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概要(八版)

中国近代史概要(八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史
  • 历史
  • 教材
  • 八版
  • 通史
  • 中国历史
  • 史学
  • 高等学校教材
  • 历史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三百年乃中国历史之一巨变,本书以民族革命为中心,?玄提要,剖析有清一代明君贤臣之多,却难抑民族革命之风的原因;清衰后,不仅太平天国等内忧蜂起,外患帝国主义之强横压迫,致使中国不得不转型,民族自觉与民族革命将中国带入新一阶段。作者在近代史之研究,享誉学界,从史家之眼期望读者以本书为阶梯,由近知古,由略参详。
史海拾遗:从秦汉到盛唐的文明辉煌 一部追溯中华帝国早期巅峰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聚焦于中国历史中最为波澜壮阔、文化成就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从奠定中华帝国基本格局的秦汉,到文化融合、万邦来朝的盛唐。这不是一部聚焦于近代转折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早期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制度构建与文化精神的深度探寻。 第一部分:大一统的奠基与帝国初创(秦汉篇)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秦的建立及其深远影响。我们不再将秦仅仅视为一个短命的暴政,而是将其视为奠定此后两千年帝国版图与制度框架的关键熔炉。 一、秦的制度创新与文化统一: 详细考察了郡县制的创立、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的历史意义。重点分析了“书同文”政策如何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这一制度设计在后续两汉如何被继承和完善。我们审视了秦代法家思想的实践逻辑,探讨了其在维护帝国统一性上的有效性,并评估了其对社会结构的剧烈冲击。 二、汉承秦制与帝国的扩张: 汉朝的兴起被视为一次成功的制度调适与文化吸纳过程。本章详述了汉初的“黄老之治”如何为帝国休养生息,随后在汉武帝时期转向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大决策。我们细致分析了儒家思想如何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探讨了儒家伦理与中央集权官僚体系如何实现深度耦合。 三、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文明的交汇: 汉代对西域的开拓,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华文明第一次大规模地与中亚、乃至遥远的地中海世界建立起直接的物质与精神联系。本节描绘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图景,分析了丝绸之路的贸易结构、文化交流的载体(如佛教的初步传入),以及它对汉朝边疆政策和民族关系产生的长期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帝国秩序的重塑与思想的激荡: 汉朝崩溃后,中国进入了长达近四个世纪的分裂与融合时期。本书并未将此视为简单的衰落,而是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社会结构性调整与思想文化的大熔炉。 一、士族政治的兴衰与门阀的形成: 深入探讨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及其导致的士族门阀的崛起。分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如何固化了社会阶层,以及这种以血缘和声望为基础的政治结构对中央集权的制约。 二、玄学与清谈之风: 剖析了在动荡时局下,士人对儒家正统的怀疑与对老庄哲学的重新阐释。玄学的兴起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精神转向,以及他们对个体生命价值和宇宙本源的哲学思辨。 三、佛教的深度本土化: 佛教在这一时期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本书重点分析了佛教教义如何与本土的玄学思潮相融合(如道安的译经理念),以及它在社会底层和上层精英中产生的广泛影响,尤其是在艺术、慈善和民间信仰层面的渗透。同时,我们也会对比道教在此时期的发展,探讨其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另一股重要力量。 四、北朝的民族融合与制度试验: 考察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过程中的复杂性。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入手,分析了其在政治、语言、服饰上的激进变法,以及这种自上而下的文化融合政策所带来的结构性冲突与最终的融合成果。 第三部分:盛唐气象:开放、自信与制度的成熟(隋唐篇) 隋朝的短暂存在却完成了统一南北,建立了一系列影响后世的制度遗产。唐朝则将这种统一推向了极致,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一、隋朝的制度遗产: 重点解读了隋朝在政治体制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初步确立(突破门阀限制的尝试)以及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和政治整合的决定性作用。隋朝被视为唐朝盛世的“技术准备阶段”。 二、贞观之治与开明政治: 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是中华帝国“贤君政治”的典范。本章分析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如何通过吸纳谏言、轻徭薄赋来实现,以及“天可补天,民可贵民”的政治哲学。我们考察了唐初对突厥等周边民族采取的“怀柔”政策,塑造了开放的国际形象。 三、唐代的文化巅峰与制度成熟: 盛唐的文化是开放性与创造力的完美结合。 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社会流动: 深入分析了唐代科举制如何逐步打破士族垄断,为平民知识分子提供了进入权力核心的通道,对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 文学的黄金时代: 探讨了近体诗(格律诗)如何成为社会精英的共同语言,从初唐的宫廷诗到盛唐的浪漫主义(李白)和现实主义(杜甫)的辉煌成就,展示了强大的文化自信。 3. 万邦来朝的国际都市: 以长安为中心,描绘了唐朝作为世界性大都会的景象。分析了胡风的盛行(音乐、服饰、饮食),以及唐朝在宗教政策上的宽容度(景教、摩尼教的传入),这充分体现了帝国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和自信心。 四、安史之乱与中晚唐的转向: 详细梳理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社会和军事原因,特别是节度使制度的失控。乱后,唐朝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央权力下移,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为帝国后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结语:早期帝国文明的遗产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展现秦汉至盛唐这段历史时期所确立的、塑造了“中国”身份的核心要素: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结构、儒家伦理的主导地位、对统一的内在诉求,以及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无与伦比的文化开放性和创造力。这些遗产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理解此后中国文明发展的底层代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一山(1902~1978年)


