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二版)

德勒兹(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德勒兹
  • 法国哲学
  • 后结构主义
  • 形而上学
  • 政治哲学
  • 精神分析
  • 文化理论
  • 现代思想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德勒兹(1925~1995)是法国战后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家之一。傅柯曾经说过,这一个世纪将是德勒兹的世纪。有别于传统的哲学家,德勒兹关心的不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他视哲学为观念的创造,任务是创作新思想,引外来的新鲜空气,因此他同样关注科学与文艺,并平等地把它们看作是创造新观念的领域。本书分为五章,分别探讨德勒兹与西方哲学传统的关系、他怎样在旧语言中找出新意义、如何运用精神分析去解剖资本主义制度、在不同的艺术中发掘新动力,以及他对历史运动趋向的独特理解。德勒兹尽管是法国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但在国外仍未被一般人所熟悉,本书借此机会希望向读者提供德勒兹的思想脉络。
《现象学的呼吸:从胡塞尔到梅洛-庞蒂的身体经验》 一部深入当代现象学核心,探索身体、感知与存在之关联的重量级著作。 【本书简介】 在二十世纪的哲学版图中,现象学无疑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以“回到事物本身”的姿态,试图精确描摹意识在面对世界时所呈现的经验结构。然而,如果说胡塞尔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描述意识意向性的基石,那么后续的哲学家们则不断拓宽和深化了这一研究领域,尤其是将目光投向了被传统哲学长期忽略的“身体”这一媒介。 《现象学的呼吸:从胡塞尔到梅洛-庞蒂的身体经验》并非一部简单的哲学史综述,而是一次对现象学“深度转向”的细致考察。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身体是如何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中充当先验的、不可或缺的中介和结构性要素的? 本书将主体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渗透的场域中,考察了现象学如何从对纯粹意识的纯观照,逐步过渡到对具身(embodiment)经验的细致剖析。我们首先回顾胡塞尔的“僵化身体”(Leib)与“客体身体”(Körper)的二元张力,分析其试图在“经验的先验形式”中为身体定位的努力。这一部分旨在揭示,尽管胡塞尔的哲学重点在于“还原”,但其对“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论述,已隐约预示了身体经验作为一切意义构成的基础。 随后,本书将焦点引向海德格尔对“此在”(Dasein)的扎根性考察。海德格尔将身体置于“在世存在”的整体结构之中,强调身体性是“关怀”(Sorge)得以展开的前提。此处的身体不再是等待被意识观察的纯粹客体,而是“上手性”(Zuhandenheit)的源头,是工具在活动中被把握和使用的基础。我们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如何通过对日常“在手中”状态的描述,超越了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将身体视为一种与世界共存的、敞开的“存在方式”。 本书的重点和高潮部分,集中于对莫里斯·梅洛-庞蒂哲学的详尽阐释。梅洛-庞蒂被誉为“身体现象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其著名的“身体知觉论”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本书将系统梳理梅洛-庞蒂如何通过对视觉、触觉等基本感官经验的分析,阐明“身体即我们的‘在世’之基”。我们不仅分析了他对“知觉现象学”的构建,更侧重于探讨他如何将身体视为一种“尚未言说的话语”(parole tacite),是行动、意图和意义得以显现的“自我构型性场域”。从对盲人或残疾人经验的分析中,本书展示了身体如何主动地、预先性地组织和把握周围的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收感官信息。 为使论述更具深度和广度,本书还特辟章节,探讨了其他重要思想家对身体问题的回应:如萨特的“为他人的凝视”如何从社会互动中塑造了主体性;以及列维纳斯对“他人之面容”的伦理召唤,如何将身体性引入到纯粹的认识论讨论之外,纳入到主体间的关系之中。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 1. 结构性清晰: 循着现象学从意识中心向具身中心过渡的内在逻辑,条理分明地梳理了关键概念的演变脉络。 2. 文本细读: 摒弃空泛的概括,深入文本细读胡塞尔的《笛卡尔式沉思录》、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以及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纲要》,捕捉其论证的细微差别。 3. 跨学科对话: 本书不仅对哲学史有贡献,更为心理学、认知科学、艺术理论等领域提供了关于“经验基础”的深刻洞见,展现了现象学在当代知识体系中的活力。 《现象学的呼吸》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需要耐心的哲学跋涉。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行走、观看、触摸,并最终认识到:我们之所以能成为“我”,正是因为我们首先成为了“身体”。 这部著作不仅是对现象学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理解人类存在方式的一次严肃邀请。它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是我们理解自我与世界关系时,无法回避的根本性呼吸。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贵祥


