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摘录) 二○○八年八月向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今改名「科技部」)人文处申请为期三年学术补助专题计画「从周德清到徐大椿:元明清戏曲音韵史的考察」,《中原音韵笺释》是成果之一。原拟一年的计画,孰料内容庞大繁浩,历时六年完成初稿;修订时间长达一年。本计画敦请中央研究院何大安先生担任音韵顾问指导,导读原典,排难解惑。初稿完成后,承蒙辅仁大学中文系金周生先生反覆审订,不吝赐正,鉅细靡遗。修订过程中,再敦请曾师永义审订〈正语作词起例〉最后两条〈乐府共三百三十五章〉及〈作词十法〉,就曲牌曲律部份详加批阅。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原音韵笺释》的课题,绝非个人学养足以独立成之。本书得以定稿付梓,对三位师长铭感在心,岂胜言谢!
一九八二年就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必修「声韵学」课程,有幸受业于何大安先生,触发对声韵学的兴趣。一九八五年进入硕士班一年级,热诚依旧,继续选修杜其容先生开设「音韵专题」课程。又因景仰王叔岷先生古籍斠证之笃实工夫及其人品风范,同时选修「斠雠学」课程。一九八六年秋天,蒙曾师永义不弃,收为入室弟子。将近三十年来,以戏曲批评、表演理论为治学方向,笔者深知戏曲与音韵密不可分,而《中原音韵》正属跨元曲与音韵双重领域之着作。以《中原音韵》探讨北曲创作论与度曲论,不宜局限于〈作词十法〉,当与〈正语作词起例〉融会贯通。研读〈正语作词起例〉各条文字后,乃有「务求甚解」之渴望,因而兴起笺释之动机。进入周德清之文字奥义,则多从元曲创作与唱念的角度思考,期能找到二者系联的内在理路。《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音韵学」开山之作,而元明清几本戏曲理论经典,早有注释出版。举其要者,如周贻白《戏曲演唱论着辑释》(1962),注释的论着包括元芝菴《唱论》、明魏良辅《曲律》、清李渔《闲情偶寄‧ 演习部》,以及清俞维琛、龚瑞丰口述《明心鉴》(《梨园原》)。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之外尚有「词曲部」,另有陈多《李笠翁曲话注释》(1981);江巨荣、卢寿荣《闲情偶寄校注》(2000)。明王骥德《曲律》由陈多、叶长海注释(1983 初版,2012 修订再版)。清徐大椿《乐府传声》由吴同宾、李光译注(1982)。承继以上经典注释之后,香港古兆申、余丹策划「崑曲演唱理论丛书」之研究及翻译(2006),包括魏良辅《曲律》、王骥德《方诸馆曲律》、沈宠绥《度曲须知》、徐大椿《乐府传声》等四本。以上所述戏曲理论之典籍,注释成果丰硕,独缺《中原音韵》。期望《中原音韵笺释》出版,得以为注释戏曲典籍添增一笔。注释体例本当力求精简扼要,为兼顾戏曲学与音韵义理,或考订,或辩证,或演绎,或举例,不免增生繁文,此所以书题「笺释」之故。
本书有四个特色。首先,这是目前所见《中原音韵》第一本完整的笺释。其次,溯源十九韵部读音,摘录释义,别于明吴兴王文璧增註《中原音韵》(又题《重订中原音韵》)。其三,採取中原音系有入声的观点,釐清实际语音和北曲正音之别。其四,以现存元曲文本印证周德清之说,彰显中原之音生机活泼的语言意义;或有助于具体掌握《中原音韵》所以成为元代「戏曲音韵学」开山之作的精义。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韵》成书于元泰定甲子(1324)。十九韵部类似《诗韵全璧》,为北曲押韵之用。每个空格是一个读音,以易识字为头,根据头一字识读,故不需别立反切。其后将近三百年,王文璧增註《中原音韵》(1601),为韵谱增註反切释义。再经三百年左右,江都任讷(任中敏)有感〈作词十法〉原文措辞甚简,又义有未尽,乃辑元明以来诸家论说,详为疏证,完成三万七千余字的《作词十法疏证》(1924)。