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文学史料卷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文学史料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卷选录香港文学史料文献一百七十三种,分为「刊物史料」、「题记与序跋」、「书信与日记」、「作家史料」、「纪录与报道」五辑,以书刊、人物、事件三大项为主体,具体时期由一八六二年至一九四九年底止,包括《中外小说林》、《新小说丛》、《伴侣》、《岛上》等刊物史料,以及〈三十年前香江知见录〉、〈香港的戏剧〉、〈周恩来关于香港文艺运动情况向中央宣传部和文委的报告〉等重要文献,为《香港文学大系》的读者提供早期香港文学背景资料,亦为日后研究香港文学史的学者提供必需的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智德


  台湾东海大学文学士,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硕士及博士,现任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副教授。编着有《解体我城:香港文学 1950-2005》、《愔斋书话──香港文学札记》、《愔斋读书录》、《抗世诗话》、《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三、四○年代香港诗选》、《三四○年代香港新诗论集》及《香港诗选1997-2010》等。

图书目录

总序/陈国球   1
凡例   41
导言/陈智德   43
 
一、刊物史料
有所谓发刊辞/骏男   102
本社要吿   104
小説林之趣旨   105
《新小説丛》祝词/林文骢   106
发刊词/周夏明   110
序二/黄炎培   111
序一/罗士   112
我对于本刊之愿望/黄守一   113
香海涛声的出版宣言/天声   114
序/功拔   115
赐见/同人   116
字纸簏底   118
Adieu告别之辞──并説几句关于本刊的话/编者   120
编后/编者   123
编辑室谈话/编者   124
卷头语/鲁荪   125
编辑后记/编者   126
卷头语/亚子   130
前奏/湘   131
写在停刊前/霖临   133
香港文艺界情报/白冰   136
发刊词/编者   137
第一天──关于本刊的话/编者   139
本刊重要启事   141
「时代风景」/鲁衡   142
追悼鲁迅先生专号编后   144
刊前赘语   145
献辞/编者   147
大风起兮/简又文   148
新张的话/萨空了   151
创刊的话/端人   153
前致辞/李迫樊   155
创刊小言   156
「文协」留港会员通讯处编委会启事   157
创刊词/胡好   158
「中国作家」出版   160
香港华文报纸的沿革〔存目〕/天轼
我们的目标──代开头话/本社   162
检讨与愿望/马荫隐   163
本报史畧   166
创刊献辞   171
给读者   173
编辑后记/灵凤   174
编者的话──本刊创刊週年纪念   176
启事/白浪、吕一湘等   178
「文协」复刊小语   179
关于光明报的回忆/萨空了   180
十年前的星岛和星座/戴望舒   184
十年及其他/欧阳白水   188
编者告白/韦芜   190
岁暮献词并致本刊读者和全体社员/文艺生活社总社   191
 
二、题记与序跋
自序/王韬   194
征设香海藏书楼序〔存目〕/王韬
自序/陈鏸勋   196
香海集跋〔存目〕/梁淯
时谐新集序/郑贯公   198
宋台秋唱序/吴道镕   200
原序一/樨援   201
序/林焕平   203
前言/望云   205
「山长水远」自序/平可   206
序山城雨景/叶灵凤   208
序/贺若   210
前记/萨空了   212
前记/萨空了   214
后记/黄药眠   217
后记/黄雨   218
后记/沙鸥   219
介绍词/编者   220
「山长水远」后记/谷柳   221
两本集子的题记/侣伦   223
编者的话/谷柳   226
后记/江萍   227
「文艺生活」选集序/司马文森   228
序(原日「微言」出刊序言)/潘范菴   230
 