  美国史丹福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于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及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任教,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教授,创意及专业写作课程主任。着有小说集《有时没口哨:故事共生集》,诗集《记忆暂时收藏》,评论集《他地在地──访寻文学的评论》、《香港 ‧ 多一点颜色》、《大众文化与香港之电器复仇记》。编有学术文集《再见亚洲:全球化时代的解构与重建》,电影评论集《杂唛时代:文化身份、性别、日常生活实践与香港电影1970s》,文化评论集《观景窗》,文学创作集《时间: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文集》,剧本创作《三级女子杀人事件》、《欲望肚脐眼》,翻译剧《我们互不相认的一小时》。

图书目录

《西洋文学、文化意识丛书》总序
再版序
 
第一章 「不合时宜」与西方哲学的危机/1
第二章 一种语言里的两种语言/49
第三章 精神分析与资本主义中的生命流动力/79
第四章 重叠复合的文艺思想运作/109
第五章 历史的重复与差异/141
 
附 录   
德勒兹生平及主要着作年表/173
参考书目/181

图书序言

再版序
  
  有点意外地突然收到东大图书编辑刘芮均先生的通知,1997年出版的《德勒兹》将会再版,我既兴奋又有点疑惑。这十多年来,单是华文圈子,研究及翻译德勒兹的专书已有很不错的增长;在英语世界,有关德勒兹的周年学术大会、期刊、专着等等,更以惊人的速度膨胀,俨然已成了一个庞大的环球企业。正因为这个缘故,我反而犹豫,许多年前写的《德勒兹》入门书籍,华文读者还有兴趣吗?
  
  当中上阶层的年轻专业人士会在地铁车厢里炫耀性的读《德勒兹》、当以色列的军事专家也精研《德勒兹》来对付巴勒斯坦人的城市游击战,这绝不表示我们就要停止阅读《德勒兹》;然而我也不认同我们要重新夺取《德勒兹》的解释权、重申只有我们的阅读版本才最正确!
  
  也许「德勒兹」不过是一个名字、一个专有名词,它指向某一个人,或某个主体,但同时也引发了某种暧昧的效应,在因与果、名与物之间诱发了可能的落差。「德勒兹」可以是人物(加上了伽塔利,就更不是一个统一无缝的主体那么简单了),可以是概念(当然概念的本质是不断在创造与繁衍概念,以及与其他现存的概念产生网络式的联结、互为变改),可以是内在自我与外部他者相互比对的指标,也可以激发或明或暗的攻讦与挑战。换言之,「德勒兹」可以是方向明确的清晰路标,以至开启新径,但也可以是封锁道途的路障,甚至令人误入歧路。但怎么会是歧路呢?在思考的立体地图上。「德勒兹」或许正是驱使我们思考那些还未及思考的、未能思考的一种动力吧?
  
  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为本次再版增补新的章节。如果有机会,我想加入巴迪奥(AlainBadiou)对德勒兹严苛批判的讨论。巴迪奥在《主体的理论》里把德勒兹形容为一个抹杀革命可能的思想家,在《存在的叫嚣》里又将德勒兹的多元视为单一,这些或许都是巴迪奥的「误读」,但是在这个遭傅柯幸或不幸地言中的「德勒兹世纪」,巴迪奥可能偏颇的诠释,未许不是一股带来颤动的凉风?
  
  即使这股习习凉风未至,我仍衷心祈望读者可以在原有的《德勒兹》里觅得让人喘息的温暖气流。
  
  罗贵祥
  2015年7月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不合时宜」与西方哲学的危机

哲学家总喜欢说,哲学本质上是「不合时宜的」(untimely/intempestif)。因为哲学思想并不是当代现实的即时回响,哲学所关心的,往往是它身处时代之外的事物,期待着一些当世之中未可知或未可思的东西。但是,这不等于说,哲学思想能够超然物外,与现实社会并无牵缠。其实,哲学思想的「不合时宜」性质,可以理解为抗拒与社会上主流的时代步伐同步,不愿意迁就时代的主导性要求,反过来更企图以自己的特有时间观念,改变甚至领导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因此,哲学的「不合时宜」性,实际上可以紧扣着一个社会的历史进展,产生复杂暧昧的互动关系。当然,过分强调哲学思想可以影响或左右历史洪流,未免有夸大之嫌。思想家可能只不过是一只困顿在玻璃瓶里的苍蝇,他是否可以走出瓶口,或甚至是否知觉自己困在瓶中,已经可以是缠绕一生一世的问题,更不要奢谈去改变瓶外的世界了。