任中敏序曰:「明王文璧有增注《中原音韵》一书,以余所见刻本,其所注者仅限于诸部韵字而已,余非所及。是此所疏证,又适足以弥前人之所缺憾,益不为无故也。」疏证内容,旁征博引,详加考证,奥义精尽,嘉惠后学,厥功甚伟。历经一甲子之后,对〈正语作词起例〉有精要分析者,以甯继福《中原音韵表稿》第二章为着称(1985),是为近代音韵学研究重要代表着作之一。以其非属逐条释义性质,或有可再补充之处。至此,所见《中原音韵》各部份,或音切释义,或疏证考述,或扼要导读,尚无完整之笺释。本书针对韵谱异读、罕见字、难字、方音俗字或音变字等,以及〈正语作词起例〉,连同前后六篇序文,定格四十首小令及其评点,详加阐释,期望呈现体例统一、内容完整的笺释本。幸有近代音韵学者的筚路蓝缕,笔者得以汲取前辈研究《中原音韵》的成果,奠定笺释之基础。兹就本书笺释与王文璧、任中敏、甯继福注释疏证之差异,略作说明。
就韵谱音义而言,王文璧增註《中原音韵》,反切释义系根据明代《洪武正韵》,这是以「后设」的切语为韵谱注音,无法体现从《广韵》到中原音系之演变。本书笺释韵谱音义,别于王文璧增註本,主要根据《广韵》或《集韵》反切,并摘录其释义,以溯源韵谱音读。就笺释立意而言,任中敏《作词十法疏证》之长有三。其一,採集元明以来诸家论说与周德清形成对话。其二,周德清于「末句」列举若干曲牌,任中敏分别详加考证其末句平仄律,并举元曲证之。其三,周德清于「定格」选录四十首小令及一首套数,任中敏逐首列出各曲牌句数,对照末句平仄律是否相合,并参考隋树森编选《全元散曲》,比对曲文版本之差异。以上疏证之功,本书笺释不再赘述,直接呈现曲文与平仄律之对照,可免去各首曲牌格律之说明,而着力于文句义理之阐发。
就入声观点而言,体现在中原音系入声有无之差异。《作词十法疏证》云:「惟北曲创自金元之北人,北人发音无入声,故韵亦因之。入派三声,虽为广韵,亦北音本有之事实,而后始可。周氏所谓言语之间还有入声者,盖就朔南大体而立言耳。」任中敏主张北音本无入声,韵亦因之。于是认定周德清所谓言语之间还有入声者,系指南方音系而言。甯继福主张《中原音韵》无入声,但不等于说四海之内都无入声,此即周德清所谓「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甯继福对中原音系是否有入声的立场,似乎模稜两可。本书笺释採取中原音系有入声的观点,尝试对《中原音韵》相关论述形成明确统一的诠释,从而釐清实际语音和北曲正音之别。
感谢三位先生百忙中拨冗为本书写序。曾师永义在玉体违和、调摄补养之际,校阅文稿,补充赐正,继而慨然允诺作序,何其荣幸。拜读姚荣松先生和金周生先生序文,方全盘知晓先生委婉曲折之心路。承蒙何大安先生引荐,得有机缘拜识音韵学前辈大师,辗转获得两位先生的序文,如获至宝。三篇序文溢美之词,未敢承领。先生意在提携后进,嘉勉后学;字里行间蕴含更多期许与鼓励,助我在戏曲音韵研究孤独的旅程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能。
推荐序一 很高兴惠绵又完成了一部庞大浩繁的鉅着《中原音韵笺释》,足足花了她六年时间,但她同时也写出了洋洋洒洒三十万言可以独立成书的副产品《北曲创作论与度曲论之研究》。可见惠绵治学是多么的聚精会神、锲而不舍。谁说惠绵行动不便,只能拘守斗室,闭门造车。她为了撰着此书,可也跨海越洋,访求名山石匮之藏;而且得道多助,受惠方家指点,友生效力。
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兼具戏曲创作和歌唱理论的开山之作。其韵谱分十九韵部,根据北曲实际语言,验证关马白郑等名家作品而完成,获得平声分阴阳的重要发现;学者因而认为他开启了今音韵学一派。其〈正语作词起例〉,包括字音辨别、用字方法、宫调曲牌等;而最重要的则是〈作词十法〉,含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耦、末句、定格。其中论作曲肯綮,多有言前人所未能言、发前人所未能发者;而其「定格」可谓曲谱之雏型,为《太和正音谱》之先驱。
