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东篱耀古今:陶渊明其人其诗散论

黄菊东篱耀古今:陶渊明其人其诗散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陶渊明
  • 田园诗
  • 隐逸文化
  • 诗歌鉴赏
  • 文学史
  • 魏晋风度
  • 古诗词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评论
  • 黄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钻研陶渊明的毕生功力在本书中完整展现。
以翔实的时地、事蹟考证为依据,
对陶诗内容与艺术表现展开深入、独到的分析。

  陶渊明其人其诗,研习愈久,愈觉其人格之高度、情感之纯度、思想之厚度以及视野之广度等,有「钻之弥坚」、「仰之弥高」之叹。其诗文艺术之简练高妙、深厚多采,又令人有难以尽言尽意之感。本书以为陶渊明人与诗文,互为体用。以人为体,则诗文为用,体在用中,由用见体;以诗文为体,则人为用,体在用中,由用明体。

  全书系从旧作中选出十三篇,外加附录一篇。前三篇以人为体,分别自其儒者襟抱、史学视野以及重会意而不求甚解的读书要诀,勾勒其人之独立精神风貌。第四篇以后以诗文为体,分别从宦游、交游、咏史、拟古、饮酒、止酒、杂诗等类别诗篇及〈桃花源记并诗〉中,去感发其平实而丰富的心灵世界,以及既能融七彩于一白又能散一白为七彩的诗文艺术风格。附录一篇为半世纪前少作,绝版已久,偶有人问及,乃附书末,以省寻索之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齐益寿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曾任台大中文系教授、系主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讲师。退休后改聘台大兼任教授,并在世新大学先后担任客座教授及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六朝文学、文学批评。六朝文学以陶渊明研究为重心,出版《陶渊明的政治立场与政治理想》及论文二十余篇。文学批评在古代方面以《文心雕龙》、《文赋》、《文选》之比较研究为主;在现代方面则侧重于台湾乡土文学之评论,台静农先生学术艺文研究,叶嘉莹先生诗词学研究等,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图书目录

钱序
自序

壹、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析论
一、 前言
二、 好读何书
三、 何谓「甚解」
四、 「会意」举隅
五、 结语

贰、 试论陶渊明的史才与史识
一、 前言
二、 陶渊明的史才
三、 陶渊明的史识
四、 结语:陶渊明的史识与父系母系的家风家学

参、 陶渊明的儒者襟抱与独立精神
一、 前言
二、 陶渊明的儒者襟抱
三、 陶渊明的独立精神
四、 结语

肆、 陶渊明的宦游诗
一、 前言
二、 八首宦游诗的写作年代
三、 所仕对象及仕宦态度
四、 八首宦游诗析评
五、 结语

伍、多重「对话」与「读者」反应──陶渊明三首「以史为体」的咏史诗探微
一、前言:咏史诗的再认识
二、陶渊明〈咏三良〉诗
三、陶渊明〈咏荆轲〉诗
四、陶渊明〈咏二疏〉诗
五、结语

陆、试论「浔阳三隐」──陶渊明三首交游诗探析
一、前言
二、陶渊明与刘遗民
三、陶渊明与周续之
四、结语:殊声合响,异翮同飞

柒、从析疑赋诗到语默殊势──试论陶渊明移居南村后的交游及交游诗
一、前言
二、移居南村时间之商榷
三、移居南村后的交游诗类型
四、结语

捌、陶渊明〈饮酒〉诗三问
一、前言
二、〈饮酒〉诗应否视同杂诗
三、〈饮酒〉诗何以反覆言出处?
四、〈饮酒〉诗何以反覆说道理?
五、结语

玖、善戏谑兮,不为虐兮──陶渊明〈止酒〉诗析疑
一、前言
二、「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二句的解读
三、〈止酒〉诗的结构及各句「止」义
四、〈止酒〉诗作为俳谐体的艺术成就
五、结语

拾、伤老悲志中的省思──陶渊明〈杂诗〉前八首析论
一、前言
二、主题与结构
三、伤老情怀的生活背景
四、悲志情怀的探索
五、意境风格及人生启示
六、结语

拾壹、风华清靡与慷慨悲悯──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之解读
一、 前言
二、 〈拟古〉诗九首的结构、章法及修辞
三、 从修辞策略看〈拟古〉九首的内容旨趣及写作背景
四、 〈拟古〉九首是否真有所拟
五、 风华清靡与慷慨悲悯
六、 结语

