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序》将易学分为义理与象数两派,其中论及义理派又细分为王弼之「老庄易」,胡瑗、程颐之「儒理易」,李光、杨万里之「史事易」,此即《四库全书总目》所拈出的义理三宗。历代义理派易学典籍千百种,论其影响最广,阅读最众,迄今盛而未衰者,殆属《十翼》与程颐《易传》(另名:《伊川易传》、《周易程氏传》、《程传》。《十翼》)奠定二千年来义理易学诠释体系;《程传》则是将儒理解《易》方式推阐至极,即使程颐以降,义理派易学着作虽多,然大多仅能略作修正,终究难以逾越,进而取而代之。无怪乎清初大儒顾炎武亦慨叹曰: 「昔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亭林文集》卷三‧叶三)丁晏亦谓「蒙少而读《易》,自汉唐迄宋元明之注解,汎滥旁求,无虑百数十家,骛然而无所得。迨年逾六旬,笃耆程子之传,朱墨点勘,日翫一卦,两阅月而卒业,为之叹绝,以为孔子之后,一人而已。」(《周易述传‧书后》)
个人对二程易学的研究,除植基于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对于宋代易学的涉猎外, 1996 年8 月,有幸获聘至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执教,始授《易经》课程,便选择以《程传》为教材,亦有推助之功。惟坊间版本虽多,然善本盖寡,于生难字词,经典疑义,亦乏註评。遂不揣浅陋,于2000 年撰成《周易程传註评》一书。2005 年初,旅居美国宾州的程德祥先生知我撰有此书,双方鱼雁往返,除彼此问学外,并论及四川涪陵点易洞诸事(程颐当年撰《易》所在),相谈甚洽。德祥先生为伊川二十九代裔孙,熟谙二程家学,并惠寄清.康熙年间,朝鲜‧宋时烈所编《程书分类‧易类》一卷,该书汇集《二程全书》中之易说,颇便于阅览。余惊喜拜读之余,并信手核对书架上《二程集》,始觉其中颇多疏漏,既惊叹二程易说之繁富,诚可辅翼《程传》,又惜宋氏原书疏漏如斯,遂有续貂之志。
本书材料主要採自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重刊《二程集》。《二程集》为程颢、程颐全部着作之汇集,卷帙浩繁。由于其中引《易》或明或暗,与《易》相关者,亦或隐或显,再加上六百余则材料的分类归纳,以及为便于读者检索所採行互见排比诸法的鸠合汇整,使得在阅读原典与爬梳材料过程,耗费心神与时间颇多。由于此书非今人所视为学术着作,若就学术「绩效」言,正如前人所云:「费力而少功」,亦属「能者不为,为者不能」之事。然朱熹幸而有《文公易说》传世,作为儒理易学宗师之程颐,能无《二程易说》以辅翼其易学乎?是以不揣浅陋,不避繁赜,勉力从事,以分享二程易学的千古知音。
本书虽从2005 年开始从事编辑,惟公私繁忙,时时中辍,始终未能成书,十年岁月,竟悠悠而逝。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可叹我磨剑牛步,延宕迄今,有负师友期盼,不免令人唏嘘。今此书得以付梓,若非当年陈德祥先生赠书因缘,若非科技部研究计画在经费与人力挹注,若非内人陈惠龄教授时加鞭策,恐无以致之。另本书在打字、编校与辑佚上,亦得力于国立高雄
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沙光曜、洪政良、刘月卿、胡闳崴、叶哲瑜、林俊伊、黄英杰、陈咏琳、邱君奎、刘禹贤诸同学的协助,最后,本书得以顺利出版,高雄丽文文化事业公司编辑行政李丽娟经理的襄赞与辛苦协助,谨一併表达个人由衷地谢忱!