对于这样一部戏曲学的经典,虽论者已多,但迄未有仔细的探讨。惠绵因而奋发,欲以她兼具戏曲学和声韵学的修为,为周德清毕生心血,抉幽探微,尽揭其潜德精光,于是而有《笺释》之作。
我们知道经典的诠释,解经者为「传」,解传者为「注」,解注者为「疏」。而「笺」者,表也,识也,亦即更进一步为「经」表明而记识其事。所以惠绵的《笺释》,或考订,或辩证,或演绎,或举例,以发明《中原音韵》之曲学与音韵义理。则其功夫之繁琐、其心思之细密可想而知。
惠绵这部《中原音韵笺释》将由台湾大学出版,为台湾大学学术的代表作之一,其审查自是非常的严格。其审查者之一谓:「本书利用现今已有的音韵学知识,溯源十九韵谱读音,摘录其释义,採取中原音系有入声之观点,釐清实际语音与戏曲正音的区别。并以元曲文本印证周德清立论之观点。无论在材料汇集、音切释义、疏证考述,及扼要导读方面,皆显见为精审之作;尤其增列《广韵》,更可省却读者翻阅对比的工夫。允为一部具有专业价值的佳作,值得奖励出版,供为学界参考。」审查之二谓:「本书已做到理论明确,脉络清晰,笺释详实,内容完整,参考资料丰富,故乐于推荐出版,以享学界。」他们的「审查结果」,当然都是「极力推荐」。
在《笺释》修订过程中,惠绵请我校阅〈正语作词起例〉中的〈乐府共三百三十五章〉和〈作词十法〉。我看出周德清虽然非常讲究「平仄声调律」,但对平仄拗救、四声调质特色尚未有明确的认知。因之一方面不知如何调适平仄的变化,也说不出何以上去、阴阳要分明,何以上去、去上往往「取务头」。而周氏之所谓「务头」,实指曲中必须声律双美的地方,亦即句中之眼、曲中警句、套中主曲;而其所论「造语」,谓不可作俗语、蛮语、谑语等等,难道曲中真不可用此等语言吗?又难道曲中切不可用生硬字、太文字、太俗字,尤其是衬㼭字吗?凡此惠绵皆就其「义理」给予充分的说明。可见其《笺释》不止可作后学入门之津梁,亦可供学者研究之参考。
惠绵治学黾勉勤劬,鉅着连连,每部鉅着都掷地有声,为海内外学者所重视。眼看着她站在我的肩膀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我感觉到「人间愉快」莫过于此。
曾永义(本书审订者、中央研究院院士、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名誉教授)
推荐序二 一
《中原音韵笺释》从题目看起来,是一本典型的训诂类书籍,但被笺释的是一本元代北曲韵书。按照声韵学家的观点,这本书反映了早期官话,而且是传统韵书划时代的改革者。从韵书体式与功能,它代表了戏曲语言韵书的正式登场,或者说揭开了戏曲音韵学的序幕。
传统韵书主要是为诗文韵律服务,所以从分韵开始,汇集韵字,记录音读,搜集释义,诠释形构,兼及又音别义,始于五家韵书,统整创为「切韵」。历经《唐韵》、《广韵》、《集韵》⋯⋯流衍既久,它已成为兼具韵书、字书和字义学之汉字小百科,它与文学音韵的关联,往往不能与时俱进。曲家创作的依据主要是语言,而戏曲兼有宾白与唱曲;音韵学家的研究以「韵谱」为主,最终目标是探究音系并纳入汉语语言史的一个共时平面,以便进行语音史的比较。这就是坊间研究《中原音韵》汗牛充栋的主要内容。
至于〈正语作词起例〉中的〈作词十法〉,则为曲律研究者奉为圭臬的开山之作,也有适度的讲疏、会释。整体而言,这部分的诠释者较为务实,故亦有可观的成绩,但是把《中原音韵》及〈正语作词起例〉统合研究的作者,可说少之又少,金周生教授是一位代表,而且已做出可观的成绩。李惠绵笺释全书,则是破天荒的创意。我忖度其着作基本动机,完全出于使命感,作者在自序中已提出二重的理由:
将近三十年来,以戏曲批评、表演理论为治学方向,笔者深知戏曲与音韵密不可分,而周德清《中原音韵》正属跨元曲与音韵双重领域之着作。以《中原音韵》探讨北曲创作论与度曲论,不宜局限于〈作词十法〉,当与〈正语作词起例〉融会贯通。研读〈正语作词起例〉各条文字后,乃有「务求甚解」之渴望,因而兴起笺释之动机。
这是一层。作者又认为元明清几本戏曲理论经典,早有注释出版,诸如明魏良辅《曲律》、王骥德《曲律》、沈宠绥《度曲须知》、徐大椿《乐府传声》、李渔《闲情偶寄》等典籍注释成果丰硕,唯独作为开山之作的周氏此书尚无注释。因此作者说:「期望《中原音韵笺释》出版,得以为注释戏曲典籍添增一笔。」这是第二层。