然而,什么是历史洪流,却肯定是令哲学家着迷的问题。历史是一大堆经过人为排列的顺序事实?是一系列量化了而又可以测算的统计数字?还是可以化为一条有迹可寻的定律或一个稳定的结构?思想家以本身的「不合时宜」性,去思考历史这个时间洪流,所扮演的其实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鑑古而预见未来」的桥樑性角色。哲学家并不认同他们面对历史的任务,就只是为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分析或解码,寻找可能隐藏的意义,然后总结经验,探讨过去所带来的影响,预测未来的进展,以继承、延续或改革这个大历史的传统。思想家不同意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因为他们可能压根儿便不同意历史是直线或曲线般的线性延续发展的。哲学思想不是一条由古到今的桥樑,职责也不是要把过去与未来连起来,为两者打通一条通行无阻的隧道。相反,哲学思想要为历史制造一个「断裂」。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切割」,把过去与未来分割开来,强调它们的不连续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心针。我之前尝试过读一些德勒兹的原著,但总是望而却步,感觉像是坠入了一个哲学迷宫。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德勒兹思想的精妙之处。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朴实,却又充满智慧。他没有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直接、最清晰的语言,将德勒兹的思想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类比,比如将“差异”比作音乐的变奏,将“欲望”比作自然界的流转,这些都让我茅塞顿开。读这本书,让我对德勒兹的哲学不再感到畏惧,反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发现,德勒兹的哲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出现,让德勒兹的哲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也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读起来酣畅淋漓。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科班出身,但读这本书的过程却异常享受。作者在阐述德勒兹思想时,并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特别喜欢他举的那些例子,有时候是电影片段,有时候是某个文学作品中的桥段,甚至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这些都让德勒兹那些关于“差异”、“重复”、“欲望机器”之类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更重要的是,作者不是简单地复述德勒兹的观点,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联系自己的经验。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回味一下,然后在脑海里勾勒出那些思想的轮廓。这是一种渐进式的理解,而不是一次性的灌输,非常有启发性。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和一位充满智慧的朋友聊天,他循循善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那些曾经觉得高不可攀的哲学思想。这种体验太难得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哲学感兴趣,但又觉得哲学门槛很高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颠覆了我以往对德勒兹的认知。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德勒兹的二手资料,总是觉得他的思想过于庞杂,难以把握。但这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看到了德勒兹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作者在梳理德勒兹的哲学体系时,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独到的见解。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德勒兹的理论,更是在引导读者去理解德勒兹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的哲学大厦的。尤其是在解释“生成”和“潜能”这些概念时,作者的论述既严谨又富有启发性,让我对德勒兹“非主体性”的哲学立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发现,德勒兹的哲学并不是对现实的消极反思,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一种对生命可能性的无限探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却不失文学性和艺术性,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美感。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研究德勒兹的入门读物,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能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德勒兹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是一名长期关注西方哲学发展的学者,一直以来,对德勒兹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表层的认知。但这本书,却像是打开了我理解德勒兹哲学的一扇大门。作者在分析德勒兹的思想时,非常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批判性思考,他并不拘泥于已有的解读,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德勒兹与前人哲学家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深厚功底,他能够清晰地指出德勒兹的创新之处,以及他对传统哲学观念的突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对德勒兹思想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探索。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个思想的火种,能够点燃读者内心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设计,真的是为读者量身定做的。从目录的设置到每一章的逻辑顺序,都体现了作者对德勒兹思想的深刻把握。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复杂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从德勒兹的早期思想讲起,逐步深入到他后期更为成熟的哲学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方法,他会先给出简洁明了的定义,然后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类比进行阐释,最后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轻松和自信。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德勒兹的思想内容,更让我体会到了他思想的独特魅力。我发现,德勒兹的哲学充满了生命力,他对世界的观察角度也非常新颖独特。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智力上的冒险和精神上的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