拾贰、〈桃花源记并诗〉管窥
一、 前言
二、 〈桃花源记并诗〉与武陵蛮族
三、 〈桃花源记并诗〉与射鹿蛮人的传说
四、 晋太元中的痛苦现实
五、 〈桃花源记并诗〉与无君思想
六、 结语

拾参、萧统评陶与《文选》选陶
一、 前言
二、 萧统评陶的解读
三、 《文选》选陶的解析
四、 萧统的文体及其选文的尺度
五、 结语

附录:陶渊明的政治立场与政治理想
一、 两派看法的鸟瞰
二、 彻底的晋室忠臣这一派看法的检讨与批评
三、 陶渊明的政治立场
四、 沖虚超越置身于晋宋之外这一派看法的批评
五、 陶渊明的政治理想
六、 结论

图书序言

钱志熙序

  齐益寿先生是着名的汉魏六朝文学专家、陶学名家。他将多年治陶之着,辑为一集,题为《黄菊东篱耀古今—陶渊明其人其诗散论》,命我作序。做为晚辈,本不应谬然执笔,但深感先生奖掖之情与不拘于世俗习惯的胸襟,故敢应命,以肤浅文字,尘其璆琳之编。拜读之余,最大的感受,就是体会到这是老师宿儒之学,与时下的应制度、循功令、趋时风之学完全不同。对于今天的陶学研究,以及古代文学研究的整体学风,都有示范与警醒的作用。试为尝鼎一脔之论,未必得其要领。请齐先生与并世学人指正:

  齐先生的陶渊明研究,第一个重要的特点和建树,是从经史根柢出发治陶。他揭示陶之精神根本在于儒家,而其治学又深得史学之长,具备史才与史识。前者是对宋代以下诸儒治陶之发展,后者则发人所未发。我以前读〈咏贫士诗〉,诗中感叹隆冬家室饥寒,为生计所困,有「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两句。憬然有思,难道渊明生平志业中,也有如吾辈穷研学问,汲汲于着述的一种情形吗?这似乎与向来人们对陶的印象不太一样。读了齐先生的〈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析论〉、〈试论陶渊明的史才与史识〉、〈陶渊明的儒者襟抱与独立精神〉这三篇大文章,茅塞顿开,对这个问题得到了一个透彻的认识。看来渊明不仅深于儒学、史学,而且确有着述之志,且有着述之实。其平生在学问方面,不仅仅是「常着文章,颇示己志」的抒情性诗文创作,同时兼有史学与儒学方面的着述。虽然我们现在没有看到渊明在儒学方面着述的事实,但通过齐先生的论述,其儒学方面的建树,却是已经让我们看得很清楚。齐先生认为在举世崇尚佛玄的情况下,渊明独揭儒家精神,确立孔子在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他通过对〈饮酒其二十〉独特而深入的解释,整体地呈现出渊明的经学思想。认为渊明对于汉儒有一个辩证的认识,肯定其「为事诚殷勤」,同时对如班固批评的汉代经学末流的「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终至于「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的学风深有不满,从而提出「好读书,不求甚解」及「会意」的治学思想。但齐先生并不满足于从陶渊明本文来论述这个问题,而是将陶与同时的谢灵运等人相比较,指出他们其实已经放弃对儒家与孔子的服膺,先是迈入老庄与道家,最后又皈依佛教与佛徒。「从谢灵运、范泰、慧远、周续之等纷纷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甚至公然说宣扬圣人之教的六经,乃『独往者之所弃』,生活在同一时代且与周续之颇有往来的陶渊明,却是尊孔子为先师,而不同于谢灵运以庄子为先师。」(〈试论陶渊明的史才与史识〉)接着齐先生又依〈荣木〉一诗进一步论定渊明对孔子与儒家的推崇,论定渊明中年时怀抱儒家「进德修业,以及时也」的强烈使命。渊明所崇尚的当然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之儒,即以弘道济世为己志的大儒,而非仅守章句的世儒。但从「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以及「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这样的心曲表白中,似乎在儒学或经学方面,也有着述的计画与打算。我们看到,齐先生是在整体地把握儒家的精神传统及陶渊明当代学风的前提下,强调其对儒家思想与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这就是我所说的从经史根柢出发治陶的意思。