看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愿望,然而兹事体大。作者从二○○八年向国科会(今科技部)人文处申请一年期学术专题补助计画,却历时六年始完成此笺释文本,足见此项笺释设计层面之大,笺释内容之浩繁,已非如惠绵这种「用手走路」的人可以承担的肢体负荷。幸而有台大卓越的工作团队,又有何大安院士的顾问与指导。当然名师出高徒,一切的根底动力,还有一位戏曲大师曾永义院士。
当我接到《中原音韵笺释》初稿,由自序、凡例、导论三项「非笺释文本」的前奏曲读起;续读〈中原音韵序〉五家逐篇疏释,已察觉作者笺释的格局。接下来是「韵谱」及「起例」两部分核心内容,逐条读其释文,更觉肃然起敬,尤其一位戏曲学者要为单一功能的「韵谱」补苴罅漏,这不正如一部「中原音韵百科辞典」一般的富丽堂皇、鉅细靡遗吗?是什么力量支撑作者六年青春的投注,只为了普及曲律、溯源曲韵、宏扬周德清创造性的曲学原味?
二
这样一部详实的韵书笺释,本质上是横跨语言与戏曲。有关前者,学界优先构拟的是《中原音韵》音系,也就是要重建北曲语言的声音,要记录每一个音节,其研究成果就是要回馈戏曲研究者。主要是感谢周德清的慧眼,编撰了这部卓越的韵书,一方面有活语言作为音系基础,又有前辈剧作关、郑、马、白做为验证,才能归併出十九部的「韵谱」,做为「正语之本,变雅之端」。同时又以〈正语作词起例〉演绎北曲音韵的特质,如:
〈起例〉四云:「音韵无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前辈佳作,中间备载明白。但未有以集之者,今撮其同声,或有未当,与我同志,改而正诸。」
〈起例〉五云:「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唿吸语言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起例〉六云:「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如『鞞字』次本韵后,使黑白分明,以别本声、外来,庶使学者、有才者,本韵自足矣。」
从以上三例,我们看到周氏〈起例〉的本质是正语,是站在整理北曲语言者的角度,故云:「今撮其同声,或有未当」,是何其客观的态度。〈起例〉五摆明实际语言还有入声。〈起例〉六分明把「入派三声」的配置作为「补胎」,盖言明有才者本韵自足。周氏知道一种新的中原之音已经存在,他说:「四海同音,上自缙绅讲论治道及国语翻译,国学教授言语,下至讼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这是一位精于北曲的作家对「国家语言」最亲切的告白,所谓「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周德清自序),周维培指出:「周德清的生活时代,正赶上北曲创作中心由北向南转移,大批的南方籍作家投入北曲创作,也迫切需要理论上之指导与帮助。周德清沉湎曲学三十年,对北曲创作规律有精深研究的散曲作家,他应曲学同好之请,撰成《中原音韵》,就是为了纠正当时北曲写作者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论中原音韵》,1990 年)。这话是客观的,周氏的〈正语作词起例〉二十五条(笺释釐为二十七条)正是绕着这个中心思想,亦即「韵谱」首行「中原音韵」下周德清自注的「正语之本,变雅之端」八个字,即是掌握正语理论之钥匙。笺释者已完成专论〈《中原音韵》「正语」理论之建构〉(《台大文史哲学报》第80 期,2014 年5 月)。本书以「正语」概念作为笺释之主旨,其中相关难题,皆据何大安院士〈周德清的正语之谜〉一文所启发(收入洪波等编《梅祖麟教授八秩寿庆学术论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例如阐发《中原音韵》正语的对象是《广韵》及南戏唱念的吴语;揭示「诸方语病」后排列周德清四首小令之涵义等。由此可见笺释「韵谱」中的音义,均环绕此一主题,其引用《广韵》、《集韵》为基本资料,让读者读韵谱每字均有旧韵的消息,可说淋漓尽致。而在〈起例〉二十一诸方语病,及〈起例〉二十三提及的「闽浙之音」做为检讨对象,笺注者对吴语所作疏释,也特为详备。无疑,这些核心观点已形成「中原音韵何氏学」,这正是笺释本在语言学上获得最大的成功。