  江苏铜山人,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称,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并主持清史编纂委员会,修订《清史稿》。1963年完成五卷本《清代通史》凡四百余万字。
 

图书目录

八版说明
引 论   1
 
第一章 明清之际   11
第一节 后金汗国与大清帝国   11
第二节 明朝覆亡与清室入主   16
第三节 清初政治与建国方策   22
第四节 国际交通与西力东渐   28
 
第二章 民族革命之酝酿   39
第一节 革命运动之倡导者—郑成功   39
第二节 革命集团之组织   44
第三节 革命之屡起屡蹶   50
第四节 清廷钤制之政策   56
 
第三章 大清帝国之盛衰   63
第一节 康雍干三朝之政治   63
第二节 康雍干三朝之武功   70
第三节 钤制政策下之学术   75
第四节 清朝国运之渐衰   86
 
第四章 近代之社会与经济   93
第一节 政治社会之组织及其寄生者—士大夫阶级   93
第二节 城乡社会之组织   102
第三节 人口与土地   108
第四节 人民的生活及习俗   115
 
第五章 民族革命之新对象   129
第一节 英人请订平等邦交   129
第二节 帝国主义闯进了中国   135
第三节 不平等条约的造成   147
第四节 民族自觉之先导   157
 
第六章 民族革命之壮澜   165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之背景   165
第二节 太平天国之前驱   170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兴亡   176
第四节 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   190
 
第七章 曾国藩与李鸿章   197
第一节 曾国藩的经世学与湘军   197
第二节 曾国藩与自强运动   205
第三节 湘淮军代兴之关系   211
第四节 李鸿章及自强运动   219
 
第八章 西方帝国主义之压迫   229
第一节 同光年间之政治   229
第二节 帝国主义之性质   235
第三节 西北边境之侵削   240
第四节 西南藩属之丧失   247
 
第九章 东方帝国主义之压迫   255
第一节 修好与侵略   255
第二节 朝鲜之交涉   258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   266
第四节 战败之影响—瓜分   275
 
第十章 民族自觉与国民革命   281
第一节 戊戌百日维新   281
第二节 民族自觉运动之横流   287
第三节 民族复兴新方案   294
第四节 国民革命之初步成功   303
 
结 论   311
后 记   317

图书序言



  余于民国十年开始撰《清代通史》,十二年上卷出版,凡六十余万言。又二年中卷亦出版,约七十万言。十五年均归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流传甚广,先辈学人,谬加赞誉。自后教课繁忙,战乱频起,东西漂泊,避地不遑,转瞬四十年,始将上中两卷校订增补,下卷及附表完全杀青,共计五巨册,都四百一十万言,仍交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多年襞绩,宿志得酬,正所谓「民亦劳止,汔可小息」矣。而三民书局主人拟出人文科学丛书,征撰中国近代史,以应今日社会学校之急需。至友陶百川先生重加敦促,不得不勉就在大学二十余年教授清使之旧稿,缀拾董理,以成此书。《清代通史》卷帙浩繁,过于《资治通鑑》,古人于《通鑑》尚有难读之叹,况余殚半生而成一代之书乎?是书仅二十余万言,综述近三百年事变之由来,以民族革命为中心,钩玄提要,可作自修课本之用,其体裁亦夐与《清代通史》不同,二者实相辅相行也。读者倘以本书为阶梯,由近之古,由略参详,固不失好学渊思一助耳。
 
民国五十三年一月,萧一山识于台北板桥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明清之际
 
第二节 明朝覆亡与清室入主
 
朱元璋以淮右布衣,驱逐胡元,建立明朝,恢复汉人的治权;他儿子朱棣迁都北京,捍卫边疆,都是何等的英武!不料中叶以后,晏安深宫,威柄下移,把一个锦绣河山,闹得乌烟瘴气!女真勃兴于东北,没把他当一回事,终天还结党互争,刮民自肥,于是天灾人祸,纷至沓来,流寇起于西北,清人佔据两辽,内外交闹,政府不能不用兵,又不能不筹饷,而贪吏追迫,士卒逃散,以致流寇的势焰日张,外力的压迫更甚,互为因果,就不免踵决肘见了。崇祯帝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惩除阉党,任用清流,可算是一个好皇帝,但卞急多疑,任察尚气,对于人才的贤否、议论的是非、政治的得失、军机的成败,都不大很明白,所以正人多不能终其位,小人反因缘为奸利。我们看李自成即位诏和檄文上说: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恆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赂通官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绅,闾左之脂膏殆尽。
 
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痛!
 
