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无处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会通管窥(增订版)

青天无处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会通管窥(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末清初
  • 基督教
  • 传教士
  • 利玛窦
  • 徐光启
  • 杨廷筠
  • 中西文化交流
  • 宗教史
  • 历史
  • 增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三大主题──统摄哲学的可能、三教思维方式的交锋、教法的特殊形态──切入,并以庄子思想为关注点展开三教会通的论述与发展。
 
  宋代以后的中国思想史,三教关系为极大极难的课题。难处在于:首要需能总持各学派之义理与精神,还需有广阔的理论背景,又要具体了解相应的历史、社会脉络,尚需摆脱固有的知见框架与立场,尽可能持平地看待彼此之间的挪借、错位、转化、融摄等关系,从而抉发对应于今日仍然深具启发的论学宗旨与工夫。
 
  尽管日本、欧美对于三教交涉关注既久,研究深广,但本书取题新颖,问题意识明确,复能谛视问题渊源所自,并借作者擅长之文本义理分析,与坚密论证,拓前人未至之新境。全书分为九章,主题包括道盛与弘智的统摄哲学、过与无明、药病论述与教法型态、天均与易庄会通、公安袁氏解庄、佛教孝道观、临济禅僧周理释梦理论……等,对晚明思想史研究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圣心

 
  祖籍广东蕉岭,1965年生于台湾彰化,1998年获国立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2014~2015年曾任日本东京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学研究室访问教授。学术领域为先秦儒学、庄子与庄子学史、明末清初三教交涉、中国美学史、中国梦文化。
 
  除《青天无处不同霞 : 明末清初三教会通管窥》外,已发表论文尚有〈真人不梦与庄周梦蝶〉,〈偶然性.再现.生命实相──苏轼〈后赤壁赋〉释旨〉,〈「庄子尊孔论」系谱综述──庄学史上的另类理解与阅读〉,〈先秦关于「人与国家」主题论述的两种型态──从韩非子对儒家的批评谈起〉,〈《史记》论「个体与历史」举隅──〈伯夷列传〉决疑〉,〈《孟子》「天下之言性」章异疏会诠及其人性论原则〉,〈宗炳〈画山水序〉及其「类」概念析论〉,〈阴阳神化与继善成性──宋明儒对〈系辞.上传〉第五章第一节的阐释〉,〈杨贵妃在当代东亚──文艺的形象塑造与生命解读〉,〈论《论语》中孔子所体现的「心之无对性」〉及〈在异域回眸中国──刘大任袖珍小说中的文化反省〉等。

图书目录

增订版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前言:何时明末?何以清初?何谓三教?何用会通?
第二节 明末清初思潮的线索与特征
第三节 三教会通诸议题及本书趣向
第四节 本书主题与结构
第五节 三教会通前之预备
 
第二章 统摄之学如何可能──以觉浪道盛与方以智「火.炉.土.均」取象为例
第一节 道盛师生的课题:坐集折中千古之智
第二节 道盛:大冶红炉禅
第三节 道盛之火与方以智之土
第四节 方以智:「均」作为统摄哲学之意涵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儒学对佛学无明问题的回应──聂豹、刘宗周、王夫之、李颙等论「过」与改悔
第一节 前言:从蕺山评功过格谈起
第二节 「过、恶」的现象学式考察
第三节 儒学对无明的发现与理解
第四节 由过、恶与无明中解脱之工夫
第五节 「过」与「无明」设词之异
 
第四章 浑天、天均与《易》《庄》会通──王夫之《庄子解》发微
第一节 前言:洞悉思想体系的核心
第二节 《庄子解》成书背景、凡例与特色
第三节 「浑天—天均」之系统
第四节 《庄子解》与儒道同异之辨
第五节 检讨与发微
 
第五章 儒学论圆彻教法之型态──王夫之与方以智之「应病予药」喻/辩
第一节 前言:「应病予药」喻之提出、承受与反驳
第二节 方以智论「应病予药」之弘规
第三节 王夫之驳「应病予药」说
第四节 二人型态之异同
 
第六章 晚明佛教之儒学融摄──论《梵网经》註释中的「孝道观」
第一节 前言:孝的文化史意义及儒佛冲突
第二节 袾宏论孝──至德要道与涉妄非真
第三节 寂光的律学中兴
第四节 智旭的愿心与儒佛会通
第五节 弘赞──性本孝慈
第六节 澹归──孔释同心与立身行道之大
第七节 出世孝之胜义
 
第七章 贝叶前茅与三教会通──公安袁氏的庄子学
第一节 前言:另类庄子注
第二节 佛学为宗之交会
第三节 儒学义理之并撷 ·
第四节 三教会通之综合
第五节 公安袁氏之立义与限制 ·
 
第八章 梦即佛法──彻庸周理《云山梦语摘要》研究
第一节 彻庸周理与《曹溪一滴》──生平与成书形式考察
第二节 梦的解析与观法综论
第三节 三教论梦或梦境之异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结论
第一节 串讲
第二节 疏异
第三节 综摄
第四节 期会
 