这部笺释把散见于不同条文的体例,逐条串释釐清;并将这些分散的音理故实,加上如实反映周氏的诠释观点,统整成〈导论〉一篇;又将近人研究音韵的成果,如杨耐思、甯继福、金周生等适度吸收融入,其用心良苦,不下于周挺斋。由此观之,自序所称的「本书四个特点」尚不足以穷尽笺释的真诠与卓见,今演绎为六:
一曰:完整。本书包括「韵谱」的音注,释义、校勘、探源及又读(含《广韵》及《中原音韵》两部分)的说明,不下于「韵谱」的重编,赋予语言研究与北曲参校的双重功能。
二曰:溯源。「韵谱」中不常见字及多音字,逐一探源,《广韵》、《集韵》及相关韵书,摘录释义以备参考,迥异王文璧之增註本。
三曰:有入。《中原音韵》虽无独立入声,但为「正语与变雅」之故,本笺释採中原音系有入声的观点。
四曰:印证。以现存元曲文本印证周氏所言不虚,奠定本书为戏曲音韵的开山之作。
五曰:诂训。本书作为韵书之笺释,除特出「凡例」,以校勘为核心,实以「字形、字音、字义」为标竿,各本异体及音义依据,音变之端,能评其源流。包括虞集等五篇序(含周氏自序)、周氏后序,及〈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其笺释之详,均见博采通儒,折衷至当。尤其诸序中又涉及内文观点,作者不厌其烦,论述五方言语,与正音正语作为对照,均使读者豁然于此书有功于南方之作者。如余初读琐非复初序,论及「周德清所作乐府、回文、集句、连环、简梅、雪花诸体,皆作今人之所不能作者。」推崇备至,然一般语言研究者,实难窥其奥,及读笺释,不惮其详,并引《全唐诗》、《全宋诗》、《全元曲》及今人论述,乃能初见其妙。
六曰:跨界。作者为中文系出身,具有文字、声韵、训诂之基础训练,但在学术分工之后,罕见兼通戏曲理论及音韵理论者,但惠绵是一个务实的学者,不曾把音韵文字视为传习之外务。观其沉潜于十九部「韵谱」的拟音、又读、校释,在何大安院士指导之下,顺理成章,了无滞碍。尤其使《中原音韵》及「正语作词起例」一书形同「韵谱」加附论,长期被两界学者割裂分读的奇特现象,通过这个笺释通而为一。
我开始阅读「韵谱」笺释之初,保留许多自己的想法,想要建立一种音义学与北曲文本穿插的笺释法。早年,王熙元、黄丽贞、赖桥本合编《曲海韵珠》(台湾学生书局,1979 年),根据《中原音韵》十九韵部,择採用韵词句,仅限于十七家散曲作品中常用的韵字,成为「曲选及习作」实用的、方便的参考书。然而某些《广韵》的罕僻字,或许在北曲杂剧、散曲的语言里是个新词素。这会使只懂得声韵学的学者,及初读散曲小令之辈,乃至有心创作者,触字皆是语料库。这是从坊间《诗韵集成》得到的灵感,期待「韵谱」结合散曲语料库,变成语言学者想读的《曲韵集成》之类的入门书。当然格律是否也能毕其功于一役?这些想法最后都被惠绵笺释具有中心思想的方法论说服了。不过,这两条路线也能共构成另类的「中原音韵百科式诠释学」。企盼今后戏曲学者与语言学者通过这个桥樑,把语言与戏曲的研究,做得更落实一些。例如编一部《中原音韵大词典》,广搜本书所涉及的关键词语及特殊难解的议题,使语言学和戏曲学的研究者,通过词汇检索,自能读通全书,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原音韵诠释学」。盖「笺释」有读原典的品味,而「词典」有百科式的开扩。
三
我与惠绵素昧平生,但她的身影早透过两位古典与现代兼备的中西文学当代巨擘曾永义院士和齐邦媛大师的传播,在我的「人物志」中有一鲜明位置,惠绵是曾院士弟子谱之后俊者;却又与知名散文家简媜、比较文学名家单德兴,同列齐大师的「三位天使」,赫然出现在《巨流河》书序的一帧合照里(页13)。比较令人称奇的是,假如没有读过惠绵散文集《用手走路的人》或《爱如一炬之火》,你可能会误以为照片中微带中年身材的右天使,是幸福使者。