这真是极沉痛的一幅写照。因为明朝在神熹二宗以后,边患养成了,纲纪败坏了,官吏黩私,人民痛苦,社会的道德堕落,宗绅的豪奢益甚,只有一个人在上边着急,做什么用?帝又高拱深宫之中,受左右的包围蒙蔽,直到流寇进逼北京,才知道大势已去,「诸臣误朕」,在煤山上自杀了。李自成佔据北京,拷掠众官,一般无耻劝进的大臣,还不免一死。他并未正式即皇帝位,只呆了四十天(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至四月三十日),吴三桂引清兵一到,就仓皇西逃了。
 
崇祯帝的运气真够坏,他作了十七年的皇帝,偏掽着两个死对头:一个是皇太极,即位和死的时候都比他早一年;一个是李自成,造反和死的时候都比他迟一年,他一生受这两个磨难星的内外夹攻,简直无法翻身,结果断送了明朝三百年的天下。但他也有些自取之咎,自己的国力不足,还始终不肯和清人议和,皇太极三次入塞,明朝的国防算完了,边境抢攘,事权不一,流寇猖獗,人心携贰,他不懂得「釜底抽薪」的法子,还有点「火上加油」,终必「自焚」而后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中国近代史概要(八版)》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特别注重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人物和事件。比如,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描写那些在基层默默奉献的革命者、改良者,甚至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却又展现出惊人韧性的普通民众。作者试图通过这些“小人物”的视角,来折射整个时代的波澜壮阔,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只是由几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书写的,而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选择和命运共同构成的。我尤其被书中对洋务运动的解读所打动。它没有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失败尝试,而是深入分析了这场运动在思想启蒙、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尽管最终未能挽救清朝的统治,但其播下的种子却为后来的改革埋下了伏笔。这种“反思性”的历史写作,让我对许多既定论产生了新的思考,也更加理解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评分

《中国近代史概要(八版)》这本书,我从它那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潮。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对外抵御侵略的情感冲动,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复杂性,包括晚清士人对“天朝上国”地位动摇后的危机感,以及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思想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书中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及其在民族主义传播中的作用,对于各地不同性质的民族主义运动(例如爱国救亡、排外反帝、国家认同构建等)的辨析,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五四运动”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场学生运动,更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书中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杂志等载体的分析,展现了思想解放如何与民族危机紧密结合,共同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勃兴。这种对历史思潮的细致梳理和深刻挖掘,让我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清晰、更完整的认识,也理解了它在塑造现代中国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拿到《中国近代史概要(八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简洁大气,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翻开之后,更是被其严谨又不失灵动的文笔所折服。作者在处理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并没有采取以往那种单一的英雄主义叙事,而是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立体呈现。既有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宏图伟略,也有黎元洪、袁世凯等复杂人物的权谋算计,更有无数无名志士的慷慨赴死。书中对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各种政治派别的互动,以及革命党内部的分歧与斗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武昌起义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时,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展现了历史事件在微观层面上的生动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此外,书对辛亥革命的后续影响,尤其是对中国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所造成的深远冲击,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中国近代史概要(八版)》这本书,我刚翻了几页就被它深深吸引了。作者在开篇就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他并没有急于展开具体的事件,而是先为我们勾勒出那个时代宏观的经济、政治、思想格局,包括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冲击、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以及中国自身传统社会的摇摇欲坠。这种“大写意”式的铺垫,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个零散的史实,而是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西方列强入侵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为“侵略者”,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他们各自的动机、策略,以及在中国不同地区扮演的角色,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那个复杂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不似寻常史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带着一种叙事感,读起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耳边仿佛还回响着历史的洪流。我期待着这本书接下来能带我深入探究那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揭示它们背后的复杂原因和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怎么说呢,就像一位资深的老者在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历史的洞察和对人性的理解。《中国近代史概要(八版)》在论述国民党和共产党从合作到分裂,再到最终走向全面内战这一复杂过程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正义或邪恶。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双方各自的政治理念、组织结构、战略决策,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我特别被书中对国共合作时期,双方在合作与斗争中的微妙关系所吸引。书中列举了大量具体的政治博弈、军事冲突,以及思想宣传的案例,让我看到了那个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猜忌,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此外,作者对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各自的贡献、牺牲以及合作的艰辛,也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避免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让我对这段充满挑战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