黄忠天
谨志于台湾‧新竹.絜园
二○一五年十月岁次乙未
导读 一、《周易程传》的价值与侷限
历代易学着作可谓牙签万轴,然《程传》所以能独步千古而为易学必读经典者,除其书元明清三代列为官学外,更重要的是《程传》具有两种优点,其一是平实明白、说理精到。盖能以浅近之言,寓醇实之理,故四库馆臣推誉为「言理精粹,自非汉唐诸儒可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叶二)其二是因时立教切于世用。《程传》借《易》以明理,循理以论事,而多淑世之言,故宋‧魏了翁云:「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轻议,故无智愚皆知好之。」因此,九百年来,《程传》久为学者必读之书,亦为诠释易理,研究易学者相与讨论对话的基础。
程伊川积五十年之学,平生着书,惟见《程传》,其毕生精力,于斯可见,虽然朱熹曾云:「程子高弟尹公尝谓:《易传》乃夫子自着,欲知道者,求于此足矣,不必旁观他书。盖语录或有他人所记,未必尽得先生意」(《文公易说》卷十九)。不过,朱熹的说法若从知「道」的角度言,固然无误,然而从知「二程易学」的研究角度来说,则有待商榷。其蕴含问题有三:
其一由于《程传》在伊川生前未曾刊行,导致其亡殁后,书颇散亡,后虽复聚,仍存有重予校定衍生的问题;其二《程传》本文只据王弼本註六十四卦,未註《系辞》以下的问题;其三《二程集》中有关易说,颇称繁富,有阐释《周易》经传者,有阐释其他经传而关涉《周易》者,单从《程传》未能尽窥二程易学的问题。因此,借由《程传》以外诸文集、杂着、语录,以及门弟子与时人着作所留存的程氏易说来重新校理与研究,实有其必要。因此,倘能就此部分,做全面、系统性的编纂,借归纳整理,进而深入探讨比较,相信必能有助于二程易学的研究。
二、二程易学的研究概况
国内外学术期刊针对程颢与程颐二兄弟易学研究者,除张岂之〈关于二程的易学思想及其他〉、戢斗勇〈二程的「以易胜佛」与儒学的突变〉外,其他并不多见。至于单就程颐易学部分的研究,则数量颇为可观,大约在140 篇(册)以上。
专着方面:陈延杰《周易程传参正》(政治大学图书馆原抄本,约1949 年)、林益胜《伊川易传的处世哲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年)、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黄忠天《周易程传註评》(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0 年)、梁韦弦《程氏易传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3 年)、苏俊源《白话易程传》(台北县:多识界图书公司,2004 年)、姜海军《程氏易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等七种。
硕士论文:有胡培基《周易程传朱熹本义之比较研究》(香港珠海大学,1981 年)、江超平《伊川易传研究》(台湾师范大学,1986 年)、周芳敏《王弼及程颐易学思想之比较研究》(台湾大学,1993 年)、蔡府原《从伊川易传探伊川思想》(台湾师范大学,2000 年)、陈京伟《时遇与人生──伊川易传时的哲学发微》(山东大学,2000 年)、刘乐恒《程氏易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年)、杨名等《周易程氏传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10 年)、薛名杰《程颐易学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2012 年)等九书。
博士论文:有陈京伟《程伊川易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 2005 年)、毛炳生《程颐易传探微》(华梵大学,2011 年)、杨于萱《程朱易之天人关系对比研究》(政治大学,2012 年)等三书。其他单篇论文则有百篇以上,可详参黄忠天《周易程传註评》卷尾所附〈程颐易传研究论着目录〉,兹不再一一胪列。
至于针对《二程集》中易说研究者,除庞万里〈二程集中易序作者考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1992 年);梅珍生〈《二程遗书》中的易学问题〉(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2013 年);黄忠天〈二程集易说初探〉(山东大学《周易研究》,2006 年)、〈二程易说的编纂与研究〉、〈试集刊》,2010 年)外,余则罕见。
上述着作在2000 年以前仅40 余篇(册),惟之后,则如雨后春笋,竟达百篇之多,足见二程易学相关研究的方兴未艾。