一〇三学年上学期开学不久,有幸担任同门金周生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吴文慧的论文初审及复审委员。在考完吴博士口试当晚的餐叙中,金教授提起有位台大教授对《中原音韵》做了一本笺释,问我能否为这本新着写篇序文?当下的直觉是不能。自忖虽然曾发表过一篇相关论文,但已是十九年前,对近代音我并不专注,只有在写声韵学史回顾时偶而涉猎有关《中原音韵》研究,正因为这本书在音韵学史上的巨大影响,使它的研究成为显学。任何教过声韵学的先生,手中都有几本相关着述,从赵荫棠起,可数的研究名家多达十几位:罗常培、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甯继福、薛凤生、鲁国尧、张玉来、陈新雄、丁邦新、何大安、金周生。这些清单都是研究音韵学的专家,而李惠绵则是运用音韵学知识注入戏曲理论之研究。暂时撇开任中敏、汪经昌等曲学名家对〈正语作词起例〉的讲疏。由于我关注入派三声的问题,因此保持对这本书的高度兴趣,所以一九九三年旅法研究期间,写了〈《中原音韵》入声问题再探〉一文,作为先师陈伯元先生六秩寿庆论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无独有偶,金周生教授也以〈从李渔〈别解务头〉试说曲律上的几个问题〉为伯元师祝嘏。金教授不但是《中原音韵》的专家,他是师门中少见能跨声韵与戏曲两个领域的通才。拙文仍在早期官话与当代北京话的关系上打转,完全是在语音史的胡同内打陀螺。金教授持续在这条汇通汉语音韵与文学声律的道路上奔驰,我则光说不练,尚无实践的成果。既然有戏曲学者笺释《中原音韵》这本以「韵谱」为中心的语音史经典,我在退休之余,难道不想完成一些未竟之业?因此也就在犹豫间勉强同意周生的推荐。最重要的仍是对李惠绵如何笺释此书感到无比好奇,「先读为快」无异于学术上的「偷窥」。
读完《中原音韵笺释》足足花了将近四个月,虽然同时期也肩负为先师陈伯元教授八秩冥诞纪念论文集辑稿工作,因此阅读笺释也是断断续续。一方面也涉猎一些曲论方面的参考书,我始终坚持不读完全稿,是没有资格写笺释一书的序文。尤其知道作者笺释工作长达六年,其中经历两度休假,但期间亦相隔四年,两罹棘薪,风树增悲,椎心刺痛之余,竟能以「笺释」来安顿心神,坐忘书斋,不觉令人涕下。我本来以为这本书已经有完整的诠释观点,其「韵谱」部分增释似已超越一般读者之需求,唯一我能建议的事项,就是在笺释之外,提出一些科学的文献检验逻辑,就是验证「韵谱」的选字,是否忠于北曲语言的用韵,能检验的作品是否只限于关、郑、马、白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否经过逐首分析,并进行数据库的建构,到底《中原音韵》能否反映全元散曲押韵的全部事实,这可能是语言学家比较有兴趣的课题。以现在语料库的操作,这个问题应该不是个难解之谜。此外,我还想谈周德清的语言观,或者他对「入派三声」的真谛,这些构想无非想补充惠绵在笺释里做得不够完整的,想得不够透彻的。但是在细读完惠绵的「导论」,不禁喟然长叹:吾友大安真高人也,已为汉语史诸多关键问题,提出典范,尤其方言与音韵的矩范,学界耳熟能详,竟然从惠绵的笺释中,隐约看到「中原音韵何氏学」;而其人深居简出,不复当年领导声韵学会之意气风发。令人联想周德清在诸序文之间,隐隐约约,似其晚年神龙不见首尾。论者或谓周氏困顿终老,以余观之,周氏必然为「予独知之」之《中原音韵》一着,活得像四海游龙吧!周氏一本韵书有四个人写序,算是十分风光哪!因受友人晚境潜藏之启发,我也决定把那些未完成的痴心梦想,暂时搁置,就这样作为我读惠绵《笺释》一书的心得。说它是一篇序,恐怕是自抬身价而已。
姚荣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推荐序三 李惠绵先生新书《中原音韵笺释》即将出版,请我写篇序文,推辞再三不得,聊写数语,略记所思所感。
