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东亚儒家人文精神》这部书,是我近年来在台大开授同一名称的通识课程的讲课稿本(全程授课影音档已挂在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1S124),经数次增删修订而成,希望可以提供对于儒家人文精神有兴趣的读友一些初步参考。在结集成书之际,我想就本书主题略加说明。
「人文精神」(Humanism)这个名词及其涵义,长期以来在英语知识界常常在西方文明的脉络中被理解,尤其是在18世纪以降欧洲启蒙文明的影响下,使「人文精神」一词的内涵充满了欧洲文明的色彩。这种状况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传统并不公平,诚如陈荣捷先生(1901-1994)所说,如果用一个字说明中国思想与文化,那就是「人文精神」(Wing-tsit Chan tr. and ed.,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1973, p. 3)。《易‧贲‧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古圣哲以诗书礼乐之教化成天下。11世纪北宋大儒程颐(正叔,1033-1107)解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说:「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伊川易传》,卷2),与《论语‧宪问》中「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之说一脉相承。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建立在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之上,17世纪日本古学派大儒伊藤仁斋(1627-1705)正是在「人伦日用」的日本实学脉络中,推崇《论语》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见氏着:《论语古义》〈总论〉;《童子问》卷上,第5章)。中国人文精神常在人伦日用之间彰显并落实。陈荣捷先生说中国「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之建立在「人」与「神」的紧张关系之上。陈先生的说法极具慧识。在全球化趋势迅勐发展的21世纪,我们必须重访东亚文化最具核心地位的儒家人文精神传统,温故而知新,才能参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这是我设计并开授《东亚儒家人文精神》这门通识课程的初衷。
也正是深感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跳脱「欧洲中心论」的框架,从更宏观的视野重访欧洲以外的伟大文化传统所蕴蓄的人文精神,所以最近几年来,我与欧洲学界友人Jörn Rüsen教授等人合作编辑两项系列丛书,其一是《全球化时代的人文精神》丛书(Humanism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Bielefeld, Germany: Transcript Verlag, 2009-),其二是《人文精神的思考》(Reflections on (In)Humanity, 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2-),希望能拓展全球化时代「人文精神」的新视野。多年来,我深感在全球化时代中「从东亚出发思考」的必要性,所以也从2015年开始,另主编《全球视域中的东亚》丛书(Series on Global East Asia)(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重访东亚文化传统及其现代转型与发展。
本书在历年授课稿本的基础上大幅增删,并加註引用资料后改写而成。撰写书稿时,我努力拉近「讲说」与「着述」之间的鸿沟与差距。民国大儒马一浮先生(1883-1967)尝有言曰:「讲说与着述殊科,着述行文贵谨严缜密,芟落繁芜,自成体要,斯可行远垂后。讲语则用以启发未悟,变动无方,有时引申触类,或嫌词费;有时意存譬策,语似离筌,称臆而谈,不为典要,但期词达理举,无意于文。善会者能得其旨,斯舍之矣,故不可以着述绳之。」(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卷2,〈题识〉,页29),非常传神地说明「讲说」与「着述」之间的差异。这部书希望为有志于探索「东亚儒家人文精神」的朋友,提供一个入门的阶梯,保留部分授课口语,恍如师生謦欬相闻于讲堂之上,或可供读者得鱼而忘筌,过河而拆桥,经由本书进而欣赏东亚儒家人文精神传统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关于这门课程规划的构想以及各讲次题目之设计,都已在本书第一讲中有所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各讲之附录,包括阅读作业、延伸阅读、思考问题、关键词及各讲内容架构图。儒家人文精神源远流长,虽然源起于将近三千年前中国山东半岛,但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召唤着东亚各国儒者的心灵。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儒学早已成为东亚地区各国人民心灵深处魂牵梦萦的精神原乡。儒家人文精神是东亚人民共同分享的精神资产。随着21世纪亚洲的崛起,东亚儒家人文精神以其博厚高明的高度,及其广大精微的广度,必将如凤凰之浴火重生,在未来更加弘扬于世界。蔡振丰教授与张崑将教授审读书稿,提示高见,谨敬申衷心之谢意。本书如能对儒学复兴的事业,贡其棉力,则是我馨香以祷之事。
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