三、书信与日记
蘅华馆日记(一八六二年十月十四日)/王韬   232
伴侣通讯/读者   233
答文研会的一封书/三三社   235
陈君葆日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陈君葆   237
乱离通讯(六)/简又文   238
致艾青(一九三九年)/戴望舒   239
香港通讯/柳存仁   240
林泉居日记(一九四一年七月三十一日)/戴望舒   245
林泉居日记(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三日)/戴望舒   246
香港沦陷日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节录〕/萨空了   247
陈君葆日记(一九四三年八月三十一日)/陈君葆   251
陈君葆日记(一九四七年四月四日)/陈君葆   253
陈君葆日记(一九四八年五月四日)/陈君葆   253
留港粤文艺作家为检举戴望舒附敌
向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重庆总会建议书〔存目〕
我的辩白〔存目〕/戴望舒
 
四、作家史料
本报要吿/开智社同人/   256
着作家之别号/灞陵   257
着名学者来港演讲消息   259
鲁迅先生来港   260
三十年前香江知见录‧兰史酒润、二百文、四百文/马小进   261
三十年前香江知见录‧勐进画约、亚斧写字/马小进   262
无尽的哀思──悼诗人易椿年〔存目〕/侣伦
骑鹤而去的人/李尔   264
茅盾先生印象记/丘亮   266
本栏不日登载平可先生的长篇小説山长水远   268
「中国作家」与穆时英/芬平   269
关于「强盗孝子」   270
我和许地山先生的因缘/柳亚子   272
「我在写小説」/灵箫生   275
香港,日本与王韬/叶灵凤   276
为苦难中的人民惋惜!/思慕   280
香港的战时民谣/马凡陀   281
纪香港四老报人〔节录〕/惜余生   283
落华生许地山〔节录〕/陆丹林   285
太平山下一盛会:欧阳予倩先生六十大寿记/望月   289
来港作家小记──记文学系的作家招待会/阿超   292
赠刘火子/柳亚子   298
重游浅水湾寻箫红墓/柳亚子   299
黄冷观先生传〔节录〕/马小进   300
 
五、记录与报道
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王韬   306
香港清平乐之新剧观/小进   308
香港的文艺/吴灞陵   309
关于香港文坛/康以之   313
看了现代剧团公演「油漆未干」后/任颖辉   315
香港新文坛的演进与展望/贝茜   319
香港文艺协会昨已成立选出理事九名   327
三十年前香江知见录‧岑春萱严禁港报进口札文/马小进   329
三十年前香江知见录‧三十年前之香江新岁竹枝词/马小进   331
香港的戏剧/冯勉之   332
香港文艺茶话/方紫   338
广东戏剧家与革命运动/冯自由   340
如何集中文艺界的力量
──艺协文艺组座谈会纪录〔节录〕/吕觉良   345
祝「时代剧团」/茅盾   347
关于「前夜」──「时代剧团」第一次公演台本/卢敦   348
説到「时代剧团」/洛儿   350
香港诗歌工作者初次座谈会剪影/O.K   351
建树香港戏剧统一阵线./辛英   354
活跃的香港剧坛   356
谈这里的文艺运动/杜埃   357
正告散佈国防电影失败论者〔存目〕/蔡楚生
敬告粤语制片商/彦之   360
留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遥祝文协总会一週年纪念/叶灵凤   362
香港的文艺界/简又文   364
文协香港办事处成立大会报告/许地山、楼适夷   369
文艺统一战线/陆丹林   371
文艺工作的开展/黄友秋   373
一个月的报告/适夷   375
由「黄花岗」的公演説起〔节录〕/胡春冰   376
香港的诗运/袁水拍   378
香港新书店旧话〔存目〕/林歌
关于文章义卖/拉特   383
言林文章义卖展期三天/灵凤   385
香港的戏剧艺术/李殊伦   386
续谈香港〔节录〕/陆丹林   389
「文协」成立文艺通讯部/丰   392
谈本港文化界的新组织/叶灵凤   393
广东戏剧协会第一剧团与香港剧运:招待港文化界座谈纪录   395
旅港文人新组合中国文协会成立   401
香港纪念鲁迅先生/袁水拍   403
文协一年来/袁水拍   405
香港的文艺界/陆丹林   407
诗朗诵──记徐迟「最强音」的朗诵/袁水拍   411
再斥所谓「和平救国文艺运动」/叶灵凤   414
会务报吿/总务部   417
在香港办刊物/陆丹林   419
肃清卖国文艺特辑〔存目〕/陈畸、黄鲁等
反抗战文艺特辑〔存目〕/娜马、槟兵等
南海的一角/冯延   423
香港的战文丑/陆丹林   428
香港文艺纵横谈/萧天   430
一年来的香港文化事业/陆丹林   442
彭耀芬将被解出境   447
小説家成立版权会   448
艺坛笔录/志絃   449
周恩来关于香港文艺运动情况
向中央宣传部和文委的报告(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451
新香港的文化活动/叶   455
香港粤剧最近的变迁/筱韫   459
人民的文艺:卅五年四月十六日在
香港文化界欢迎晚会上的演讲记录〔存目〕/茅盾
关于箫翁在港大的演讲/华尚   462
诗人节宣言/黄药眠、冯乃超等   463
文艺节在香港/林焕平   465
我们的话──纪念诗人节/郭沫若、柳亚子等   468
文坛一年间   471
戏剧节在香港   486
方言文学创作上一个小问题/白纹   487
香港文坛的现状/黄药眠   488
向前跨进一步──一九四七年的香港文艺运动/华嘉   490
华南儿童文学运动及其方向〔存目〕/黄庆云等
一九四八年度全年会务概况/秘书处   497
赴达德学院送旧迎新联欢大会有作/柳亚子   505