一九七六年,我读硕士班时,选修郑骞因百师「诗词曲专题讨论」,研读《从诗到曲》、《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等,特别对老师在高度近视、眼力不佳之下仍能完成《北曲新谱》,十分敬佩。学期报告论述《中原音韵》的入声问题,但书写内容已不复记忆。同年,论文指导教授陈新雄伯元先生出版《中原音韵概要》,当时也曾详读。由于长辈亲戚们多喜观听国剧,耳濡目染,颇受薰陶。这些都影响我日后的研究方向,撰写了十余篇关于元曲或《中原音韵》的论文。
一九九一年考入博士班,论文计画是《中原音韵研究》,希望对前辈学者在音韵问题的分歧看法上做出平议,能有「后出转精」的研究成果。经营二、三年后,发现调和众说或评判对错,并非易事。加之周德清〈正语作词起例〉中,许多内容涉及戏曲理论及曲牌格律,并非专注音韵者所能理会。自知无法顺利完成,畏难作罢,转而研究朱熹的「叶音」问题。
二○一三年暑假前夕,接到惠绵来电,陈述她多年前向国科会申请《中原音韵》笺释的研究计画,即将完成初稿,经由何大安先生引荐,商请我可否担任审订?当时提到几个音韵课题,都是以前想过的,有些比较熟悉,有些则一直存疑在心。既有商量对象,与同好切磋更是难得,于是答应下来。
在一年半的讨论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知无不言。将笺释的文稿,当成磨砺的对象,一字一句认真读,这就是自序所说的「反覆审订、鉅细靡遗」吧!有些内容曾让惠绵放弃己见修改,但最后要整编成书时,回顾我的「建言」,往往又因不能顾全整体,必须改回原样。她却也不以为烦,反让我觉得不好意思。
惠绵早年研究曲学,硕士论文《王骥德曲论研究》,一九九二年入选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二十多年来,孜孜不辍,勤奋着述。由于曲论的源头涉及《中原音韵》,而《中原音韵》向来认为是一本改变《切韵》系韵书,能显示元代戏曲音韵与北方语音系统的重要着作。二十世纪研究该书音韵问题的专书甚多,也取得极好的成绩;但《中原音韵》除「韵谱」表现音韵系统外,还包括〈正语作词起例〉,其中曲学曲论资料极为丰富,是一般音韵学者不常顾及的。有鑑于此,结合「韵谱」与「起例」作出全盘了解,元代曲学才能呈现完整面貌,展现明清曲学的源头。此一研究,具有不同视野与目的。
为《中原音韵》作笺释,与对书中某一问题作研究,完全不同。后者着重新见解的表达,而前者更重视全面的观照与通读全书。本书韵谱部分的笺释,针对异读、难字、罕见字、方音俗字等,企图知晓字音的来源,能于《广韵》找出音读者,尽可能注出;找不到对应字音者,也尝试从稍晚的语料中寻得出处。至于各家的拟音,则以存异为主,除非有较坚实的证据,一般不下评论。一些文白异读的字,也能一一详辨,并作出学理说明,让「韵谱」成为知源通变而能与明清曲学接轨的资料。
〈正语作词起例〉部分,本书独具慧眼看出可分「正语起例」与「作词起例」两部分。惠绵对明清曲论曲律熟稔,笺释发挥更能驾轻就熟。无论平仄、曲牌、字音及作品解释分析,都能确实掌握相关资料,出言有据,充分显现出「笺」、「释」两方面的功力。不仅为传统韵书笺释开先河,也为明清曲学的源头《中原音韵》,补足了相关的曲论说明。本书是跨足音韵学与曲学的论述,或可说是「戏曲音韵学」领域一部完整的笺释。
「论学取友」是为学长进的必要过程。「论学」方面,我在惠绵身上看到「求真、奋进、不怠」的态度。「取友」方面,也看到了「尽全力、不屈服、谦忍直」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相信这不是个人的观感,只要接触过惠绵的朋友学生,或读过她相关文章的人,都会一致认同的。
每次在电话或当面讨论问题时,惠绵虽然一直以老师相称,我却是以和「一位值得尊敬的戏曲学者」与「学术诤友」的心情,相互讨论。历时六年,《中原音韵笺释》终于完成,在着名的台大出版中心印行。除了衷心祝贺外,书架上也将多一本可以要求学生阅读的好书,故乐为小序推荐,并记感言。
金周生(本书审订者、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