三、二程易说主要的内容
二程易说绝大多数散见在《二程集》。《二程集》为二程着作的总集,其中包含六大部分:《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暨附录一卷、《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河南程氏文集》十二卷暨《遗文》一卷、《周易程氏传》四卷、《河南程氏经说》八卷、《河南程氏粹言》二卷。二程易说即分别散入在这六大部分。其中在《遗书》、《外书》、《粹言》者,主要以语录的方式呈现,在《文集》者则散见于杂着、书启、遗文中。除此之外,伊川易说以单独成篇或专书呈现者,其一集中于《经说》卷一〈易说〉,内容以解说〈系辞〉为主;其二即为《周易程氏传》四卷,分别包含〈易传序〉、〈易序〉、〈上下篇义〉、〈周易上下经〉几个部分。由于《二程集》中有关易说内容繁富,庞杂零散,阅读不便。虽然宋时烈曾将《二程全书》分类编辑为《程书分类》一书,其中将所收录二程易说,併为《易》类一卷,凡287 笔;(不含《程传》一书),惟据笔者自《二程集》所辑得易说,则约有600 余笔,其中大部分为程颐(伊川)易说,亦有部分为程颢(明道)易说,其内容之繁富,诚有重新编纂整理的必要与价值。
(一)记录《程传》撰作与传习
《程传》为伊川先生积五十年之学,所完成唯一架构完整、思虑谨严的着作,宋‧尹焞云:「欲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惟《程传》撰作历程、传习情形,单从《程传》一书,难得其详,仅见其《程传‧序》自署「有宋元符二年己卯正月庚申河南程颐正叔序」,因此,欲了解《程传》撰作与传习,仍须借助《程传》以外资料,特别是《二程集》。
〈系辞〉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观伊川先生之《易传》亦可谓忧患之作,由于伊川以天下自任,论议褒贬,无所回避,致遭党祸,哲宗绍圣四年二月(1097)诏毁伊川出身以来文字,放归田里,十一月丁丑,复诏伊川涪州编管,时年六十五。哲宗元符三年(1100)正月移崃州编管。四月获赦归洛复官。徽宗崇宁二年(1103)又诏毁伊川文字禁绝讲学,并尽逐学徒。大观元年(1107),时年七十五岁卒,洛人畏党籍,惟尹焞、张绎、范棫、孟厚四人助理葬事,一代大儒其晚年遭遇如此,诚天人同叹。
《程传》撰作始末,据《程氏遗书》云:「吾四十岁以前读诵,五十以前研究其义,六十以前反覆䌷绎,六十以后着书。」(卷二四,页314)研判其《易传》,当潜心酝酿多时,不轻易着书5,真正动笔应自六十岁(1097 年)丁父忧服除,除直秘阁,判西京国子监始,而成书于六十七岁(1109 年)贬于四川涪州之时,前后约八年。不过,《程传》成书以后,却始终未曾出书,其主要原因,正如伊川所云:「某于《易传》,杀曾下工夫。如学者见问,尽有可商量,书则未欲出之也。」又云:「某于《易传》,今却已自成书,但逐旋修改,期以七十,其书可出。……某于《易传》,后来所改者无几,不知如何?故且更期之以十年之功,看如何。」又云:「《易传》未传,自量精力未衰,尚冀有少进尔。然亦不必直待身后,觉老耄则传矣。书虽未出,学未尝不传也。」从上述诸说中,可见《程传》从成书迄其寿终,历八年之久,祇因其用心审慎,冀有少进,故原期以三年修改后出书,后又期以十年,不意在第八年即因病辞世。以致《程传》亦几乎散乱亡佚。
当然,《程传》未能出书,除伊川对《易传》一书始终审慎谨严,精益求精外;北宋末年之党争,导致哲宗、徽宗两朝曾诏毁伊川文字,禁绝讲学授徒,甚至门弟子于伊川卒后,仍因畏惧党祸株连,竟不敢助理葬事,仅由尹焞等人料理之。无怪乎伊川生前穷约晦处、俭德避难,始终不愿出书以邀誉贾祸。
至于《程传》当日传习,正如伊川所言「书虽未出,学未尝不传」,门人亦间或以《程传》请益,如《河南程氏外书》云:「门弟子请问《易传》事,虽有一字之疑,伊川必再三喻之」(卷十二,页441),再如《外书》云: 「和静(尹焞)尝以《易传序》请问曰:『至微者,理也。至着者,象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莫太洩露天机否?』」伊川曰: 「如此分明说破,犹自人不解悟。」(卷十二,页431),另《外书》又云:「门弟子请益,有及《易》书者,方命小奴取书箧以出,身自发之,以示门弟子,非所请不敢多阅。」(卷十二,页439)
由上述观之,伊川确曾以《易传》示门弟子,并与学子多所论《易》,惟其书始终未曾付梓,门弟子虽偶蒙赐阅,终不敢多阅,即如程门高足杨时,于伊川生前尚未能亲受旨训,待得其书时,却又已错乱重复,难以卒读。虽然《程传》于伊川生前未能广为流传,死后亦几遭散亡,然其说理精醇,切于时用,终能承先启后,成为宋以后学《易》者必读经典,盖其来有自矣。借《二程集》诸易说,使吾人得以想见伊川《易传》当日撰作与传习光景,其学术价值,诚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