作者简介   507

图书序言

总序

陈国球(节录)


  香港文学未有一本从本地观点与角度撰写的文学史,是説腻了的老话,也是一个事实。早期出现多种境外出版的香港文学史,疏误实在太多,香港学界乃有先整理组织有关香港文学的资料,然后再为香港文学修史的想法。由于上世纪三〇年代面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被认为是后来「新文学史」书写的重要依据,于是主张编纂香港文学大系的声音,从一九八〇年代开始不绝于耳。1这个构想在差不多三十年后,首度落实为十二卷的《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际此,有关「文学大系」如何牵动「文学史」的意义,值得我们回顾省思。

  一、「文学大系」作为文体类型
  在中国,以「大系」之名作书题,最早可能就是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出版,由赵家璧主编,蔡元培总序,胡适、鲁迅、茅盾、朱自清、周作人、郁逹夫等任各集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大系」这个书业用语源自日本,指有系统地把特定领域之相关文献汇聚成编以为概览的出版物:「大」指此一出版物之规模;「系」指其间的组织联系。2赵家璧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五十年后的回忆文章,就提到他以「大系」为题是师法日本;他以为这两个字:
  
  既表示选稿范围、出版规糢、动员人力之「大」,而整套书的内容规划,又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是按一个具体的编辑意图有意识地进行组稿而完成的,与一般把许多单行本杂凑在一起的丛书文库等有显着的区别。3

  《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以后,在不同时空的华文疆域都有类似的制作,并依循着近似的结构方式组织各种文学创作、评论以至相关史料等文本,渐渐被体认为一种具有国家或地区文学史意义的文体类型、资料显示,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继作有: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九);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三七—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〇);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七六—二〇〇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九)。

  另外也有在香港出版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一九二八—一九三八》(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一九六八)。

  在台湾则有:
  >《中国现代文学大系》(一九五〇—一九七〇)(台北:巨人出版社,一九七二);
  >《当代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九)(台北:天视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七九—一九八一);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一九七〇—一九八九》(台北: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二〇〇三》(台北:九歌出版社,二〇〇三)。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有:
  >《马华新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二)(新加坡:世界书局/香港:世界出版社,一九七〇—一九七二);
  >《马华新文学大系(战后)》(一九四五—一九七六)(新加坡:世界书局,一九七九—一九八三);
  >《新马华文文学大系》(一九四五—一九六五)(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一);
  >《马华文学大系》(一九六五—一九九六)(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二〇〇四)。

  内地还陆续支持出版过:
  >《战后新马文学大系》(一九四五—一九七六)(北京:华艺出版社,一九九九);
  >《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大系》(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一九九一—二〇〇一);
  >《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厦门:鹭江出版社,一九九五);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九九三)等。
  
