众化」为关键词,主张这个当时被台湾知识份子普遍视为最进步的文学话语,实则体现出台湾社会与知识份子对于现代性接受的程度。过去的台湾文学研究习惯将新旧文学领域分开讨论,并且已各自形成卓然的论述。不过,在东亚区域研究的概念中,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做法。因此,本书首开先例,将日治时期台湾各类知识份子都放在同一座天平上,衡量各种知识份子之间对于文学现代性的理解以及文学实践的实绩。如此一来,才能呈现台湾文学场域接受现代性所产生的多元面貌。并且在透过与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现代性接受的比较与参照之下,台湾在东亚文明中的定位以及台湾文学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也才得以建立。

  最后,感谢恩师林瑞明先生一路以来的支持与提携,以及陈芳明先生、陈万益先生、游胜冠先生、柳书琴先生、陈建忠先生等师长对我的关怀与指教。当然,本书得以出版,最是需要感谢国立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的青睐与协助,在此任职博士后研究员的一年余期间,汪荣祖主任的博学广识与既严谨又极富创意的治学态度,以及康来新老师谦沖和蔼、乐于与我分享各种观点的无私精神,都对本书的完成有极大的助益。再者,审查委员陈万益先生、陈芳明先生、陈建忠先生皆以我的成长为己任,其用心良苦让我感念不已,这些批评与指教不仅成为本书成书时的关键,更成为我此后思考相关学术命题时也十分受用的意见。不仅如此,借由人文中心所举办各类演讲与研讨会,得以接触来自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不同学门的观点,也使我开拓了许多崭新的视野。再加上人文中心所提供的优良环境,以及中心助理晓婷、玉婷、启明的倾力相助,让我心无旁骛地完成此书,也才有今日得以出版的可能。

  一部书的完成,需要感谢的人太多,绝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所有我未能提及的师长、家人、同学、朋友们,谢谢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奇特的吸引力——「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光是这几个词,就勾起了我无穷的好奇心。它似乎指向了那个年代台湾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某种内在矛盾和外在压力,一种在艺术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摇摆的挣扎。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一群怀揣着理想主义的文人,试图用他们的笔触触碰更广阔的大众,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时代洪流中的各种“三线纠葛”。这“三线”究竟是指什么?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本土、殖民、中国?亦或是其他更为复杂隐晦的界限?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这些“纠葛”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文化思维,又是如何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创作立场。193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一个敏感而变革的时期,殖民统治下的社会结构,以及涌动的民族主义思潮,无疑为知识分子的文化思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埋下了重重的危机。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次对那个时代思想光谱的细致梳理,一次对台湾知识分子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寻找自身文化定位的深刻探寻。

评分

《「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台湾知识份子的文化思维及其角力(1930-1937)》这个书名,无疑勾勒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时代图景。它触及了“文艺”与“大众”的界限,以及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纠葛”,这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我尤其对“三线”的提法感到好奇,它预示着作者可能从多个层面,比如政治、经济、社会、族群、意识形态等方面,去审视台湾知识分子所处的复杂境遇。1930年代的台湾,正值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推行的文化政策、本土知识分子试图建立自身文化体系的努力、以及与中国大陆的文化联系,这些都构成了极具张力的“纠葛”。书中“文化思维”和“角力”这两个词,更是让我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对当时台湾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这种多重压力下,发展出独特的思考方式,以及他们之间如何展开各种形式的思想斗争和文化较量。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深刻理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台湾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文艺大众化”的理想与现实的“纠葛”中,书写他们的文化篇章,并试图塑造社会。

评分

我之所以对《「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这本书心生向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直击了“文化”与“大众”这对永恒的矛盾体,并且将其置于一个极为鲜活的历史现场——1930年代的台湾。这个时期,对于理解台湾现代性乃至其复杂的身份认同,无疑具有关键意义。书名中的“三线纠葛”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他们一方面要挣脱殖民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思考如何与脚下的土地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连接,同时还要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局势。我迫切想知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帜下,实践他们的文化理念的?他们所谓的“大众”究竟是谁?他们的“文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而“三线纠葛”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文化思维,使得他们在一个看似简单的文化目标背后,产生了如此复杂的角力?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在研究一段历史,更是在探究一种思维模式如何在特定环境下孕育、演变和碰撞,是一次对文化主体性探索的深度挖掘。

评分

《「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就抓住了一个我一直感兴趣的学术议题——文化的普及化与精英主义的张力。在任何一个时代,当知识分子试图将他们的思想和创作推向大众时,都必然会触及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何平衡艺术的纯粹性与通俗性?如何在迎合大众口味的同时保持思想的深度?更何况,在1930年代的台湾,一个在殖民统治下,同时又面临本土认同觉醒的特殊语境中,这种“大众化”的尝试,其背后必然牵涉到更深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考量。书中“三线纠葛”的提法,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暗示着一种多重维度下的碰撞与博弈。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三线”的,以及这些“线”之间是如何相互交织、相互制约,最终影响了当时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化思维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在那段动荡岁月里,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进行他们的文化实践和思想角力,探索他们的“文艺大众化”之路是如何展开,又是如何受到内外因素的塑造。

评分

从《「文艺大众化」的三线纠葛》这个书名就能看出,这本书探讨的议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下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书名中“文艺大众化”和“三线纠葛”的组合,立刻引发了我对193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挑战的想象。我设想,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一边怀揣着将高雅艺术与文学普及给更多民众的理想,另一边却可能因为政治立场、经济状况、或者文化归属等“三线”因素而陷入两难。这种“纠葛”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文化思维,让他们在创作和思想上产生种种“角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具体分析,这些“纠葛”是如何在当时台湾的社会土壤中滋生,又如何作用于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或坚守,或妥协,或抗争的文化姿态。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文化实践的一次深入剖析,是对文化理想如何与复杂现实碰撞后,所产生的深刻洞察的挖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