  对于陶渊明与玄学的关系,齐先生揭示其自然思想与玄学的深层关系,并主要从阮嵇一派玄学提倡自然是反对伪名教而非真名教、玄学家乐广之名教乐地、与自然无碍这些角度论述渊明与玄学的关系。对于渊明与佛教的关系,齐先生认为渊明的思想受到佛教的一些影响,其所处的现实之种种有时令他产生幻灭感,从而接受佛教某些说法,但渊明之根本在儒而非佛。「虽然『幻化』、『空无』、『冥报』等佛教词语有时会出现于陶诗,但佛教思想亦非陶渊明安身立命主轴之所在。」(以上见〈陶渊明的儒者襟抱与独立精神〉)。「陶渊明会在某些观念及语汇上受到佛教的影响,那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佛教教义、教规乃至于处世态度上,陶渊明多持保留的态度。」(以上见〈试论「浔阳三隐」—陶渊明三首交游诗探析〉)百年陶学,乃至千年陶学,渊明与佛教的关系,是聚讼纷纭的问题,陈寅恪先生从〈形影神〉的思想出发,认为渊明建立自己独特的新自然思想,所以无须在整体接受佛教思想:「此三诗实自曹魏末至东晋时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观念演变之历程及渊明己身创获之结论,即依据此结论以安身立命者也。」又说「盖其自身的创解,乃一种新自然说,与嵇阮的旧自然说殊异,惟其仍是自然,故消极不与新朝合作,虽篇篇有酒(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语)而无沉缅任诞之行及服食求长生之志。夫渊明既有如是创辟之胜解,自可以安身立命,无须乞灵于西土远来之学说,而后世佛徒妄造物语,以为附会,抑何可笑之甚耶?」齐先生从对渊明儒者襟抱与独立精神这两点来论述其与玄、佛的关系,认为佛教并非渊明安身立命的主轴。我认为陈寅恪先生、齐益寿先生的这些观点,差不多可以作为渊明与玄、佛关系的定论。

  本集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它所面对并解决的,都是陶渊明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的,甚至历来有不同看法的问题。除了上述陶氏与儒、道、佛关系的问题外,如陶渊明的政治思想、〈饮酒〉二十首的主题与内容、〈述酒〉的本事、〈止酒〉诗的真意所在,都是陶学中长期困扰学者的问题。集中相关诸文,每如庖丁解牛,深入其节族,「动刀甚微,謋然已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如〈陶渊明的政治立场与政治理想〉一文,就是在全面综理、剖判前人看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既不同意古人将陶渊明简单定位为彻底的晋室忠臣,也不是像梁启超诸家所说的那样,完全是超越于晋宋易代事件之外的。作者在准确把握〈述酒〉等诗的感情倾向的基础上,赞同汤汉的「忠愤」之说,我认为是极有见地的。忠愤不同于一般伦理上的忠君爱国,是激于义气之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道主义。作者能提出这个看法,仍是植基于他对渊明的人品与感情世界的整体的把握。陶渊明研究,也包括文学史的其他大家、重要的问题的研究,由于积累丰富,且众说纷纭,常使今天一般学者觉得已无剩义可说,于是多另辟新径,或简单地搬用新方法,其中不无完全脱离传统学术,失去根柢的流弊。齐先生的陶学,不仅提出他自己的许多新见,而且对于古今陶学中的重要问题,都有所评判与回顾,体现了学术上推陈出新的真义。