  其他以「大系」名目出版的各种主题的文学丛书,形形色色还有许多,当中编辑宗旨及结构模式不少已经偏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传统,于此不必细论。

导言

陈智德(节录)

  
  一、文学史料之范围、理念及文化需要(上)
  
  文学史的编撰,无论新旧古今,关键是史料、史识和史笔,其中最基本的无疑是史料,此所以黄继持説:「没有史料或史料不足的『历史』只能是『神话』」1,史料构成认知消逝事物的客观基础,文学史料可包括书刊、手稿、书信、单张、照片、影像、录音,这是从「载体」的形式着眼,若从内容及性质而言,更须着眼于近代以来,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主要通过印刷物呈现的本质,即以报纸期刊和单行本为最主要呈现载体。如此范围仍相当宽泛,史料杂乱繁多,但关键者不是量的问题,而是对史料的判断、鑑别、整理,是「史识」的一部分。
  
  基于不同的方法、目的和取向,史料的价值会有所差别,单单把所见资料集合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文学史学者谢冰提出:「有甚么存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不是关键,关键是你要找甚么样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这就是史料的问题意识」?,对香港文学来説,特别把香港文学的整理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体系脉络当中,我们一方面依照《中国新文学大系》按体裁编选作品,并以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九年为期,但亦考虑香港文学的历史本质,因而上溯一九一九年以前的晚清时期;而在《文学史料卷》来説,着眼的是香港过去有甚么让文学传播的刊物,旧体文学和新文学在其间的演化、作者的生平资料以及他们与羣体和时代的关系,由文学作品发表所衍生的活动,以及作家回应时代的方式。后人借此了解一种时代文化的进程、建构发展的脉络,也了解发展当中的问题,避免重复问题引致误解和停滞,以至建立传统、典范,为后世所参考、鑑照。文学史料有别于文学作品,在于史料一般缺少可读性,状态零散,我们很容易忽视史料,直至它终于被编整起来,成为了「史料」。
  
  史料的整理建基于文化需要和历史意识,中国第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在上海出版,共十卷。当其时,从一九一七年的新文化运动发展至一九三〇年代中期,不过十多二十年,但对新文学新一代作家来説,已颇有经验断裂、史料散失之感。《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主催者赵家璧,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及,当时人对于历史断裂的共感:「为甚么当年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如今人们都已把它看得如此遥远了呢?为甚么如刘半农自己所説『当初努力于文艺革新的人,一挤挤成了三代之上的古人』了呢?」;阿英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编辑感想〉一文提出类似説法。4
  
  《中国新文学大系》之编辑,建基于历史断裂的焦虑、共见于郑振铎、朱自清、刘半农、阿英等人的文章。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在〈选诗杂记〉提到三○年代中,已面世的诗选本水准参差,整理史料的工作不受重视,新诗热潮减退,早期的诗作者如朱自清本人已不再写,他明确提出编选的动机:「我们现在编选第一期的诗,大半由于历史的兴趣:我们要看看我们启蒙期诗人努力的痕迹。他们怎样从旧缭铐里解放出来,怎样学习新语言,怎样寻找新世界」5,阿英编的《史料索引》,也提出新文学史料之编整,出于一种历史断裂的焦虑:「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是已经有了二十多年历史。在这虽是很短也是相当长的时间里,很遗憾的,我们竟还不能有一部较好的《中国新文学史》。」6。
  
  除了经验断裂、史料散失的焦虑,他们更面对同路人分化、运动成果之抹杀和倒退,郑振铎在《文学论争集》痛心地提出不少当年新文学运动参与者之分化,以及由于经验断裂,引致新文学运动理念不彰,而不断重复申述:
  