参考书目
索  引
后  记

图书序言

增订版序

  王观堂有「客观之诗人、主观之诗人」之分,若必有所归,则不佞或可僭称主观之诗人。曾有大陆前辈问及:「此书议题有意味,日本方面累积成果不少,大概也是受彼邦的影响吧?」实则初版后记言之颇详,无烦再申。日本的三教论述,实是在相关研究开始之后,才逐渐历目。此前寡闻而未知。个人思索三教问题的初机,是庄子的思想性格及其与孔子间之密意,即后来综理庄学史上「庄子尊孔」系谱一文。当时即对学派分野之正误或位移,所引发对学派本质认识之真伪或偏正,满怀疑趣。尅就本书言,佛门孝道观完成最早,对此题之关注亦早源于读〈中国文化宣言〉及相关议论,钱穆先生之拒署,与谢幼伟先生之致憾;船山解《庄》结穴于天均一义,亦早在硕一已思及,唯多年来俟解而已。火炉土均一文主题:统摄之学及「解蔽之学自身成蔽」,别源于禅七之经验;诠彻庸之论梦,乃因梦事与个人生平相缠,且其说于总结中又有开拓,读之欣悦而有作……。故全书议题,初皆源自笔者的生命经历,续则因平时阅读、教学之际,困思所及,本非因袭于何方何人。
 
  本书主题与结构擘画多年,固亦不能专力于一二大家,使论点更深入;亦未能罗缕于演变之历然,使轨迹更清晰,但亦绝非漫将论文结集而已。其中对于三教间应以何主题展开对话,实皆有一番构想。而这一番选题与全书的构想,又不止限于明末清初一段,而是远源于思想史脉流的长期关注,而后了知那些主题在历史上重要,又未能充分釐清,至此期复现,或得其初步解决或圆融论述……等。故每篇皆冠以长幅导言,必细密指出此前论而未决之问题及其关涉三教之处,而后显出此期成就何在。并且,全书除绪论、结论外,主要七章,实可含括入三个主题,三个主题又互相摄入,细读自能体会:统摄哲学的可能,三教思维方式的交锋,以及教法的特殊型态。只是思维方式谈何容易,故必由各方最凸出的议题产生对话,方得见其胜义与歧异。如二元对立思考方式的盲点,正是此期思想家的关注;此对立之超越,则是思想家努力的方向。而关于统摄哲学与教法型态,皆必推至圆教之智慧,本书亦着力探讨,细读结论一章可晓。凡此看似分散的思想家,实则其中也多彼此为师生、为挚友,皆由相关主题而彼此紧密关联着。
 
  此版数项修订,最关键处在教法之极致型态应以何名为宜。原书以「最高型态」及「Ω」为称,新版改以「圆彻」表示。「圆」乃圆教之圆,圆字摄圆妙、圆满、圆足等义;「彻」乃彻上彻下之彻,彻字摄一贯、通透、究极等义。于是第五章之药病喻辨,与第八章之「梦即佛法」之意,其思理方与此辞相应。不仅比单名「最高」涵摄更广,型态也更接近中国思想家会通时的构想。而「Ω」所表示西方式终极之义,亦同为新版所不用。是义的当与否,尚祈方家赐教是幸。书成后,幸有学棣魏月萍女士写一长篇书评,简述本书之取象论议之法,衡量此书在诸三教论着中之定位,并提出发展之可能。谨此致谢。值此再版之际,略弁数言如上。
 
徐圣心(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中华民国丙申年桐月于述横斋)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绪论(节录)
 
第三节 三教会通诸议题及本书趣向
 
本节,先就学界目前成果略做考察,其次再予综合说明,最后导出本书选题与推进学术前沿的侧重点。综论三教合一史方面,日本早已有久保田量远《支那儒道佛交涉史》及《中国儒道仏三教史论》。此外尚有久须本文雄、常盘大定、道端良秀等,而以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达到高峰。在国内,此题之研究虽不甚显,亦有释悟慈编《鸣道集说的研究》,研究金朝李屏山。郑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讨论林兆恩等。
 
分论不同立场的思想史研究,在儒学方面,或综论阳明后学;或论阳明学及其士人社群;或以王夫之作为考察对象的几种专着;或论究方以智思想诸面向;或论此期儒学之流变转折。此外,综论此期思想史与佛儒交涉,尚有山井涌《明清思想史の研究》,与荒木见悟论阳明以后思想史动向诸鉅着,如《中国心学の鼓动と仏教》、《明代思想研究》、《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等,其中不仅能显示思想史的多面向与复杂度,且观点特出,见解深入,并发掘许多鲜为人注意的重要思想家,如邓豁渠、管东溟(1535-1607);或批判中国大陆的研究,如对王廷相(1474-1544)、郝敬(1558-1639)的再解释……等。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