  本集论陶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文本的思想与艺术,以翔实的时地、事蹟考证为依据,对陶诗内容与艺术表现展开深入、独到的分析。不少地方,都堪称真解、真赏。如〈从析疑赋诗到语默殊势—试论陶渊明移居南村后的交游及交游诗〉一文,从考证陶渊明移居南村的时间与具体的交游入手,对其移居南村后的作品进行新的编年,并且指出其时渊明的生活与交游都与僻处南山之下时不一样,与一批博学多能的士大夫交游,心情亦发生不少变化。在这样的时地考证基础上,将南村诗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写景状物而句法奇鍊;二是语默殊势而低徊婉转;三是直抒本怀而质朴自然。」并且认为这三种不同风格,和渊明与酬赠者的不同关系(即交往的新旧深浅)相对应。这就将陶诗的艺术分析嵌到一个具体的时地背景之中,极其细致绵密。其中对陶诗句法奇鍊的分析,让我们看到陶渊明诗风的另一侧面,即他在与文士交际的背景中对当时诗坛的时风有所唿应。这是陶诗艺术研究上的一个实质性的进展,也丰富了我们对陶诗的认识。又如〈陶渊明的宦游诗〉一篇,考证渊明八首宦游之作的时地,对历来聚讼纷纭的陶渊明仕宦问题作了一个全面梳理,可以说是迄今对渊明仕宦、行役事蹟的最翔实的考证。在此基础上分析这八首陶诗的艺术特点,指出在写作方法上有「纯用赋体与杂用比兴」之别,在结构上使用多种「对比的间架」,在修辞风格上有「整鍊、真率、婉曲」之别。并且指出《昭明文选》选陶诗,重在整鍊一体的看法。这个观点在〈萧统评陶与《文选》选陶〉一文中得到充分的展开。作者认为萧统的评陶与其选陶之间,并非如学者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存在着「巨大落差」。萧氏对渊明诗文的嗜好,主要在于对其风力的鉴赏,尤其是受其感染效果的影响。而其整体的文章评价标准,仍是以辞采之优为主的。以当时的标准来看,渊明诗文的确有阳休之所说的「辞采未优」的问题。尤具信服力的是,齐先生在行文中发挥一向擅长的层层剖析、深心鉴赏的方法,对《文选》所选陶氏诗文在辞采方面的表现做了细致的分析,并且将《文选》所选的张协〈咏二疏〉、左思〈咏荆轲〉与渊明的同题材作品相对比,推测其落选的原因,正在对仗、修辞及组织方面不及前二人之作。这种比较性的艺术分析,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的。渊明文章的价值,南北朝时期的评论家未能充分认识,评价不足;而入宋后崇陶一派,又认为陶诗无篇不好。这里存在着审美趣味上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但认为陶诗无篇不好者,未必没有主观的偏好等因素在内。宋代的苏、黄推崇陶渊明,但有意思的是,可以说是苏、黄共同学生的陈师道,却有陶诗不文的评价。看来陶渊明作品的修辞艺术与艺术效果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齐先生对陶诗深为爱赏,但其对陶诗的具体作品之高下、利钝每有触及,坚持了一种真赏的态度。

  真解与真赏,还是要以通达、顾及全面为前提的,对具体作品和诗句的理解,有时执着于词句,未免以文害义。如对杜甫〈遣兴〉诗的理解,由于学者们没有全面考虑杜甫对陶渊明的评价,单据此诗,每成曲解。齐先生对陶、杜的思想境界与艺术精神具有充分的同情与全面的了解,其论此诗之义,能避拘执之见,得通达之论:「『观其着诗集,颇亦恨枯藁』二句,若解读成杜甫颇以陶诗的质直无文为憾,恐是误会。杜甫一再以『陶谢』并称,既说『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又说『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可知杜甫是将陶谢视为大家,许为高手,认为其诗歌艺术达到『不枝梧』的简练高妙的境界,何曾以陶诗为鄙质呢?『枯藁』是指生活的贫困,而非诗歌的文字风格。」(以上见〈陶渊明的儒者襟抱与独立精神〉)叶嘉莹先生重视解诗说诗,在传统的义理、词章、考据的基础上,吸取现代的艺术理论,故其说解每能引人入胜。齐先生作为叶先生的学生,我认为在这方面是发扬了叶先生的解诗艺术的。程千帆先生一直提倡文献学与文艺学的结合,我认为齐先生的陶诗研究,尤其是其对陶诗艺术的研究,多建立于真赏、凝思之上,并且每与文本及事实的考证、义理的分析相结合,在义理、词章、考据的完美结合方面是具有示范性的。以上是我拜读齐先生大着之后的一些粗浅体会,未免挂一漏万。好在全集俱在,读者通过深入阅读,自可得到全面的认识。总之,此集十四篇论文,涉及渊明生平事实与作品的大部分方面,并且对古今陶学征引、评衡、辨正甚多,堪称陶学之渊薮,在许多方面都为今后的陶渊明研究奠定了基址。

  拜识益寿先生,已近二十年,屡蒙奖励提点,深心愧感。忆燕园初会,慰喻绸缪;瓯浦重逢,弥深向往。书召佳会,吾得初游于台岛;旆临勺池,公又论学于神京。谈诗论艺,我亦心醉于陶杜;感事抒怀,公每神驰于台叶。况发兴于云山,成礼于醇醪,岂徒耽情于蠹简,留心于糟粕乎。数度两岸追陪,频年电简联咏,时有速于鸿翼,事无劳于书邮;更觉公瑾德醉,惜无文字;白傅笺传,徒费诗筒。忘年之交,我岂敢应;仰山之情,曷止翘企。詹尔小言,聊当喤引;百年陶学,此为论衡。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