  他们不仅和旧的统治阶级,旧的人物妥协,且还挤入他们的羣中,成为他们.里面最有力的分子,公然宣传着和最初的白话文运动的主张正挑战的主张的。
  
  祇有少数人还维持阙士的风姿,没有随波的被古老的旧势力所迷恋住,所牵引而去。
  
  更可痛的是,现在离开「五四运动」时代,已经将近二十年了,离开那「伟大的十年间」的结束也将近十年了,然而白话文等等的问题也仍还成为问题而讨论着。彷彿他们从不曾读过初期的《新青年》的文章或后期的《国语》週刊的一类文字似的。许多精力浪费在反覆,申述的理由上。7
  
  在新文化运动将近二十週年的一九三○年代中期,昔日的参与者仍须浪费唇舌,重复为当年的信念申辩,难怪郑振铎提出编辑《文学论争集》、把旧文重刊的意义在于「至少是有许多话省得我们再重説一遍!」当然箇中有着文学以外的因由,三○年代的新文学作家实也面对着国民政府审查、压制左翼文艺的刊佈,以及在「新生活运动」之名下种种尊孔读经的复古举措,如赵家璧所説:「实际上都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的一种反动,也是国民党文化『围剿』的一个组成部分。」8
  
  无论如何,从种种当年记载以及后来的忆述可知,《中国新文学大系》之编纂不纯是一项把旧文重刊的工作,更基于文学内部和外部因素造成的历史断裂,他们编纂史料,不为编纂而编纂,而是以史料作为理念的证言,也修补断裂、抗衡反制、超越焦虑。是的,史料一般缺少可读性,我们真的很容易忽视史料,直至了解它被编纂的文化需要和历史意义。

图书试读

一、刊物史料

有所谓发刊辞/骏男
窃以沈沈大梦。狮酣睡而未醒。墨墨群盲。鹿虽失其谁见。白权日涨。曷胜西力之雄。黄祸风传。否有东邻之妒。纵观大陆。尽是愁城。千重之毒雾长霾。半角之斜阳有限。新亭未坐。哭已失声。故国濒危。言其无罪。起孟轲于今日。闳辩应详。忆列子之当年。寓言有以。迩者社名开智。辟苍莽之荆榛。人集同魂。结因缘于文字。特是美人香草。灵均皆寄意之词。豚蹄篝车。阿髡半讽时之语。庄周説幻。理隐诸微。曼倩善谐。道衷于正。此有所谓所以取名也。或曰。贾生痛哭。徒託空言。王郎悲歌。何裨实济。今日者力倡民族。疾唤国魂。文主激而不平。锋过刚而易折。志士抒救时之策。坚主民权。少年编革命之书。卽成党狱。旗固难夫独立。版曷出夫自由。不知七尺之躯尚存。方寸之心忍昧。文章写恨。着作呜愁。问天而首难搔。避地而身焉託。风沈雨晦。唿始祖其哀余。火热水深。问同胞其何主。江南已矣。庾子山挥泪成文。蓟北凄然。刘越石呕心鍊句。以宣尼变鲁之思。为庄舄悲越之吟。有託而成。无微不到。发谈言之公是。借题目以子虚。措词则胸臆直抒。动听则心脾渐沁。张华鹪鹩之赋。岂徒然哉。杜陵戎马之吟。良有故也。若夫白香山之体。以近俗而弥精。江文通之词。以移情而见诵。惟老妪而可解。岂大雅之是嗤。纵非锦绣之能工。要亦辘轳之自运。而况万流归海。众壑朝山。奇才多入彀中。异采定腾岭表。或演大观于文界。或鸣新籁于舞台。或擅谐谭。或长小説。或谱文明之讴曲。或裁风雅之诗词。务使善善从长。声声入听。五光十色。如览宝船。古味今香。似游名院。又岂特篇成博议。夸耀东莱。文列短评。步趋司马已也。嗟乎。江山异色。撰述何心。怕闻亡国之杜鹃。怜渠泣血。最恼能言之鹦鹉。撩我伤情。谁鸣警世之钟。独树登坛之戏。王仲宣伤乱之作。着之以哀。章炳麟愤时之文。溅之以泪。古人已往。小子云然。请看出报之惊人。畴谓命名之我欺。

选自一九○五年六月四日香港《唯一趣报有所谓》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